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 TXT-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曾经到王维的官署做客。恰好唐皇李隆基驾到,这位“孟夫子”生平第一次钻到床底下,正好被皇帝看到。皇上对他印象还不错,没有责怪他失仪之罪,命他出来献诗,等于直接给了他一个面试机会。结果孟浩然就上了《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诗写的自然是好,可是献的也真不是时候。开口就是“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这也就罢了,四十多岁人了,偶尔发点小牢骚,皇上也可以理解;可是紧接着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不明摆着排揎皇上的不是吗?孟浩然也算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李隆基听了果然大为不悦,说:“先生你根本就没来求仕,我也从来没有抛弃过先生,先生你干吗要诬蔑我呢?”说完拂袖而去。当时不要说孟浩然魂飞天外,连王维也吓得半死。

  说来又要忍不住夸我们可爱的大唐。这事要是搁清朝文字狱那会儿,孟浩然十个脑袋也砍没了,还能安然地出京师,回襄阳归隐田园,“还掩故园扉”吗?可能直接株连九族了,砍得坟头上草都不剩一根。

  我突然想到,这次献《岁暮归南山》的失败是不是孟浩然的潜意识在作怪呢?他一直过着那种隐逸的生活,因为现实的逼迫不得不上京求官,不是被皇帝征召的,总有点失意才子的感觉。合着那天见皇帝又太突然,一时懵了,本性毕露,导致他的发挥完全失常。

  事后,王维也忍不住说他,说你那么多淡然清雅的好诗,怎么就想起来献这一首落寞失意还满口怨言的诗呢?

  这件事让孟浩然很黯然,不过也及时地帮他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真不是官场上混的料。你说,像这样一对一的歌功颂德机会,旁边还有王维的帮衬,都能把事情给搞黄了,可能我孟浩然真的是没官运吧?看来吴越的山水才真是我的家,我的乐土。我还是回家做我的隐士罢。他很快冷静地放弃了不应追逐的浮名,离开京城,回老家襄阳做起了专业的隐士。一次一次在孟浩然的诗里看到浓浓乡意,惹人动情。我能看到他对襄阳山水的眷恋,那种深重的珍惜远胜对世间浮名虚利地追逐。虽然他后来也有写给张九龄的自荐诗,但是那只是图个世有知音的意思。 白头霜鬓的孟浩然绝不是一个热衷名利,至死不休的人。

  最后他死在了故乡,死在家人和好朋友的怀里。 比起那些宦游他乡、孤独以老的人,他要幸福得多。

  我也因此想起杜甫的死,据说也和食物有关。晚年的杜甫益发贫病交加。没有了严武的接济,老杜到最后连草堂也住不起了,仅有一条小破船,漂泊江上。有个县令知道杜甫的诗名,给杜甫送去白酒牛肉。好多天没吃饭的杜甫吃的太多,结果腹胀而死。《唐才子传》上记载如是。不过很多书上隐匿了这种说法,只说是杜甫因病故于舟中。恐怕后来人有为圣者讳的意思,生怕杜甫是撑死的,玷污了他的名声。其实,杜甫这样的死法,并不会让人看低。相比千秋以来那些安享富贵尸位素餐的家伙们,他不知道要高尚几多。

  杜甫一生际遇凄苦,和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浪费劲儿,简直不能比嘛。老杜穷得家徒四壁,老李好像走到哪儿都带着自动取款机似的,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叹!叹!叹!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是饱经忧患到底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杜甫若有知,也必然会觉得孟浩然的食鲜疾动而死,是比较温暖的死法。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正文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和人吵架了,赌气了,冷战着。院子里花开了,落到眼底,就想起王维的两句诗:“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突然这样矫情,自己想了觉得别扭。转念一想,既然想到王维,干脆再写一篇。前面除了在《红豆》里提到王维,对这个盛唐杰出的诗人并没有过多地谈及。然而王维,无论诗文还是人品,都是值得书写的。他是一个可以和李杜比肩,盛唐般华丽深远的男人。

  虽然年轻时也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的豪兴,王维骨子里仍是清和冲淡的底子,好佛,有禅心。诗的成就很高,五言律诗尤其写得满目清华,被后世人苦学不止。他的人好似谦谦君子兰花,花开一树,满院芳菲,就连走后门,也走得格外风雅。

  那日岐王和太平公主酒宴之间,王维抱着琵琶出现了。 公主见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于是问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知音。”随即让王维献上自谱的新曲。

  王维精通音律。曾有人拿一幅“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一看就说“此是《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这人不信,让人弹奏,弹到此处,对图一看,果然就是这样的姿势。王维音乐方面的才华可见一斑。

  那一天,是他风华毕显的日子。王维应手挥弦,意态潇洒,所弹的曲子哀婉凄切,动人心魄。一曲终了,公主问王维:“此曲何名?”王维起身回答:“郁轮袍。”公主听了,极口称赞。

  岐王又言:“此生不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当世也无人能及。”公主向王维索要诗稿,王维将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 公主惊其才华,命人请他入室更衣,再排宴席,请他入首座。席间,公主冷眼旁观,益发觉得王维举止得体,风度端凝,更兼风流儒雅,谈吐清新,心中暗自称许。那年科举,王维很顺利地鳌头独占,夺得第一名。

  若说起来,王维是个幸运的人,出生山西望族,少年得意。 别人终其一生也可能只是个寒士,而他仕途平顺,官至尚书右丞,要辞官,皇帝还死活不让;晚年他半隐半仕,买下了前辈诗人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清诗丽句。他的一生只是在“安史之乱”时受了点挫折,却也像是山水行云里的奇峰迭起,平白添了画意。离乱更饱满了他的心灵。

  在被安禄山软禁期间,有乐工雷海清殉节不屈,慷慨赴死。王维哀伤他的节烈,写下一首小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奉管弦。

  ——《菩提寺私成口号》

  这首诗哀切动人,极好地反映了王维悲愤无奈的心情,隐暗地表达了不得已沦陷于伪朝廷中的官僚们暗自坚持的忠贞。这首诗渐渐被人传诵到西逃的皇帝耳中,后来两京收复,王维竟因此诗获得从轻发落。

  春风得意,亦历忧患,富不易其心,难不夺其志,这样的男人,惯来符合中国人标准。对男人而言,可以是精神上的典范;对女人而言,则是梦中的才郎了。

  当年,也是在诸王的饮宴间,大家谈到春秋时的息夫人。有人当筵向王维索诗,王维遂挥笔写下一首《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忘却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春秋年月,息侯之妻息妫到蔡国探望她的姐姐,姐夫蔡哀侯对她失仪无理。息侯一怒之下,引楚兵入境,灭了蔡国。成为阶下囚的蔡哀侯嫉恨息侯,在楚文王面前极言息妫的美色,赞她:“目如秋水,面若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世上无有其二!”又极言:“天下女色,没有比得上息妫!”

  楚王闻色心喜。 公元前680年,文王伐息,灭息国,夺息妫为夫人。息夫人至楚,三年不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问,。她说:“我一个妇人,身事二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何面目同别人言语?”

  两个国家先后因一个女子而败亡,似乎正印证了那句“红颜祸水”所言不虚。所以后世卫道者纷纷责难息妫,觉得她应该在息侯被俘虏之时,就得赶紧着拿根绳子上吊,自杀殉节才是。仿佛这样就能扭转历史的局面。连杜牧也不冷不热地说:“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他用殉节的绿珠来反讽息夫人。然而他自己却是个青楼薄幸人。

  王维则不这样想。他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息妫考虑,怜悯她的处境;寥寥二十个字,就写出息妫的两难处境:面对着两个爱自己的男人,一个因自己亡国为奴,一个对自己百般娇宠,还生有两个儿子,爱不得,恨不得,再深的痛苦也只能像冰雪飞落大海,水深无声。

  息妫是艰难的。一树桃花要等到********,是一生一事,砍掉它却只是片刻惊动,对一个人坚定,对一份感情坚定,比变心要艰难。坚持,往往是一个人走在荒漠里,烈日炎炎,近无帮助,远无希望。还要继续走下去的感受。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沉默坚持的息妫,她内心的凄楚,恐怕只有像周慕云寻个树洞,对着树喃喃自语的落寞可以比拟。

  谁叫她不是一个“能以今时宠,忘却昔日恩”的人?能够做个背信弃义的人也是一种能力,做奸雄更需要天赋。有些人,却是栀子花般的清洁,隔夜就萎谢了,衰败得刺目。个性里注定是金销玉碎,不能两全。这种人不管岁月如何叠加,灵魂始终锐利而洁净。

  周作人曾有一段话评说息妫,说得恳切。他说:“她以倾国倾城的容貌,做了两任王后,她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大做特做其诗,有的说她好,有的说她坏,各自发挥他们的臭美,然而息夫人的名声也就因此大起来了。老实说,这实是妇女生活的一场悲剧,不但是一时一地一人的事情,差不多就可以说是妇女全体的运命的象征。”

  我们现在知道,夺人之妻为己有的抢夺式婚姻,属于人类早期婚姻史上常见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屡见不鲜;息亡因息妫而起,却非息妫之罪。后世那些哄嚷“女人误国”的卫道君子,都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呶呶哓哓,不值一提。

  而在千年以前的唐朝,王维就能够将心比心,理解身处离乱年代的女子的坎坷和唏嘘,却煞是不容易。 怪不得他的夫人死后,王维一直不娶,晚年专心礼佛,恬淡余生。在他之前之后,前后左右,都是三妻四妾不死不休的男子。而王维,不论对感情的珍视,还是对女人的理解,都超越了那个时代。这个男人,不止可以在林间松下为你抚琴,明月清溪下陪你散步,更可以在寒夜里握住你的手替你蓄暖,是在你死后,还会对你念念不忘的那个人。

  诗画双绝,音乐奇才,翩翩公子,俗世丈夫,王维之所以是王维,在于他的不可替代,绝世难寻。男子,才子,公子,君子。世可集四者于一身者,虽然不多,王维一定是一个。

  我想,在被安禄山软禁,封为“伪官”的时候,王维一定有“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相似感受。 暗自坚持的忠贞,不可妥协扭转的情感,说大了,不止是爱情,也可以是故国故园之思。中国人的节烈观,诚然毁人不倦,但每临大事,亦能树人,强心,光大国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男子的贞洁,息夫人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是女子的坚定。

  息妫的结局已不可考。有一种传说是,终于有一天,她趁着文王出行打猎的机会,溜出宫外,与息侯见面。两人自知破镜难圆,双双殉情自杀,鲜血遍地。后人在他们溅血之处遍植桃花,并建桃花洞和桃花夫人庙纪念他们。楚人便以息夫人为桃花夫人,立祠以祀。后人又封她为主宰桃花的女神。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息妫无可奈何地活,比干脆一死更让人怜惜。她的痛苦,难为王维冷眼旁观,却能够看得如许清透。


人生若只如初见  正文  薛涛笺上十离诗


  我想薛涛这样的女子,还是做妓的好;如果不去做妓的话,还真没有更好的职业适合她。寻常男子配不上她绝色的姿容和才情,也难有那个心胸去包容她做个才女;若做个深闺贵妇,或者做个小家碧玉,前者空虚无聊,后者日日操心家长里短,日子久了,再好的珍珠也成了鱼目。

  只有像歌妓这样的角色,虽然不是良家女子,倒也空气清甜,水源丰富,供她长袖善舞,伸展自如。所以没什么好可惜的,况且大多时候留得个虚名供后人钦敬,还是好过默默无闻,老死一生。要不然这世上追名逐利的心,怎么只见多,不见少?薛涛这样长袖善舞,青史留名,反而是幸事一件。

  当初的妓不同与日后倚楼卖笑任君挑选的妓女,她们只歌舞助兴,不卖身失色。间或有个公子相公看中了,问主人要来,收为内室。即使身为姬妾,也是一个男人的私物,或爱或厌,但怎样地卑微到底,也比明清时的妓女们多点安慰。

  唐宋的妓女,更应称作姬,更不比怡红院里一叫一大串的俗艳。尤其是达官贵人宴席间应酬的女子,大多是有姿有才的女子。娥眉婉转,还要胸有文墨,多是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薛涛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薛涛梧桐诗谶的故事很有名。据说她八岁那年,她父亲薛郧看庭中有一棵梧桐树开得茂盛,便以“咏梧桐”为题,口占“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两句,让薛涛来续答,试她才华。薛涛应声而吟:“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了,除了讶异她的才华,更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女儿今后恐怕会沦为一个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薛涛后来果然成了官妓。

  薛涛做的是官妓,比起和她齐名的李季兰,放浪无忌,不是妓女,犹过妓女,倒更多一份庄重高贵。她的才情美貌名动蜀中,历任蜀中节度使都对她既爱慕又尊重。最先赏识薛涛的是名臣韦皋。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出身不俗,是官宦之后,就把她召来,要她即席赋诗,薛涛即席写下一首《谒巫山庙》——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暮暮阳台下,雨雨云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过赞叹不已,传阅给席间众宾客,大家也都叹服。薛涛这首诗写的是过巫山神女峰,《谒巫山庙》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诗不算特别出奇,只不过自从宋玉的《高唐赋》以后,巫山云雨已经成了男女欢爱的代言,薛涛却偏偏写出了点惆怅怀古的味道,大有凭山凭水吊望,感喟世事沧桑的味道。尤其最后一句“春来空斗画眉长”更隐隐指责前人沉溺女色,这样的立意出自女人之手已是不易,出自一个官妓更是殊为难得。

  所以薛涛的诗好,后人赞:“工绝句,无雌声。”是有道理的。韦皋走后,继任的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对她同样非常欣赏。后来她和李德裕在“筹边楼”饮宴,还写出了“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样见地深远、雄浑豪迈的诗,让人惊讶于她除了美色之外的眼界心胸。

  同为女子,我们看鱼玄机,感慨的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二十六岁的鱼玄机因妒挞死了侍婢绿翘,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而薛涛晚年则隐居高楼,穿起女道士的服装,安然地接受老去的现实,因为心态平和,得享高寿。她殁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段文昌还为她亲手题写了墓志铭,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