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竞底-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他经过研究,认为A公司的价值,体现在股市上应该是10元/股,那么在股价低于10元(如5元)时他就买进,如果买进后,股价又跌到2元,他就更加买进,而不管外界看跌的评论,因为他认定这股价值10元/股;如果上升到10元,他也不管外界看涨的舆论,悉数将股票卖出,如果后市从10元涨到16元,他坦然地认为:那多出的6元,不是他该赚的钱,因而丝毫没有后悔。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原则,中国人却运用不好呢?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吗?
步步高的董事长段永平是个成功的商人,2001年,他移居美国,开始学着以巴菲特的方法进行投资,2003年,以十亿身家名列富豪榜第83名。他曾坦言自己在美国做投资这5年,比在国内做十多年的企业,赚的钱要多得多。
2006年,他以62万美元拍得与老师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他向巴菲特说:自己跟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买股票就像买一个公司的一部分,巴菲特回应道:
“你说的就是我当年学到的,就是这个理念,改变了我的看法,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说明段永平的投资成功,正是理解了巴菲特方法的精髓,因此不能说中国人不聪明。那么也许是中国股市不适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
确实,中国股市是个竞底的股市。
现在我们来分析中国股市部分竞底特点:
A。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民众的投资渠道却异常狭窄,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债券利率,与民间借贷所反映的市场利率相差极大,还要交利息税;而民间借贷虽然回报很吸引人,但风险却不可控。政府正是通过控制投资渠道这种竞底方法,使大量民间资本不得不高度会聚到股市中,公民除了炒股,还能炒什么呢?因此,中国的股市一直市盈率太高,股票的赢利能力太差。 。 想看书来
第一章九、相关案例(3)
B。中国股市的存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国有企业解困供款,因此上市不是采取备案制,而是采取审批制,并不是够资格的企业就能上市,上市名额成了一种政治资本,很多包装上市的国有企业,在完成圈钱的使命后,就不顾廉耻地滑向底线,或者想尽一切竞底方法保留自己的配股资格,以充分行使从股市中“抽水”的核心职能。
甚至有人表示:2008年的股灾,将中国大多数中产阶层的钱洗干净了(因为穷人早已无钱可洗,富人的资金在他的企业中运转,也难以洗到),因此社会又可以安定一阵子了。
C。在股市运作中的竞底。当股民们充满信心,股市人气旺盛时,证监会将精明地盘算出竞底空间的大小,加大国有企业上市圈钱的速度和规模。而当人气和信心渐渐被打压到底线时,政府即以政策、资金、舆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托市,以便让股市休生养息,好进行下一轮的竞底。
D。股民间的竞底。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的股市实际上是个大赌场,参与其中的股民都在玩搏傻游戏,他们总希望有一个更大的傻瓜等在他们后面,会以更加接近底线的价格接收他们手里的股票。
E。股民与政府之间的竞底。当股市低迷,一路下挫时,股民们会不时揣摩政府的底线:“这么跌下去可不得了,要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政府应该出面救市了吧?”而政府非常关心股指的点位,而非股市健康。此时也在分析民众的心理底线“他们还扛得住吗?股指跌得更低一些再出手行不行?那时的收效可能会更大,但继续等下去的风险能够承受吗?” 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国股市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个已经制度化了的国家控制之病瘤,穿着市场的外衣。当你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只不过在赌未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曲线。
在这样一个竞底的股市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怎么能起作用呢?他的方法实际上适用于一个竞优性的股市,发现有价值的竞优公司(如可口可乐),然后在合适的价位买下,长期持有,充分分享可口可乐公司竞优战略的成果。
而在中国,首先股民们面对的是一个竞底股市,整个股市的存在,就是为了竞底;
其次,股民面对众多大鳄如庄家、基金,以及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竞底;
再次,中国基本没有竞优公司。在一个竞底的大环境下,即使凤毛麟角的公司能竞优,想竞优,也根本抵挡不住其它公司的“狼性”竞底,从而在中国蜕变成竞底公司。
因此,想用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股市炒股赚钱,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其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向巴菲特学习,中国股民不如多学习索罗斯这个运作对冲基金的高手。索罗斯用的就是竞底战略,他最喜欢低买高卖的短线操作,成天研究的就是“这只股票、这种货币的底线在哪里?我能调动的所有资金,可以把它打到底线吗?如果能打到底线,该如何操作?”
1997年7月,索罗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策划,将泰国泰铢的底线击穿,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一口气狂赚了数十亿美元。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中国的股市不允许卖空,因此索罗斯的方法,在中国也不那么好学。
唉,可怜的中国股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天生被竞底的命。
美国股票的平均持有时间超过两年,而中国的股票平均每年转手五次以上,在每个股民手里停留不超过两个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九、相关案例(4)
当中国面向外国投资者的B股市盈率只有15倍时,面向本国投资者的A股市盈率却高达60倍,如果以B股的市盈率为准,那么A股的行情至少被炒高了4倍。为什么同样的股票,A股的赢利能力会比B股低那么多呢?就是因为外国投资者无法被竞底,而本国投资者却可以被肆意竞底。因此,不少内地居民不得不通过地下钱庄,将自己的血汗人民币,兑换成外币,再以“假洋鬼子”的身份,去炒投资价值更高的B股,这真是竞底下的笑话。
这当然不是中国股民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而是因为他们被竞底了。他们除了投资A股,还能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吗?
这就像一个山村的水源被污染了,村民们虽然知道什么是洁净水,但他们除了喝被污染的水,又有什么办法呢?
干脆不炒股了,把钱存在银行,那也不行,每年的通货膨胀那么高,即使将房价上涨的因素剔除不计,CPI指数还是高居不下,存在银行的钱转眼就“毛”了。
案例:电力部门对百姓的竞底
2008年12月24日《羊城晚报》曝出一条新闻,“*电力两年违法收费50亿元,其中电力违法收费亿,这一数字还仅仅是专项检查核实的数字”。
针对人们极为关注的供电计量上的“缺斤短两”问题,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力量对全国17个省的企业生产的34种电表进行了抽检,结果发现,75%的电表都出现了正误差,即人们所说的“走得快”。对家庭正在使用的电表检测的结果更令人感到吃惊:偏差最大的要快28%,大多数快10%左右,也就是说居民要无端地多掏10%~28%的电费。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电表生产企业最终道出了实情:目前企业生产的电表大都是由电力公司统一购买后安装给用户的,一些电力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私下要求企业在生产电表过程中将电表调快,而且是越快越好,否则,就会以你的产品“不合格”而拒绝收购,企业为了经营和效益只好从命。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是造成电力部门获取非法利益的另一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电力部门不仅垄断了电力的经营而且包揽了一切电表的校对与安装,这就为电力部门集体舞弊提供了方便。
电信电力如此,人们不禁要问,煤气、供水、排污、教育……是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乱收费呢?
案例:中国竞底式的电视剧产业
美国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热播,如《越狱》、《兄弟连》、《24小时》、《欲望都市》等都引起轰动。美国电视剧的投入相当惊人,如《六人行》,每集的投资是700万美元。
如此高的投资,是高质量作品的保障。
当电视剧这种娱乐形式传播到中国时,同样遭到竞底:《成长的烦恼》是美国ABC电视台在1985—1992年首播的一部情景家庭喜剧,中国的英达对其进行模仿,制作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部戏最后的赢利竟达到投资的10倍左右,因而引起了大量的跟风之作,这无疑是对《我爱我家》的竞底。
在拍摄《我爱我家》时,英达的态度相当认真、慎重,每天分早、中、晚三个单元,每一集要拍五个单元,即五个工作日完成三集,这已经比美国的一周拍摄一集快了许多倍。但接下来,为了省钱,家庭情景喜剧的制作速度提高到每天一集半,甚至一天两集。逐渐地,投资家庭情景喜剧的老板达成“共识”:拍这种片子就要省钱,就得低成本。 。。
第一章九、相关案例(5)
90年代后期,每一集制作成本不超过5万元。经过近十年来的高速通货膨胀,现在每一集一般不超过10万元。
成本控制过低,使制作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即使是讲究质量的英达,其每一集喜剧用于剧本的总成本,也不超过7000元。这样一来,去掉管理环节的费用,一个从创意到完成所有剧本的作者,只能拿到5000元,这样的价格显然不足以吸引有才华的作者来写剧本。实际上,《我爱我家》从后80集开始,就拼凑了一批在校大学生来撰写剧本,因此质量显然无法保证,最后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这一点。
而在演员上,由于明星的号召力直接影响电视剧的销售,因此情景喜剧不得不使用明星,但这种使用也充满了竞底色彩。为了减少成本,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减少明星的工作时间,因此就得一天拍两集,这样的拍摄速度当然不能让演员准备充分,只能凭经验,在现场凑合着对付,工作质量也就达到底线水平,如陈道明演谁都像陈道明,葛优演什么都是葛优。所以尽管中国每年出产1万多集电视剧,却没有和日韩能比较的电视剧明星和作品。
另一个影响是,情景喜剧只有在现场有观众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真正的喜剧味道,但如果在拍摄时,真的召集一帮现场观众来制造笑声,显然不够省钱,因此真实的观众笑声就被灌装笑声所替代了。中国人发明了最省钱的创作方式,其灌装笑声一共只有三种:“大笑”、“中笑”、“小笑”,编剧被要求直接将这些笑声写进剧本里,以便后期制作时快速加上。
家庭情景剧如此,其他题材也本着灌装笑声式的“多快好省”路线,进行套路式的制作:
如“两面人性大展开,违纪乱法不算坏”;
如“第一把手都廉洁,提到副手全*”;
如“军人不能不恋爱,农村就得写地赖”;
如“英雄粗鲁才叫真,皇帝圣明是天才”;
如“离开三角不成戏,没有插足不应该”;
如“不打不骂不热闹,不吻不露不精彩”;
……
这些胡编滥造的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比比皆是。最终的结果是:
爱情片大都是姐妹吃醋,兄弟争风;
战争片都是一个鲁莽战将和一个聪明女人的情怀;
警匪片都是一位刑侦高手和优秀警花的悱恻缠绵;
商战片都是大亨的女儿爱上能干的英才;
农村片都是支书软,村长横,配俩地痞乱哄哄;
极力控制成本的竞底,导致大量的跟风和抄袭,是这类创作大行其道的根源。
这样竞底式的制作,只能生产一些底线产品,因此也只能吸引一些“底线观众”。据中国和美国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观看中国电视剧的人群有“二低一高”的特点,即:
收入低——一般在1000元以下;
学历低——一般在大专以下;
年龄高——一般超过40岁。
这种人群的典型是家庭妇女。中国目前所有电视制作人的目光,都瞄准了这个“二低一高”市场,因为不这样的,就意味着赔本。但“二低一高”们的消费能力较弱,广告商愿意付出的广告费自然较低,反过来制约了电视剧的销售收入,使电视剧制作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大家比赛对低级趣味的迎合,想以此为自己节省成本,能多捞点金钱,从而使电视剧的整体质量更加粗制滥造,高质量的观众更加远离电视剧,拍电视剧更加没钱赚,投资方更加不愿多投钱……
中国的电视剧往何处去?一个等待着它们的很自然的底线是:
本土的电视剧越做越烂,直到中国的文化产业彻底开放,这个行业很快就像其他产业一样,电视剧、电影甚至文学、音乐、其他形式的大众娱乐,都被外资占据了龙头地位。
这很危言耸听吗?还记得我们在前言中提到“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就应该知道,这是个现实的威胁。
而这威胁,就是竞底的必然结果。
第一章十、竞底战略的问题(1)
1。竞底所利用的,大多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因此,这种战略很难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成果。
2。竞底很容易养成思维定势,使人变成思想上的懒汉,最终只会竞底,不会竞优。举个粗糙的例子,如农夫使惯了锄头,当他拿起笔头时,那笔头就有千斤之重,最终他绝不可能用笔头画出联合收割机的设计草图,而只能永远面朝黄土背朝天。
竞底也将固化中国的后发劣势。
3。国际产业如同不断游走的牧群,时刻追逐水草丰美的洼地,因此,竞底企业家必须时刻担心自己所在的产业下半年、明年可能会转移走,这使得他们生活在梦魇之中,从而极大地减少了经营企业的乐趣,而是生活在竞底的压力中,并不断地把这些压力转嫁给他的被竞底者。
4。竞底组织只能过最基本的生活。因为稍有品质的生活一定是远离底线的生活,这样就马上会面临更接近于底线的竞底者的竞争。如目前珠三角就担心产业移往内地,中国就担心产业移往越南、柬埔寨等更落后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必将形成产业空洞,GDP停止增长甚至下滑,生活质量降低。
5。竞底与和谐社会天然相悖,因为被打到底线的被竞底者心存怨恨。竞底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也不可能有长远的企业文化,更不会产生对人类社会有深远价值的原创发明。
竞底不可能产生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后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案例:竞底理论对《厚黑学》的诠释
20世纪中国出了本奇书《厚黑学》,作者李宗吾,原名世全,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丘。二十五岁思想大变,认为与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
李宗吾为人正直,聪颖机智,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而写出《厚黑学》一书,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之言,后被誉为“影响中国文化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
《厚黑学》以三国的曹操、孙权、刘备为例,说他们的成功秘诀不外乎两条:一是良心要黑,二是脸皮要厚。声称圣人乃是厚黑徒的最高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
虽然李宗吾列举的案例不多,但“厚黑”两字,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