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V荩赜鹩捎谝恢泵挥薪獬筒芪褐涞哪Σ粒砸丫械阕浇蠹饬恕�
所幸,孟达的本事还是有点的,房陵太守刘祺战死沙场,此一路偏师运转的比较流畅。
再接再厉,刘备给孟达的新任务是拿下上庸。
这个对于只有区区4000人的孟达来说,就有点困难了,而且,刘备还有一层意思,他对孟达的感觉始终没有法正那样的亲密,一旦上庸拿下的话,势必要让孟达出任上庸军分区司令,这样的话有点不太放心,毕竟,这里距离本土太过遥远,和曹操的势力接壤,敌情比较复杂,还是要一个政治可靠的人当一把手比较放心一些,所以,综合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均衡考虑,刘备让青年将领刘封率领一支偏师(大约5000人左右)脱离进军汉川的主力部队,从沔水而下于孟达会合。
才二十多岁的刘封,“气力过人”,又是刘备的养子,军功也有不少,自然成了孟达的上级——凭着这些,孟达即便是有些不满,也不敢说什么的。
这两个人,一个是刚猛少年,一个是心怀鬼胎,当然关系不会太好,不过现在正是刘备的鼎盛时期,就像一支连战连胜的球队,成绩,一个优秀的成绩,是可以掩盖更衣室的矛盾的。
眼下,司令刘封,政委孟达,就率领着10000人发动了对上庸的攻势。
而眼下还效忠曹魏的上庸太守申耽,居然以主动投降(“聚众降”)的方式将进攻的军事难度降低到了0。
申耽的投降其实也不是出人意料的行为。
这厮,字义举(这个字真的很有讽刺意味),乃是当地一个土豪强,仗着有钱有势,在上庸和西平一带敛众数千人,先是和张鲁苟合,后来发现曹操势大,于是,主动暗送秋波,曹操当然乐得免费搞定上庸,于是,就加其号为将军,领上庸都尉,实际上,这一片,就是申耽兄弟(弟弟是申仪)说的算了。眼下,刘封孟达大军压境,这二人掂量一番,曹操只不过是给了自己一个虚名而已,犯不着为了天高皇帝远的他折损自己的家底部队,于是,才有了主动投降的行为。
由此可见,这兄弟二人是典型的墙头草,这也为日后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上庸地区的迅速拿下,刘备十分高兴,而且,墙头草申耽很会做人,投降之后,马上自觉的把老婆孩子,还有宗族老少几百口人押到了成都,变相的给刘备当人质表忠心,所以,刘备顺势封申耽为上庸太守,昌乡侯,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刘封和孟达也就带着那10000军队驻扎在了这里,分别出任新组建的上庸军分区司令,申耽兄弟成为副司令,孟达则是副司令+政委。
上庸,有点地处偏远,游离于益州和汉川两大主版块之外,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加上孟达、申耽和申仪都是有点立场不明(主要是倒戈的太快),因此才让刘封前去压阵,真要加上一层隶属关系的话,那就是要成为配合荆州战场进攻的友军部队,一旦关羽要出击的话,他们也必须做出呼应。
这个构想是挺好的,但是,真要出兵的话,申耽和申仪是不会动的,真要不心疼部队的话,他们也就不会这么快投降了,所以,还是要靠刘封和孟达,这也就为后来关羽那里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好了,说完益州说汉中,这里也把上庸给说完了,终于提到了关羽了。
不过,在讲述这位悲情“战神”的最后辉煌之前,先来看看似乎已经被冷落了很久的另一位主角吧。
这位主角就是孙权。
31—06:潜行,孙权布局(1)
刘备最为风光的时候,也正是孙权比较郁闷的时候。
仿佛一切都是扭转过来的一样,赤壁一战,孙权那是无比的风光,刘备?哼,还不是乖乖的跟在我的屁股后面狼狈不堪的捡破烂!
即便是后来周瑜率领大军攻伐江陵,也是够扬眉吐气的啊。
只是,这一切,在周郎的与世长辞,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鲁肃,作为接替者,固然是有能力的,但是,在孙权看来,子敬乃是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出色的均衡发展人才,像周瑜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恐怕不行,所以,孙权开始尝试着由自己亲自带队,再拉上一大批军事将领和参谋做智囊团出去和曹操PK,而鲁肃,主要是在陆口处理荆州防务问题。
怎么说我的父亲和我的哥哥都是著名的军事家,我是老爸亲生的,应该继承一点军事细胞吧?
很快,濡须口大战以及逍遥津战役击碎了孙权的幻想,这两战,一个是东吴最为擅长的水战,一个是以绝对的优势围攻张辽,但是,前者没有像赤壁那样完胜,只不过是一个平手,曹操主动退兵,后者则是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经典案例——当然了,孙权充当的还是反面教材。
不仅没有什么战果,孙权反而折损了两位中将:陈武和董袭。
所以,现如今,眼看着赤壁的神话已成过去,孙权已经被钉在了军事无能的耻辱柱上。
钉就钉吧,反正有人陪着呢,所以,孙权窝囊归窝囊,还没有到想一头撞死的地步。
但是现在他想了,因为就在自己被架到墙上的时候,突然发现,本该和自己站在一个队列里的刘备,忽然下架了。
从攻打益州到拿下汉中,对手一个个的升级,难度一个个的加大,最后,把曹操都给拿下了,都已经称王了。
你说,孙权能不酸苦吗?
所以,这对本就互相提防,总不忘暗算对方一下的盟友,随着地位、实力、状态和前景的一上一下,心态也产生了变化。
不能说孙权的实力急剧下滑,可是,就算是原地踏步,也被刘备压住了气焰,龌龊,早就存在的龌龊开始在这个时期发芽,生长。
孙权想要做出改变了,眼下的态势很明显,北方,想打是打不了了,那就只好在别的地方下嘴,来扩张自己的实力——不能说孙权没有努力过,实在是技不如人啊。
要扩张就要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之前是周瑜,后来是鲁肃,现在,随着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的病逝,新的军事统帅上位已经是势在必行。
吕蒙,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个有些青涩的吕蒙,历经战火的淬炼,现如今,已经成了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他,无论是从年龄、经验,还是资历、能力来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别看孙权军事方面比较低能,但是,看人还是比较准的,而且,喜欢用一些年轻选手,不拘一格的提拔,大概和他上位时的年纪比较小有关系吧,而且,喜欢*的孙权也有自知之明,在保证手下没有失控的前提下,绝对不干涉具体的技术方针(这就比谢亚龙之流强了许多)。
因此,周瑜领兵时代,东吴的军队战绩辉煌,不是儒雅,鲁肃挂帅时代,统筹全局,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军事战果让位于政治大局观。
现在,吕蒙一旦挂帅的话,东吴的技战术打法以及目的性有着明显的他的烙印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吕蒙是什么人?是一个极端渴求功名的人,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可以冒险,可以不择手段,就像第一次上战场一样,十几岁的时候,背着大人和监护人上阵杀敌,就是为了博取一个功名——难道仅仅是为了好玩吗?
所以,这个人事选择,其实是双向的,吕蒙可以给孙权带来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比较光明的未来——事实上,这个有点低估了,吕蒙给予孙权的,远非“比较光明”。
而孙权呢?则可以让吕蒙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再上几个台阶。
这些,还都是孙权自己的总结和分析,现在,到了吕蒙主动向上级“坦白交代”的时候了。
而吕蒙,要触动的,就是鲁肃定下的那个所谓的东吴百年外交大计——孙刘联盟。
其实孙权早就想动了,可是,一直思绪比较混乱,或者说他很惦念鲁肃,就这么推翻一个所谓的基本国策?
吕蒙没有这样的顾虑,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一名职业军人,考虑的只是战场上的事情,考虑的只是如何取得胜利,其他的,则是没有过多的思考。
能不能敦促孙权下决心,就看他那张嘴巴了。
31—07:潜行,孙权布局(2)
吕蒙的全部战略意图全部体现在他给孙权的一封密函当中。
这封密函传递的时间比较靠前,鲁肃还没有死,但是,吕蒙已经提出自己的质疑了,至于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竭力的贬低孙刘联盟的实际存在意义,即便是鲁肃和孙权看来,和刘备联合倒不是因为英雄相惜,而是切实的曹操的威胁逼着两个弱者联手,才可以保证不被吞并。
所以,吕蒙的韬略,或者说谈话技巧,首先就是要打消孙权的这一层顾虑——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
所谓“征虏在南郡”,指的是大将孙皎(有关这个人物,我们稍后面会讲到他),再加上潘璋,以及伺机而动的机动部队蒋钦所部万余人,足可以保证水路方面不会被曹操入侵,而陆路上还有我呢,这么兵强马壮的,还需要死乞白赖的和刘备联合吗?曹操他根本就打不进来啊,赤壁之战前后的北军对我东吴的威胁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我们的既定政治方针是不是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呢?
所以,吕蒙得出的结论就是——“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如此安慰了孙权之后,下一步,吕蒙就要贬斥这个所谓的盟友了,“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这就是在说刘备和关羽两位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经常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小动作,欺负咱们是老实人,占咱们的便宜。
这话虽然说得有点过分,不过,倒也是基本道出了刘备君臣的真面目,至少,在荆州这个问题上,孙权吃了不少暗亏,说不出来的那一种。
为了“恐吓”孙权(也不是危言耸听,未来真的有这种可能),吕蒙进一步说到:之所以现在关羽还没有对咱们下黑手,就是因为老大您英明神武(“至尊圣明”),而且还有我们一干小弟武艺超群,能征善战(“蒙等尚存也”),所以,他忌惮我们的实力不敢而已,如果我们不趁着现在还有人有兵去打的话,以后,让关羽发展起来了,或者我们这一般老人不能打了,又没有人接班上来怎么办吧?想打都打不了了,反正都是要打,还不如趁早去打。
这里,吕蒙也算是道出了刘备们的心思,事实上,本就没有永恒的友谊,现在,刘备还需要孙权的存在,万一哪一天势力空前膨胀不需要了呢?恐怕你孙权哭都来不及啊。
当然了,这里吕蒙也是动了点机灵,马屁了一下,顺便证明了自己的自信心,都是写作技巧,根本目的就是让孙权相信这样一个结论:孙刘之间别看现在还维持着盟友关系,可是,早晚有一战,既然要打,就趁早,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
这一通言论下来,孙权被深深地折服了(“深纳其策”),看来自己确实是没有看走眼啊,这个吕蒙,不光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的咧。
不过,鲁肃和他所制定的国策毕竟还有着他的影响,朝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不想和刘备撕破脸,改变眼下的相对舒适的地位的,有想法的只是那些注重军略的将领而已,因为刘备的关羽军团占据的是上游,下游的东吴时刻都有着来自于盟友内部埋设的定时炸弹的威胁。
这是军人的本能。
可是,撑死了,两种言论也就是势均力敌,就这么让孙权颠覆策略也不太可能,所以,还没有有一种无路可走感觉的孙权就像走一条折中路线,于是乎,表扬吕蒙之后又给他回信一封,想问问,如果我不想和刘备撕破脸,继续之前的北上方针,打通一条大陆战略区,占据徐州怎么样?
那么,吕蒙是如何回答的呢?
31—08:潜行,孙权布局(3)
吕蒙是坚决反对的孙权这么干的,因为北面的领土不论怎么打,只要上游地带还在刘备的手中,东吴本土的威胁就永远不会解除。
但是,这话要怎么说呢?
好在不是面试,所以,吕蒙掂量了一下,准备还是延续老一套,让孙权认清一下现实: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
什么意思呢?曹操的主力远在河北,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威胁,边境比较残破,许昌和邺城的安定形势也没有那么乐观,再加上连年在西北和汉中一带用兵,所以,镇守徐州的曹军已经不是一流的精锐之师了,如果真的要拿下徐州的话,不用举全国之精锐,拉出一只部队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但是,吕蒙在这里话锋一转:这里地处平原陆地,最适合精锐骑兵的闪转腾挪,纵横驰骋,我们今天拿了徐州下来,看上去曹操离得比较远,但是没有多久,曹军的骑兵主力就会杀奔而来,到时候我们怎么办?打对攻吗?肯定不是对手,防御战?那本来是人家的地盘,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啊,势必要从本土调出大部分的军队来,也就是说,只需两三万人可以拿下的徐州,我们要想防住曹操的反扑,没有个七八万人是不行的,而且,这七八万人的存在并不能保证后患无忧,一旦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的话,就会被敌军各个击破,到时候,不仅徐州守不住,还要折损大部兵力,而且,这些忙碌对于本土的防务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吕蒙这么一通分析弊端,就是为了重申自己的观点:怎么折腾其实都不如从荆州的关羽之处下手,全面掌握长江,保证了本土的绝对安全之后,再去搞别的发展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终于,孙权被吕蒙给摆平了,“尤以此言为当”,别看人家是武将,但是,忽悠人的本事很是高超,不光后来忽悠关羽厉害,现在晃点上级也是一把好手,其实孙权本意就是和吕蒙一样,寸土必争,只不过被鲁肃给征服而已,现在再被吕蒙给忽悠回来,也算是迷途知返吧。
批准了计划,就看怎么实行了,如果吕蒙做不到鲁肃的位置上是不可能顺利推广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上天满足了吕蒙和孙权的愿望,建安二十二年,正当壮年的鲁肃病逝于任上(年仅四十六岁),于是,孙权顺理成章的把吕蒙给调到了陆口,鲁肃麾下的10000人马全部划归他调遣,接着,拜为汉昌太守,食邑下隽、浏阳、汉昌、州陵,开始了和关羽军团的全面接壤——当初周瑜病逝的时候,所部共有4000人,食邑四县,全部归了鲁肃,鲁肃在陆口收买人心,“威恩大行”,部众扩张到10000人,旋即被拜为汉昌太守,现在,吕蒙继承的就是鲁肃的这些遗产。。
一把手和政略方针确定之后,孙权就要给吕蒙配备一些助手了。
在介绍这些助手之前,啰嗦一句话,就一句:
周瑜死的时候36岁,鲁肃死的时候46岁,吕蒙死的时候42岁,招谁惹谁了?
后继者陆逊稍微好一些,63岁告别人世,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孙权的某些不近人情的行为的话,也许他还可以活的更长一些(这是后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1—09:潜行,孙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