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把员工当人对待:海底捞你学不会-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 我写海底捞(1)
2009年,海底捞的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
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
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
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我说:“你再想想,我过些天给你电话。”
第二次电话,张勇同意了,但他提出三个条件。他说:“黄老师,第一,要写就写一个真的海底捞。要把海底捞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问题与困惑都展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我不介意。第二,写海底捞的书,我可不给你钱。第三,你写完了,我不审稿。”
我说:“好。”
于是,《中国企业家》给我派出大记者孙雅男小姐,一路陪我访谈,帮我整理资料。8个月后,这本书交给了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真难写。
张勇不仅把海底捞向我全面敞开,让我采访了海底捞的所有高管,还让我进入了他的家庭和他的过去;再加上他那一句“我不审稿”,就更让我的笔格外纠结。写这本书,我领教到被人充分信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沉重。其实,这就是张勇管人的方法,我着实地被他“管”了一次。
这本书完稿后,我开始嘀咕:是不是让张勇看看?万一我有什么地方写得失实或不对,给张勇和海底捞造成不好的影响怎么办?后来,我忍住了。原因是:这是我的书,是我看海底捞的视角。世界是个万花筒,海底捞也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图案就不应该相同。
因此,本书如果对张勇或书中所有我提名或未提名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在此事先道歉。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难点是技术上的,按什么形式写?按小说写,写了三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按报告文学写,开个头也卡住了。从企业管理研究的角度写,还是不行。折腾三个月,真难受!最后是对写作一窍不通的老妈,一句话让我定下了神。我带79岁的妈妈去吃海底捞。老太太吃完后,出门说了一句,“这些农村的孩子真让人感动!”
对,就把海底捞这些让我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管他什么文体!于是,就有了这本62篇短文组成的四不像。
这本书面市,我首先要感谢张勇。他让我进入了他的世界,并让我肆无忌惮地探索!
感谢张勇的母亲孙佳素,张勇的太太舒萍,这两位对张勇最重要的女人都向我敞开了她们的心扉。
感谢张勇儿时的邻居詹荣祥婆婆一家,他们让我对张勇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同他一起创建海底捞的施永红,他的坦诚、大度和忍让,让我感动。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至今在海底捞当采购大主管的杨滨,他让我这个55岁的,自以为知道人是怎么回事的人,对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杨小丽这位四川女人——海底捞的唯一副总经理,她的故事让我太太哭了三次。
感谢袁华强,海底捞北京大区的总经理,是他让我开始产生研究海底捞的兴趣。
感谢海底捞的财务总监苟轶群,这家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中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的思维和逻辑让我新鲜。
序 我写海底捞(2)
感谢海底捞工程主管陈勇、小区经理谢英和林忆,还有店长谢张华和朱银花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对海底捞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我还要感谢所有在餐桌上为我提供服务的海底捞服务员,每次吃饭,我的问题都会让他们烦不胜烦。
另外,我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海底捞公司内刊上刊登的故事,在此我向这些故事的撰写人和提供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过去9年听过我课的学生们,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讲台,而且逼着我把中国商场实战案例课讲好。为了寻找更好的案例素材,我盯上了海底捞。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太太,她对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把了第一道关。如果哪篇文章没有让她感动,我就要重新琢磨;如果让她哭了,我就放心了。
第一次融资
混了个技校毕业的张勇,被分配到他爸爸当厨师的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可是这个学电焊的技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干,成了车间游手好闲的“刺头”。好在这个刺头并不惹是生非,只不过早来晚走和经常旷工罢了。
然而游手好闲,兼爱读书看报的张勇没有闲着,他时刻关注着周围和新闻里的国家大事和商业信息。
1990年他家住的大杂院里,已经出现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富人——个体户。詹婆婆家就在张勇家隔壁,她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詹婆婆一家做起了熏鹅生意。大杂院里充斥着熏鹅的飘香和洗鹅的恶臭。张勇不仅经常可以品尝那些卖剩下的熏鹅美味,更被熏鹅生意为这家邻居带来的生活变化感到惊奇。詹婆婆家很快成为当时简阳少有的万元户,而此时张勇每月的工资仅90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勇看到了希望。
做什么生意?卖熏鹅显然不是张勇所向往的,因为太没有技术含量。满腹经纶的张勇岂能看得上饮食业!于是,张勇开始四处寻找生意机会。终于,他捕捉到第一个商机,他去成都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玩一种“压大小”的扑克机游戏。看到一大堆人围着一台机器,争先恐后往上压钱,张勇眼睛亮了,就做这个生意!买一台,放到简阳,每天的钱就会花花进来。可是去哪里买扑克机呢?那可是赌博用具,不会公开销售的。
张勇发挥了他的强项——看报纸,从报纸上找信息。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参考消息》报的接缝处,发现了扑克机的广告。于是,他在成都走街串巷,明察暗访找到了一个非法卖扑克机的人。
那是一个一头长发,野鹤仙游的福建人。他对这个21岁来自简阳的小伙子充满好奇,因为买这种扑克机的人几乎都是道中人,而且都要经过熟人介绍。
张勇问:“多少钱?”
福建人说:“要6000。”
张勇倒吸一口冷气,说:“没想到这么贵!”
其实跟同龄人比,张勇在当时是有钱人。因为张勇知道任何生意都要本钱,从他上班第一个月起,工资每月全数交给母亲攒着。一般年轻人上班赚钱了,总要买点新衣服,可是一心想做大事的张勇,上班后,居然还穿带补丁的裤子,这在当时的确有些寒酸和与众不同。张勇工作两年攒了整整200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钱。
显然,福建人是个老练的生意人。他对张勇说:“小伙子,我觉得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因此,卖你5000元。”
序 我写海底捞(3)
20多年后,张勇跟我谈起此事时仍不无奇怪地说:“那个人居然说我能成大事!”
由此可见,要做大事已成为张勇的信仰。尽管他今天已成为一万多名员工的老板,他还要从宿命论里寻找依据。他对那位忘年交——旅店经理——对他的印象记得如此深刻,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问题。
心理学认为正常人都自恋,人对自己的成功,会更多地从努力和基因方面寻找答案;而对别人的成功,则会更多用机遇和背景给予解释。
没人不喜欢夸奖,更何况一个21岁的青年。
再加上,人家给便宜了1000元!这可是张勇一年的工资。
对那位如此看重自己,并给了优惠的福建人,他满怀感激地说:“你等着,我回去借钱。”
回到简阳,张勇从妈妈那里取出自己的2000元积蓄,再加上家里仅有的1600元,还差1400元。此时,一个帮助爸爸打理杂货店的中学同班同学,听说张勇的商业计划和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从爸爸杂货店的钱箱里偷出一沓钱。俩人跑到房后一查,是600元。事后证明,这是一笔最具风险精神的“风险投资”。
可是距离福建人的5000元,还差800元?
张勇身边的有钱人只有卖熏鹅的詹婆婆了。他找到詹婆婆说:“我要做生意,差一点钱,能不能借我?”
詹婆婆问:“差多少?”
“800元。。”张勇说。
买烤鹅的詹婆婆居然没有问张勇他爸妈知道吗,便爽快地借给张勇800元。
在那个年代,800元不是一个小数。詹婆婆这么轻松地将钱借给嘴上没长毛的张勇,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问张勇这位詹婆婆还在吗?他说:“还在,而且就在成都。”于是,我见到了这位詹婆婆,
20多年了,詹婆婆一家居然还在卖烤鹅,而且仍然是在四川街边那种路边店里卖。
我问已经是65岁的詹婆婆,张勇当时向你借钱,你问没问他做什么生意?詹婆婆说:“好像问了,记不太清了。对了,张勇说要做什么游戏机生意,我也不懂,就把钱借给他了。”
我又问:“那你问没问张勇,你爸妈知道吗?”
詹婆婆说:“没有问,问他们干吗?我知道张勇不会乱来。再说我们两家关系很好,他们家有时月末钱不够,也经常向我借。这件事很多年后,他爸妈才知道。”
“那你没想过张勇做生意失败,还不上你的钱?”我又问。
爽快的詹婆婆哈哈大笑地说:“没想过。”接着又说:“还不上,就还不上吧!”
后面这句话,我估计是现在的詹婆婆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前面那句“没想过”倒可能是詹婆婆20多年前的直觉。詹婆婆是退休后才做烤鹅生意的,她退休前也是小学老师。可能这个阅孩无数的詹婆婆,真是很早就看出张勇的出类拔萃。否则,一个21岁的人在她那儿怎么就有那么大的信用?
我跟詹婆婆说:“你这800元,差点让张勇成为简阳赌场老板。”
两次“流产”的生意
张勇没能进入博采行业,要感谢一伙四川骗子。
那时还没有100元面额的人民币,5000元好厚一摞。张勇用一个铝饭盒把钱密密实实地装好。那个借给他600元的同学,为了保护张勇的5000元钱,也为了参与创办简阳第一间赌场的伟业,跟着张勇一起坐上了去成都的长途汽车。
车开开停停,一路客上客下。其间,上来一位藏族同胞。这位藏民不经意地露出腕上一块金表,引起周围旅客的惊奇和欣赏。那个年代金表是很少见的东西,旅客中有人说,他知道这个藏民来自的那个地区。那里家家都养了很多牛和羊,很有钱。于是有人问:这块表值多少钱?有人说
序 我写海底捞(4)
2000,有的说3000。这时藏民开口了:“这块表2400元买的,我太太在成都住院,我走得急,钱没带够。如果谁能给我1200,我就把表卖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同藏民讨价还价,憨厚的藏民死活不让价。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上当?
想占便宜的人。
世界上什么人容易亏钱?
想发财又有钱的人。
此时,那辆车上的张勇,这两样全占了!经常读书看报的张勇知道黄金值钱,他同“风险投资”伙伴商量一下,那么大块金表如果是真的,价值肯定超过1200!
“风险投资家”急于想在“领袖”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把金表要过来看看,竟然还用牙咬了咬,惹得藏民大怒,一把抢过来,差点要打张勇的同学。
“风险投资家”跟张勇说:“这真是真的。”
于是,张勇做了他人生第一次商业决策,用1200元把金表买了。由于拿钱需要打开饭盒,他们在那么多乘客面前露了富。把表拿到手后的张勇,突然感到全车人好像都是强盗,他和同伴不约而同地决定立即下车。可是当汽车绝尘而去的一瞬间,两人几乎同时明白了,他们中招了!
金表当然是假的。张勇二人从成都的表店里出来,拿着只装着3800元钱的饭盒和一块假金表,坐在路边发呆。怎么还有脸去见那个认为自己能成大事的福建人?
进军博彩业的商业计划就眼巴巴地放弃了。
20多年后,张勇回忆此事时跟我说:“黄老师,如果我当时真拿3800元钱去见福建人,估计他也能把扑克机卖给我。”可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张勇根本就没有想过,一台报价6000的机器还能卖3800!
偷钱给张勇的那位“风险投资家”,表现得非常职业。他对自己硬充黄金专家悔恨不已,并爽快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说:“那600元我不要了。”
但张勇丝毫没有领情,20年后,谈起那位“风险投资家”的同学,张勇依然耿耿于怀,他说“那个家伙就好不懂装懂”。
张勇做大事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做,觉就醒了!21岁的张勇沮丧到了极点。这是张勇从商的第一课,从此他知道了,别想占便宜!
回到简阳,张勇受骗的消息很快在同学中传开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发现这位“领袖”话少了。一次在公园闲逛,他们看到三个中年人用扑克牌在骗人。张勇爆发了,不由分说打了那个为首的人。这就是张勇唯一一次动手打架的经历。
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复原力强。张勇很快忘掉出师不利的沮丧,又开始琢磨其他生意。20世纪80年代,汽油在中国还是计划控制的物资,加油必须凭油票,而油票只发给政府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司机;私人加油只有通过关系找到公家要油票才可以。
张勇从中看到了商机,他想如果能从公家司机手中收到油票,再卖个私人司机不就可以赚钱吗?
经常旷班的张勇找了一块纸板,正面写上“收油”,反面写上“卖油”,来到了成都至简阳的公路旁,开始了他的汽油生意。
每当有汽车过来时,他便站起来迎上去举起“收油”的牌子。可惜在大太阳底下连等了两天,居然一辆车都没停下。第二天傍晚,正当他准备收工时,一辆崭新的解放车出现了。他又一次站起来,把牌子高高举起。车居然停下来。张勇满怀欣喜迎上去,车窗摇下来,一个同他差不多年龄的司机,呸!冲他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一加油,汽车绝尘而去。张勇擦了擦脸,第三天没有再来,汽油生意也流产了。
20后,张勇谈起这段往事时说:“我后来才知道收油是要有关系的。可是当时我完全不懂,站了两天,吃了一肚子灰,还被人吐了一脸吐沫,感到这个生意难做,就放弃了。之后,我就开始做火锅,然后就再也没做其他生意了。”
张勇收油的故事本身并没让我感到很惊奇。一个21岁满脑袋想发财的人,在90年代初期的中国,当然什么都敢试,什么事也都可能遇到!
可是张勇讲述被那个司机吐一脸吐沫时的表情和语气让我感到奇怪。他完全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他的语调和神态里没有屈辱,没有愤懑,没有刺激;也没有我所期望的,这一经历如何在日后对他起了作用;这件事仅仅是为回答我“除了火锅,你还做过什么生意”的问题而被提起。
张勇有点与众不同,他的屈辱神经好像比较麻木。
用麻将精神去工作!
其实在海底捞,成神的不仅是杨小丽、袁华强、林忆。海底捞很多店长都是20多岁的小姑娘、小伙子,甚至还有“90后”。他们每人都指挥着一二百人,每天营业十几个小时以上,接待着几百名顾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