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这边,美国那边-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你每天晚上在家没太多事情做,则可以看看这个台。我对政治很有兴趣,我喜欢看他们讨论城市交通问题、开听证会等等。市委员会经常举行听证会。比如,计划建一座新楼,需要讨论在哪个地方建,会不会影响当地人的生意等等。他们会请当地人来参加听证会,谈看法,然后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决定。所有这些工作都能在电视上看见。依我个人对Will Wynn的看法,通过看他主持这些会,我觉得他特别随和,没有架子,无论大家是不是同意他的观点,都可以与他沟通。他的风格让人欣赏,他有一种很实际的色彩。在他主持会议的时候,有时会有市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会带有感情色彩地说“我认为这确实很不好,因为这样会妨害孩子上学的环境”等诸如此类的话。市长会尊重这些人,会很有效地重视这种感情,缓解紧张气氛。我没有投过他的票,因为我当时不在国内。我对他的许多具体做法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做事的风格和管理冲突的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可能会支持他。有一次,我在家乡的饭馆吃饭时,看到他和两个女儿也在一起吃饭。我问他:“你的妻子呢?”他说:“我妻子忙,所以让我带两个女儿出来吃饭。”这些都体现了他随和的风格。 袁岳(Victor Yuan): 这是中国的市长或官员需要学习的。在中国,如果你成为了市长省长,甚至成为了县长区长,那么你就会成为隐形人。人们只能在报纸上看你的照片或者在电视上看你的形象了。在后来看到你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从那个位置上下来了。成为市长之后确实会很忙碌,但市长是公共服务人士,不像商业人士。对于这种公共职位,树立与民众亲近的形象是很重要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电话给市长(2)
在美国,如果孩子成为官员或公务员,那么许多父母都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在孩子出生时,父母会希望他(她)成为医生、律师、总统或明星等等。如果能像迈克·戴尔或比尔·盖茨那样创业成功,则是很好的选择。父母不会说希望孩子成为公务员。在美国人眼里,政府是不好的,不是很好地反映你才华的地方。父母希望孩子去竞选,成为总统,但不是希望他成为处长或者局长等等。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外交官在公务员中是很受尊敬的。 '返回目录'
严重的开后门现象
袁岳(Victor Yuan): 刚才我说过了,中国社会文化“潜规则”的精华是关系和面子。有一种差序格局现象,就是人们根据离自己关系的远近决定处理问题的规则。我认为拉关系不好,但遇到亲戚的事情,我会不知不觉地拉关系。在差序格局下,拉关系成为了普遍现象,走后门被合理化了。比如,我当上了领导,我哥进班房了,我妈就会说:“你一定要救你哥,你小的时候你哥对你多好,你有了出息就要帮他。”这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这种自然的道德力量是导致腐败和开后门的重要因素。开后门现象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批评,但轮到自己身上,你可能认为这是正常的。道德上的两难境地就出现了。在未来公共管理中,要想减少开后门现象,可能需要注意加强干部的异地轮流任职。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到中国后不久就知道了“后门”的概念。以前我没有这种想法,到中国后我了解到,开后门就是在没有正规途径办理事情时,以其他渠道办理。这在美国不是很普遍,但也是存在的。但美国所谓的“开后门”现象规模很小,这是由美国的社会和经济体制决定的。开后门离不开大国情的因素,在政府扮演的角色比较重要的国家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里,会存在严重的开后门现象。比如,以前在俄罗斯工作时,我知道,普通人很难买到肉、好的蔬菜等紧缺商品,惟一的办法就是开后门。当一个社会缺乏许多东西时,后门就会开得很大。美国不是这种社会,原因有三个:一是政府管的事情较少,许多事情政府管不到。二是美国的经济相对较发达。在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就不需要通过后门就可以做许多事情。无论是为了得到物质还是服务,都不需要开后门。比如,取得驾驶执照和开业许可证等事情,过程都很明确,没有开后门的必要和空间。三是美国的法律比较健全。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后门不可能开得很大。许多人都知道我在美国驻华使馆工作,于是问我能否在签证上给他们开后门。我的回答是一致的——不可能,因为赴美签证的问题完全都是按照法律办理的。除非有工作需要,否则我个人是不可能参与签证过程的。 '返回目录'
国有企业的开会
袁岳(Victor Yuan): 我们今天的开会地点是北京的九华山庄,这里的生意非常好。以前我在部机关工作,经常开会。现在我也参加一些国家机关的会议,会议是中国人的重要工作形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开会呢?回答是:在什么情况下都需要开会(笑)。 关于会议,有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没必要的会太多。有些会看上去有必要,实际上没必要。比如,一个部委每年有若干个综合的会议,还要去地方开多个落实相关政策的会。开会时,许多人是没必要参加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安排那么多人参加会议呢?第二,我们议事的时间太多了,执行决议的时间太少了。开会就表示你的工作完成了。会议过多是行政低效的重要表现。会议还需要印刷大量文件,会海和文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会议的预算和时间占用了机关工作量的很大比例。第三,开会让人养成了一些不好的风气。比如,有人爱坐主席台,但有许多人在台上睡觉。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开会,把忙得抽不开身的人请来才算开好了。领导来了,陪吃饭的人占了好几桌。这些风气都是非常不好的。 我认为,应该只开有限次数的会,议题应该更精练,用于执行决议的时间应该更多,用于评估结果的时间应该增加。应该减小会议规模,明确会议议程和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把会议的预算转移为执行的预算和评估考核的预算。要改变会风,一是不设主席台,二是发言的人应该站立,应该脱稿。印发讲稿就可以达到会议预期目的的,应该尽量印发讲稿,避免开会,或者只开小会。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笑)美国的开会文化与中国的截然不同。这里,我想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参加总统先遣队的工作,美国总统要访问一个国家,我参加筹备工作。我们有200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天,在总统到达的两三天之前,我们开了一个大会。一个白宫的工作人员,迟到了3分钟。他的级别很高,是总统助理。但他一来就说,“很抱歉,我浪费了600分钟,因为是200个人的3分钟。” 作为政府官员,我经常开会,但与你说的会不一样。集体召开的、规模很大的会,涉及许多人的时间,也会有很大的成本。与会的人坐在那儿,听一个人讲自己的想法,不能再做其他的事情,这会花费很大的成本。在美国没有那种大型的会。如果有,则必须有很清楚的目的。国务院从来没有召开过那样的大会,但是有两三百人自愿参加的市委员会的公开的会。国务卿本人也有可能参加。在会议上,可能谈新的人事措施。需要大家自带午饭。 袁岳(Victor Yuan): 像国务院召开的100人以上的会,一年中有几次呢?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内部的工作会议,一年以内,强制性的,没有。可去可不去的,十几个。没有请客吃饭的机会,(笑)因为没有吃饭的时间。如果有工作晚饭,也确实是工作需要。如果有关人事见面,那么吃饭时间开会是合法的。 在美国,开会必须有一个目的,这是会议管理中的第一条。我们是否需要开会?开会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些会需要向其他人通报工作情况。在美国政府,以我11年的经历来说,主要的会都属于这种情况。你周围的人是否需要听你讲,如果不需要,则不要开这个会,不要耽误其他人的时间,应该以效率为首要追求。林语堂说过,“一个人的讲话要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没必要就不要说,有必要就短说。会议结束后,可以进一步讨论。以目的为主,以结果为主。在美国,会议越少越好,越短越好。 '返回目录' '待续' 。 想看书来
多样化是美国人很看重的特征
袁岳(Victor Yuan): 历史上,中国人对美国有许多正面和负面交错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作为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来说,美国很有吸引力。在最愿意留学的国家、最愿意做生意和最愿意旅行的国家中,美国都排在第一位。普通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有很发达的经济,民主自由的空气,有许多供大众娱乐的有趣东西。在普通的中国人眼里,美国代表高质量的生活。 第二,作为美国人来说。普通的美国人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正面的。我们曾经作过中美留学生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美国人非常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与中国文化不一样。中国人面对陌生人感觉比较紧张。还有,美国人能够诚实地发表意见,而一般中国学生则表现出心眼儿多一些。美国学生更多地参与带有公益色彩的活动,他们爱好锻炼,他们的职业伦理观念比较清楚。从这些角度看,我们认为他们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像真正的“三好”学生。美国人作为普通人的这些做法都是受到中国人欣赏的。 第三,作为美国政府来说。这是对美国最有争议性的方面。中国人对美国政府的某些方面会有好感。比如,克林顿总统的对台“三不”政策。在许多利益的纠纷中,普通中国人可能感觉最后损失了利益。在台湾问题上,普通中国人认为###势力的发展与美国政府对台的政策支持有重要关系。由于普通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感情和情绪都很强,因此对美国政府累积了数量相当多、程度相当深的负面印象。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在许多方面都很独特。我现在谈的是比较典型的美国人的看法。 第一,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了体现政治观点的价值而诞生出来的国家。探索创新的精神是美国的核心。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是一个很老的国家——作为充分体现现代政治价值的国家,它是很资深的。美国人一般会很自豪地觉得美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安全,发展很快,也觉得美国是受到上帝祝福的国家。 第二,美国是一个多样化的国家。这是一种优势。美国是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创造的国家。美国的多样化是美国人很看重的特征。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你可以在街上吃到任何国家的菜。从更深一层看,世界上的各种宗教信仰、政治观点和风俗习惯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在美国人中,来自中国的人大概有几百万人,来自欧洲的有上亿人。 第三,也是美国人感到自豪的事情,那就是宪法,1789年诞生的宪法,到今天只是修改了十几条,这些修改把宪法保障的自由扩大了。比如,以前妇女不能投票,在修正后可以投票了。当然,美国的不少社会问题也困扰着普通老百姓,比如犯罪问题和枪支的扩散等。但美国是不断发展的,永远在发展,没有一个终点,我们相信发展能够解决问题,虽然会产生新的问题。 袁岳(Victor Yuan): 我认为,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也很欣赏美国赖以建立的value(价值观)。美国的活力和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机制、方式和规则。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你谈到了核心问题。我想到了克林顿总统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没有美国解决不了的问题。”美国是一个自我调整能力很强的国家。美国人民来自世界的许多国家,这种复杂性必然会产生问题。但是,美国的制度能够管理这些问题,保持国家稳定。从1776年美国建立,1789年宪法建立开始,每四年都有总统选举,每两年都有国会选举。战争爆发了,选举也还照常进行。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情况都没有影响这种稳定。美国的制度能够承受挑战。 袁岳(Victor Yuan): 美国似乎有孤立主义的传统,始自门罗总统主张的“美洲人的事由美洲人打理”。对其他地方的事情表现得不是那么active(活跃)。本来,似乎共和党的孤立主义传统更强烈,但为什么在孤立主义偏强的总统执政时,美国介入的世界战争更多一些呢?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实际上,从美国参与的主要战争来看,一战时的美国总统是民主党的威尔逊,二战时的罗斯福总统也是民主党的,朝鲜战争时的杜鲁门总统也是民主党的,越南战争时的约翰逊总统是民主党的。上世纪90年代波斯湾战争时的老布什总统是共和党的。实际上,两党总统在这点上没有区别。孤立主义是作为传统存在的。但是有一点,美国人本身就是来自各个国家。美国人关心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因为这或许是与他们老家有关系的事情。这种孤立主义实际上持续不了,因为早晚会影响到美国人的老家。 袁岳(Victor Yuan): 我的看法是,美国人关心的事情范围很广,比传统上单一人种来源的国家要广。孤立主义显示不愿让其他国家进入美洲,但不影响美国人进入其他地区。当孤立主义主张与实际利益游戏发生冲突时,比较来说,利益规则更有效。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以前在乔治城大学,与克林顿总统是校友,我学习国际关系。我学习到,可以用三点来概括国际关系理论:第一,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朋友,只有利益;第二,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短暂的利益;第三,利益由力量决定。 '返回目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吃过中国菜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在中国呆了6年。经常有中国朋友对我说:大为,我觉得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超过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刚开始,在上世纪80年代,我觉得很可能是这样。后来,我觉得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所有人,从北大教授到宁夏农民,对美国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应该说,中国的精英对美国的了解超过美国精英对中国的了解。但是如果将所有中国人和所有美国人做比较,就不一定得出这个结论了。 所有美国人都知道“中国”这个词。美国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你问一个普通美国人,中国是有几千万人吗?他会知道你说错了。还有,美国人认为中国比较穷,是个农业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像瑞士、日本和美国那样富有。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美国人也知道。比如,美国人都知道孔夫子——所有美国人都知道,哪怕只是受过一点点教育的人。美国人还知道儒家思想的概念,如尊敬老人、尊敬老师和重男轻女等等。还有,美国人认为中国学生非常用功。在美国有20万中国留学生,他们与美国百姓的生活非常接近,这些学生学习很努力。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吃过中国菜,至少吃过一次。在美国的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