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史通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较强的国家就会召集各诸侯国进行会盟,订立盟约成为霸主。春秋历史上共有五位诸侯国的国君举行过会盟称霸,被称为“春秋五霸”。这五位国君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五位。还有人认为秦穆公和宋襄公并未成功举办诸侯会盟,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作者名叫赵晔。《吴越春秋》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两国进行争霸战争的故事,前五卷以吴国为主,后五卷以越国为主。《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的重要事件虽然都明确标示了年代,但实际上并不准确,甚至多有讹误。《吴越春秋》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赵晔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都描写得形象生动、个性突出。《吴越春秋》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 想看书来
六
正 文
强晋三分赵魏韩,墨翟碎木止楚攻;
商鞅变法先立木,孙膑减灶戏庞兄;
苏秦身兼六国相,张仪巧舌立连横。
释 义
强晋三分赵魏韩
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晋国的实际大权是由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家大夫把持。四家大夫中以智伯瑶的势力最大。为了壮大势力,智伯瑶借国君的名义要求另外三家各交出一百里土地。赵襄子不肯交出土地。智伯瑶便命令魏、韩两家带兵与他一起带兵*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三家攻了两年也没有攻下。智伯瑶强攻无效,便将晋水引入城中。看到大水淹城,智伯瑶认为可以静待城破之日。哪知当夜智家的军营突遇水淹,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原来他们已暗中达成了同盟。智家的士兵促不及防之下全军覆灭,智伯瑶也被擒住杀死。三家趁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又派使者晋见周威烈王请封。周威烈王将他们封为诸侯,从此晋国灭亡了,变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件事标志着周王室的彻底没落,后人将这个事件作为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分水岭。
墨翟碎木止楚攻
碎木止攻:
墨子名翟,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观点。当墨子听说楚国因为有了公输般(又名鲁班,传说其为木工之祖)帮忙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的时候,急忙赶往楚国,希望能够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认为有公输般相助,攻打宋国易如反掌,不愿听从墨子的劝告。墨子见状,便解下腰带放到地上,又让人寻来碎木块,与公输般演习攻守城池。公输般用尽了办法也没能攻破城池,便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破城,但是我有办法让你的方法失效。”墨子知道他是想杀害自己赢得战争,便笑着说:“我已经派了三百名弟子去帮宋国守城。你的方法对我是没有作用。”楚王见状,只得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孙膑减灶戏庞兄
孙庞斗智: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年轻时跟随老师鬼谷子学艺,有一个名叫庞涓的同学。后来庞涓到魏国作了将军。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庞涓用计将他骗到魏国。孙膑被庞涓陷害受了膑刑后(古代一种酷刑,挖去犯人的膝盖骨),靠装疯卖傻才保住性命。几经周折,孙膑被齐国的使者秘密接到齐国。齐威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后来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作为军师没有将齐军带往赵国支援,而是率军偷袭魏国国都,迫使庞涓放弃攻打赵国,回军魏国,这件事史称“围魏救赵”。孙膑又命齐军每日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见了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率军星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也被乱箭射死。孙膑后来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传世。
变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人,到了秦国后,被秦孝公委派进行改革。商鞅担心百姓对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难以执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门里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谁能把这根木头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百姓们看到布告议论纷纷,都不认为这是真的,谁也不原意去抬着根木头。商鞅见状,就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赏金提高以后,尽管人们依旧议论纷纷,但是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尝试。等到那人将木头抬到北门之后,商鞅便立即命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人们见到赏金一点都没少,纷纷议论商鞅办事言出必行、一点都不含糊。商鞅见状,便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改革,由于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他的改革得到了成功。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身兼六国相
苏秦相六国: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列国,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起用他。苏秦用尽路费后只得回家,家人见状纷纷冷落、嬉笑他。苏秦便在家发奋读书,据载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语出《战国策》,意为:读书发困的时候,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苏秦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便再次周游列国,被燕昭王所重用。其时秦国最强,经常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各国各自为战,经常被秦国打败,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苏秦根据形势,周游列国,游说赵、韩、魏、齐、楚、燕六国国君组成同盟,共同抵御秦国。苏秦由于游说六国成功的订立了盟约,被六国国君分别授予了本国的相印。得益于于六国同盟的形成,秦国在以后的十五年内都没有向六国用兵。
张仪巧舌立连横
合纵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战国时期,秦国、齐国、燕国、楚国四国实力最强。四国之内又以秦国最强。其中燕国在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四国中间是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秦国经常出兵攻打其他的国家,其他六国为了抵抗强秦,在苏秦的游说下,由燕国和楚国牵头,与其他四国订立抗秦盟约。由于在地图上,燕国在上,楚国在下,这种盟约被称作合纵。合纵之盟使秦国十五年不敢用兵。后来张仪为了秦国游说各国,使各国纷纷背弃合纵而事秦国。后张仪又说动齐国与秦国成为同盟,共图天下。由于在地图上,秦国在左,齐国在右,这种盟约被称作连横。张仪利用连横的策略分化了六国抗秦联盟,是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战略。由于苏秦、张仪凭借高超说辩之术游说各国、定立合纵连横,故此后世将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一派人称为“纵横家”。
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指东周的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另一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迁都后的周王室势力衰退,诸侯开始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说是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因刘向编定的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三家分晋标志着周王室彻底沦为象征,被后人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的时代,又是一个各种学说相继涌现的时代,后世人称之为“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定而成,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曾巩对其进行了校对和增补,成为了今本《战国策》。今本《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消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筑击秦始皇。主要记述了记录战国时各国谋士的策略和言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于文辞优美、语言生动、人物描写形象,《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正 文
赵王胡服习骑射,冯谖抚剑歌短长;
相如舍命归完璧,廉颇赔罪亲负荆;
田单孤城复齐境,三闾汨罗殉国亡。
释 义
赵王胡服习骑射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名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势弱。在与胡人的战斗中,赵武灵王发现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人骑兵的作战方式比中原的战法有效,便下令在全国效仿胡人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赵国国内的一些贵族大臣知道后,纷纷表示反对。他们或者称病不出,或者公开反对,上朝的时候也不着胡服。面对这种局面,赵武灵王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另一方面还亲自带头穿着胡服,终于使这项改革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实力大大的增加了。后来赵武灵王消灭了危害赵国多年的中山国,打败了北方的匈奴,使赵国成为了军事强国。得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直到六国纵约瓦解、各国皆献地事秦之时,赵军依旧可以屡败秦军。
冯谖抚剑歌短长
冯谖客孟尝: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战国四公子之一。一次,有一个叫冯谖的齐国人腰里别着一把生锈的佩剑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问冯谖有什么本领,他却说:“没有什么本领,只想到这里来吃口饭。”孟尝君将冯谖收为门客,办事的人却认为他没有本领,就拿出粗糙的食物招待他。冯谖见了,便靠着柱子、弹着佩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肉呀!”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便让人给冯谖的饭菜中加上鱼肉。后来冯谖又因为出门没有车马、家里母亲没有人照顾而唱歌,孟尝君知道后都派人帮他解决了。几年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官职。冯谖使用计谋让梁、齐两国争相聘请孟尝君为相。后来孟尝君靠着冯谖为他出谋划策作了几十年的齐国相国,连一点祸患都没有。
相如舍命归完璧
完璧归赵: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相国。蔺相如最早在宦者令缪贤门下做门客。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蔺相如被缪贤推荐为使臣出使秦国送璧。秦昭王见到蔺相如之后,光欣赏手中的和氏璧,却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借口和氏璧有瑕疵,将璧骗回。蔺相如举着和氏璧站到柱子旁,大声说:“赵国按大王的要求送来了和氏璧,您却不提城池的事。如果大王要欺骗赵国,蔺相如今天就将头颅与和氏璧一同撞倒到柱子上。”秦昭王见势只得叫人拿来地图,胡乱指了十五座城池给他看。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诚意,便找借口要求秦昭王也斋戒五天,趁机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五天后,他对秦昭王说:“我已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只要大王把城池交割,我们就将和氏璧送来。”秦昭王知道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只得让他回国了。
廉颇赔罪亲负荆
负荆请罪: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在绳池大会上立了大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着嘴舌之功,却得到了比自己大的官职,心里非常不服气。廉颇经常寻找机会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总是采取忍让的态度。蔺相如的行为引起了门客们的不满,纷纷向蔺相如请辞。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尚不惧怕,怎么会害怕廉颇将军?只不过现在秦国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是因为害怕我和廉颇将军,如果我们相互争斗,就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深受感觉,更为自己屡次难为蔺相如感到内疚,于是*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古时,裸露上身是一种很耻辱的行为)。从此两人齐心合力治理赵国。
田单孤城复齐境
田单复齐:
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战国后期,燕国大将乐毅带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被乐毅攻陷,只剩下孤城即墨。即墨守将战死后,城中军民推荐田单为将带众守城。田单不仅自己和军民同甘共苦,还将家小编入军队守城。乐毅猛攻一年毫无所获,便改变策略长期围困。乐毅围城三年依旧无法攻破即墨。田单趁机派人散布谣言,使燕襄王用骑劫顶替了乐毅。田单又散布消息说即墨军民战意早溃,即将投降。骑劫听到这个消息便放松了警惕。田单趁机集中了千余头牛,在角上绑上利刃、尾上扎上浸过油的芦苇,于夜间点燃芦苇。这千余头牛因为疼痛,狂奔而出,五千齐国军士紧随牛群冲向燕军。燕军被火牛践踏,早已失去战意,又遇齐军砍杀,顿时溃不成军。单田趁势将燕军逐出国境,尽收失地,使齐国得以复国。
三闾汨罗殉国亡
屈原殉国: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当时,秦国对各国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但他的正确主张非但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肯定,反而被逐出楚国都城郢都。后来,秦国约楚怀王武关相会。刚被召回的屈原认为秦国多诈,不应付会。楚怀王不听屈原的意见一意孤行,结果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提出正确意见的屈原却再度遭遇流放。数载后,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屈原闻讯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殉国。据传屈原投江之后,两岸的渔民自发组织起来打捞屈原。江水滔滔,渔民们一无所获,便将随身携带的糯米投入江中,借以祈求鱼虾不要啃噬屈原的尸体。后人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
相关知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据传春秋初年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家。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仅《春秋》所载的大小战事就有四百八十多次。史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语出《汉书》意为:杀害自己的主君的游三十六次,国家灭亡的有五十二次,诸侯拼命奔走却无法保住自己封地的更是不计其数。)诸侯国的数量经过战乱大大的减少。到战国时期,只剩下较大的几个;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