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战国时代-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积极防御”。这种表述与我们的军事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习惯于说的和做的要有模糊性。 从军事上来讲,就两种基本态势,一个是进攻,一个是防御,防御就不是进攻,这两个是排斥的。“积极防御”就不是单一的态势,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是通过战役、战术的进攻实现防御目的。外国人听不明白,能看懂。他们说,你们中国人一般不主动打别人,真需要了,干就干了。 王湘穗:兰德公司为分析我们对台湾动武的可能性搞过一个报告;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使用武力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说中国以往在使用武力时;多按东方式的战略思维思考;重长远而不太计较一时得失;所以国外分析家很难从利害得失上判断中国会不会动武,但现在似乎越来越看得清楚了。其实保持战略的模糊性和继承以往“四两拨千金”的勇气与技巧也是一笔战略财富;一笔无形资产;别轻易扔了。 乔良:首先是一个国家要有大战略,摸着石头过河,过了20年,达到今天这般光景,相当不易,但这不等于你有大战略。所谓大战略,是你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对自己的总体设计,以什么为目标?以谁为对手?取什么态势?谋什么利益以及如何实现?这是大战略。 有了大战略以后,军事战略才会相应产生,有了军事战略,才会有军队发展战略。军队的发展战略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战略。你的军事目标,不能高到你的国力都达不到,或者说承受不起,这样的目标制订了也是白搭,因为无法实现。以航母为例,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经济没有一种张势,对资源能源的需要也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要航母干什么?但现在不同了,正如晓宁说的,如果可控核聚变不能解决,那么石油就继续是你的要害,继续会卡你的脖子。我们俩虽说都是非航母派,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认同美国战略评估司司长马歇尔的看法,认为航母是“活棺材”,是高价目标。但为什么即使这样,美国也绝不肯放弃,仍然保持了12艘航母?就是因为它目前还能在美国的军事霸权中发挥重要作用。打大国它没试过,但打小国,打弱国,打表演赛,现在看来还是没问题。所以说,我认为中国下一步,还是要在大战略明确之后,才能提出相应的军事战略和军事发展战略。 王建:谈新战国时代,不谈中国军事战略肯定不好,军事力量要与国家力量增长相适应。 李晓宁:海军原来就是搞“近岸防御”,到20世纪80年代变成“近海防御”,什么是“近海”,从《军事大百科全书》看,中国近海是领海,是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现在网上大讲第一岛链,讲远洋海军,就是全看到了这种趋势。 乔良: 日本、韩国的军事战略比较接近,在制订战略时,一切只看实际需要,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全和赢得军事胜利,别的因素很少顾虑,“洋上歼敌”,跨出国门作战,无所顾忌,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都是半岛国家,三面环海,在领海之内歼敌没有意义,弄不好就把战火引上岸来,所以只能拒敌于大洋之上,而不能在家门口。非常实际,也非常实用。它的国家和军队在性质上与我们很不一样。 王建:我们战略资源的获得,俄罗斯是靠不住的,远东的原油和中亚的原油,不要打太多的主意,应该是中东原油,第二个资源方向是澳大利亚,工业化没有钢铁是不行的。两个资源指向就决定我们贸易通道的朝向,这个很简单,两个贸易通道,我们怎么走?比如说陆上通道,就是石油通道,我们可以考虑走陆上,走陆上好处,避开了马六甲海峡。东盟国家未来对中国来说不仅只是合作,也有竞争一面。对中东的石油不但是欧洲人在看,东亚国家、南亚国家都在看。印尼过去是石油出口大国,高的时候出口2亿吨,现在是1亿吨。印度变成进口大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现在是有油,将来人均收入提高了以后,进入汽车时代以后,也是没有油出口。石油人家给你封锁马六甲海峡,你不傻眼?就得走陆路,陆上从哪儿过去?可以考虑从巴控克什米尔这个地方进入巴基斯坦,然后到印度洋,绕过马六甲海峡。建立一个管子,把油引入中国,再到东亚。 王湘穗: 这还是大战略问题。现在看来,有能力保卫所有通道的,世界上就是美国一家,但东亚区的军事力量至少要能护住自己的生命线。 王建: 进入新战国时代,战争与和平是相对的,局部地区的战争摩擦是不断的,每一大国,每一个力量极,都在控制其他力量极超过我的可能性,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抑制你,我们争取的朋友,一定是它的敌人,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还是要从实力和利益出发,实力强的一方得到多的利益,实力少的就让出利益。光经济实力也不行,所以要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中国还得自己发展海军,而海军主要的方向,是保证我们的海上通道。 乔良:澳大利亚,它的政治选择是脱亚入欧,所以它到关键时刻会不会把你所需要的东西给你?难说。 王建:我们要争取它脱欧入亚,从澳洲的地理位置看,它融入东亚是最有利的。 乔良: 从争取的角度看,中亚5国倒是很好的对象,我们可以在中国西部边境地带,建立一个深圳式的特区城市,从经济上与中亚5国互动,使中国经济自东向西辐射,倒是有可能的。 因为对大家都有利益,都有好处。 李晓宁: 我有过这个想法,建立两个新特区,一个黑龙江特区,一个新疆特区,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看,俄罗斯的情况有很多变数。 王建: 我的观点还是,如果用中亚的油,很容易受到俄罗斯的牵制,你没法保证,但是用中东的油,是从喀拉昆仑山南翼走,走红旗拉辅那个通道,想法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是战争的成本高,还是经济的成本高,要有个比较。 乔良:铺设油管是最好的办法,油管不行,就得铺高速公路,走西北线去中亚,走西南线穿克什米尔经巴基斯坦去伊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国家利益边界与中国国防战略走向(2)
王湘穗: 主要资源的稀缺是我们的一个致命弱点,许多战略设计都是为了破这个局,其实还有一个破局的思路,就是彻底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搞石油的替代能源。人们一般认为要算经济账它是不合理的选择。如果你把经济的范畴放大一点,把军备费用和各种安全成本都考虑进去,它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合理性。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恐怕得下决心。如果不下决心,受制于人的基本态势难以改变。与北美圈和欧洲圈相比,东亚圈在资源上处在最弱的状态,在今后的大三角关系中间就会被动。在战略资源上,求己还是求人,恐怕还是应该求己。如果在技术上可能,即使在经济上算账不够合理,还是要算战略账,还是要上,这是一个大思路。 王建:未来的资源短缺只有寄托于技术突破,有没有新的能源方式?如果有新的低廉能源方式,不是不可能避免冲突,否则冲突就还是难以避免。 如果有什么人想阻止中国的工业化,故意想用资源问题来控制中国,掐住我们的脖子,我们也得有能力来对付,否则中国工业化过程可能就会中断。中华民族就永远进入不了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这就给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要求,你的国防应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链。 乔良: 现代经济的获利方式,已使军事扩张、领土扩张变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即使中国将来变得更强大,甚至其他帝国垮掉之后,它也不会选择领土扩张这条路来发展自己。但是,中国的资本扩张,我认为是迟早要到来的。因为,没有资本的扩张,中国就只能在制造业或实物经济阶段,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这里所谓扩张,是指经济发展向外延伸,但不是侵略。我们主张通过平等合作互利的方式实现扩张。 王建: 我一直在想,对美国和欧洲这些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到虚拟经济生存状态的国家力量集团来说,由于它们生存方式的变化,已经不可能用传统的军事方式和手段来保护自己的金融与货币利益,但对中国这样的还没有进入到虚拟经济生存方式的国家来说,实物经济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欧美的生存方式,可能不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对国防需要来说,也会是如此。当然战争永远不是最好的选择。 乔良:这就要看中国如何用自己的经济强项,与周边富有资源能源的国家进行优势互补了。 王湘穗: 资源问题是东亚币缘圈的,也是中国的最大问题。我们应该搞石油的替代能源,不然不论从欧洲手里拿,还是从美国手里拿,都是与虎谋皮的事,应该从战略高度去抓能源替代,像搞两弹一星、863计划那样抓。 王建: 一个开发核能,一个是煤的净化技术,还有水能也可以开发。突破电池技术,汽车可以不烧油。但相当一部分资源还是替代不了,像石油化工,不光都是炼油,是生产塑料,化纤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已经深入融进了我们的生活,没有石油,怎么办。 王湘穗:我这样想,你如果要降低外汇储备,要花钱,要推动城市化,就应该搞大规模的替代能源,搞整个产业的替代模式,包括发展核电站和新的能源技术。就是要利用经济高成长的势头,现有的财政盈余,外汇储备,主动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如果不主动进行大的战略选择,彻底改变我们现在战略被动的态势,就很难使我们在与其他币缘圈中占据主动地位。 李晓宁: 目前能源替代还不能解决。工业世界基本上还离不开石油。一切都和石油有关系。石油太重要了,它跟煤还不一样,不仅仅用在燃料上,化工产业、材料行业都离不开。几乎任何工业产品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石油有关。如果氢的利用,就是核聚变可控了,这个世界马上就会被改变了。这些技术的突破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我估计在近一二十年就会有突破。 王建:改变未来。 乔良:现在OPEC也很狡猾,每当有国家快搞出替代性能源的时候,它马上就降价。 李晓宁:科技有两大关键,一个是生命科学,一个是能源科学。这两个点是决定人类今后生存的重要关键。 王湘穗: 美国费城有一个工厂利用各种废料生产石油,已经达到了工厂化的程度,据称此项技术如果普及了,最终可达到年41亿桶的规模,可使美国完全不必进口石油。这个工厂主要是民间风险投资,政府也投了一部分,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战略难题,这恐怕只能在市场充分发育的西方才能做到,但我们也不妨学学。还有就是要学会在币缘的框架内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些技术可以和日本、韩国,也包括中国台湾一起研究,咱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肉”注定会烂在东亚这口“锅”里,所以应该制定统一的菜谱。 王建: 中国的东部地区,集中了85%经济产出,我们的经济布局主要集中在这个地方,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在西南地区,没有一个大型炼油厂,我们的油全从海上过马六甲海峡,我们大的炼油厂全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果是发生战争就很被动,所以要早作准备,在西南地区部署油厂,炼好了油,往东部输,或者走长江水道运。在西部地区建立大的炼厂,一个大的项目没有七八年不行,你把管子修好,没有炼厂也不行。 还有一个问题,也与军事问题有关。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外资的推动关系很大,是外资出口带动型的增长,来料加工已经占到出口的53%,3000亿美元出口里边有一半以上是来料加工。来料加工有什么特点?中国人得35%的手续费,我们自己赚不到多少钱,外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开始配起套来,形成自己的生产体系。 你看浙江模式不一样在哪儿?浙江从生产到销售,全是一条龙的。拿温州的打火机生产来说,一个打火机有20多个零配件,在温州形成非常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都是以家庭工厂为基础,然后到市场一采购就组装出口了。现在不但生产打火机是这样,也开始生产很复杂的机器设备。所以在浙江,每一道加工环节都在中国,每道环节形成的利润也在中国,利润虽然很薄,但还是比加工贸易挣的多。这一点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发展很重要,如果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它们在国内形成产业链,它们的产业和技术能为我们的军工所用吗?发展民族工业,既能为军,也能为民,但外资工业体系不是军民两用型,这就把发展民族工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上了国家战略高度。 乔良: 咱们国家的战略产业,民间企业家是进不去的,所以这个产业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是一。第二,既然战略产业是垄断产业,它当然也就垄断了价格,结果只能是大大增加军购成本。 王建: 民营企业进来,大家竞争,我看到过一个数字,民营企业投资的产出率和国企相比高10倍都不止,比如李书福搞的吉利投了多少钱,10个亿,我们国家计委领导到那看了以后,叹息不已,让国家计委投资,100亿干不下来,发展民营企业,提高了它们的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工业安全度,还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国防成本,是一举三得。 王湘穗: 广州市开发区的一个民营企业的红外成像仪是国内最好的,而且是全球两个最好的公司之一,这个民营企业进口了一些核心技术,自己也发明一点技术,它的红外成像仪比正规军工厂还好,价格也便宜。就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搞军工的路能走得通。 王建: 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民营工业,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军事工业是制造业,是竞争产业,竞争产业不该是国有,这个产业要开放,让民营企业进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国家利益边界与中国国防战略走向(3)
王湘穗:现在讲保护航路,一讲就是用海军,按照现在航空技术水平,只要思路对头,也可以用空中力量保卫航路安全。美国空军的战略就是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它可以通过天基卫星作为感知系统,利用长航时的无人机作为打击手段,这种方式对付小规模的海盗完全可以胜任,如果必须战争解决问题的时候,再动用海军,或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 王建: 美欧冲突不会停下来,美国当前要打的,就是老二,就是欧洲,这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双方可能势均力敌,两败俱伤,美国必然要经历一次瘦身过程,资本市场的缩水过程,美国还要扶植它自己的制造业,它一定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扩大国内市场,又有一个美国的制造业需要寻找出口市场,就能和它合拍。 乔良:为什么王建的预言有可能真正兑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要瘦身它的军备就得减,不能整个国家瘦身而三到四千亿的军备不减,那是不可能的,但军费一减,军事霸权就会跟着削弱,如此一来,资本缩小——军备裁减,二者之间变成恶性循环,循环往复的结果,就是帝国命运的终结。 王建:它的货币霸权一旦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