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吴越评水浒-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骶乓叮皇蚬岽佣蚬岬酵蛲蚬峁彩灰叮晃那幻牛浴翱仗馈蔽磷穑疤一ā贝沃孪揭晃那辆盼那彩灰丁V钡矫窆昙洌绱寤褂腥恕岸芬蹲印保得魉纳κ滞缜俊<幢阃跏快醯幕坝行┣G扛交幔菜得鳌端按酚跋斓纳钤丁�
画《水浒叶子》最著名的画家叫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那年,花费四个月时间所作的一组版画精品。 他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班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所谓《叶子》不单是牌戏 ,而且还是一种与酒筹、酒令相类的东西。把水浒英雄人物用白描的艺术形式设计在酒牌上,注有“××饮”,谁摸到了这张牌,谁就应当喝酒。
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还用题赞来歌颂所画的水浒人物。如题宋江为“刀笔小吏,尔乃好义”;题李逵为“杀四虎,奚足闻,悔不杀封使君”;题武松为“申大义,斩嫂头,啾啾鬼哭鸳鸯楼”;题刘唐为“民脂民膏,我取汝曹;泰山一掷等鸿毛”等。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侯蒙传》和《东都事略·侯蒙传》中也说:“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罢(中书侍郎)知亳(bó博)州,旋加资政殿学士。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按:《东都事略》作“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3)
这一段记载,说的是侯蒙在当亳州知州的时候,曾经上书徽宗,认为宋江能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或河朔),必定是个大能人,建议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带兵去征方腊。传中没说皇帝是否同意他的建议,却为此把他升为东平府的知府。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据此可知:方腊起义的时候,宋江还没有投降。这一点与《徽宗本纪四》的记载相同。历史记载:方腊于宣和二年秋冬之交起义,三个月时间,占领了睦州①、杭州等七州四十八县,宣和三年四月兵败被俘。
① 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下辖淳安县,宋代为青溪县,是方腊起义的地方。宣和三年方腊起义失败以后,睦州改名严州。
方腊起义军,是一群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的乌合之众(方腊起义,喊出的口号是“诛朱勔①”,因此曾经被“无产阶级文艺家、历史学家”定性为“革命派”,近来史学界根据他仅仅要求改朝换代而没有革新措施,逐渐趋向于说他是“造反派”而不是“革命派”),从起事到灭亡前后一共不过半年多时间。事实上,即便宋徽宗同意侯蒙的建议,让他到东平府去当知府。如果按《水浒传》的描写,宋江等人的老巢在山东梁山泊,应该就在东平府的管辖下,让他到东平府当知府,似乎有让他就近主持招安事宜的意思;但是按正史的记载,只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或河朔,没有具体的地点,估计可能属于流寇一类,那么徽宗任命侯蒙到东平府去当知府,就是巧合了。《水浒传》把山东的梁山泊作为宋江等人的老巢,很可能也和这一记载有关。事实上,一方面是侯蒙没有到任就死了(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一方面即便等他到任,再去招安,方腊起义也早已经平息下去了。
① 朱勔(miǎn免,1075—1126),宋苏州人。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均得官。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置应奉局,糜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困扰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朱勔在竭力奉迎皇帝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糜烂。他权势煊赫,谄事他的人立即得官,不攀附他的人统统罢去,州郡官吏奔走听命,奴事朱勔,当时号称“东南小朝廷”。钦宗即位,将他削官放归田里,以后又流放到循州(今广东龙川)关押,复遣使将他斩首处死。为“六贼”之一。《宋史》卷四七○有传。
以上是正史的记载,野史记载还很多,如李埴(zhí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史书,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这里不再引述。
宋江等人投降,这是事实,可以不用怀疑。但是他们投降之后干什么去了?只有《大宋宣和遗事》讲述宋江故事的末尾有一句:因“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三朝北盟会编》则在卷五十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中提到:“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又在卷二百十二引《林泉野记》提到:“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洲(州),(刘)光世别将(统帅)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败走清(青)溪(帮源)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但是一者是野史,二者也都没有写明是哪一个月。
此外,宋人方勺的《泊宅编》、《青溪寇轨》,宋人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人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投降呢,怎么去征方腊?这一资料,可以大胆否定。宣和三年的事情,需要进一步探讨。
。 想看书来
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4)
宋江征方腊的故事,肯定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宋江投降的时间和方腊覆灭的时间正史有详细记载,让宋江去征方腊,时间有冲突。即便朝廷有这个意思,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宋江还没出兵,方腊起义已经失败了;此外,《大宋宣和遗事》是民间艺人“讲史”的文学书,不是正统的历史书。《宋史》中分明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
《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说:“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这里分明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惟一遗憾的是《东都纪事》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有人怀疑宋江投降后被杀。例如洪迈①的《夷坚乙志(六)·蔡侍郎》中说:“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以病不赴,归金陵,疽发于背,卒。未几,其所亲王生亡而复醒,见蔡受冥谴,嘱生归告其妻云:‘今只是理会郓州事。’夫人恸哭曰:‘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有人据此认为所杀的就是宋江等人。
① 洪迈(1123…1202)——宋代学者,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号容斋,博览经史百家,对宋代的掌故特别熟悉,孝宗时任端明殿学士。著有《容斋随笔》及《夷坚志》等。
按《夷坚乙志》成书于乾道二年(1166),离宣和六年(1124)不过四十余年,尽管所述故事是道听途说,而且“冥谴”之说也荒诞不经,属于“小说家言”,不过“杀降”一事大概不是虚构的。但是时间上有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间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泺贼五百人,既而悉诛之”,是宣和六年间事。即便宋江确实是宣和三年在山东梁山泊投降的,也是另一支土匪或起义军盘踞在梁山泊,于宣和六年间投降后被杀。也有人据此推测说:宣和三年投降后的宋江,命运不会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泺贼五百人”更好。不过推测不等于就是事实,这里只能“聊备一说”而已。
总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后,如何结果,已经无法考证了。《聚学轩丛书》第五集第十二册的《集学轩札记》中说:“淮南盗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为张叔夜击败而降,后皆无表见,惟关胜为刘豫杀于济南。”《宋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刘豫降金,杀其骁将关胜。胜不从逆故也。”
按:刘豫(1073…1146)是个投降金兵的汉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字彦游,元符(1100)进士。政和二年(1112)拜殿中侍御史,曾被言事者揭发他早年有偷盗行为,宋徽宗赵佶没有予以追究。但不久他又多次上奏涉及礼制局的事务,引起赵佶的不满,被降职。宣和六年(1124)出任河北提刑。金军大举入侵时,他弃官逃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枢密使张悫(què确)推荐出任济南知府。当时山东到处都是抗金武装和盗贼,局势很不稳定。他要求改到江南任职,被南宋朝廷拒绝。他不得已只得上任。不久金军攻济南,济南城中有猛将关胜,善用大刀,多次出战击退金军。刘豫在金军利诱之下,杀害了关胜,出城投降。金军封他为京东东、西、淮南安抚使。1129年,完颜宗弼又封刘豫为东平知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节制河外诸军,封他儿子刘麟为济南知府,实际上已经把金军控制下的黄河以南所有地盘都交给了他,金将完颜挞懒则屯兵要地,进行监视和支援。
从“猛将关胜,善使大刀”以及时间上推算,这个关胜,很可能就是投降朝廷被安排到济南当武官的梁山好汉大刀关胜,所以《集学轩札记》中才有这样的记载。查《金史·刘豫传》,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关胜者,济南骁将,屡出城拒敌,豫杀胜出降。”又明代诗人王象春①在其诗集《齐音》中说:“金兵薄济南,守将关胜善用大刀,屡战兀术。金人贿刘豫诱胜杀之。”只是无法证明此济南关胜,即当年梁山泊的大刀关胜。如果正是此人,倒也算没有辱没了他的先人。
二、《水浒传》的历史背景(5)
① 王象春(1578…1632)——明代诗人,字季木,号虞求,别号湖居士。明代济南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后居济南。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慧好学,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位居榜眼。曾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居济南时,于大明湖百花洲上筑问山亭,有《问山亭集》传世。所作《齐音》107首,又名《济南百咏》,咏颂的是济南的山水泉湖、名胜古迹、节令风俗、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诸方面。书中所收的每一首诗均为七言绝句。每首诗之后附有笺注,或说明本事,或作辨证,以抒发诗中不尽之意。为济南竹枝词中的上乘之作。
《宋史》称宋江为“淮南盗”,这有两个概念:一个指他是淮南人,一个指他在淮南开始“作乱”。从上下文及其他记载看,他在淮南开始作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不一定就是淮南人。因为古代记载“匪情”,主要指发生的地区,至于“匪首”是哪里人,并不十分重要。
关于宋江“横行”的地区,史书上一说是“河朔”,一说是“齐、魏”。河朔,“河”指黄河,“朔”指北方,也就是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齐,是山东北部和河南东南部;魏,是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西南部和河北北部。因此“河朔”和“齐、魏”的含义相差不是很大。从“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这句话分析,意思是“原先盘踞在淮南(不一定是淮南人)的匪盗宋江等人进攻淮阳军,派军队去征剿,宋江等人又窜到京东(开封以东地区,今山东东部宋代属于“京东东路”,山东西部包括梁山泊地区宋代属于“京东西路”)和长江以北,到了江苏省北部的楚州、海州地区”,分明没有到过“河朔”或“齐、魏”,最后也是由在苏北的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的。宋江等人投降以后,怎么做官,怎么去打仗或被杀,就没有史料记载了。
由此可见宋江是“淮南盗”,据点在江苏北部,而不是“山东及时雨”,据点也不在“梁山泊”。
有野史记载:宣和三年初,宋江曾被沂州①知州蒋园所败。二月南下攻淮阳军,入楚州、海州界,在沐阳被县尉王师心所败。再攻海州,中了知州张叔夜的埋伏,无奈投降。方腊起义失败后,宋江又起兵造反。宣和四年,被宋将折可存镇压。此说没有旁证,聊备一格。
① 沂州——今山东临沂。
下面这张“宋江起义图”,转自郭利民编制的《中国古代史地图》(湖南师范大学1958年3月印刷的内部资料,无书号),虽然所根据的资料比较陈旧,但至少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宋江等人的活动地区,尽管也包括“梁山泊”,却没有肯定梁山泊是他们的据点。海州、楚州、淮阳军的地理位置也比较清楚,可供参考。
简短的结论:宋江等人历史上曾经有过,但只有三十六人,而不是一百单八将。他们的活动据点在淮南,而不是在山东;也可能是“流寇”,根本就没有活动据点。宋江等人的确被逼降了,降后情况正史无记载,但绝对没有去征方腊。至于征辽、平田虎、平王庆,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杜撰。
。 想看书来
三、《水浒传》的时代背景(1)
作者写一部书,首先要弄清楚主题的时代背景,不然,就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会游离于时代主流之外;读者评价一部作品,也首先要弄清楚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不然,也会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不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究竟对国家、民族、社会有利还是有害。
《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尽管宋代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对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工农业生产力,特别是出现了极尽奢侈的皇家花园和巍峨的宫廷建筑、繁华的城市规划和相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宋徽宗赵佶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书画名家;但是也无可否认,所有这些辉煌和繁华,都是建筑在人民的贫穷和苦难之上的。皇家的奢侈富有,不等于国力强大。宋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1101…1125),正是中国人民的内忧外患最最严重的时代。北宋所处的地理环境,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北面是强敌辽、金,时时侵犯疆界。到了宋徽宗时代,金兵大举入侵,甚至把徽、钦二帝掳走,迫使北宋南迁,在临安偏安一隅。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国内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君昏臣奸”,苛捐杂税极重,巧立名目,民不聊生,百姓身受多重压迫,那是一个百姓大众接近于在死亡线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