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外汇投资精要:赢在汇市-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捎靡焕鹤踊醣壹萍墼颍淙槐3至巳嗣癖一懵实南喽晕榷ǎ牙肓酥苯拥奈镏驶『突醣夜郝蛄ζ郊郏从车闹皇侨嗣癖矣胍焕鹤踊醣业南喽员涠榭觯刮夜谑谐〖鄹裼牍适谐〖鄹裣喾掷耄贾氯嗣癖一懵矢吖馈! !∠肟词槔�
(二)1978~1993年:双重汇率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贸易经营权下放的外贸体制改革,出现了一批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为了鼓励出口和抑制进口,必须降低人民币汇率。然而,非贸易汇率却处于与贸易汇率完全相反的状况。针对贸易和非贸易汇率存在的上述矛盾,国务院于1979年8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双重汇率制,即公布的牌价用于非贸易项目结算,而进出口贸易的结算采用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当时公开牌价为1美元兑154元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为280元人民币。双重汇率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鼓励出口和抑制某些进口的效应。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由于国内物价水平的逐渐上升,人民币的价值不断下降,而同期美元日益坚挺,人民币高估的现象更趋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正常发展。有鉴于此,我国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变公开的双重汇率为单一汇率,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活动的外汇收支采用相同的汇率。与此同时;基于国内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和促进出口的需要,继续下调人民币的汇率。由1985年1月1日的1美元兑2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1990年11月17日的1美元兑522元人民币。
第三节 与时俱进话规制:汇率制度及其发展演…
为配合承包制改革和取消财政补贴的政策,我国于1988年3月起在各地先后设立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从1991年4月9日起,对官方汇率的调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调整的方式,转为逐步缓慢调整的方式。同时,放开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让其随市场供求状况浮动。
(三)1994年以来: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1994~2005年:钉住汇率制度
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要求,以及符合IMF和关贸总协定对成员国汇率安排的规定,1994年1月1日,我国政府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该项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②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人民币在经常账户下实现有条件的可兑换。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了保证结售汇制度的正常运行,使银行间的外汇盈缺能够及时调整, 1994年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各外汇指定银行作为会员单位进入该市场解决外汇盈缺。④人民币汇率确定方法采用供求定价法。这种方法是指在考虑以往汇率水平、各种其他汇率决定方式的基础上,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汇率水平。
虽然上述新的外汇体制较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合理,但此种体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汇率形成机制仍然不健全,人民币兑换外汇在很多方面仍受到限制,结售汇制度削弱了供求力量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002年后,人民币逐渐向资本项目下的有条件自由兑换过渡,但人民币汇率仍然以钉住美元为基本汇率政策。
22005年至今: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外贸总额不断增大,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际瞩目的问题,很多重要的贸易伙伴要求中国采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为了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缓和与某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成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2005年7月2l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篮子货币的确定以对外贸易权重为主,主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韩元、新加坡元、英镑等11种货币。
对于人民币汇价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买卖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市场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欧元、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浮动幅度为上下3%。外汇指定银行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挂牌汇率。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实行价差幅度管理,美元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1%,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可自行制定非美元对人民币价格,可与客户议定所有挂牌货币的现汇和现钞买卖价格。上述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我们称其为“7·21汇改新政”。
第四节 约束松紧当权衡:外汇管制及其放松的…
外汇管制(Exchange Control/ Exchange Restriction)又称外汇管理(Exchange Management),是指一国政府授权国家货币金融管理部门或其他国家机关,对外汇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的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管制措施。一国为何要进行外汇管制?外汇管制一般采取哪些措施来达到预期目的?外汇管制会伴生哪些弊端?全球外汇管制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且看下文逐一分述。
一、外汇管制的目的
1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币币值稳定
通过外汇管制来控制资本的国际流动,有利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而言,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资本过剩;而对经济实力较弱、外汇资金短缺的国家而言,主要目的则在于防止资本外逃。
2营造有利于本国的对外贸易环境
通过对汇率的控制,可以营造相对有利于本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例如,当官方汇率确定后,在一定时期内使其保持不变,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成本核算与发展;又如,在确定官方汇率的同时,实行差别汇率(规定不同类别的“奖出限入”汇率),可促进某些商品的出口并抑制某些商品的进口。
3保护和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发展
通过保护关税政策与进口外汇的核批,限制某些商品进口,鼓励与促进某些必需的原料和设备进口,以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当主要消费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时,通过外汇管制,对其进口所需外汇给予充分供应,或按优惠汇率结售,则可增加货源,促使物价下跌,抑制物价水平上涨,保持物价的稳定。
此外,外汇管制还可通过控制外汇流动从而影响资源配置,并可作为外交谈判的筹码,实现一般行政措施所不能达到的经济目的。
4增加相关的财税收入
外汇自由买卖,国家不进行干预和控制,买卖外汇利润归私人。实行外汇管制,国家垄断了外汇的买卖,经营外汇的利润归国家所有。在外汇管制下,外汇税的课征、许可证的批准、预交存款制的规定等,常使国家有一定的额外财政收入,对解决财政紧张状况不无裨益。
二、外汇管制的一般措施
外汇管制措施即如何进行外汇管制的问题。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对贸易外汇收支、非贸易外汇收支、资本输入、银行账户存款、汇率、黄金和现钞的输出入等采取一定的管制办法。
(一)价格管制
1本币高估
本币高估也称汇率高估,即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汇率政策目标,有意识超过本币的实际价值或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幅度,人为地提高本币的对外汇率。总体说来,本币高估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劳务输入而不利于劳务输出,有利于资本输出而不利于资本输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有意将美元恢复到1934年的平价(即1美元等于0888671克纯金和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高估美元不仅是为了排挤英镑来建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也是为了使美国垄断资本得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收购外国企业和对外投资。不过,美元高估削弱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发展中国家常常利用本币高估,实现其“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这些国家所建立的进口替代工业多为制造最终产品的工业部门,因而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优质原材料等需要依靠进口加以解决。本币高估,则使上述物资的进口价格变得相对低廉,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却不利于其关联产业的民族工业成长。
第四节 约束松紧当权衡:外汇管制及其放松的…
1盎司=283495克。2本币低估
本币低估也称汇率低估,即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其汇率政策目标,有意识以低于本币实际价值或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幅度,人为降低本币的对外汇率。与本币高估相反,本币低估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劳务输出而不利于劳务输入,有利于资本流入而不利于资本流出。
3复汇率制
复汇率制是对不同情况的兑换规定不同汇率的外汇管制措施。从表现形式上看,复汇率制有公开的复汇率制和隐蔽的复汇率制两种。
(1)公开的复汇率制。公开的复汇率制是政府明确公布针对不同交易适用不同的汇率。例如,政府可能分别公布适用于国际贸易及非贸易的汇率与适用于国际金融的汇率,也可能公布分别适用于进口与出口的汇率,甚至对不同的商品种类(如生活必需品、奢侈品等)规定不同的汇率。
(2) 隐蔽的复汇率制。隐蔽的复汇率制是相对公开的复汇率制而言的,即政府并不针对不同交易公布不同的适用汇率,而是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造成事实上的双重或多重汇率。具体来看,隐蔽的复汇率制有以下多种表现形式:其一,按商品类别对出口给予不同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或者按类别对进口课以不同的附加税,这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将导致不同的实际汇率。其二,对不同企业或不同的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收汇留成比例,并允许某些企业将其留成外汇在调剂市场上按市场汇率换成本国货币,当官方汇率低于市场汇率时,意味着变相地对这些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多重汇率。其三,政府在不同种类进出口商品的官方汇率之后附加不同的折算系数(即采用“影子汇率”),故有多少种折算系数,就会有多少种实际汇率。例如,生产某种商品的国内平均单位成本为8元人民币,出口的单位售价为1美元,当官方汇率为1美元等于6元人民币时,企业将出口所得美元兑换为人民币不仅没有获利,连生产成本都无法抵补。为了鼓励出口,政府在该种商品的官方汇率之后附加上一个134的折算系数,于是出口单位商品所得收入(1 美元),实际可换回804(134×6)元人民币。
(二)数量管制
1对贸易外汇的管制
(1)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对出口外汇收入的管制,一般采取颁发出口许可证(证中载明出口商品的价格、金额、收汇方式等)的办法,规定出口商必须把全部或部分外汇收入按官定汇率结售给指定银行,以保证国家集中外汇收入和统一调配外汇的使用。为了鼓励出口,外汇管理部门还常常规定不同的出口结汇办法(例如,规定不同类别的出口商品按官定汇率结售一部分外汇收入,剩余部分既可用于本企业进口,也可按自由市场的汇率转售他人)。
(2)对进口外汇的管制。出于控制外汇支出、防止资本外逃、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等目的,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都规定进口商品所需外汇须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方可供售。除对进口外汇进行核批外,有时还实行进口存款预交制、向购买外汇的进口商征收外汇税、限制进口商对外支付的币种等措施来加强管制。
2对于非贸易外汇的管制
非贸易外汇收支主要包括与贸易收支有关的运输费、保险费、佣金,与资本输出入有关的股息、利息,与知识产权输出入有关的专利费、许可证费、特许权费、版权费、稿费,与文化交流有关的奖学金、留学费、技术劳务费,以及驻外机构经费、旅游费、赡家汇款等外汇收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多数发达国家放松了对非贸易外汇收支的管制。为了吸引外资和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相关方面的非贸易外汇收支也逐渐放宽管制。
第四节 约束松紧当权衡:外汇管制及其放松的…
3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重视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但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它们对资本输出入管制的目的、要求和措施各不相同。发展中国家常常把输入资本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它们根据本国外汇收支的具体情况,对外国资本输入的控制政策时而放宽时而收紧,常见的政策有:①规定输入资本的额度、期限与投资部门。②规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将一定比例的国外借款存放于管汇银行。③规定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超过其资本与准备金的一定比例从国外借款。④规定借款部门的利率和附加利率(Margin)水平等。某些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泰国等),常常借助于资本输出入的管制来应付日益恶化的国际收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以及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发达国家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趋于放松。
4对黄金、现钞输出入的管制
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一般禁止私人输出输入黄金。由于本国现钞输出可能伴随资本外逃并导致本币汇率下跌,故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对本国现钞输出往往规定了最高限额,但对本国现钞输入的管制则相对宽松。
三、外汇管制的负面效应及全球外汇管制放松的大趋势
(一)外汇管制的负面效应
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如果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套,其所追求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可以全部或部分实现。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产生如下负面效应:①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妨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实行外汇管制,限制了外汇的自由买卖与支付,相关国家不得不实行限制程度不同的双边结算制度,这无疑会阻碍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②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在外汇自由买卖的情况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外汇供求能够自动实现相对均衡。而在外汇管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外汇供求不能自动恢复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