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可以做到的。像收购很多公司一样,喜斯也是我们第一次造访就决定买下的,交易当下就谈成了。
巴菲特非常地清楚,喜斯决不是在短时间内就会咸鱼翻身的。那是需要继续投资和付出的漫长过程。但是,巴菲特永远相信品牌的效应,相信品牌会最终带来无穷的价值。
他相信生活还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因为人们追求和平安康的生活,经济不会永远颓废不变的。快乐生活又怎么能够离开糖果呢?
巴菲特充分考虑了收购喜斯之后可能带来的麻烦,实际上麻烦比想象的更多。巴菲特说,在不到五分钟内他就决定任命Huggins为喜斯的主管。他正确的使用人才为自己减少了很多负担。尽管如此,巴菲特还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最后才树立了喜斯糖果的高贵品质。
1972年,每磅喜斯糖果的利润为12美分,现在每磅的利润提高为88美分。从1972年到1991年,喜斯糖果的营业额从2900万美元成长为近2亿美元。1991年,美国人吃掉2600万磅的喜斯产品。喜斯1997年的利润为3500万美元,这都得归功于品牌与品质的效益。
巴菲特本人是个超级喜斯糖果迷,在经营喜斯的过程中,他还养成了试吃的习惯。在伯克希尔总部,常常出现办公室里的人一起分享喜斯糖果的有趣场面。
巴菲特甚至说,如果在情人节这一天,你没有把喜斯糖果盒交到情人手上,那就难以享受到甜蜜的亲吻。
1982年,一家英国公司希望伯克希尔公司出售喜斯,提出愿意以亿美元现金购买,巴菲特予以拒绝。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高管面前说:如果当初我们没有买下喜斯,以后就不会买可口可乐,我们就缺乏成熟的经营经验。所以要感谢喜斯为我们带来120亿美元的巨大财富。喜斯推动了我们整体投资能力的进步,我们非常幸运。
巴菲特拥有一张正准备登上空军一号总统座机的南希和里根的照片,南希的腋下夹着一大盒喜斯糖果。巴菲特对这张照片得意极了。巴菲特说:在喜斯即将破产的时候,我就试想,有一天它完全可能是一种高贵的食品和礼品的。而这样的企业,也只有在它困难的时候,才有进入的机会。我只是把握了这个机会而已。多年之后,不仅大众化的喜斯产品畅销,就连国会山庄也经常以喜斯糖果作为馈赠礼品。
在投资喜斯糖果公司的经历中,巴菲特也有十分深刻的体会。他反复告诫投资者,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幻想,期待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投资不是盲目的事情,你不能无理性地盼望明天股票就开始上涨。这种心态注定自己的投资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3。不要试图预测市场(1)
巴菲特的投资道路表面看来似乎是波澜不惊,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的“震感”。几乎每一个进入投资领域的人,都会不断地猜测市场的变动,试图掌握市场对自己的影响。这一条经验似乎是一条非常理智的规律,得到过很多投资大师的认可。
当然,麦克也是非常关心那些成功投资家是如何把握市场的。他在午餐上抓住机会,打听巴菲特把握市场的玄机。
但是,巴菲特却不认同这点。他对麦克说:“不要试图预测市场。市场的变化很多时候是无法去预测的。不要认为强势股票就一定不会衰落,而那些弱势股票就没有升值的希望。”
的确,巴菲特在投资火炬公司的事情上,好像能够说明这一点。
1986年底,巴菲特收到火炬公司一位大股东麦科特的信,他建议巴菲特不妨看看火炬公司的股票。火炬公司是一家位于阿拉巴马州柏明罕的保险与金融服务公司。一直以来,其业务做得非常出色,在当地很有影响,股市的反映也不错。收到这封信之后,巴菲特对火炬公司很感兴趣。他详细了解了该公司的情况,在一番周密运算之后,做出了购买的决定。为此他专门回信这位股东,感谢他的建议,表示他会考虑这支股票,而且不会给火炬公司带来任何麻烦。当然,他没有告诉这位股东实际上已经购买的情况。
但不久之后,麦科特还是知道了建议被巴菲特采纳之后的事情。因为不到一年时间,股市发生逆变。1987年股市崩盘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在几天之间,从大约四千美元,跌到三千美元以下,当时整个市场走势都是如此。谁也不能抵挡股市的潮流。
在这场股市大灾难发生之前,有关媒体报道了伯克希尔购入了一小部分火炬公司的股票,即使伯克希尔没有公开发布关于这笔交易的消息,麦科特还是敏锐地发觉巴菲特的确是火炬的股东了。
不久,火炬公司的高级主管证实了这笔交易,伯克希尔公司也向证管会申报了拥有权。麦科特说:“我不能证明这笔交易和我写给巴菲特的信有关,但对我来说,知道他持有火炬公司股份是件多么有趣的事。当时的股市行情不是人为因素可以去预测的,我的确充满善意。这一点巴菲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后来我和这位奥马哈圣人共进午餐时,他可没有向我提起这件值得思考的往事。”
伯克希尔公司不断加大对火炬公司股票的投资,到1997年已经持有662;000股,相当于火炬公司的股份。当然,投资的收益还是可观的。
火炬公司是很多保险公司共同的母公司,它最大的子公司是自由国家寿险公司。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良好,随着人们对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大,前景很是乐观。当时,该公司不少的业务员仍然挨家挨户地登门推销保险,吸收低收入顾客,公司的业务做得非常扎实。火炬公司还拥有华戴尔与瑞德公司,这是两家金融服务公司,那时,火炬公司正转出华戴尔与瑞德公司的部分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还在向纵深发展。
火炬公司其他主要的子公司,除了自身业务外,还承担联合美国保险公司销售老年健保辅助保险计划的工作,以及销售全球寿险与意外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这是强强联手的模式, 40多年来,尽管金融服务业曾经遭遇极大地冲击,火炬公司却仍然屹立不摇,凭借自身的优势,稳定了大多数的客户,也以品牌效果坚挺了投资者的信心。公司一直保持盈余状态,足以成为行业的表率。即使在经济动荡的时候,公司还是每年均有盈余,股息也年年增加,这份记录在纽约证交所也是极为少见的。火炬股票也因此成为投资者心目*识的“优质股”。 txt小说上传分享
3。不要试图预测市场(2)
火炬公司还以严格控制支出费用闻名,内部的管理也是业内闻名的。各项投资都相当稳健,该公司的投资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律,进行合理的调配。并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金融班子始终为公司的投资把脉。公司把不到3%的固定到期投资放在非投资等级的有价证券上,同时,还拿出四分之三投资于短期投资或政府债券,低于2%的总投资资产投资于房屋贷款或房地产。这种很规范的投资模式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
不过火炬公司真正吸引巴菲特的,是它具备了一些高品质企业的特质,高权益报酬率、低成本结构、注重成本的管理结构、持续的高盈余,以及回购自家股票等等。从1986年起,火炬公司回购了超过三分之一流通在外的股份,表现出自身的强大实力,也给了投资人巨大的信心。火炬公司还于1990年,以63亿美元投标购买名气和规模都比它大很多的美国通用公司,虽然没有中标,但足以引起市场的哗然、震惊。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是不容怀疑的。
随着火炬公司稳健的成长,伯克希尔公司对它的持股量也稳健增加。市场已经多次验证投资火炬股票在平安性上不值得猜疑。
然而,也正应验了一句老话:市场无规律。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火炬公司的股票出现反常地变化。它没有像投资人预料的那样,在这次危机中再次脱险。相反,股票价格一直不断地下滑,导致最后的败局。这也出乎巴菲特的预料。事后得知,这是由于该公司关于疾病重症类,尤其是癌症的保险规定有所更动而引起的连锁反应,市场的变化很快造成股价的下滑。就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被小小的漏洞击溃。
巴菲特很快在1993年底,卖出火炬公司股票的三分之一,以减少这件事情带来的不良反应。他依旧相信火炬未来的前景,事实上,火炬公司的股票经过较长时间的等待后,还是重新上涨。
一支强势股票的偶尔走弱,在投资中是常见的。一个投资者应该有着充分的准备。
无独有偶,往往那些被人普遍认为的弱势股票,包括被股评家和市场证实前途渺茫的股票,有时候也会走强。巴菲特投资的布朗制鞋、NPL公司、底特律国际桥梁公司、美国卡车公司等股票,几乎都是被投资者忽视的股票,最后都从弱到强,开创了奇迹,给巴菲特带来巨大利润。
最突出的是巴菲特投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CELCO)的例子,还曾经引起投资界广泛的议论。CELCO公司曾经是美国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之一。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经担任公司的主席。他使一家很小的公司,在十几年间一跃成为着名的保险企业。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他是全美保险业的一面旗帜,其股票曾经创下每股40多美元的纪录。但是,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初期,公司新的管理层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经营陷入了困境之中。以后的挫折连续不断,使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一步步下滑,在1974年的时候,公司股票价格每股只有4美元。亏损接近亿美元。
这个时候CELCO公司的股票,在投资界是无人问津的。尽管格雷厄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还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再次振兴投资者对CELCO公司的信心。
在这只弱势股已经注定不会有任何起色的时候,巴菲特竟然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一出手就买下了50万股CELCO股票。然而,事情依然不顺利,由于公司管理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巴菲特购买之后,股票惨跌到了每股2美元的低价。不过,这没有击垮巴菲特的信心,他随后相继又多次投资高达近5000万美元。可是,由于保险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出售的保单已经无利可图,保险费率下降。在巴菲特投资很多年之后,CELCO公司还是继续亏损。巴菲特为此对公司管理层大举整改,并且,按照低成本运营的要求,重新调整了公司的规划。在巴菲特任命伯恩当公司总裁,依照他的要求,再次注资7600万美元之后,CELCO公司竟然在短短的六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变,股价每股上升了近9美元,终于逐渐恢复元气,走上正常赢利的道路。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一支股票由弱到强是需要艰难变迁的。巴菲特在CELCO公司股票的投资上,选择在它最弱的时候进入,共计赢利23亿美元,增值高达50倍。因此,巴菲特常常提示投资者,弱势股变成强势股也是完全可能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显示着判断市场是非理性的。
巴菲特在对待火炬股票的问题上,实际上也是过于相信了市场,所以造成了投资火炬股票初期的损失。为此,他总是颇有感受地劝告投资人:市场不会按照你的意图而变化。没有任何一支股票是永远的强势股,也没有一支股票是永远的弱势股。
txt小说上传分享
4。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1)
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不但要了解自己的优点,更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同样,每个市场也都不是完美的市场。怎样去克服自身的不足,利用市场的弱点获得收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也困惑着麦克。他禁不住还是向巴菲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巴菲特听了麦克的疑问后,颇有感触地说:“投资者需要在实践当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这些不足。一个看得见自身缺陷的人才可能看得见市场的缺陷,同时利用市场的不足获取利润。也只有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
巴菲特在投资通用再保险公司的经历中,有过多次自我批评和检讨。通过对自己深入地剖析,巴菲特充分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这也让他反观到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前身是挪威全球保险公司。随着在美国的业务不断扩大,最后在美国重新筹建。到1945年与科隆保险公司合并,已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的再保险市场。加上之后对国家再保险公司的收购,更是巩固了其在业界的霸主地位。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务是针对全世界的,它通过一个庞大的、遍及世界的子公司来为客户提供保险精算、索赔、投保、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等服务。这使之逐渐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再保险公司。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保险业的大环境很不理想。过于公开透明的费率导致了行业的竞争激烈。一些经营多年的公司也被排挤出局。全国共130家再保险公司锐减为28家。
巴菲特认为这个时候是进军再保险领域的最佳时刻。他的目光依然是瞄准再保险行业内最着名的企业……通用再保险公司。这是他的经验……找最有实力和最具品牌效应的企业下手。
然而,这个时候的通用再保险公司却面临一场劫难。首先,国内的分支机构科隆人寿再保险公司参与了国内的一项雇员收入再保险项目,项目实施中又出现重大失误。也就是1美元的保费收入却要支出美元的索赔补偿金。导致公司支付亿美元的未来补偿金,造成公司间接损失10亿美元。一场持久的诉讼长达数年。另外,在海外市场上,悉尼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冰雹灾害、欧洲地区出现暴风雨、土耳其发生地震……这一切都使通用再保险的经营状况深陷泥潭。
在这个特殊时刻,巴菲特坚持收购通用,其风险之大不可预测。巴菲特自己也充分考虑到其中的不利因素的。事实证明,他所考虑的还远远不够周全。
巴菲特在1998年6月与通用再保险公司达成协议。由伯克希尔公司收购通用,合同在当年的12月21日生效。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消息的公布,导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大幅下跌。连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很多股东都不愿接受伯克希尔的股票。一些基金组织甚至大量抛售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股票。很多人抗议巴菲特的出风头行为,不满他搞个人崇拜。股评家们更是指出巴菲特高估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价值。
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而可怕的事情在1999年逐渐暴露出来。
原来,巴菲特认为只要能够把握住通用再保险公司以后的亿美元的赔偿金,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事实不是这样。随着事态的发展,这个数字在不断扩大。伯克希尔公司虽然按照合同预留了这笔资金,可是,已经不能够解决之后带来的复杂问题。这次收购行动,通用再保险公司不但没有起死回生,而且还牵连伯克希尔的股票市值低于面值。
4。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2)
巴菲特由衷地感觉到:自己真是愚蠢极了。
有时候,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倒不是件坏事情。可促使他对个人的性格和投资市场的情况全面进行了反省和检讨。
不过,事情还远远没有走到绝境。巴菲特分析了通用再保险公司的全面情况后,再次发挥了他投资的高超技巧和能力。他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决定全盘整合通用再保险公司,这也是他投资历史上少有的大手笔。
巴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