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灵异事件真实-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没眠,只是胡思乱想……
天亮了,窗外旭日东升云霞万朵,映照着兰州??这座崭新的城市。一排排杨柳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乡下人难得到这样远的城市来一趟,本应到市区游览一番,由于一宿未睡好,此刻他困意袭来,竟一觉睡到傍晚。
匆匆吃过飞行人为他准备的晚饭,经过一天的休息,黄延秋此时精力充沛,思路清楚。当晚,飞行人带他来到郊外,用目光告别了兰州,背着小黄向北京的方向腾空飞驰,并说要“加快速度,飞到北京不耽误看戏。”
新月淡淡,黄延秋俯视大地,隐约中只见丘岭、山川、村庄、城市正目不暇接地向后退去,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至少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即到。
鸟瞰京城,灯火辉煌,街道如棋盘。三人降落在市中心一座高楼顶上,已有另外两人在那里等候。二飞人放下小黄,同那两人一阵悄声会晤。是向他的上司请示此次飞行情况吗?出于礼貌,黄延秋没有上前打听。
话别了另外的两人,飞行人携起他飞降在附近的长安剧院门前。此时,人群熙熙攘攘,观众正在购票入场,大型历史剧目《逼上梁山》就要开演了,由中央京剧团演出。该剧的内容是:北宋末年,朝廷腐败,贪官遍地,民不聊生,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名好汉聚众反贪官的故事。看戏要凭票人场,但这三人没有买票,长驱直人,两名检票员毫无反应,他们直入剧院中。庞大的剧场此时已经快坐满了观众,三人只好坐在最后一排。出场后三人又飞到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降落在一根华裱前。
黄延秋第一次,也是第一次以如此怪异的方式来到北京,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这里曾是明、清皇宫的大门,历史的变迁又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作为共和国的象征。黄瓦红砖是那样的富丽堂皇,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连着前面的广场。飞行人似乎早就来过这里。对广场周围的景色作了简要介绍,看了大约10分钟左右,黄跟两个飞行人离开了广场,走进不远处一家旅馆里,飞行人改用普通话并出示了“省级介绍信”登记了房间。第二天,又睡了半天,未能去街上游览。
当晚三人一块来到街上一家较为豪华的饭店里。在家吃惯了苦菜窝头的小黄,面对着诸多的山珍海味一桌盛宴,也就不客气了。饭后结算时,服务员报了个数,是200多元。飞行人将手中早已准备好了的钱递过去,不多不少正好。好像早就算好了的(这一餐是黄延秋当时近两年的纯收人,当时一个工日为0。12元左右。黄当时想第一次村里去接他欠的200元钱,萌生了向他们要钱还债的想法,但当时他没说出口。)
走出饭店,飞行人告诉小黄,现在就去天津,你不是更喜欢看电影吗?一人背起黄,一人跟着,同向天津方向飞去。
北京距天津并不太远,从地图上直线距离就是120至150公里(铁路全长180公里),照例是一个小时即到。三个陌生人自天而降,落在市中心一条街道上,往前走不多远来到一家电影院门前,一排排巨幅电影广告介绍,花花绿绿很是醒目。今晚要上映故事片《苦菜花》。也是入场时分,三人又是在检票员的眼皮底下无票入场,进去后照例是坐在后排座位上。
灯光熄灭,电影开始,根据冯德英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故事内容是:解放前夕山东省胶东半岛人民闹革命的故事。
出场后,三人来到不远的一个招待处,飞行人这次又改用天津口音向服务员登记了房间。先交钱。再开房间。飞行人将手中早已准备好的钱交上,又是不多不少正好够。好象飞行人很善于神机妙算。
第二日,三人起得很晚,将近中午时分,飞行人喊小黄去游览市区。
天津市和平区的一条街道上,三位不速之客漫步街头,此时好像没有什么重要事情,让小黄多转转、多看看。
入夜,飞行人说下一站要飞东北,今夜先去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时就到。(途中落地停了一下,两人轮着背小黄),落在哈尔滨市区。他们先找住处,两人又改用哈尔滨口音登记了房间。
“现在就睡下?不再出去找场电影看看?”小黄看天色还早,又睡不着,便问。“你记住在北京看过《逼上梁山》就行了,看多了你记不住。”飞行人说。
次日,早晨起来,小黄感到有些寒意,屈指一算,已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一),再说东北要比家乡气温低很多。(哈尔滨约在北纬47度,肥乡在北纬36度附近。)“先找衣服穿”一个与小黄在房间里,另一个出去说是取衣服。片刻功夫,果然弄回三套一样的无领章、帽徽的绿军服装,三双老牛皮靴。小黄穿上,大小正合适。
三人穿得一模一样来到街上,先吃早饭。一家很宽敞的快餐店。顾客不少,服务小姐正忙里忙外。“没人了,自己动手吧。”小黄准备坐位,两个人从服务间端来了早点,吃完之后,飞行人相对一笑,示意小黄一起走人。
三人走进一家百货商场,顾客擦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飞人只是转悠浏览,什么也不买。小黄想买点时兴的小玩意作个留念:“出来这么多天,家里人肯定又在找自己,再一想,未婚妻已把他告上法庭要离婚,要有个证据在手里,别人也少了些猜疑。自己不是让鬼带走的,是和人在一起的。”他还是坚持说出了个人的想法。
“出来的证据你自己慢慢找;婚事散了还能再找。”飞行人回答。自己终究没有钱,也不便再坚持,也许人家也真没钱了,小黄想。
又是傍晚,三人共进晚餐后,小黄又问“今晚去哪里?”“长春”。
三人飞行一小时后,降落在又一个城市,住进一家旅社,次日白天也没有去街上游览,说是想休息一天。
又是夜幕降临时,黄延秋知道又要出发了,飞人照例告诉他:“是的,今晚去沈阳。”据黄延秋的回忆,在沈阳也是只有一天的活动,与在哈尔滨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三人又换上了另一套新军用服装,游览市容,吃住如入无人之境,这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新妙用吧。
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三)的黎明,二人叫醒了黄延秋,说“现在去福州。”还说借的衣服已经送还。
月亮西沉,星光闪烁,街道上一片寂静,大地在沉睡中尚未苏醒,三位远征人至少要飞两千公里。其中还要飞越七百公里的渤海和黄海水面,向福州挺进!从地图上按直线计算实际交通路线最少在两千三百公里以上,此刻,笔者不知用什么词汇才能表达出飞人的壮举,这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一千八百公里或者说两千公里的空中路程,还是一个小时即到(平均每分钟至少30公里,每秒钟至少500米。这是一个超音速的速度。)拂晓,三人在福州郊外的一片长满竹林的海岛上着陆,小黄从没有见过海,激动之情不能自己,急切地要看大海。两飞人也紧跟着来到海边。
“对面就是台湾。”飞行人指着海峡对面的山峰说。 “我们要去台湾吗?”小黄问。 “现在还不是时侯,还没统一,不能去。”飞行人说。
此刻,山风骤起,海峡上空乌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灰蒙蒙的海水波涛撞击着海岸。
“算了,直接回南京吧。原打算在这里住一夜,明早让你看海上日出。”飞行人似乎在感慨什么。但略一顿便说:“你的语文书上不是有这一课吗?时间不够了,还是回南京看江上日出吧。”飞行人说着开始往山下走。
下午休息后,夜间二人携带黄又出发了。还是黎明时分,三人落在南京市区。飞行人边走边议论着,看来他们很了解南京的沧桑巨变,也很清楚钟山的风风雨雨,转过几个街道,三人来到长江大桥上。
宏伟的天堑通途,果然名不虚传。此刻大桥上的车辆人群还不多,江水在滔滔地奔流,仍有汽艇或船静静地驶过。江对面起伏的山峦像幅水墨画,高高低低的楼房里透出的点点灯光犹如星汉落人间。
不一会,太阳出来了!大桥周围开始热闹起来了。黄延秋跟着飞行人在大桥人行道上走过,又沿着一侧的石径下去,来到桥下观看了桥的造型结构,俩飞人指点着,似乎很满意这座大桥的建造,或者说在某些设计上还有值得超人学习的地方。
三人在江边及附近参观漫游用了大半天。直到小黄玩累了才走。
傍晚,一轮明月正从东方升起(9月27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天上人间共团圆。趁着月光,三人又向一千公里之外的西安出发了。
西安,城南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下,飞人告诉黄:“塔高60多米,是由唐僧负责建造,用来收藏经书的。”
晚上,又是夜幕时分,飞人再一次背着他回到兰州。黄想,又回来手了,我可得和他们聊一聊了。在入睡时,他却被飞人送到了家里的枣树下,时间是1977年9月28日晚22时。当时黄的母亲已经睡下,听到狗叫得厉害,起身开门,却见黄赤脚躺在枣树下酣睡。母亲把他接进屋中,结束了他最后的游历。
第三次失踪时间之长,到的地方之广,黄对此印象很深。飞行人让他爬在背上(感到有常人的体温),即飞离地面“一丈”多高(约三米多高。根据看到物体估计,实际多高不清楚。注:凤凰山孟照国被外星带入飞碟时也有这样的感觉。),过建筑物也是高出“丈许”,四肢不动,也没有过风扑面的感觉,速度象跑一样快。中途一般不停留。虽然各城市距离不等,都是一个小时即到。飞行人懂很多地方方言,到哪就用那里的口音。住旅馆时,要哪里的介绍信都有(当时还没有身份证)每到一地,一个看护他,一人去不知何处取回一式三套军用服装穿上,走时又脱下送回不知何处。那两人除了穿物,随身连个提包甚至用具也没有。凡能留纪念的东西一律不许带,并且拒绝照相。钱不多,也不少。一日三餐,起居饮食一如常人。
后来,食宿不再花钱,如入无人之境。我有时心里很紧张,但知道逃跑也没用。他们两人轮着看着我。飞行人说,玩够了就让你回去。
三次爆炸性新闻,波及冀南市、县甚至更远的地方。县公安机关从社会治安的角度,曾派人予以追查,但查无结果,无从侦破,结果列为悬案至今不解。迷茫、困惑、沸沸扬扬的议论、高度的精神压力,或许后边还有突如其来的更加神奇现象造成的恐慌,使黄的未婚妻坚持要求与他退婚分手,最终,和黄以离异告终。但是,事件留下的种种谜团萦绕人们在心头,至今难解。
黄延秋事件 事件的调查与背景分析
对黄延秋的经历,笔者进行了长期地调查和核实。经查,他的第一次失踪是可以有电报上的时间作证,事发后的第二天,上海遣送站的确给辛寨村发了电报;第二次失踪也有部队对他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并汇报到邯郸市地委,地委备有存档;第三次的出走,据他的回忆只有天气可做参考,根据国家气象台的资料分析。事发的时间内他所经过的九大城市当天的天气状况是晴天或多云,福州天气是阴。这与他的口述基本相符。从另一方面看,飞行人三次带他去神游,如果是当事人虚构,那么,村委会、广大群众、部队干部战士及遣送站职工都愿意长期为他作伪证吗?他几经周折又为此背200多元债务,闹的连妻子都离异有什么意义呢?(当时工值仅0。12元,200元相当他两年劳动总值),未婚妻离去,成家成为泡影,他能坚持天方夜谭不要家庭吗?如果是他杜撰的神话,一个憨厚诚实的村民当时能如此异想天开吗?经过多少人次的非议、“审间”,他能永远沉默如一,守口如瓶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又一次走近黄延秋那段离奇的日子开始了对当事人及事件背景的深度调查。
调查人之一:吕庆堂
地点:上海市浦东东昌路东园一村138号408室
调查人:林起(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高工)
吕庆堂:原上海浦东高炮三师后勤部部长,已离休
吕庆堂谈:我只见过黄延秋一次。是他第一次来高炮师部队军营在我家住了一个晚上,见过面和他谈过话的,觉得他是个憨厚老实的农民,问他时,他才回答几句。他第一次来我家的经过是:我用部队小汽车,派了后勤部副部长卢俊喜和从家乡来的黄的堂哥黄延明和远亲钱郝的一起去上海市蒙自路收容所领出黄的。接回我家后,给他吃了一斤挂面。第二天,就派卢俊喜副部长和干事王惠恩,送钱郝的等陪黄乘火车回老家的。
他第二次来我家是他自己一人找到我家的。当时我在南京开会,当时是我老伴和儿子吕海山接见的。儿子给他煮了一斤挂面,他全吃了。吃了就呼呼睡了。我的副部长卢喜俊打电话到南京找我请示,我电话中说再派车送黄上车,叫后勤部副部长和我的儿子在第二天给黄买火车票和点心后送黄上火车的。我还叫卢副部长训黄一顿。第二天派了车,由儿子海山送黄到火车上,给他买了吃的,还给他零用钱,直看到火车开后,才回家。对黄第二次来我家一事,我很奇怪。第一次来,是用我部队小汽车把他接到我家的。而第二次来,是黄延秋他穿过上海市到浦东这么远的路来的(从上海原北站到部队驻地,坐车、船要走一个半小时)。他不知道路和我家地址,他是怎么到我家的?部队门卫和传达室都不知道黄进来,他不经过门卫和传达室是怎么进来的?黄从家来上海一天多就到达,太快了,我不理解。
注:上海浦东原高炮师的地址要从上海火车站换两次公共汽车和一次长途汽车才能找到。
调查者之二:李玉英
地点:吕庆堂家
李玉英说:“对黄延秋的印象,两次来家我都见到了。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穿农村白粗布的衣服。到我家来也没有目的。问他是怎么来上海的,他两次来都说:‘不知道怎么出来的!’。黄当时的神志表现正常。
第一次来浦东高炮师后勤部营房,他找到我家时的情况:他来前,在家乡时,是养母(姨妈)养大他的。他姨妈说:一天晚上大队开会,黄开会回来到九、十点钟就睡了。早上找他上地,没有人了,到中午也不见,四处亲朋处找,也没有。后来,辛寨收到上海第六收容所发错地点的电报。他养母找到大队书记。才找到电报。知道黄延秋被上海收容所收容。养母和钱二黑(钱郝的)和吕庆堂的妹妹吕秀香住在一个村。
知道她有个哥哥吕庆堂在上海。所以就由吕的妹妹和钱郝的一起到上海吕庆堂家。
到上海后,由部队的后勤部派吉普车陪钱郝的去收容所接黄延秋到我家中。据当时接黄的人反映:黄延秋说:‘我在上海出了火车站、被警察发现了,带到收容所,一心想回家。’钱去接他时,黄延秋向钱跪下,哭了,说:‘你可来接我了!’出收容所时,收容所还给他一个包(内装一身土布衣服、布鞋、一个茶缸、30元钱,钱在一个黄铁盒里),黄说:“不是我的东西,他不要。”包给他后,由钱陪他坐吉普车到吕庆堂部队的家。当时,他一身脏的白粗布衣,吕的妹妹给他换洗衣服。
我们问他:“你在南京上火车,谁给买的票?”他说:“有两人给我买票,是山东的。”第一次,黄到我家住了一个晚上,就由钱二黑陪他回老家。要了解黄怎么进收容所、到所以后情况、住了几天。出所时的表现,回家时在火车上的表现,说了些什么,钱最清楚。钱现年七八十岁,记忆力好,可向他调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