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细凇ǎ儆牍厩┒�1~3年的劳动合同。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相应的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据报道,该方案9月已获通过,10月前华为公司先分批次与员工私下沟通取得共识,10月开始至11月底为方案实施阶段。可是,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华为又自行终止了辞职与再续聘方案。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合同工〃一项,有些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毕竟铁饭碗一直禁锢了中国经济发展N多年,毕竟中国企业至今还没有全部从铁饭碗中解放出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铁饭碗〃统治了中国几十年,〃以厂为家〃在突出主人翁作用的同时,也豢养了懒汉,至今还是某些国企无效率经营的托词,在这样的时候,推出一个〃无固定期限合同工〃,是有些别扭。华为的做法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公司不是家。我对〃公司不是家〃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我很担心这个信号会被诠释为〃公司没有爱〃。
联想在征服,世界在观察
联想在征服,世界在观察
在中国公司中,联想已经具备了向一流公司冲刺的势能(资本和团队),却还要有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强烈企图心,以及扭转按自己现有能力来判断事物正误的惯性。
联想全球化战略面临新的调整。2007年8月27日,宏基突然对外宣布将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四大电脑公司……Gateway,Gateway同时宣称将动用优先购买权从许立信手里接盘Packard Bell。此前的8月7、8号,联想集团与许立信分别对外宣称双方已达成并购备忘录,已经切入排他性谈判,而从年初就开始与许立信谈判收购事宜的宏基却被迫出局。许立信一手挑起两家中国公司竞相抬价而坐收渔利,可谓聪明至极。如果联想铁定要Packard Bell,势必继续抬高报价。经过两年的调整,联想集团开始了新的征服与冒险。这是今年继元老代表人物马雪征退居幕后、收购IBM PC业务全面赢利后,联想整合IBM PC取得初步成功的最新标志性事件。此前4个月,杨元庆挂帅消费类PC,可能就已经开始酝酿着盘活联想全球消费业务的战略选项。
。§虹§桥书§吧§
第38节:全球化布局的决心与风险
全球化布局的决心与风险
与两年前〃蛇吞象〃的并购相比较,此次收购显得水到渠成。2007~2008年度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联想在中国以外市场的赢利较上一季度上升了50%至5300万美元。同时,联想净利润达6684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2?8倍,远远高于此前分析师3200万美元的平均预期。联想的现金储备有13亿美元之多,跟当年收购IBM PC时的捉襟见肘大有不同。
成为基础的不只是短期效益指标,还有联想国际化的经营团队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联想收购IBM PC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引入三家美国私募基金入股3?5亿美元,不仅降低了财务压力,而且实现了引智。私募基金收购整合的丰富经验,最大限度地控制了收购后的整合风险。尤其是私募基金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常常会以独立第三方的意见来调和〃联想系〃与〃IBM系〃的分歧。今日之联想,已经不是国有股与内部职工股一统天下的联想了,而是国际资本的联想;今日之联想团队,也不是当年柳传志搭建的家族班子,而是国际资本主导下的国际化经营团队。在18个核心高层主管之中,老联想出身的只占4名。
国际资本的联想与国际化的经营团队,带来了经营理念与企业观念上的变化。两年前联想成立20周年的庆典上,那份因收购IBM PC而产生的冲击世界500强的激动与豪情达到了顶峰。两年后,面对着整合IBM PC的初步成功,联想已经坦然立在世界500强的入口处,杨元庆则多了几分清醒: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并不是联想刻意追求的目标;联想希望给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产品。
看来,主政联想集团两年时间,使得杨元庆的视野发生了若干积极的变化。做大做强的规模诱惑,已经转变成了对好产品和好效益的执著追求。从一味做大的企图心,转到心存投资者和消费者,表明联想已经越来越多地接近了现代公司文化。
有一种说法,联想这次收购Packard Bell,是被宏基所逼无奈之下的选择。如果联想不收购Packard Bell而由宏基收购,那么联想将失去全球老三的位置,因此联想不得不切入Packard Bell的竞购中来。或许这是一个因子,但是绝不是重要的部分。Packard Bell成立于1926年,最初只不过是一家收音机制造商。70年代,该公司成为国防设备制造商Teledyne的子公司。1986年,Packard Bell被财团收购,并转型生产廉价PC。1996年,被并入NEC的个人电脑业务。2000年,NEC对该公司进行了重组,关闭了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全力聚焦欧洲电脑市场。最近几年来,该公司除了消费类电脑外,也开始销售音乐播放器、DVD播放机等产品,并向东欧、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扩张。Packard Bell至今仍然保持与许多欧洲零售连锁店的业务联系。
联想的发展确实需要这一块产品线和供应渠道。消费业务目前还只占联想海外营收的20%,在很多市场,联想的消费业务还处于空白,而市场份额前两强(HP、DELL)的销售收入中,消费业务已经达到40%。在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联想就开始了在消费PC国际市场的征程,而对IBM PC部门的成功整合则加速了这一趋势。前不久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加强消费业务仍是未来一年的重中之重。
在欧洲市场,联想排在惠普、宏基、戴尔、东芝、富士施乐等电脑企业之后,低于全球的排名。联想目前在欧洲市场虽然有5%的占有率,但大多数集中在商用领域,Packard Bell 8%的份额则几乎都在消费领域。收购Packard Bell,或许是杨元庆在上空穿梭飞翔时俯瞰亚美欧大陆所形成的意向。他有理由相信,并购Packard Bell会是联想全球化布局的丰盛晚宴。
尽管有整合IBM PC的经验,然而收购Packard Bell的风险依然存在。在整合欧洲大陆的产品、技术、管理人员、渠道等的运作上,亚洲公司少有成功的案例。日本的NEC败走了,从1996年购得Packard Bell,十年时间不能使它赢利,最后不得不把一直严重亏损的Packard Bell以9000万美元贱卖给了许立信。明基与TCL先后在欧洲大陆失利,他们没有办法在那里实现低成本运营和创新。欧洲大陆的工会势力特别强大,已经养成了和尚撞钟的惯性,改变习惯很难。原有人员怎么用,怎么走,看上去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亚洲公司那里都成了问题。这依然是联想绕不开的问题。
究竟Packard Bell是亏损的包袱还是转型的契机,还需要时间来证明。或许正是出于如此考量,联想CEO阿梅里奥表示:〃我们一直在考虑各种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会成功收购Packard Bell。〃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9节:困扰着联想的惯性力量(1)
困扰着联想的惯性力量
杰弗里·摩尔发现,创新和惯性一直以来是困扰着成熟企业的两股力量。联想集团不幸被惯性左右。无论是并购IBM PC,还是并购Packard Bell,在联想都不过是一种惯性使然。联想股票市场的表现也颇为耐人寻味。无论是激动人心的业绩指标,还是收购Packard Bell的利好消息,都没有能够刺激投资者对联想股票的信心。投资者并不会孤立地看待一个公司的业绩,而是会在比较中看前景。
消费类电子的灵魂是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大的客户服务,有可能成为更新换代的重要契机,也有可能形成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力。然而,无论是在新产品还是在新技术或软件领域,与海尔、TCL相比,联想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与惠普和苹果相比,联想却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并没有改变电脑组装商的定位。
联想收购IBM PC两年之后,才开始有规模的并购,偏于保守。考虑到中国公司大规模文化整合还少有成功的案例这一点,联想的偏于保守也是可以理解的。联想之偏于保守,不只是在并购的步伐和时间上显现,更在并购的领域凸现。最新的并购,跟创新没有太大关系。相对于惠普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骑绝尘,联想却在一直延续平铺直叙的惯性,没有激动人心的创新篇章。这些收购只是低端电脑和渠道的横向推移,还没有见到联想向着软件和技术的真实起步。
一个公司的成长,在资本策略、选择优势成长领域和经营管理上,需要有一个平衡和相互推进。
一流公司通常通过并购跨越规模和资产组合鸿沟。一个公司的成长,在资本策略、选择优势成长领域和经营管理上,需要有一个平衡和相互推进。惠普的新CEO上任两年,已经举几十亿美元,收购了14个公司或项目,而且多数集中于软件和技术领域。在惠普的技术体系已经相对完备的条件下,马克·赫德毫不犹豫地向着科技含量高的领域迈进,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判断。
苹果在乔布斯重新执政后,同样是通过并购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而获得宝贵的软件技术人才。同时凭借乔布斯对于网络化虚拟组织力量的深刻理解,靠着令人惊奇的产品创业和设计,向各行业的一流公司的科技精英广发英雄帖,组成强大的研发虚拟企业,联合攻关。结果使得技术研发投入不多的公司,却能成为技术创新的典范。消费类电子,依仗于产品和技术。而产品和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驾驭整合全球智能资源的能力。
BOOK。▲虹桥▲书吧▲
第40节:困扰着联想的惯性力量(2)
在中国公司中,联想已经具备了向一流公司冲刺的势能(资本和团队),却还要树立产品和技术创新的企图心。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凭借惯性滑行,永远进入不了一流公司的行列。这是行业的本质。
期待联想突破惯性思维,打造一艘海盗船
现实地看,新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布局有四个环节:IBM PC扭亏为盈、电脑商用业务成功、消费类电脑空白填补以及消费类电子的长期布局。而相对于最后一项,前三项相对容易,这是已经熟悉的产品和运作的外推,虽然有风险,然而可以在掌控范围以内。向着新产品、新技术和服务的推进,显然是联想至关重要的战略选项,却也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也需要更大的视野和勇气。
联想本来技术不强,收购IBM PC以后,得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平台,正可以移入技术基因。可是从IBM官僚体制分解出来的PC并不是联想真正想要的,杨元庆可能有苦说不出来。一如当年李昆耀对西门子手机的无奈。联想并购IBM PC,联想觊觎规模、品牌和技术,后来却也不得不接受了IBM的官僚体制和惯性。渐渐地,后者盖过了前者。看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并购可以给联想植入技术基因,而唯有从上到下的一种企图心和意志,才可以改变窘境。
领军人物关键不是技术背景的深浅,而是对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把握得是否准确,是否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强烈的企图心,是否有着无止境的创新冲动。
联想迟早要完成这个蜕变。先前一直认为,完成这个蜕变的领军人物,一定是一个有技术背景的人。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乔布斯不懂技术,却能成为最具创新力的CEO,能走在时代科技的前沿。从乔布斯的经验看,领军人物关键不是技术背景的深浅,而是对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把握得是否准确,是否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强烈的企图心,是否有着无止境的创新冲动。IBM的前CEO郭士纳和惠普的新CEO马克·赫德,都不是IT行业的技术标兵,却能使巨型公司焕发创新的活力。同样,深刻影响着美国整个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杰弗里·摩尔,却有着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博士学位,还当过4年英文文学教授。
学习能力一直很强的杨元庆,于2007年4月份直接兼任消费品PC的总经理,几个月下来,应该对行业有了很深的体会。据新近透露的消息,起初对IBM PC的收购,在联想集团的内部会议上,杨元庆几乎是唯一对收购投赞成票的人。大多数人看到了风险都有点犹豫,而杨元庆却执意向前。收购IBM PC,确实有一些冒险,但是却打破了此前联想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沉闷和无奈,把一盘棋走活了。这回杨元庆又主动发起收购Packard Bell,看上去有那么一股往前冲的劲头。这种企图心是最为宝贵的。
杨元庆曾经嘱咐陈绍鹏,除了PC市场的渠道和销售,联想中国还可以做点创新的探索。当时的语境不清楚,细节不清楚。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反映了杨元庆对美国团队的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又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甚至对陈绍鹏也不能明确表达出来。但是尽在不言中。陈绍鹏要做的就是抓住中国消费类电子市场的脉搏。这个脉搏同样受着苹果的冲击,跟美国一样受着冲击。但是,中国团队没有太多负担,没有太多程序和惯性的积累,正可以像乔布斯那样不拘一格,向着最好的产品冲击。杨元庆已经担当起消费类电子的总裁,联想中国要想起更大的作用,就要在消费类电子的开拓上,起到先锋队的作用。
▲虹▲桥▲书▲吧▲BOOK。▲
第41节:困扰着联想的惯性力量(3)
乔布斯当年开发McIntosh时,把一个开发团队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办公楼中,将他们命名为〃海盗〃,以此塑造与公司其他〃正规海军〃对立的情绪,最终开发出一款与当时苹果的开发思路截然不同的产品。现在,联想需要一群海盗,需要像乔布斯那样打造一艘海盗船。这艘技术上的海盗船可能在美国产生,更可能在生机勃勃的中国产生。
既然微软、英特尔、IBM、惠普等等都把研发挪到了中国内地,为什么陈绍鹏不能在中国扯起研发的大旗?为什么联想中国不能成为一个开发中国智慧的平台,而任凭微软去搜罗社会技术精英?联想中国为什么就不可以打造出联想集团之技术〃海盗船〃来?关键是要有责任自觉,还要在关系中把握自己,要抓住行业本质,在精神和灵魂层面把握那未来的先机。
从这样的视角看联想与宏基时下的竞购迷局,就有了一种超然的判断。能够最后以合理的价格并购成功,可以稳固联想集团的下盘,以利于蹲好马步再行出拳;如果价格离谱可以坦然放弃并购,转而选择在技术上抢得先机的目标公司进行并购,一改惯性力量左右全局的被动局面。一旦创新力量能够取得优势,或许可以出现中国的〃惠普〃和〃IBM〃。
从联想的灵魂人物柳传志的转型,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联想或已具备了冲击与征服世界级企业的平台、团队和视野。
变身PE,柳传志一脸轻松
当年比柳传志更为红火的企业家一个个销声匿迹了。就是仅存的少数几个,也很难再引发热点。他们的思维和他们的公司经过无数次的剖析与轰炸,多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价值了。商界和媒体的聚焦点转移到沈南鹏、郭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