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为祖国而战-风尘儿女英雄-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十七章.德军特种兵
一.

  李唯他们几个人被意外地提前毕业调到一个神秘的部队,他们成为双重领导,准确地说应该是多重领导才对,

  由于斯科内尔在东线时常带领部下在战斗中采用狡黠而非常规的作战方式的行为,却引起了党卫军一些高层官员的注意。

  1942年初,斯科内尔从维也纳的病院返回柏林,被调至党卫军第1装甲师在柏林郊外莱布施塔特的军械库,担任技术勤务和维修工作。

  忙碌而单调的工作令生性好斗的斯科内尔感到百无聊赖,但他还是咬牙强忍了6个月。 

  不久后,斯科内尔的命运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接到一道命令,要求他去武装党卫军司令部报道。

  此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希特勒突然对苏军,英军的特种部队产生了浓厚兴趣。

  苏军英军往往在不能对付大规模的德军部队时派出小股特种部队,展开变化多端的攻击行动,而且总是获胜的场合较多。

  希特勒喜欢读卡尔.梅的作品,此时希特勒告诉希姆莱,他也想组建一支类似英国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以便随时完成由他本人直接赋予的特殊任务。

  而且希特勒坚持这支部队要按照苏,英军的方式组建,连名字也完全模仿特种部队的名字“突击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很多成员对于又组建这样一支非正统部队表示不安,因为军官团一向把军人职业看作是贵族,容克和骑士们的禁脔,特种部队“偷偷摸摸搞破坏”的行动不够光明正大,有损德意志军队的荣誉,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

  而且出于希特勒的“灵机一动”而成立的这种怪部队已经不少,他们特别担心这种部队由于可以和希特勒直接接触而变得非常有权势。

  最高统帅部最后提出的标准很简单:首先需要一位胆大敢为、精力充沛又具有技术基础的指挥官,但是其次这个人也必须是个头脑比较简单,易受支配的庸人,他必须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像当年由小人物爬到党卫军头子的希姆莱那样成为第三帝国的又一个王侯。

  通过从武装党卫军,“勃兰登堡部队”,空军和其他军种中招募志愿者,斯科内尔组建了两个营的兵力。

  这些志愿者大多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至少精通两种欧洲主要语言,尤其是英语。

  加入突击队后,斯科内尔又对他们进行了高度强化训练。

  不过,虽然官兵素质优良,但是却缺乏特种作战所需的装备,如带消音装置的冲锋枪,塑胶炸药,可发射绳索的火箭筒等等。

  这些英国特种部队所拥有的装备,斯科内尔几乎一无所有。经过多方打探,他得知希特勒绝对不会浪费战争资源去迫使德国的兵器制造商生产这些昂贵而需求数量不大的装具。

  虽然前途是如此的黯淡,但斯科内尔并不因此显得颓丧,事实上他从来就不曾在任何挫折前产生过败北的灰心思想。

  通过其上司比尔.埃德曼和外国情报处处长瓦尔特.舒伦堡提供的情报,斯科内尔得知英国空军经常向荷兰的地下组织空投进行游击战所需的特种器材,这些宝贵东西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通过在荷兰的双重间谍,获得了大量英国制造的塑胶炸药,地雷,消音冲锋枪和无线电装置。

  他在柏林郊外的一个湖泊旁向一群参观弗雷登塔尔部队的国防军将校演示了英制消音冲锋枪的卓越性能,射杀了湖面上一大群野鸭,令将校们大开眼界。

  在此之后德国军方也准备仿制这种英国武器,但是却遭到了希特勒的禁止,因为他相信德国武器一定比英国的更为精良。

  二.

  “弗雷登塔尔部队”的驻地广达数十公顷,坐落于多岩的森林地带,其中一座狩猎山庄被改作斯科内尔的司令部,在其周围搭建了许多木造的兵舍。

  新的应征者络绎不绝地到来,其中不少是武装党卫军的外籍志愿者,可以流利地说多种语言。

  斯科内尔在大学时的老朋友卡尔.拉菲尔被任命为他的副官,为扩建特种部队,两人一道展开了大量工作。

  此时德国在东线已经面临颓势,为了切断盟军经伊朗到达苏联的联系通路,舒伦堡正考虑煽动这里的山地部落对盟军展开袭击。

  此前已经有一位德国军官前往伊朗北部,与当地部落长老取得了联系。这些山地民族极其喜欢用金银装饰的手枪和刀剑,声称只要德军供给此物,他们就答应对英美部队展开游击战。

  于是拉菲尔被派往柏林,巡回于各家古董店,收购了大量古董鸟枪、镶金错银的古猎枪,猎剑,以及用贵金属和象牙装饰的其他古老武器。

  但是由于空军拒绝提供空投这些武器的大型运输机,这项行动在开始前便告流产了。 

  就在拉菲尔返回弗雷登塔尔前,舒伦堡向斯科内尔转述了希姆莱布置的另外一项任务:深入苏联领土数千公里,对乌拉尔地区的苏联工业神经中枢——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巨大钢铁联合企业展开奇袭,炸毁当地的高炉,变电所和发电厂。这次行动代号为“乌尔姆作战计划”。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由地面部队的重型火力严密把守,斯科内尔计划避开正面攻击,用伞兵袭击的方式进行。为了实行这一计划,他返回德国召集手下的队员,首先对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进行空中侦察。

  斯科内尔带着手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由于,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苏军部队事先得到了通知,使斯科内尔他们的飞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上空遭到苏军巡逻战斗机的截击,虽然逃脱了苏军飞机的射击,但却因左发动机停车而在很远的海面上迫降。

  机上人员虽然都幸飞免于难,但已丧失执行任务能力。 

  李唯拿到从德国最高统帅部谍报局搞到的第一手情报,预感到德军将要发动新的一轮大型进攻。

  他不断提醒起部下注意搜集各种军事情报。

  执行“乌尔姆作战计划”失败以后,斯科内尔得到希特勒授权后,他主持制订了组织突击队潜入敌后,配合德军主力实现苏联后方突破的“蓝色天使行动计划”。

  根据计划,他在德军各部队中亲自挑选了几千名能说俄语,英语的官兵,组成突击队。又从历次作战的缴获中搜集苏式服装,车辆,坦克,枪支及一切能证明苏联人身份的用品,让突击队装扮成一支十足的苏军部队。 

  德军发动春季攻势前夕,这支操俄语,穿苏军服装,挎苏式冲锋枪、乘苏式吉普和苏制坦克的突击队,乘夜黑偷越苏军防线,直插苏军后方。

  然后分散成无数支小分队,在苏军防区大摇大摆活动。

  他们可以割断电话线,捕捉苏军传令兵,把表示雷区的红色标记移到没有地雷的安全路段,倒转路标,把苏军援兵和补给车队引上歧途。

  同时还可以抢占重要桥梁渡口,接应德军主攻部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十八章.战火的洗礼
一.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仍在继续。

  当然,也少不了恐惧,焦渴,饥饿和仇恨等种种痛苦。

  残酷的战斗变成了对人类耐力的考验,对于敌我交战双方皆是如此。

  卫国战争从来没有给士兵们片刻的喘息。

  这是一次异常激烈和残酷的战役。

  随着战事日趋激烈,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初期被围在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圈子里。

  被围的30万德 军官兵,每天至少需要750吨物资。

  德国法西斯二号头目戈林答应每天空运500吨,但实际上 每天只运到100吨。德军每人每天只分到一片面包,15个人分1公斤土豆,骑兵的马匹已被宰 食精光,士兵喝的只有雪水,伤病员无人照顾而奄奄一息,人人受到饥饿和严寒的折磨。

  坦 克因缺少燃料不能开动,火炮缺少炮弹,士兵每天只领到30发子弹。

  德军伤亡人数与日俱增 ,战斗力下降,实际上这30万人马中,有战斗力者已经不到25万。

  与此同时,包围圈也在逐 日缩小,人人都预感到覆没的命运即将来临。

  局势已是岌岌可危。

  “苏联人离飞机能够起飞的最后一块场地只有两英里了。

  等到这块地方 失守以后,就连一只老鼠也休想逃出去,何况是我们呢!

  不消说,数10万其他官兵也休想逃跑 。

  不过,一个人能有别人陪着一起毁灭,也算是一个难得的小小慰藉罢。”

  “我看了地图以后吓坏了。

  我们已经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希特勒把我们丢下不管了。

  当斯大林格勒陷落时,你会听到或从报纸上看到消息。

  那时你就将知道我不会回去了 。” 

  在一名德军高级军官写的信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由于德军“蓝色天使”突击队疯狂活动,使苏军后方乱成一团。装甲部队按标记小心翼地绕过雷区,却闯入了没有任何标记的真地雷场。

  运送燃料弹药的车队根据值勤人员的指挥行进,却发现正好落入德军装甲部队的口袋阵中,因为在路口指挥车辆的值勤官是操俄语,穿苏军制服的党卫军。

  著名的苏军坦克第四集团军的两个坦克装甲师奉命由高加索启程,前往托尔莫辛增援,却陷入德军摆下的路标迷魂阵中,以至南辕北辙,贻误戎机。

  而德军主力,却乘苏军混乱之机,一举实现突围。德国坦克群迅速冲过“蓝色天使”突击队抢占的各重要桥梁要隘,向纵深发展。

  在“蓝色天使”突击队配合下,德军几天之内,就撕开苏军防线,向前突进近数十公里。苏军近百万大军,面对区区二十余万德军,一时竟束手无策。

  混乱局面持续了几天,苏军参谋总部才弄清造成混乱的真正原因。

  一支苏军的侦察车队在前线截住了一名德军传令官,从其公文包里搜出一份标有“蓝色天使”行动计划的绝密文件,从中了解到苏军目前的混乱皆由斯科内尔上校及其指挥的几千名德军突击队员所造成。

  二.

  苏军参谋总部根据缴获文件,下令各种组织力量,消灭“蓝色天使”突击队,但这引起了百万苏军更严重的混乱。 

  德军士兵和苏军士兵一样,凹眼高鼻,身健腿长,泛红的皮肤上生长一层白毛,而且双方都拥有许多外籍士兵,因而很难加以区别。

  要在百万身穿苏军制服,操俄语的苏军中,搜出几千名假苏军士兵,无异于大海捞针。结果,驻守在几百公里战线上的百万苏军相互盘查,人人自危,同时又像一场大规模军中游戏。

  每一个过路者,不论经过哪一个岔路口或哨位,即使穿戴整齐,出示过完整的军阶、证件,也免不了各种奇怪的盘问。

  甚至连威名远扬的苏军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利久科夫将军也在一天之内受到苏军岗哨的三次严格盘查,每次盘查他都必须回答关于社会生活的三个不同问题。

  幸好有几个过路士兵认出了他是集团军司令,他才没有受到进一步刁难。

  在这同一天,全线有几百名苏军官兵因不能正确地回答关于社会生活的各种怪问题而被临时拘捕,其中不乏身负紧急使命的高级军官。

  经过仔细审查,几百名被拘官兵没有一个是德国突击队员。

  斯大林格勒本身也已遭到威胁和影响,那种情景严重的如同前一年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情景一样。

  成千上万的工人从城西开始环绕城市筑起三道防线,最外缘的防线长达三百英里。

  当时已有八十多个由民兵与工人组成的民兵营,其数量还在逐步增加,因为许多营还在源源不断地开入这些防线,接受战火的洗礼。

  苏军南方方面军虽然没有溃散,但实际上已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

  据说,有些师只剩下几百名步兵,通信,补给与运输几乎全部陷于瘫痪。

  在德军前进的道路上,苏联人把他们的国土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

  苏联的人民放弃了农场,乡村和城镇。

  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均被破坏或烧毁。

  然后跟在撤退的红军后面,疲倦地踏上漫长遥远的征途。

  在城市的某些地方,木结构的房屋由于爆炸起火而被焚毁,只留下了烟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在顿河以南和以东的大道小径上挤满了难民,卡车,大车,农机具,牛群,都在逃避德军的进攻。

  德军的推进带有追击的性质,而且条件十分艰苦。

  徒步的步兵再一次要以日行三十英里的速度连日进行强行军。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

  天气热得使人窒息。

  人畜干渴难熬,还要忍受暴风与飞沙走石的袭扰。

  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不断要求空运油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

  尽管如此,进军速度还是快得惊人,完全出乎苏军参谋总部的意料。

第五十九章.情报部指令
一.

  德军突破了顿河防御,成功地把守军分割为两部分。城南德军攻占了阿勃加涅罗沃,攻占了京古塔车站,占领了通杜托沃镇。

  城北德军步步紧逼,已前出至阿卡托夫卡至雷诺克一线的伏尔加河边。德军主力渡过顿河,正向市区推进。

  当德军的坦克隆隆驶进斯大林格勒市区后,遭到了苏军的顽强狙击。

  离开了顿河辽阔的草原,德军机动作战的优势减弱了。

  当坦克进入残破建筑物之间的狭窄街道后,很容易遭到在它们头顶上发射出的反坦克枪和手榴弹的袭击。 

  苏军改变了战术,把部队拆成小股,整营整营地向四面八方投入兵力,去争夺每一条街,每一个坍塌的建筑物,每一寸毁坏的城区。

  苏军的战术变得高明起来。在优势敌人的冲击下,苏联人开始或两三人一组,或独自作战。

  他们隐蔽在地下室、被炸毁的瓦砾里,甚至弹坑中,出其不意地向德军射击。当德军摆开阵势围攻时,要么久攻不下,要么对手已消失了。

  结果形成这样一种格局:德军可以凭借优势的兵力占领一个大的区域,但区域中总有几座建筑物被苏军士兵占据着。

  在另一些地方,德国人的楔形攻势将小股部队渗透进了苏军防线,并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

  而有些地方的争夺更为激烈,在一栋大楼里、在一条街道内、在一座山岗上,双方各据一半互相对峙着,谁也无法如愿地消灭对方。

  进入巷战的斯大林格勒已无战线可言,城市的每一条街,每一栋楼甚至每一楼层每一房间都成了两军交战的场所。

  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发出告人民书: 亲爱的同志们,亲爱的斯大林格勒公民们!狂暴的敌人已经逼近我们亲爱的城市。

  24年前遭受的苦难今天又在重演了。

  嗜血成性的德国鬼子要闯进充满阳光的斯大林格勒,要玷辱我们伟大的俄罗斯河—伏尔加河。 

  红军战士们正在奋不顾身地保卫着斯大林格勒。

  到处都布满了法西斯强盗的尸体。

  大家都去构筑街垒吧!大家组织起战斗吧!

  将手边的石头、木料、铁器、旧车厢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