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电视信仰-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我觉得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做了这个努力。
梦霞:注重叙述技巧,就给观众看节目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可能,同时你们节目的动力和目标又规定了你们的传播内容。这是《社会记录》成功的原因吗?
李伦:我们还远谈不上成功,还在努力中,希望不会让大家太失望。我们相信观众,相信他们会看到价值。
梦霞:为什么是“相信”而不是“尊重”观众?
李伦:为什么我不用“尊重”呢?我觉得“尊重”这个词本身不够具象。用“尊重”这个词很容易屏蔽掉很多东西。有时候你过分地尊重其实是藐视观众。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把某些东西说得非常清楚,好像我们服务得非常周到,但是观众不爱听。为什么?你拿他当弱智。其实他的理解力非常高,你不需要去做那些低层次的反复说明,你要给他跳跃,因为他要享受思维快感。对观众的了解其实也就是对人的了解。人其实是有强烈的理性愉悦的欲望,我们不是拒绝学习的人,绝不是,我们不喜欢学习那是上学给上的。所以你就要提供这种理性愉悦,如果你提供的这些素材、资料不足以使他愉悦的话,他是断然没有兴趣去听你在那儿废话的。
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对观众有一个预判:他是有主动思维欲望的,享受思维快感的。只不过你恰巧做了这个工作,你有机会提供给他这些东西。
所以不要用“尊重”两个字去屏蔽掉这中间最细腻的情感沟通。罗大佑有一句歌词我觉得写得特别棒,他说“用温情去冷漠”,我们很多时候就是用温情去把这些事情全屏蔽掉了。
梦霞:其实做媒体就像做人,它应该是人格化的。应当让你的受众看到你是什么样的气质,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要传达什么样的东西。现在相对成熟的平面媒体都已经非常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电视栏目还是面目模糊,我们不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它会给我们什么样的东西,你可以概括一下《社会记录》的精神气质吗?
李伦:如果把《社会记录》说成一个人的话,我们心目中希望他是一个有理想色彩的,积极生活的,有方法、有勇气、能够面对现实的,而且是一个跟社会有合作态度的、有建设性的这么一个人。他有时候可能容易生气,但是更容易被感动,更容易高兴。用一句话说就是:相信梦想,虔诚生活。
梦霞:人们说好莱坞是梦工场,我觉得电视跟电影的区别就在于电影是一个停留在想象里的梦想,电视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
李伦:我觉得不只是做电视,做什么都需要梦想。尤其是在我们这么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由于我们没有一个具体的承载物,很长时间了我们都面临这个问题。信仰不是说必须有承载物才存在,但是由于没有就更显得缺失。由于这种信仰的缺失,人们对遥远的东西或者说梦想就显得特别不自信,或者说不敢相信。这可能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容易让人摇摆,容易让人放弃,容易让人悲观,容易让人沮丧。所以我在栏目里面也经常说,我们要树立一个生活态度:就是希望大家在这儿是一伙相信梦想的人,是一伙虔诚生活的人。这个意义不是栏目的价值观,是我们聚集志同道合者的一个规则。
孟非:我只有一种姿态(1)
对个人的虚荣心而言,七千万还是十几亿没有区别
梦霞:你有过机会去中央台,为什么没有去呢?中央台不是一个更好的平台吗?
孟非:中央台是国家级的媒体,独一无二,它的功能,它所要维护的那个东西是不能突破,不能变化的。所以央视有两次请我去,我都婉言拒绝了,不是我不识抬举过度膨胀,因为那个氛围不适合我,我去了能干什么呢?我必须融入那个规则,而那个规则不是我能适应和接受的。
对个人的虚荣心而言,江苏七千万人民认识我和全中国十几亿人认识我没有什么区别。
我曾对我的台长说,我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如果我下课了,我就问一下自己:一,我对不对得起台里给我的工资?二,我对不对得起观众?都对得起,已经很好了,我没有更宏大的目标了。而且我觉得现在所谓的功成名就、又拿钱又出名的事都是很不真实的。开头我就说了,我是一个草根阶层人,临时工干了八年,凭什么就该你一举成名啊?是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在中国电视界产生一点影响,说明中国电视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机制的改革。
梦霞:你怎么看中央台的节目和中央台的主持人?
孟非:我跟北京一个搞电视研究的朋友说,下次央视再请你去参加策划会的时候,你要帮帮他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央视有些所谓的名牌节目都已经成了全国人民的笑柄了,自己还陶醉得不行,不要看一些老太太还跟着你们的主持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就特有成就感,别满足于这个好不好?我们有点追求行不行?还有一些栏目的名字叫什么《感动中国》啊,《高端访问》啊,干嘛呀?起一些特别大尾巴狼的题目,我求你了,别让我感动行不行?高端不高端也不是自己说的吧?你让我活得舒服点行不行?中国的很多改革都必须自下而上,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电视也一样,地方台的改革已经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逼着中央台不改不行了。
梦霞:你怎么看《艺术人生》这个节目?
孟非:用文化的招牌去做一些愚昧的事情。在精致的包裹下,都是些苍白的东西,总想感动人,总想教育人,总是形式大于内容,总是不好好说话。
梦霞:《艺术人生》做得很精致,有一个很美的片花,词写得动人:“风霜催熟梦想,绚烂源自寂寞,执著春风化雨,怒放生如夏花。”但是这个节目的“指向”,我换个词不用“导向”以免混淆,让我感到非常困惑。
孟非:《艺术人生》从节目的定位到它所营造的语言风格,所有的环节就是一个字,“假”。人说话不是这样的,每一句话都要达到一个效果,催你泪下,每一句话都要阐述一个人生哲理,结果是每一句话都会让人起鸡皮疙瘩。人们潸然泪下的时候一定是被最质朴的东西打动,一下子触到你灵魂的某一个角落,一下子激发了你的某一种情绪。你要憋着劲地让大家感觉到你有思想,你很幽默,那会成为一个笑柄。
现在中央台影响力大的地方主要在一些偏远地区,至少是媒体欠发达地区,没有其他的台可看,所以中央台出来一个什么主持人,全国人民都认识他。以后地方台的崛起一定是一个趋势。一个新闻节目,一个娱乐节目,就是这两个电视的主流节目类型会把中央台逼到死胡同里去。这个要不了十年,三五年就可以看到。
梦霞:精神文化产品极不丰富的情况下,很多人没有机会到剧场去看演出,本来属于舞台的东西要在电视上欣赏,存在是一种不得以的替代。
孟非:对。这就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经济再发展,贫困人口再减少,或者说娱乐的方式再多元化,春节联欢晚会也会变成一个很可笑的电视标本。当然,现在还是有存在的价值。
新闻节目之所以还要看央视,因为它是国家级媒体,就是说它的唯一性、垄断性,如果不是这个前提,也会是一样的后果,这是我能看到的,而且我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梦霞:电视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是时代的反映,如果从电视的时代性来看,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我们的社会已经过了经济发展最饥渴的那个阶段,现在有很多发展当中的问题开始显现了,人们的精神和心理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真空和断层,电视现在到了一个反映思想和文化的时候吗?是电视没有提供还是会思考的人还不会运用电视这种方式去表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孟非:我只有一种姿态(2)
孟非:谁来反映这种需要?中央台作为国家台,如果在节目里面不能传递一种深刻的思想,或者说表达一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舆论意见表达平台的话,还有谁可以去做呢?它不甘于提供一种简单的快乐,真正意义上有思想价值的东西,它又提供不了,它还能干什么?它就会产生《艺术人生》这样奇怪的东西。有一种东西我觉得是最致命的,骨子里不能改变的,比如说像《艺术人生》的那种趣味是不可挽救的。当然,有人喜欢它,就存在吧。(笑)
梦霞:你预测下一步新闻节目会有什么样的突破?
孟非:我没有能力去预见中国电视的发展,如果可以预见的话,中国电视将有一种局面是,地方台的迅速崛起会让中央台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无论是在新闻还是在娱乐方面。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体出现之后人们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所面临的尴尬以后就会蔓延开来,而且这种蔓延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中央台各个频道都会遇到这种问题。
中国电视现阶段的节目竞争,其实不是人才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也不是资金的竞争。现阶段其实只是电视理念的竞争,谁的理念领先一步,谁就先赢一步。
环顾中国电视界,我们可以看到生动的实例,早些年有凤凰,近几年有湖南卫视。凤凰卫视在人才上,湖南卫视在资金上远远比不上中央台,但是它们都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局部突破,他们靠的是新的电视理念。
央视如何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已经不看中央台。中国的上空有湖南卫视的娱乐、东方卫视的新闻、安徽卫视的电视剧。反观央视,综艺类节目不伦不类,春晚办得越来越累,主持人也是青黄不接。
朱军仍在《时刻准备着》,《艺术人生》转眼间就兵败如山倒。整整一年时间里,我一再犹豫是否要把《艺术人生》放在采访之列,如果全国人民都喜欢《艺术人生》,我为什么不满意呢?但我还是不能说服自己接受它,这个制作水准令我非常景仰但是内容和趣味让我很不认可的节目。它在各种艺术手段的支持下,做的是愚昧人们情感和认知的事情,而一个愚昧大众的节目,无论制作多么精良都不是好节目,请原谅我不用商业的标准去评判它,因为它是中央台的节目。
那么,新闻频道呢?《东方时空》十年铸造的人文精神,文化品质到今天几乎荡然无存,仅仅在《社会记录》里依稀可见。《面对面》“非典”时期昙花一现,但当没有真正的新闻人物可以去挖掘,质疑就只剩下个不合时宜的外壳。崔永元是个主持天才,可以称得上“德艺双馨”,可是他病得厉害,是什么让他如此无奈?
十套的《百家讲坛》很火,是在消费历史,电视剧也很火,也是在消费历史,从中国电视剧到中国电影,成功的作品大多是在简单地消费历史。甚至它的视角都没有站在现代。我们在对历史的审视和自诩中麻木自己现实生活中脆弱的神经,好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总能挖出一些惊喜。
还有一些什么呢?一到十三套细细数来,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央视的河山?
只剩下一些制作尚算精良的低端产品在撑着版面,没有亮点,没有温度。人们想表明自己有身份有品味的时候都开始这样说:我不看电视。电视人听了这句话应该集体汗颜。
转过头去看湖南卫视,这是中国定位最清晰的一家电视媒体,文化和定位非常明确:平民性和娱乐化。它拼尽全力在领跑中国的娱乐电视。
后面还有一个可怕的网络追兵,没有谁能够预言网络将会怎样改变、颠覆甚至是瓦解电视。
央视也许并不必谋求一枝独秀,只有众木成林,共同把蛋糕做大,电视产业、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地发展与繁荣。央视所要谋求的地位应该是在信息和文化方面,而不是娱乐。国家台不应该负责娱乐,娱乐是市场和商业的事情,文化和信息才是政府的事情。
潘礼平:为人民服务(1)
娱乐化就是人性化
梦霞:从你的电视经历和个性来说,其实《晚间新闻》的风格,也就是潘礼平的风格?
潘礼平:应该说打上了深深的个性烙印。《晚间新闻》就像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他的亲和力不是某一个因素构成的,是综合因素,是对大众的亲和力,并不是对某一个层面观众的亲和力,无论是你传播的内容、知识,看事情的角度,节目倡导的思想、精神内涵等等,是要各个层次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需要、得到满足的。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也要有看这个栏目的理由。
梦霞:什么样的东西才是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大学教授也喜欢,能把各种人最大程度留住的呢?
潘礼平:那就是新闻的人性化,就是抓住人的共性做文章,就是节目的每一个层面、环节都能根据最广大观众的共性来追求,这里的共性可以理解为共同兴趣。可以说全国唯一能够吸引小孩还能吸引教授的新闻栏目,就是我们这个《晚间新闻》。
《晚间新闻》的反馈是最广的,也包括很多领导和他们的家属。为什么吸引各种层次的人呢?因为无论是领导还是什么人,最终他还原成一个人的时候,都会喜欢有趣的、新奇的、优美的、有情的、惊险的、开心的、滑稽的、益智的、实用的、出气的、解恨的等等。这是人的天性,你只要抓住了各种人的共同天性,从小孩到总统都会喜欢的。
为什么2000年美国《纽约时报》到湖南电视台来,唯一点名道姓要采访的就是《晚间新闻》呢?因为美国的娱乐节目比我们发达得多,但是新闻节目他们永远不会这样做,他们更热衷于揭露各种内幕,所以他们对独一无二的《晚间新闻》很感兴趣,硬要跟着我们一起去采访有趣的新闻。
梦霞:你有一个观点认为“电视就是一个人”,《晚间新闻》就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潘礼平:我说电视的本质是一个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么多电视台在空中大战,就好像很多的推销员在推销,“你要买我的脸盆啊”,都是在吆喝,在争夺顾客、招揽生意,越是有亲和力、有风度、幽默、花样很多、动作新奇的推销员就越能吸引顾客,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魅力、这种吸引力,就是电视应该去吸收、借鉴的东西。我目前想到的能够解释《晚间新闻》的,就是它已经成为这样一个“人”了:善良、开明、生动、幽默、真实、真诚、爱玩花样、有点思想、有点亲和力、有那么一点魅力。
看《晚间新闻》和看其他的新闻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新闻是提供信息、提供资讯,而《晚间新闻》还有一个“享受”的功能,即由于内容的大杂烩和风格的杂交化使节目呈现出苦辣酸甜咸各种味道,使你的喜怒哀乐随着节目层层递进,一路看下来得到五味杂陈的各种“享受”。
一般来说做娱乐的就是做娱乐,做新闻的就是做新闻,我们是嫁接得比较好的,这样传播的效果更好,我实际上把娱乐的优势和新闻的优势结合起来了,娱乐节目比不上我的内容,我的内容更吸引人、更真实;新闻节目比不上我的娱乐性,我的更有可看性,这里面应该说路子比较宽。
梦霞:有人认为,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改革有两个代表,一个是民生新闻的代表《南京零距离》,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