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安虽好,毕竟是娘家,逻些虽简陋,然臣妾今日归了赞普,即是臣妾之家。”
松赞干布闻言,大为感动,他伸手将公主揽入怀中,轻声说道:“你舍却长安绮丽繁华来归我,其心中定有苦楚,我岂有不知?你放心,今后你的父母之爱、兄妹之情皆归于我一身,我倾尽心力来关爱你,不让你委屈一分。
你信我言吗?”
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文成公主不由得一阵难受,她强忍着未将眼泪滚出眼眶。
她伏在松赞干布的怀里,感受到这个男人的宽阔胸怀以及业已熟悉的气味,心想能够获得这个男人的关爱,则也相当踏实。
想到这里,她伸出双手紧紧抱着松赞干布的腰,仰眸说道:“臣妾在长安听说,后宫深似海,赞普有许多王妃,能保定不忘记臣妾吗?”
她说完,嘴角浅浅一笑。
松赞干布看到她那明艳的面貌以及摄人的神态,心里更加翻起无尽的怜爱。
他坚决地摇摇头,用嘴唇轻吻了一下她那仰起的额头,说道:“我松赞干布一生最得意事,即是臣民皆认为我是一个最重言诺之人。
我说过一定要娶到大唐公主,现在你已入我怀中;我现在说一生爱你怜你,此话也当真。”
公主伸出小手堵着他的嘴巴,嗔道:“哟,你说话也像在战场上征伐一样吗?你刚才说要将父母之爱集于你身,臣妾眼前没有父母可以倾泻烦心事,只好说给你听。
瞧你,动辄就认真了?”
松赞干布瞧着她那动人的神态,以及她那转瞬即逝的娇憨之态,手又感受着她那娇嫩的身子,心里顿时涌出一阵热流。
只觉上天将此女赐给自己为妻,真是上天赐福。
于是,他此时心中涌出两个念头,一者是要酬禄东赞之功;二者是觉得此生若不能维护此女幸福,实在是辜负了上天的美意。
他们经历长途跋涉入住此宫,心底里彻底放松。
是夜,殿外寂静无声,连爱刮的风儿今夜也停下了脚步,似乎不愿意打扰这对新人的春梦;殿内红烛劲烧,偶尔燃爆的灯花儿又增添许多喜气。
二人同拥锦衾之中,其爱意无限,种种鱼水之乐,这里也不一一细表。
次日日上三竿,二人方才洗漱用餐。
用膳之后,松赞干布牵着公主之手步出殿外,来到宫中央的高台之上。
公主举目四望,只见顶着白雪帽子的群山环抱四周,在布达拉山的南方五里处,也横卧一小山,名为药王山,其山南脚下,自西向东流淌着一条波光粼粼的水流。
东面的阳光照射得异常强烈,一刹那间,公主觉得这里的太阳较之他处距离要近,她惊问其故。
“吐蕃都城原在山当,那里阴暗潮湿,为迎娶大唐公主,我当然要选择一阳光明媚的地方以为都城。”
松赞干布微笑答道。
公主知道这是郎君的调笑之语。
她斜睨一笑,微笑道:“看来赞普未卜先知,以至于小小年龄,竟然创下如此事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公主事夫散唐风 唐皇出师讨漠北(3)
可是呀,这布达拉宫建得不错,然还有些许疏忽之处,难道是赞普无心之失?”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相处四月来,深知此女学富五车,而又谦虚淡泊,天大的事也是微微一笑,颇得沉静之味。
她现在既有是说,定然大有深意,遂急促问道:“公主看到了什么?”
文成公主用手向四周一指,再用指头轻点布达拉山和药王山,问道:“赞普,眼前群山环抱,中间有两座小山,其形状为何?”
松赞干布茫然不知。
“四周山峰,如同人形,其青色如黛,宛如罗刹女仰卧大地,而布达拉山及药王山即是该女的乳峰。”
当时人言罗刹,即为妖孽的意思。
松赞干布此时对文成公主言听计从,他知道她定是从中土的阴阳五行学中观悟而来,遂惊问道:“罗刹女?如此说,居此地不祥,当如何处之?”
“不妨,赞普在布达拉山上建设宫殿,即是镇压妖气的第一步。
第二步,可在药王山再造建筑,即可彻底镇压,则此地祥瑞,尤胜他处。”
松赞干布长舒一口气,点头道:“我定遵公主之言,立刻在药王山上建设行宫,以利镇压。”
“布达拉宫如此宏大,赞普何必大兴土木再造宫室?依臣妾所观,药王山地势适宜,可作为拱卫布达拉宫的屏障。
可用石块在上面堆砌,以成碉堡,派人值守即可。”
松赞干布见公主眼光独到,又能替他省钱省工,不禁心悦诚服,自然连连答应。
二人又在高台中散步一圈,公主忽然觉得少了些什么。
只见面前阳光明媚,此时太阳已然升高,高台上连一点阴影都没有。
她叹了一口气,说道:“是了,宫室美轮美奂,然缺少一些绿意。
若宫殿掩映于绿树之间,那该有多美。”
布达拉宫新建不久,庭院、走廊或是美石铺垫,或是黄土裸露,竟然未植一棵树。
松赞干布点头道:“绿意会有的,我即刻让他们开始种植。
公主,今日春光明媚,正是栽植柳树的时候,我们就在这里共同栽一棵柳树如何?”
说完,他喊道:“来人。”
远远候在一边的从人急忙跑过来,松赞干布让他们取来柳树苗儿和松土之锄。
数名从人转身离去,松赞干布问道:“公主,你看到他们面上有何变化吗?”
文成公主凝神一想,才发现这些人的脸上原来以赭涂面,如今已然洗净,恢复了人面的本来颜色。
以赭涂面是吐蕃人的传统风俗,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辟邪趋吉,举国人皆以为美,习以为常。
松赞干布又道:“自今日开始,举国人听从我令,不得再以赭涂面。”
文成公主大为感动,原来她一路行至逻些,发现吐蕃人以涂面为美,因随口对松赞干布说了句:“怎么能够这样?好好的脸儿涂以颜色,活像生番之人。”
其实,高原上阳光强烈,人脸须遮物以避免日光照晒,是为必须。
松赞干布此时奉其之言为金科玉律,他回到逻些的第一件事,即是号令全国,不得以赭涂面。
一件传统之事,因为公主好恶,松赞干布立即罢之,可见其对公主爱意无以复加。
体会到郎君的柔情蜜意,又想到马上要共同植柳,公主忽然感悟到,素常豪爽果敢的赞普,由于与自己短短的数月接触,其心思细腻如此,莫非从此改换了性子?她有千言万语要说,然终归未开口,惟以含情脉脉的美目凝视着郎君。
须臾,从人将柳树苗儿和锄头拿了过来,松赞干布荷锄刨出一坑,公主已然乖觉地将柳树苗儿放入坑中,然后以双手提扶树苗,让松赞干布推土下坑。
很快,一棵在阳光下闪着嫩绿的柳树苗儿就植在高台的左侧。
二人又共同提水,为小树浇水一回。
公主事夫散唐风 唐皇出师讨漠北(4)
夫妻二人此后还植有多棵柳树,最著名的是惹刹寺(今名大昭寺)的柳树,因是赞普及文成公主共植,吐蕃人尊称其为“唐柳”(此柳存活一千三百多年,惜在公元1968年被红卫兵挖掉)。
文成公主那日指认罗刹女身躯的时候,还运用阴阳五行推算出布达拉宫西面二里的卧塘湖为罗刹女的心脏,须填湖建寺才能镇魔。
松赞干布自然惟命是听,当即下令填湖造庙。
于是,许多吐蕃臣民自发地赶着白山羊驮土填湖,寺成之后,即取名为惹刹寺,取白羊驮土之意。
寺成之日,松赞干布陪同文成公主入寺观礼,文成公主亲手捧着她从长安带来的一尊释迦佛像供奉及座,其从长安带来的数十名乐士还用带来八音之具演奏了唐乐。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二人新婚燕尔,其闺房之乐,自不必说。
此外,公主为吐蕃带来了许多东西,松赞干布又能言听计从,其对吐蕃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想起何吉罗手拿吐蕃国书,竟然以中土之文写成,公主就劝告松赞干布要创制文字,松赞干布派人入天竺求学,不久,他们根据吐蕃语的特点,参考梵文和古于阗文,制成了吐蕃文字母,从此就有了文字。
松赞干布从文成公主那里感到了中土的学识渊深,他翻检公主带来的诗书史籍,更生羡慕之心。
遂遣大臣子弟入长安国子学修习《诗》、《书》,并向李世民请求,礼聘中土学识之人入逻些教习表章和疏奏格式。
公主到来,还带来了吐蕃历法的创立。
吐蕃原无历法,没有季节和时令,惟以麦熟为岁首。
公主带来了天文历法书籍,传入了汉人的干支记时法。
于是,吐蕃人据此以五行分阴阳配天干,以十二生肖配地支,干支配合六十年为一轮,从此有了自己的历法。
禄东赞因求婚成功,且公主大合松赞干布的心意,其归国后自然好事连连。
松赞干布先升其为大论,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又赏赐其大批珍宝,得知禄东赞拒绝了李世民的赐婚,即任其选配国中美女,还自己掏腰包,为禄东赞建造了一座城邑。
是时,吐蕃人以毡帐作为居住,自禄东赞始,其他大臣纷纷舍弃大毡帐,而立栋宇以为居处。
那日议事刚毕,松赞干布一时兴起,他唤禄东赞,执其手曰:“我即位之后,你随我征战高原,立功无数;你又辅佐大事,谋断适宜,实为国之首辅。
然我心怀感激惟一事而已,知道是什么吗?”
禄东赞心里知道答案,但微笑不答。
松赞干布立起身来,将禄东赞牵到窗前,用手指着宫外土地,无限感叹自答道:“如此山川高地,得之难,失之易,你为我求来大唐公主,则可使江山永固,此为你之最大功绩。
我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禄东赞心中暗笑赞普,因有了一个可意佳人,其眼中的江山也随之增色不少。
其实何止松赞干布感激禄东赞,吐蕃臣民也盛赞禄东赞此举非凡。
公主入吐蕃不久,人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公主的影子。
吐蕃原来以放牧为主,公主到来,携来五谷与芜菁种子,其种植在高原上皆能成活,惟麦子与高原不适应,其逐渐变种,后来成为高原独有的“青稞”,由此改变了高原人的生活单一方式。
后来,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又向李世民请求赐给蚕种及造酒、石碾、、纸、墨之匠,输入中土成熟的冶金、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各种技艺,直接地改变了吐蕃相对落后的面貌。
那些日子,秀儿等侍女带领吐蕃妇人,教习她们纺丝织帛。
渐渐地,文成公主获得了吐蕃人的真诚敬爱,每说到她的名字,许多人顶礼膜拜,几可将她视为神人一般。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世上的完美之事毕竟太少且不能持久。
公主事夫散唐风 唐皇出师讨漠北(5)
文成公主到了二十五岁时,三十四岁的松赞干布竟然英年早逝,此时,这对神仙眷属刚刚成婚九年。
按照大唐朝廷规制,文成公主可以返回长安归宁父母身边。
然她寸步未离吐蕃,又在这里生活了三十余年,其逝去后,吐蕃人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其送到琼结的一座小山上,与松赞干布合葬在一起。
文成公主辞别长安,从此未再入大唐的土地一步。
其心思到底如何,是因路途遥远且艰辛,而畏难不愿远行,还是内心深处责怪李世民将她嫁到万里异域,其始终难以释怀,因而铁定心思与松赞干布相伴? 后人不得而知。
侯君集攻破高昌城的消息,经各驿快速传递,很快传入京城。
此加急文书由兵部送入宫中,正是早朝过后的时辰。
其时,李世民在太极殿西暖阁与一帮近臣用过早膳,正与他们一起商议薛延陀的事。
李思摩率领突厥部众越过长城,到定襄建牙帐是数月前的事。
李世民见李思摩非常惧怕薛延陀,即让执失思力携带玺书去见夷男让其退出漠南之地让给突厥,明确薛延陀与突厥以大漠为界,不得侵扰。
若谁先启衅,大唐即出劲兵征讨之。
夷男迫于李世民的威严,不敢不听,即将薛延陀部众移往漠北。
李思摩临行之时,心中还是惧怕薛延陀,向李世民求恳道:“臣蒙受皇恩,为部落之长,愿子子孙孙为国家一犬,守吠北门。
若薛延陀侵逼,请徙家入长城。”
李世民让他放心前去。
夷男退回漠北,心里终归不是味儿。
他这日听说李世民东巡,遂对其大儿子说道:“李世民东巡,留下李承乾看家,这是一个无大才的主儿,其应付突发的事,定然没有李世民迅速。
你可带领兵马去击定襄,那李思摩若没有唐军撑腰,摧之势同拉朽。”
其子大度设听命,带领部众及同罗、仆骨等部人马,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杀奔定襄。
果然,李思摩听说薛延陀来袭,没有一次像样儿的防御,其带领部众快速越过长城,保据朔州,然后遣使向长安告急。
李世民此次东巡时间不长,不日就返回了长安。
他于昨晚阅罢了李思摩的告急之书,决定今日议决此事。
魏征此时年龄为六十岁,想是其多年来思虑过度,皱纹已爬满额头,且满头白发,老态毕现。
他想起贞观四年时在政事堂里的辩论,那时他与温彦博针锋相对,他当时认为夷狄人面兽心,弱则服从,强则叛乱,温彦博搬出孔子“有教无类”的话来反驳他,认为要恩威并施,李世民用其策,设立羁縻府州来安置突厥人。
如今温彦博已逝去,薛延陀现在的做派不正应了自己的话吗?魏征想到这里,叹了一口气道:“夷狄豺狼之心,其本性难改。
陛下,薛延陀既然不听号令,可出兵将其驱逐出去。”
李世民听其言观其神色,知道魏征想起了往事。
他遍视座下,当时的老臣像陈叔达、温彦博、褚亮、王?因病逝去,然当时的争论场面犹历历在目。
自己那时候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以恩威抚之设立羁縻府州,以图用教化的手段使异族与汉族和睦相处。
不料十余年过去,自己待突厥人恩情重逾泰山,可那结社率恩将仇报,妄图加害自己,于是李思摩就回到漠南。
他的心里忽然晃过一个念头:本以为魏征不善于外邦之事,然现在薛延陀起乱,莫非真应了其前言吗? 房玄龄见李世民在那里踌躇难答,遂禀道:“陛下,薛延陀举乱,缘于其地盘之争。
自从陛下于贞观四年定下羁縻之策,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四邻安定,且使疆土逐步扩大,可见此法已有奇效。
眼前薛延陀不听号令,可以出兵将之平复即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主事夫散唐风 唐皇出师讨漠北(6)
历史的形成,往往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为重要的转折。
像李世民用羁縻之策来安定四夷,其尊重各异族的习惯,任其自治,又设立羁縻府州来行使中央的控制,实为一项伟大的创举。
多年来,李世民也深以此策为荣。
不料结社率聚众抢宫,竟使李世民突然之间改换了心意,殊为一遗憾之事。
然李世民毕竟为一英明之主,他听了房玄龄之言,心里惕然警觉,因思突厥人岂能与结社率相类?像突利、李思摩、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史大柰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可见教化之策确实有效果。
想到执失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