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市在四化建设中居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
  建设城市只是发展工业吗?
  城建就是盖房子吗?
  城市发展只与城里人有关吗?
  ……
  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随便写上去的,应该说,它们都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建中的实际问题和一些理论问题:正是把城建单纯地理解为发展工业,使一些城市(包括北京)变得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正是把城建单纯看成盖房子,忽略了城市的基本设施,使一些城市能源紧缺、交通困难……
  文章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对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首先从哪里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并把矛盾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
  每个居民都可以感受到住房、交通、能源、污染、人口等方面的尖锐问题,城市的“超负荷运转”,“市长管厂长,厂长管社会”的体制,“城市规划墙上挂,不如首长一句话”、“挖挖平平平平挖,平平挖挖挖挖平”、“有楼住不进,有线电不通”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篇述评发表那一天,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讨论会还在举行,会议秘书长拿着报纸,在全体会议上全文宣读。与会者不仅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且参加会议的一些城市的领导同志和城建工作者,还在寻找报纸,要带一份回去。
  追踪报道城市建设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随后艾丰又在《人民日报》接连发了《城市在呼唤改革》、《不只是骨头和肉的关系》、《是整体才有活力》以及《小城镇是个大问题》等一系列有关城市建设的经济报道,在媒体上大声疾呼,直接推动了北京及其他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他撰写的1983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开创首都建设的新局面》,现在读来仍发人深省:
  人们常说,搞建设如同在祖国大地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作城市建设这幅“画”,要用钢铁、水泥、砖石、玻璃,一旦“落笔”,便难更改。因此,建设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随意“涂抹”,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3)
北京缺水问题述评
  艾丰回顾自己从事经济报道的历程时,自豪地说:“经济报道包括其他写作,我一直在力求创新突破,中国媒体上的经济述评是我着力最多的一种体裁。对如何写经济述评,不谦虚地说,我有不少首创。很多人没有很好地注意这个问题,在我以前,所谓的述评就是综述,把一些东西堆到一块。而我把述评变成了新闻、通讯、评论为一体的一种综合体,就使其变得可操作性很强、政论性很强,知识性和趣味性也很强,成为集中强势的一种综合体。”
  艾丰有两本新闻作品选集,1985年以前的作品选集名为《思考的笔》(1987年出版),1985年以后的作品选集的书名就是《经济述评自析集》(1994年出版),可见他将经济述评放在了自己写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思考的笔》一书的自序中说:“人们常把记者等文字工作者称为‘笔杆子’。这比喻有缺陷。难道他们是无生命、无个性、无头脑的‘杆子’吗?不,他们是有生命的‘笔’。他们不仅在奔波、记录、报道,他们更在思考、探索、追求!他们是‘思考的笔’!——这就是本书书名的来由。”这种思考、探索、追求,在作者的第二部作品集《经济述评自析集》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这部集子收录了艾丰48篇主要为述评体裁的作品,在每篇作品的后面基本上都有一篇作者的“自析”,目前被新闻界认为是研究经济报道特别是述评式报道的范本。
  依笔者之见,追根溯源,艾丰真正的第一篇这种“四像”又“四不像”味道的述评式作品,是在1982年2月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北京缺水问题评述》。它堪称艾丰突破新闻报道写作旧模式的一个代表作。
  艾丰在山区待过,对那里的缺水状况有着切肤之痛。那里的农民过着非常艰难的缺水生活,一盆水要用几次,先洗脸、洗碗,然后再做猪食用水。农民们平时不洗脸,城里来的知青不能洗衣服,洗衣服要带进城,或者到很远的水库去。最干旱的季节,他们甚至用树叶把一滴一滴泉水引进水桶……可是一到城里,人们对水的浪费却随处可见。有着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艾丰觉得这件事必须呼吁一下,于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悉心研究,方才命笔。
  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客观来讲是人们经常都可以看到的,但是艾丰写来却扣人心弦。开篇时艾丰列举的事实就很让人触目惊心: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北京供水,密云水库去年秋季已经停止向天津送水,为此,国家不得不花大量投资,引黄济津,到天津的水每方合一元多钱。
  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京郊水库从去年6月就停止给农业供水,为此,郊区1981年粮食减产16亿多斤。大兴县芦城公社因缺水稻谷减产一半。社员说:“一吨水,到我们这儿就是一吨稻谷。”
  你可知道:北京市一年用水量为47亿吨,而1981年6月至今年6月这个年份,只有可用水32亿吨,欠缺三分之一。
  北京市水利局领导同志告诉记者:郊区84座水库,绝大部分没有蓄上水;十三处一个流量以上的大泉已经干枯。我们驱车田野,亲眼看到干沙刺目的河床和无水亮底的引水渠道。史书上有过记载的十三陵九龙池,如今是乱石一片;元初郭守敬“白浮引水”的白浮泉,现在只能从干燥的沙土中挖出那些当年口吐清泉的石雕龙头。
  北京有些地方已经尝到了缺水的苦头,自来水变成了“夜来水”。人们把锅放在龙头下面,夜里锅一响,赶忙起来接水,满楼叮当乱响,呼号喊叫,影响第二天上班。住楼的人不得不添置水缸。甚至管水的市水利局大楼,去年夏天有一度二楼都上不去水。
  件件事实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水,必须重新认识水,不然,是要受大自然惩罚的。
  接着艾丰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即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进行了论述:数量——“无限的循环掩盖着有限的数量”;质量——“低廉的价格掩盖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用——“各自取用掩盖着水资源是一个整体”。于是,人们就感觉深刻了,包括一些专家们也称赞艾丰:“这些内容都是我们知道的,有许多就是我们跟他谈的,但他这样一写,我们都感觉很新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半条合格”的经济部主任(4)
这篇作品的特色,就是把确凿无疑的情况和事实,充满感情的描写和呼吁,冷静深刻的分析和归纳这三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了,既给人感性的激动,又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这篇只有两千多字的作品,一直被人们牢牢地记着,特别是在北京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仍然记得这篇发自二十四五年前的作品。
  多侧面报道
  艾丰谈到“经济述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把它归结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侧面要求新闻报道的多侧面,而述评这种体裁,最适合体现多侧面报道的思想和要求。1987年他专门写了一篇新闻学论文《论多侧面报道》,主要提出了如下观点:
  一、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记者的任务是两条——报道和解释。新闻价值既来自报道,也来自解释。所谓解释就是要求有深度报道或解释性报道。
  二、要改变过去把新闻报道简单地分为“表扬稿”、“批评稿”的报道办法。那样的分类,说好的一概说好,一点问题也不说,客观上必然发生“拔高效应”;说坏的一概说坏,一点“好话”也没有,必然产生“过重伤害”。应该写一种综合性的多侧面的报道,根据事实情况做多侧面的报道和分析,才可以避免新闻报道中由于报道方法不当产生的片面性。
  三、对已经约定俗成的写先进人物的“缸杯法”作出分析。艾丰认为,一个大缸里面含有半斤糖,喝起来有点甜,但不太甜。我们用提炼的方法,把水分去掉,把一缸水浓缩到一个杯子里,里面还溶有半斤糖,这时再喝起来,就会甜得“齁”人。没有喝过缸里水的外人,不会提出问题,认为水就是这么甜;喝过缸里水的人就会提出疑问,认为杯里的水不是缸里的水了。一个先进人物多年做的好事,我们打破时空把它们凝练在一起,就会产生这种“缸杯效应”,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报道方法上加以改进。
  艾丰之所以更喜欢使用经济述评这样的体裁,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艾丰说,新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探讨新闻的改进和改革,不能不首先注意研究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常听见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的人不像五十年代那么单纯了。”其实,人的“复杂化”,正是“生活复杂化”的反映。这种变化,也很难用单纯的“好”、“坏”两个字来评价。
  怎么办?只有改进我们的报道思想和报道方法,用多侧面的报道去反映多侧面的现实。表扬的报道中,为什么不可以有批评?批评的报道中,为什么不可以有某些肯定的部分?介绍某单位经验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对未来做某些预测和展望?其实,多侧面的报道把表扬、批评,肯定、否定,介绍、推荐,商榷、探讨等多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克服新闻报道上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
  评述式的报道,是最易体现多侧面的一类体裁。从报刊史上看,它也是我国报刊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大家公认的好新闻,就是评述式的。有人担心评述式新闻会失去客观性,记者的“宏论”可能招致读者的“讨嫌”。如果由此担心而提高警惕,防止这类毛病发展,那是对的;如果由此担心而不敢使用这类写法,甚至排斥这类体裁,那恐怕是过于绝对了。
  评述式的写法还有一个长处,它可以把指导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以至学术性融为一体,便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增强报道的可读性。
  对于报纸来说,在它同广播、电视等诸多传播工具的竞赛中,评述式的报道更是它占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有眼光的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1)
要写好经济述评,必须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素养。艾丰有一句名言:“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艾丰对此解释说:“要当好一个记者,我认为,具备宏观意识是很重要的事情。”“‘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当然主要是讲记者的责任感,但也应该包括宏观意识在里面。因为总理是想全国的事情的。”
  什么是记者的宏观思维呢?顾名思义就是记者从全局和整体出发,用高屋建瓴、综合系统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并将其放入更加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之中进行透视的思维方式。
  艾丰1987年4月1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经济述评《理一理思路》,就是在宏观思维烛照下的可喜成果。
  1987年春天,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城市改革,可以说又到了步履维艰的关键时刻。以往先是对企业扩权让利,后来又“包”字进城。但是“包老爷”在城市的表现远远不如在农村,并没有惊现一“包”就灵的神奇。到了这时,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变得很不一致,更重要的是对改革如何进行下去,许多人陷入迷茫之中。艾丰敏锐地感到,搞清思路已是当务之急。经过认真调查和反复研究,艾丰适时写出了《理一理思路》一文。在引题中艾丰开宗明义:
  改革途中,各种现象,复杂纷呈,收收放放,进进退退,松松紧紧,成功喜悦,牢骚争论……要深化改革,当前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理一理思路。
  至于如何理思路,文章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分了三段,写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解决我们改革的基本框架(“总体构想——运动会的比喻”);框架搞清了,就要解决如何实施的问题(“实施步骤——怪圈的突破”),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实施原则清楚了,就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即目前从哪里突破的问题(“经营承包——螺旋式认识”)。
  凭借自己对重大理论问题和读者心理的宏观把握,结合深刻的历史意识,艾丰准确地抓住了城市体制改革遇到困难的实质,简练有力地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种种疑惑,文章见报后收到良好传播效果。“理一理思路”,也很快变成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一句常说的话:“现在需要理一理思路了。”
  体现多侧面报道思想的述评,往往使记者更能够触及一些敏感问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最敏感的话题是“分配不公”。当时首都一家大报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准备在报纸上展开一场大讨论。但由于前三期发表的都是一面之词,领导怕引起社会更大的不满,就建议该报暂时停止了这个专栏。这时艾丰说,好,我们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以多侧面报道思想为指导动手写了一篇同样题材的述评,并且采取了特殊的模仿大专辩论会的方式,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社会公平的辩论》,分上下两篇发表在1988年7月11日和12日两天的显著版面上。看看这篇述评的四个小标题:
  “辩题之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谁先富?甲:谁对社会贡献大谁先富。乙:富的机会是客观演成的,我们不能指定谁先富。”
  “辩题之二:怎么衡量收入差距上的公平程度?甲: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不符合它就不公平。乙: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原则,不能只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
  “辩题之三:当前应该强调的是社会公平还是社会效率?甲:应该强调社会公平,因为不公平现象已经搅乱了人心,影响了社会效率。乙:大锅饭刚刚开始打破,已见到积极效果,切不可在公平的压力下,让平均主义回潮。”
  “辩题之四:在社会公平问题上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甲:必须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扭转不公平局面,特别要解决‘官倒’问题,否则会给改革造成严重障碍。乙: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必须做具体分析,分门别类采取对策。一些不公平现象是改革中难以避免的,只能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作者在最后写道:“甲乙双方,哪方正确,哪方谬误?或者各有可取,各有偏颇?记者难以作答。只有‘聘请’广大读者做评判员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情(2)
这篇十分尖锐的述评,不仅没有受到批评,而且受到了肯定。当时主持宣传的中央领导同志,特别给报社打来电话,说:“艾丰这篇东西写得很好,是否让人改编成相声?”
  述评这种体裁可以依靠记者的分析体现新闻报道的预见性和超前性。从艾丰的述评中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发表于1990年11月10日的《从疲软说到房改》就是其中一例。
  述评的开头说:“房改是说了好几年的老热点,‘疲软’(注:指市场疲软)是近一年的新热点。把‘疲软’和房改联起来,是现在的一个时髦话题。现送上几点观察。”
  第一个小标题——“观察之一:居民银行存款究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