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武门之变-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旄鲆还侔胫耙簿托穆庾懔恕!�
  “咱俩是什么关系?你就别再跟我说这些废话了。”房玄龄一笑,“你跟定了未来的皇上,却说什么不想位极人臣。如今明摆着李建成是未来的太子,李世民什么都不是,既不叫我跟未来的皇上,又不叫我跟未来的太子,偏叫我跟个什么都不是的主子,怎么反倒能位极人臣?”
  “他要是个现成的太子,凭什么就非得用你作丞相?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高孝基还真是看走了眼,嘿嘿!”
  “听你这意思,难道是说李世民有争夺太子的野心?”房玄龄略一沉吟,问道。
  温大有笑而不答,却道:“想好了?你要是不想见这个什么都不是的李世民,还来得及。”
  房玄龄有退路么?就这么回去?怎么面对钏儿?不成!转而他投呢?投奔谁?如今虽说群雄并起,看来还只有李密有些希望。不过,李密久围东都洛阳不下,不知越东都而袭取京兆长安,可见其胆识也有限。再说,自己在李密面前不是也没有熟人引见么?大有是我的死党,大有、大雅兄弟又是李渊的心腹,干嘛放着这么条路不走?先见见李世民又何妨?如果他不是那块料,再转投别处也还来得及。这么一琢磨,房玄龄就拿定了主意。
  “大有兄盛称房兄妙算无遗,不知房兄于攻取长安,有何高见?”送走温大有,李世民这么问房玄龄。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倘若能劝降,兵不血刃而下长安,那自然是上策。不过,刑部尚书、京师留守卫文昇与右翊卫将军、禁军都督阴世师两人都是皇上的亲信,恐怕会婴城自守,不会投诚。一场血战,在所难免。房某在京城充任羽骑卫时,卫文昇是羽林将军,阴世师是羽林郎将,房某同这两人都打过交道,卫文昇刚愎自用,阴世师有勇无谋,都不足惧。以我之见,克京师之难,不难在克,而难在既克之后。”
  房玄龄说到这儿,把话停住,端起席前的茶盏,连喝两大口。也许当真说得口渴了,也许只为制造一个暂停的机会,令李世民得以稍事思考。
  “不难在克,而难在既克之后。嘿嘿!这话有意思。”李世民果然利用这机会仔细品味了一下房玄龄最后的那句话。
  “那就恕房某直言了。”觉察到李世民有想听他继续说下去之意,房玄龄于是放下茶盏,重新开口:“唐公起兵晋阳,号称‘义举’。不知这‘义’字,究竟怎么讲?说是行伊霍之事吧,怎么不条举独夫之罪?说是清君侧吧,怎么不南下天子所在的江都?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既克京师之后,仍旧说不出这‘义举’究竟是什么名堂,房某担心大事难成。”
  “那房兄的意思是?”
  “既克京师,有两件事情刻不容缓。第一,立即立代王为天子,遥尊皇上为太上皇。以新天子之命,授唐公以丞相之职。如此这般,才能效仿当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智。其次,当严禁烧杀抢掠。否则,民心一失,驷马难追,大事去矣。当年汉高祖之所以能成功,论史者大都归因于先入咸阳。其实,关键并不在先入后入,而在既入之后,立即约法三章,笼络民心。名既正,民又安。如此,则何愁大事不济?”

玄武门之变 第六章(9)
立代王之计,刘文静早就提起过,堪称英雄所见略同。至于笼络民心之说,则为房玄龄独到之见。方才我笑称他为卧龙,没想到他居然当之无愧。这么一思量,李世民不禁对房玄龄刮目相看,大喊一声“来人!”不是唤人送客,是唤人吩咐伙房速备佳肴陈酿,要与房玄龄共进工作晚餐。
  “既据关中之后,房兄以为下一步该怎么走?”酒过三巡之后,菜肴打理得差不多之时,李世民问。
  “一般而言,不必有什么既定方针,当以应时而动为上策。就像下棋,走得死板,不如走得轻灵。不过,窃以为东都洛阳是咱心腹之患,若不趁早拿下,则还夜长梦多。”
  “然则计将焉出?”
  “李密围攻东都,虽然久攻不下,城中吏民将士必定苦不堪言,咱如果以救援东都为名,出兵东向,破走李密,则东都必然开门相迎,可以不攻而获。不过,……”
  房玄龄说到这儿,将话打住,端起酒杯,小酌一口,道:“嗯!好酒。方才喝得太快,慢慢喝才品尝出滋味来。”
  李世民虽然不能说是“老奸”,“巨猾”二字却当之无愧。房玄龄如此这般举动,怎能瞒得过他!李世民心中暗笑:什么意思?借酒壮胆?还是想赢得些许考虑的时间?这么一想,李世民就故意装作懵懂,也举起酒杯,小酌一口,然后咂咂舌头道:“嗯!不错,房兄果然是内行。”
  看见李世民装蒜,房玄龄想:外间传说李世民是个人物,果然名不虚传。既然如此,咱就再往深处说一层。于是,房玄龄先咳嗽一声,既提醒对方注意,也镇定一下自己,然后
  道:“办事也同喝酒一样,讲究方式方法。克京师长安的首功,公子可能是拿不着了。倘若取东都洛阳的首功又叫别人拿走,公子岂不是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结局么?所以,这取东都洛阳之计,如果是行之于公子之手,那就是上上之策。如果是换成别人主其事,也许就成了下下之策。”
  弦外之音是什么?李世民明白得很,哈哈一笑,道:“好!房兄说得好!我记住了!”
  既然以为房玄龄说得好,当然不会是这么一句夸奖就算了。李世民当下便署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所谓“记室参军”,就是掌管机要的幕僚长。房玄龄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跟定李世民,事无巨细,皆竭尽全力效劳。
  一个月后,长安既克,李世民提出房玄龄的救援东都之计。李渊深以为然,不过,李渊不同意李世民独自出征的安排,却以建成为左元帅,以世民为右元帅,共同都督诸军十万东出潼关。
  “以世子为正,以我为副。胜,不是我的功劳;败,我难逃责任。形势如此,想必就是房兄所谓的下下之策了?”临行时,李世民这么问房玄龄。
  房玄龄笑道:“公子既已知之,何须明知故问?”
  两个月后,建成与世民兵临东都城下。李密见建成与世民的军锋甚锐,不敢造次,小战即退。城中吏民将士颇有愿为内应者,正如房玄龄所料。李建成秣马厉兵,准备入城。李世民却道:“且慢!关中新定,根本未固,即使得东都,如何能守?不如趁李密退却之机,全师而还。”
  “这就奇了,救援东都之计,难道不是你提出来的?” 李建成听见李世民如此说,大吃一惊,“你当初口若悬河,说拿下东都如何如何重要,怎么兵临城下就变成‘即使得东都,如何能守’了?”
  “嗨!大哥怎么如此不识时务?”李世民嗤之以鼻,“咱出师之时,东都是在为太上皇守城。如今外面流言纷纷,说太上皇已经死于宇文化及之手。形势突变,东都留守王世充态度究竟如何?无从知悉。于此时仓皇入城,难道不是凶多吉少么?”
  见李建成犹豫不决,李世民又道:“撤退的计划,我已经安排妥当。大哥先行,我断后保证全军而退,万无一失。待关中稳定、外面的局势清楚了,再来取东都不晚。大哥不是常说‘机会是等来的’么?这回还真让你说对了。嘿嘿!咱得等,不能勉强。”
  你什么时候听过我的话?还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李建成心里这么想,不过,他并没有这么反驳。洛阳城中的内应是否可靠,他李建成并无十足的把握。救援东都之计,本是李世民提出来的,如今还是李世民提出撤,倘若李渊追问起来,他李建成可以不负责任。况且,李世民既然不想攻取洛阳,他李建成孤掌难鸣,搞不好,搞成个功败垂成,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么一琢磨,李建成就说:“你不想进城,我也没办法勉强。回去你自己向老爹交待好了。”
  史称房玄龄之功,在运筹帷幄。究竟何所指?语焉不详。其实,致令这次东征无功而返,正是房玄龄立下的最大功劳。当然,这功劳只能上李世民的功劳簿,没法儿上唐史的功劳簿,
  所以史册就只能是语焉不详了。史又称:每平贼寇,其他人竞取财货,唯房玄龄留意人才。
  这么说,经由房玄龄推荐的人才,应当不在少数。检索史册,却只见杜如晦、杜淹二人而已。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玄武门之变 第七章(1)
杜如晦是杜淹的侄子,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不过,房玄龄推荐的杜如晦与杜淹,却与两人的叔侄关系了无瓜葛。不仅了无瓜葛,而且推荐的目的也截然不同。怎么个不同法?那还得先从两人如何投在李渊旗下说起。
  房玄龄的投奔李世民,大有走投无路的意思。所以,一旦见信于李世民,房玄龄感激涕零,虽然年纪足够做李世民他爹,却始终视李世民如再生父母,不敢有半点差迟。
  杜如晦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他的进入李氏王朝,套用一句时下的话来说,是*的结果。李渊拿下长安之后,立即着手办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留守长安的代王为傀儡天子。这主意是刘文静最早提出来的,后来房玄龄又说过一次。其实,李渊心中早就是这么打算的,只是没好意思自己说出口。刘文静没看透这一点,老是以此居功,也是日后不免脖子上吃一刀的原因之一。第二件,是与关中居民约法十二章,收买老百姓之心。这主意是房玄龄最先提出来的,不过,他没机会直接同李渊说,李渊一直以为这是李世民自己琢磨出来的,这令他对老二刮目相看。这当然也可以算是房玄龄的功劳,不过是只能记在李世民功劳簿上的功劳。第三件,就是搞*。这主意出自名门望族出身的裴寂,顺理成章之至。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裴寂引用孟子这话提醒李渊:光是有百姓的拥护还不够,别看巨室人数不多,论影响力,却远远超过寻常百姓人家。
  “嗯,言之有理。”李渊说,“不过,巨室们的脾气,你是知道的。都不怎么愿意同寻常人家打交道。所以嘛,这延聘巨室的事情,还得看你这名门望族出身的了。”
  裴寂当仁不让,立即行动。长安地区都有哪些巨室?裴寂屈指一数,京兆杜氏首屈一指。杜杲,周隋两朝*,官至工部尚书。杜杲之子杜徽,河内太守。杜徽长子杜咤,昌州长史,
  虽然官位不显,只因早亡;次子杜淹,官居御史中丞,炀帝跟前的红人,如今留守东都洛阳。长安城中可有人留下?裴寂问手下一名包打听的亲信,就是当初替他打听高斌廉底细的那一个。亲信答曰:杜淹之侄杜如晦,正在长安家中赋闲。听了这汇报,裴寂喜上眉梢,立即吩咐手下备车,前往杜府登门拜访。
  “那这杜如晦的事儿,就交给秦公了。”裴寂说。
  裴寂说这话的时候,身在秦公府的议事厅,口中的“秦公”,自然就是秦公府的主人。谁是秦公?就是几个月前刚刚被李渊擅自封为敦煌公的李世民。如今当老子的办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敦煌公这名字就显得小气了,于是改封为秦公。裴寂为什么不把杜如晦推荐给李渊?因为他觉得他同李渊的关系已经足够牢靠,需要进一步讨好的,不是李渊本人,而是李氏的下一代。再说,在李渊面前多几个出身望族的谋士,于他裴寂能有什么好处?好像是弊多于利嘛!为什么不把杜如晦交付给世子李建成呢?那理由就更加明显了。自从在晋阳玄武观与李世民秘密相见的那一夜起,裴寂就一直把自己视为李世民的人。是李世民的人,就不能是李建成的人。这一点,裴寂看得很透。虽然建成如今是太子,但他裴寂相信将来接班的必定是世民无疑。凭什么这般信心十足?凭他自己的本事。有他裴寂为内应,难道李世民还赢不了么?

玄武门之变 第七章(2)
“裴公以为这杜如晦人才如何?”李世民顺口这么一问,显然只把这事儿当*,并不十分认真。
  “据说高孝基以丞相之才相许,应当是一流无疑。”
  哈哈!又来一个高孝基以丞相之才相许的?哪可能这么巧?李世民暗笑。不过,他没有摇头,嘴上说:“哦,好,很好。”心中其实不信。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李世民这么暗笑之时并未深思。结果是——他错了,这杜如晦还当真是高孝基以王佐之才相许的人。就在房玄龄除名为民、发配上郡的那一年,杜如晦进了吏部的门槛儿。不是像房玄龄那样靠举进士进去的,靠的是门第。那会儿科举刚开张,有门第可以倚仗的人,大都掉头不顾、嗤之以鼻。谁会去奔那条费力而不见得讨好的路?
  未见杜如晦的面之前,高孝基已经看过杜如晦的履历。嘿!这不就是杜淹的侄子么!高孝基认识杜淹?不错,不仅认识,而且推荐过。那是好几年前,当时高孝基还在雍州司马的职位上,官位虽不高,善于识人的名声则早已鹊起。但凡受其推荐者,皆获朝廷任用。杜淹当时正走霉运,呆在家中穷极无聊。霉运从何而来?十足的咎由自取。事缘隋文帝重用一个名叫苏威的人,这人出身权贵而偏好隐居山林。杜淹从而揣摸道:皇上喜欢隐士,咱也去玩一招沽名钓誉?光这么揣摸不要紧,当时杜淹毕竟少不更事,还把这揣摸在他那群狐朋狗友中散布。杜淹的狐朋狗友是些什么人?都是当朝权贵的公子王孙。其中一个叫韦福嗣,礼部尚书韦世康之子,与杜淹格外投机。两人于是共同前往太白山“隐居”,以为不日就会如苏威一样受到皇上的礼遇。谁知杜淹这一高招早已经由狐朋狗友之口,间接传到隋文帝的耳朵。当皇上的岂能容忍乳臭未干的小子耍这种花招?当即龙颜大怒,批下一道圣旨,把杜淹发配江表。待到隋文帝归天,没人管这事儿了,杜淹这才悄悄儿逃归长安。后来凭借高孝基的推荐,在朝廷上混了个承奉郎。
  “目前虽然官运不亨,日后必定显赫。”这是高孝基当年对杜淹前途的预测。
  “显赫?显赫到什么地步?位极人臣?”当年杜淹这么追问。
  听了这么一问,高孝基又对杜淹仔细打量一番,然后点头道:“嗯,差不多。”
  “差不多?那就是说还差一点?”杜淹穷追不舍。
  高孝基不再回答。
  “哈!真是奇了。一门而出两权贵,况且还会同时!”见过杜如晦,高孝基拍案称奇。
  什么意思?杜如晦听了这话不由得一怔。他同叔父杜淹向来不睦,从没听说过杜淹见赏于高孝基这段故事。不过,叔侄不睦,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这道理,杜如晦明白,自然
  不会泄露。对于高孝基的拍案称奇,他只是报以微笑。微笑其实只是表示迎合,却往往被人误解为认可、赞同、知悉,连高人如高孝基也不例外。高孝基忽略了杜如晦的惊讶之色,不曾追究,却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你先屈就一个卑职,体验体验下层的辛苦。然后自然亨通。”
  什么是高孝基心中的卑职?
  “滏阳县尉正好空缺,你要是愿意,这职务就是你的。”
  初出茅庐就捞个县尉,自然是比房玄龄先当三年羽骑卫才获晋升县尉强多了。况且这县尉得来不费吹灰之力,不像房玄龄,拜托人情、打通关节、劳民伤财,然后方才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玄武门之变 第七章(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