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家讲坛国学开讲: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挥泻煤枚潦椋椅蟀巡缓鲜实牟挂┘母烁盖祝贾赂盖撞皇省�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小辈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或少吃点?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尊长来,这就很感人。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那么《弟子规》都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为什么父母去世后,古人首先要求子女必须守孝“三年”呢?
在中国传统中,小辈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弟子规》是按照顺序讲下来的,前面讲到了尊长生病,那么后面就会讲到尊长的身后事。所以,中国传统小辈对尊长尽孝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妥帖地办好尊长的丧事,这个很重要。 。。
入则孝之四(3)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三年,你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最重的丧,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有的时候你会哭泣,会哽咽;“居处变”,你日常居住的地方要改变;“酒肉绝”,你不能再喝酒吃肉了;“丧尽礼”,丧礼要完全按照礼节来办;“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事死者,如事生”,你对待死者要像他还活着时那样。这是《论语》的话,《弟子规》引用过来的。
为什么说“丧三年”?为什么说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个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九个月算一年。所以守孝二十七个月以后才出这个丧期。为什么是二十七个月,按照中国传统的认定,哺乳期二十七个月,所以子女应当在父母过世后守孝二十七个月,这是当三年讲。按照传统的丧礼,不能再住在原先的房子里,过去讲究的人家要陪着已逝的尊长,在墓地旁边搭着茅草屋住着,而住的时候,不能用枕头,不能用床,铺上一点稻草睡下,拿一个土块做枕头,这是中国传统当中,标准的对于丧礼的要求。这就叫守孝二十七个月。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对不能喝酒,不能吃肉,很多事情都要断绝。中国古人把守孝看得很重,如果家里尊长去世,无论你当多大的官,知道情况以后马上报丁忧,立刻向皇帝禀告,回家守三年孝去。如果正好赶上三年丧,考科举都不能参加,如果你瞒着去考,被查出来或者被检举,一辈子就完蛋了。假如国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而这个时候家里边又有尊长去世的话,那么皇帝就要下令夺情,颁发诏书。为什么?国家离不开你。而这个时候所有的臣子都是要再三推辞:我一定要回家,我要守孝,我官不当了。这个时候皇帝要求你“移孝作忠”,把你的孝心移过来,作为对国家的忠心。
如果一个人移孝作忠,为国家效力,不仅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时候还会得到敌对方的尊重。明朝末年,清兵入关,跟明朝打仗,有一位兵部尚书卢象升丁忧,被崇祯皇帝夺情,派去率兵打仗,结果卢象升战死在前线,几千铁骑也随之全部牺牲。这个时候,清兵要找卢象升,他们知道明朝有个兵部尚书战死了,但横尸遍野,尸体也不好辨认,怎么才能找到卢象升的尸体呢?这个时候,有人找到了。为什么?因为卢象升身上穿的是盔甲,里面却是麻衣,就是孝服,麻布服。清兵虽是明朝的敌对方,但依然下令厚葬卢象升。因为清兵认为这个人道德非常高尚,所以大家非常尊重他。这就是中国传统当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众所周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孝,关于“丧尽礼,祭尽诚”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真实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董永是东汉时期乐安国人,就是今天山东滨州和博兴、高青这一带人。董永少年丧母,因为要躲避战乱,就逃到了安陆,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逃过去以后,董永父亲又亡故,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一个富豪人家做奴仆,用这个钱来埋葬自己的父亲,这就叫做卖身葬父。在出工的路上,董永在槐荫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跟他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不如咱们俩结为夫妇吧!于是,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随后,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把自己给赎出来了。而返家时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奉老天之命,来替你还债,因为老天觉得你是大孝子。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后来,这个故事改变了一个地名——槐荫,槐荫后来就改名为孝感,孝感动天嘛。20世纪50年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主演了电影《天仙配》,这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东汉刘向的《孝子传》,里面只有董永卖身葬父,没有他认识七仙女什么的。这个故事后来才被加进了爱情的成分,才有了一个七仙女。谁干的,大家知道吗?曹植——曹操的儿子,他写了一首乐府,叫《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就是说,董永小时候穷得不得了,长辈也没给他留下遗产,他经常借钱供养自己的父亲,还常去为别人打工,去换点好吃的来伺候自己的父亲,结果满门都是来讨债的人。因为欠了很多债,而董永不知道怎么来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天被董永至高无上的道德给感动了,天上就来个神女,为他织布。这个故事后来到了晋朝、唐朝越拉越长。唐朝以后的故事,董永和七仙女还有个儿子叫董仲,这个儿子长大以后还要找自己的仙女妈妈,所以这个故事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这里面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传统中国都相信孝子必有好报,所以大家觉得董永卖身葬父以后怎么没故事了,董永就这么把自己给卖了,不公平啊。不公平怎么办呢?就要给他找个太太,这个太太要美丽、贤惠、能干,于是找了个仙女,找了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太太,于是大家把一些美好的意愿、美好的心愿全部填充到这个故事里去,七仙女的故事是由孝到爱,有这样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对孝的定位。
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里针对父母亡故后,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是要效法古人的行为,而是古人的孝心。那么关于“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这个故事也很感人,叫闻雷泣墓,出自《晋书·孝友列传》。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名裒,字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了。王伟元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身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王伟元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他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以教书为生,只要念到《诗经·蓼莪》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一句,就泪流满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如此辛劳。
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的观念产生得非常早,甲骨文里就有孝字。古代的孝字是象形字,孝是一个老人家,手搭着孩子的头在走路,子在下面,老人手扶着孩子,靠着孩子在走路,这就是孝。孝的基本道理是奉养双亲,然后引申出来尊敬长辈。孝的内核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所以《礼记》里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人伦基本法则。儒家认为,仁的基础是孝,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孝,儒家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存在都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道德教化又以孝行为根本。所以传统中国认为,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通行的阐说和定义。
《弟子规》讲完了小辈和尊长之间的这种关系,小辈应该守的礼节,小辈应该遵守的规矩以后,接下来讲的是,当孩子要走出家族、走出自己的小家门、出去面向社会的时候,或者走出小家庭进入大家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礼节?应该掌握什么规矩?请大家继续听下一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弟之一(1)
《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那么“弟”是指什么?讲求“弟道”为什么如此重要?“孝”和“弟”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兄道{1}友{2},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3}。
{1} 道:应遵行的道德原则。
{2} 友:友爱亲近。
{3} 泯:灭。指消失化解。
《弟子规》在开篇总叙部分,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遵守“孝道”和“弟道”。毫无疑问,“孝”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居首位,可是“弟”为什么也如此重要呢?“孝”和“弟”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弟道曾经起到了怎样重要的作用?关于如何履行弟道,《弟子规》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呢?
这一讲是《弟子规》的第三部分:出则悌。出,小而言之就是指离开自己的房间,中而言之就是离开自己的家庭,大而言之就是离开自己的家族。换句话说,要和别的人去交往,要进行某种社会交往,就叫出。弟,原来的意思是指兄弟友爱。
在第三部分开始,《弟子规》讲的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兄长,对弟弟要友爱,而作为弟弟,对兄长要恭敬。兄弟和睦,孝也就体现在其中了。因为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往往一个家族的兄弟,举族同居,不分炊,他们共用一个厨房。而且这个兄弟不是指一母所生的兄弟,有的时候是同高祖、同曾祖、同祖的兄弟。我们今天叫叔伯兄弟、堂兄弟,整个家族是住在一起的,一起维持一个大食堂,而不是每家每户有个小食堂开点小灶,这就是美德。如果要分炊,一般人家都认为,你们的家庭不和睦了,每人打小九九。如果要分家,那是天大的事情。周围的人就会觉得你这个家族有点怪,所以在中国古代是聚族而居的,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那么请问,这样大规模的一种家族形态,家族人数如此之多,这个家族怎么管理?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大学里面有MBA班、EMBA班,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是怎么管理庞大的家族的,这里边有极大的智慧。
讲求弟道,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极大智慧。而被中国百姓传诵千百年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爱、履行弟道的典范。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里,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又能够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
有个叫陈昉的人,家里有一百多条狗,大家看到这里很奇怪,你在讲出则悌,讲人与人之间的弟道,怎么还带上狗了?这故事妙就妙在这里。陈昉是宋朝人,他们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家族,十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可能是古代中国一个很高的纪录。他们的祖先陈崇,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孝、弟”,他要求家族子孙都得履行,希望子子孙孙恪守不疑,代代相传,只有这样陈氏家族才能够绵延不绝。果然,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陈昉这个大家族村落的中间有一个大厅,整个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时在这里吃早饭、午饭、晚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换上比较得体的衣服,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陈家有个族规,只要有一人没有到场,所有人都不能吃饭,当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因为一个人不来,那么多长辈都不能吃饭。这就是一个家规,七百多人形成的一股家族凝聚力。那么跟狗有什么关系呢?七百多人的大家族,养了一百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陈家这一百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顺,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一百多条狗也是一块儿吃饭的,陈家的食堂外面有一条很长的槽,就像喂马的马食槽,一百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孙子,排着队找到自己这一段槽。吃完东西以后,它们也非常有规矩,辈分高的狗先走,辈分小的狗就在那儿玩儿。而每次吃饭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有一次几条老狗发现缺一条狗,所有的狗就趴在槽边不吃饭等着这条狗。为什么这条狗没来?原来它在家里洗澡,洗澡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这条狗赶紧跑过来,居然还非常抱歉地跟大家摇尾巴,低头跟别的狗打招呼。可见,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养的狗,这个故事就叫陈昉百犬,成为传统中国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弟之一(2)
“弟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和“孝道”一并被古人列为传统美德之首。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弟道”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失去它的价值了呢?现代人又应该如何理解“弟道”呢?
当今的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中国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区域,比如客家文化区域还保存着一些大家族聚居的情况外,其他的都是小家庭居多,特别是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越来越多,弟道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今天的孩子们所理解,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弟道在现代社会当中没有意义,彻底失去了价值。请大家不要忘记古人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不就是弟道吗?弟道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的基础。泛爱众是什么?博爱,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博爱完全是西方的东西。最早有这样一个概念出现,也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只不过叫泛爱众。泛爱众,弟道,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把这样的精神融合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和谐?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也许认为弟道就是指兄弟友爱,兄弟之间才讲弟道,这个观点也是不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