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明之冒牌皇帝-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十五万大军和锦衣卫的精锐(以洪鹏的原人马为主)则先到达长江边上,然后乘船前往武昌,一百余艘大小船只把江面都挤满了。明朝的水师其实是很先进的,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明证。
  ···············································
  当朱棣在南京城外驻军,建文帝最后一次派人来求和时,朱棣提出要求很简单:谈判可以,让皇帝到燕营来谈。朱棣这样说,是因为他现在不想谈判了,因为他现在有能力可以吃一个苹果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吃半个苹果呢,这是小朋友都懂的嘛!
  但是建文帝竟然同意来燕营谈判,并表示还想顺便叙一下深厚的叔侄之情,朱棣忽然觉得自己的侄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识相,他有点不解。
  朱棣本以为胆小的建文帝绝不敢来燕军大营的,既然他不来,我就没法和他谈了,这可不能怪我啊,此时的朱棣打着当年重庆蒋中正1945年时同样的算盘。不过,人生总会有很有多意外的事,建文帝竟然同意了。朱棣相当迷惑,他总怀疑朝廷有什么诡计在里面,于是他决定召开一个会议。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表示市场行情不一样了,我们要吃一整个苹果,不过样子还是要做做的,于是决定先谈一下,不过要快,因为我饿了。
  六月初十,朱明复版“建文帝”穿了龙袍龙冠龙内裤,带了颇有声势的五万护卫,到燕军大营龙潭和他久未蒙面的叔叔朱棣谈判。
  谈判的前一天,按照礼部官员的建议,朱明复去了明孝陵谒陵,由方孝孺陪同并安排一切事宜,所谓谒陵就是告诉朱元璋在天之灵,我准备去干一件关系社稷的大事,请你无论如何保佑我!
  朱明复发现那时的明孝陵真是那叫宏伟壮丽,那个气势如虹,那个庄严肃穆,真是像朱元璋的事业和人生那么牛叉!
  此时的朱明复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他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穿着华丽的龙袍面对这这位祖先皇帝时,也不禁豪情万丈,感概万千,“当年你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到大明的皇帝,其间经历了多少患难和苦痛,和你相比,目前我这点危机又算得了什么呢?今天绝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的”。
  悲壮的朱明复还激情澎湃得写了一首诗献给大明开国君主洪武皇帝,并请求这位极其威猛的祖先保佑自己活下来,然后活很久,然后活的又久又滋润。
  朱明复的歪诗是这样的:
  赞太祖皇帝 作者:(明,如果穿越者也算的话)朱明复
  释氏门中修心性,行乞路上数山河。
  吴钩扫过阴山北,帝王起自贫下农。
  朱明复相信这首诗虽然不和韵律,但朱元璋皇帝肯定会喜欢的,因为朱元璋的诗也是和朱明复一样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
  朱元璋的诗是这样的: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朱明复一直觉得自己的诗词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血脉,属于真传,都是粗粝中见气魄,白话中藏抱负。
  这次谒陵后,朱明复心上似乎慢慢在滋长活下来的信心,他自己也觉得奇怪,难道是朱元璋在暗中保佑自己,还是自己写的歪诗确实拍到了点子上。
  谈判那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谈判在郊外一个大营帐中进行,营帐内是各方的精锐卫士各五十人。
  建文帝一方谈判代表有,朱明复版建文帝,方孝孺,礼部侍郎黄观。
  朱棣一方谈判代表有,朱棣,姚广孝。
  哎,人不多吗?是的,谈判很机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双方心里都把这当做一场戏,相比之下还是朱棣诚意要多一点点,因为戏很假,但演员是主角亲自演的,不像建文帝那样耍大腕,碰到有难度的剧情就用替身。
  朱明复和朱棣盯着对方看了十秒钟,朱棣二十一岁就去北京发展了(不是北漂,是正式公务员,叫燕王),那时朱允炆只有四岁,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朱棣回来探亲(虽然带的队伍多了点),青年变成了中年,孩童变成了青年。相隔这么多年见面可以说双方是既熟悉又陌生。
  如果是普通人家叔侄别离后重逢,肯定会相拥而泣,但在最高权力面前,这种正常的人伦之情是很奢侈的东西,双方都在千方百计想消灭对方,当然这是内心,表面上还是要装出另一幅样子的。
  朱棣很痛心疾首地表示,因为皇上受奸人蒙蔽,所以我只好起兵自保,除外并无它意,只要皇上处置奸臣,废除削藩,我一定在拜谒了老爹的坟墓后,立即退兵。
  朱明复也很沉痛的表示,自己年纪太轻,很多政策确实没有仔细考虑清楚,导致被人误导,导致了这场误会,但我们毕竟还是亲戚,至于探亲嘛,燕王随时可以来谒陵,不过你的随从太多,最好先让他们回去,以免惊扰百姓,让人说闲话。
  根据建文帝的指示,朱明复可以给朱棣开出的最高价格是:1,划江而治;2、齐泰、黄子澄二人罢官流放;3、如果燕王缺钱,建文帝可以借。
  朱明复觉得建文帝总是把别人想得太仁慈了,想的太知足了,不知道整天在刀尖上混的人,有一种习惯逻辑,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没有模糊地带,就这么简单。
  几经拉扯,朱明复把建文帝的最高价码抛了出去,结果不出朱明复所料,朱棣表示自己并无瓜分江山之意。
  他仍旧表示自己只要有自己燕王的属地就够了,平分天下这种话请再也不要提了,至于探亲嘛,我是肯定要谒陵的,我这些随从大老远从北京来,就想一睹京城的风采,他们不进城逛一逛是不会回去的。
  朱棣的态度,朱明复来之前就大概猜到了,后来朱明复才知道,徐辉祖也早就猜到了。
  这时,朱明复觉得既然自己有幸参加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不自由发挥一下,死了也不甘心啊,死前也要出点彩啊,因为他从朱棣的笑容中知道他是回不去了。
  朱明复爽快表示,经过慎重思考,自己才能不足,最近身体也欠佳,他决定禅位给燕王(徐辉祖知道了估计要吐血),至于他个人嘛,只要一块百里的封地就可以了。
  燕王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这个侄子是不是疯了,这不是一个政治家正常的思维啊。
  不过既然已经谈过了,又谈不拢,管他是真疯还是和朱棣当年一样是假疯,朱棣觉得到收网的时候了。
  朱棣忽然一阵大笑,站起来说:“可惜皇上让得太迟了!”,只见他一摔杯,朱明复一方头顿时上掉下一张大网。
  好大一张网啊,里面五六十条大鱼呢。
  朱棣笑得很豪放,令他奇怪是,朱明复在网下不仅没怕,始终一脸平静,似乎预料到会有这个结局,竟然还问了句:“这是打鱼用的网吗?”
  这时,大帐里朱明复的一个卫士,忽然拔出一个竹管,狠命往外面一扔,竹管在地上“刺刺”冒出浓浓的白烟。
  





    正文 第八章 深陷敌营
     更新时间:2014…5…30 9:24:40 本章字数:4457


  这一幕出人意外,朱棣久经沙场,反应很快,“不好,快灭掉这个烟火!”“传令下去,立即包围南军”他下了他早就安排好的命令。
  朱棣的骑兵迅速从两边压上来,可是他们最终只包围了前军,中军和后军在看到那到白烟后,早就撤退了,只有前军来不及撤退被围。
  朱棣忽然发现,后军中竟然也出现了皇帝的舆盖。
  “难倒抓了个冒牌的假皇帝?”朱棣非常怀疑这一点。
  被围住的一万多朝廷军很快投降了,因为有人带头投降,因为燕军的间谍确实很多。燕军的间谍不仅在这一万多人里有,在另外三万人里显然也有,果然,三万多的部队在回城的路上,又跑掉了八千人。最后经过清点进城的部队只有二万三千人。
  但毕竟还有二万多军队回城了,而且他们还拥有一位“皇帝”,城内有皇帝有军队还有朱元璋监工建造的模范工程——南京城,所以这些够朱棣喝一壶的。
  很显然,朱棣没有得到他预想的战果。
  朱明复看到了这一切,他判断这肯定是徐辉祖的妙计,因为方孝孺呆板,建文帝仁厚,只有徐辉祖继承了他老爸徐达的头脑,才有这样的手笔和狠辣!
  徐辉祖你真的很厉害!
  当今之世,只有你能和朱棣匹敌。
  “哪个是真的?”这是朱棣现在想弄清楚的首要问题。
  他把这个疑问交给姚广孝去查清,朱棣觉得照理这个主动犯险来谈判的应该是假皇帝,但这个人气度闲雅,遇难不惊,估计也是个宗室子弟,绝非等闲人。
  朱明复现在弄明白了徐辉祖是如何安排的,他料到朱棣不会和谈,很可能会扣押皇帝,也会想办法吃掉这皇帝带出去的五万部队,所以他又找了个人来演皇帝。
  等朱明复等人被抓住,徐辉祖安排的人就发出信号,就是那个那个烟雾竹管然后另外一个假皇帝出场,全军迅速回城。
  安排的确实很周密。
  其实会耍阴谋的不仅是徐辉祖,还有朱棣和姚广孝,他俩毕竟也策反了两万多部队,这次双方打个平手吧,唯一全输的就是朱明复了,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质,一个真皇帝在武昌,一个假皇帝在南京,他就成了假假皇帝了,确实极其糟糕!没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了!
  这时,浩浩荡荡的舟师队伍中,徐辉祖和建文帝正站在船头悠闲得看风景,方孝孺则自愿留在南京,这个读书人比较认死理,黄子澄倒是圆滑,一看燕军来了都就主动要求和齐泰到外地募兵救驾了。
  徐辉祖告诉建文帝:“皇上,我收到消息,朱明复被扣了,五万大军回去了一半,另外一半投燕了,不过这也好,分清了忠奸,剩下的两万人应该都是我们的人,只要尽力守城也可以守两个月。”
  “辉祖,你上次说三个月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去了?”建文问道。
  “臣有八成胜算,湖广(指湖北湖南)兵多粮足,陛下亲自募兵,两个月内我们可以募集十万军队,加上陛下再发勤王诏书,地方官们见朱棣久攻不下,各地勤王之师至少也有五万会来的,到时可以有三十万大军杀回南京。”徐辉祖答道。
  “哎,朕对不起朱明复啊!”建文帝始终不忍心。
  “为了拖延时间,只能出此计策,何止朱明复,那守城的两万多人也是为了拖延时间,皇上仁心,微臣感佩,但为了祖宗社稷,也只有割舍他们了,请皇上不要伤感,”徐辉祖劝道。
  “辉祖,朱明复说去湖广,你也认为应该去湖广吗?”建文帝现在很闲,有心思搞清一些细节问题了。
  “说到这,朱明复可以说是天生的高才,他很懂战略,古来欲取江南者必先控制上游,所谓‘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武昌为江汉重镇,占据武昌后顺流而下,去规复南京就占了地利。”徐辉祖回答。
  徐辉祖将门虎子,这些军事知识自然门清,今天皇帝比较好学,以往皇上只爱和儒臣讨论经史,看来患难对人还是有改变的。
  不过徐辉祖也不愿和皇帝多讨论这些,现在可不是上军事课的时候,另外他了解皇帝,他虽然仁厚,但是缺乏谋略,不会处理危机,现在情况紧急,幸好皇帝信任自己,自己可以放手去干。
  “我一定要把皇帝送回京城!”这是徐辉祖的信念,他继承了父亲徐达的优秀基因,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
  正当建文帝和徐辉祖在江上吹风时,朱棣正也在南京城外看风景,朱棣骑马眺望他爹经营了数十年的这座巍巍城池。
  “老爸,儿子终于回来了!”这是朱棣的心声。
  朱棣出生在南京,户口本上应该也是南京,但在现在大学生这个年龄,他就去塞外和蒙古人拼命了,而现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又站在了这里。
  “属于我的终究是属于我的啊,没人能抢走。”这是朱棣的心声。
  这是最后一关了,这城墙是我最后的障碍,但这个障碍还是比较难以逾越的,因为这是他严酷的老爹建造的,说是固若金汤,也有点太泛泛而谈,一句话:极其坚固,极其巧妙,极其难攻。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听取朱升“高筑墙”的建议,开始筑造南京城墙,前后一共修了达二十余年。南京现存的二十一公里城墙,虽已历经六百多年风雨,仍巍然无恙。
  朱棣在看城墙,南京城楼上也有人在观察燕营,他是王伦—徐辉祖新任命的南京守备将军,王伦原来是旗手卫的指挥使,是徐辉祖一手提拔起来的,徐辉祖知道他是个忠诚朴实的人,堪当此任。
  朱明复临行前,根据他在御书房学习皇家秘籍的成果,专门写作了一篇《南京城防要点》的文章交给徐辉祖,徐辉祖修改后交给王伦,让他照此行事,文章后有两个附表,一是军火库中的朱元璋留下的火器清单;二是南京内城的密道图。
  徐辉祖是很会看人的,这个王伦后来守了二个月零五天,超额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但是他确没能亲自向领导汇报,因为他牺牲了。
  姚广孝按照朱棣的意思,去查两个建文帝的怪事,结果是只知道回城的建文帝进了皇宫后,毫无动静,宫中的侍卫全是王伦的兵,贴近的太监和宫女全部换过了。
  显然城里这个建文帝现在特别小心。
  不过其实也不用查,用脚趾头也可以知道朱明复肯定是假的。但问还是要问的,录个口供是必不可少的。
  这时,朱明复被单独关押在一个小帐篷内。
  特务头子姚广孝亲自问的,姚广孝很客气,朱明复对这个长得又高又瘦的传奇和尚也很感兴趣。
  双方的气氛很友好,似乎这不是审判。
  “你不是建文帝”姚广孝很直接。
  “不错”朱明复很坦率。
  “你做过和尚?”姚广孝问道。
  “不错。”不愧为老牌特务,近看一眼就看出朱明复戴的是假发,朱明复不能说我的发型就是这样的,不过在聋哑和尚那住过,也可以算做过和尚了。只要一心向佛,人人都是和尚嘛!
  “这位义士,营里风沙大,刚才受惊了,请洗漱洁面后,喝杯茶后,我们再谈,如何?”姚广孝很有人情味。
  “很好”,朱明复自然没意见,这时马上有一军士搬来脸盆毛巾,一军士摆上了茶水和点心。
  “你真的很像建文!”姚广孝看到朱明复洗完脸后的样子,刚开始他还以为朱明复戴了人皮面具,所以请朱明复洗脸。
  “你到底是谁?”双方边喝茶边谈。
  “孤儿,曾流落栖霞寺,后被锦衣卫选中,做皇帝的替身。”朱明复觉得没必要说假话。
  “你很有勇气,和尚我佩服你”姚光孝的眼睛直视朱明复。
  “道衍大师,我也很佩服你!”朱明复也直视他。
  “你佩服我什么?”姚广孝很有兴趣得反问一句,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死士也会知道他。
  “在下佩服你积极入世,跳入地狱救众生。”朱明复道。
  “佛法和世法本来是一,不是二,大而言之,一切法皆是佛法!”姚广孝知道这小子在讽刺他身为和尚,而参与政治,而且在这种场合还敢讽刺他,好像一点都不怕死。
  “大师说的不错,但是还有一句话叫,‘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不知大师自认为属于哪一种?”朱明复毫不示弱,大不了一死而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