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神医这样看病-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年,康熙还派太医院院使和御医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病,这位是痔漏复发,已经溃烂得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这病情可够严重的,估计此时御医治疗得没有多大效果,康熙感觉很是恼火,在奏折里批示:“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瞧瞧,直接管御医叫庸医了。
在奏折里尚有“用心治”、“快快地治”等语,可见对御医很是不耐烦。
又有一次,康熙派御医去给正黄旗侍卫布勒苏诊病,这位侍卫当时是胡言乱语,说有人要来拿刀枪杀他,说有人要谋害他,御医诊断为“狂病”,就是说疯了。康熙对此很不满意,朱批道:“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在康熙的心目里,我们满人怎么能疯呢?你们这帮汉人大夫实在是劣等大夫,居然说我的手下疯了?我看是你们疯了!
到了乾隆朝也没好到哪儿去,乾隆二十年,乾隆派太医院院使治疗侍卫大臣伤寒发疹,结果病势严重,乾隆在手下呈递的奏折中批示:“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派人去守着看,钦此。”
您看看,这对御医是已经很不放心了,还要派人去盯着,跟看着贼似的。
可见,能让皇上看上眼的医生还真不多。
对宫里的御医,皇帝们不满意,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九州大地,他们心里也琢磨,这天下都是我的啊,怎么精通医术的人不能都来到我的身边呢?
于是,皇帝就命令太医院也接受各地方官员推荐的当地名医。由京外大臣保奏准其带子弟一人进京,这种让地方官员保奏名医的诏书,各位皇帝都下过,说明他们为自身考虑得很仔细,还经常叮嘱要好言抚慰,不要威逼等,态度特温柔,进京路费全部由官家支付。入京后由礼部考试。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经被推举入京,光绪皇帝后期治病的几乎都是推举入京的人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让我们来看看雍正皇帝的谕示:“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道,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扶持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此朱谕雍正皇帝亲笔工工整整地连写八道,您一看就知道了,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重视,连语气都那么的体贴。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2)
但是您以为皇帝傻吗?他这么温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他们说的尽管让各地官员推荐,他们自有测试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办法之一就是派招来的医生到大臣那里去看病,就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徐灵胎似的,这让大臣也感激涕零,以为皇上真的这么照顾我,其实皇帝有自己的小心眼。
皇上当然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我们的黄元御就遇到了。
在黄元御写完了书以后,不知道是哪位当官的多事儿,就把黄元御给推荐了,可见当时黄元御在山东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大家也没有把进宫给皇上看病当成坏事儿,所以黄元御就来到了北京。
估计一开始黄元御也不知道是要给乾隆看病,所以当乾隆召见的时候,黄元御也吃了一惊。
这段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他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乾隆恰巧有病,于是就招外来的医生黄元御前来诊视。
黄元御也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有问题啊,自己是一只眼睛残疾了,容貌有些吓人,这皇帝能受得了吗?回头别看到了,吓了一跳,再怪我惊吓了皇上。
于是黄元御就跟来请的太监说了:“我是一个草民,这模样长得也有点儿问题,如此进宫,恐怕要吓到皇上啊。”
这太监就把这个情形回禀给乾隆了,乾隆倒是很不在意,说:“这有什么啊,能看病就成啊,宣他入宫,见面就正面行四叩首,不必行君臣大礼!”
同时,乾隆还让太监带着绫罗绸缎和一些银子为礼,宣黄元御入宫。
就这样,黄元御跟着太监来到了宫里。
当时乾隆心里也在琢磨,这位医术到底行不行啊?我可要试试他。
这皇上的招法多去了,他让一个手脚粗壮的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伸出一只手,等到黄元御进宫以后,就对黄元御说这是皇上,让黄元御给这位宫女诊脉。
可怜的黄元御哪里知道皇上这么多心眼啊?就对着宫女四叩首,然后上前诊脉。
诊了一会儿,退下来了,冲里面再叩头,然后就往外走。
乾隆马上派下面的人问:“皇上到底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很是沮丧,说:“龙得凤脉,无药可医,估计怕是不久于人世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说皇上应该是个男的啊,我怎么诊出个女的脉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啊。
皇上一听,嘿!这位还真厉害啊,居然给诊出来了,于是就立刻让黄元御诊自己的脉。
您说这皇上的心眼有多少?
估计此时黄元御同志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有种被恶搞后的失落。
但是皇上的病还要好好看啊,于是就再次认真地给乾隆诊脉。
诊完以后,乾隆问:“朕患的这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回答:“皇上您不要担心,您这是小病,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服药错误,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两服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然后再治疗您的那点儿小病。”
乾隆一听,言之有理,我本来就怀疑这些御医们开的方子不对路,果然如此啊!
各位您可要记住了,这虽然是麻瑞亭说的传说,但是这里面的真实性是很高的,黄元御说的这些话就得罪了御医,我们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结果就是如此。
于是黄元御就给乾隆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结果,没两天,乾隆皇帝的病就好了。
这下可把乾隆给乐坏了,朕可终于找到名医了!
皇上是谁啊?天下老大啊!他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用,那就要留下。于是乾隆皇帝下旨,把黄元御同志借调到太医院工作,让他做个御医。
同时,乾隆还在高兴之余,干了件让其他太医很是不爽的事情,乾隆觉得自己的字儿特好,就写了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是“妙悟岐黄”,让人就直接给挂到了太医院的门口。
这皇上高兴,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就没顾及下面人的感受,您说,这黄元御初来乍到的,一下被空降到太医院了,还赐了块匾额,这让其他的御医很没面子啊。
而且,黄元御还在殿上说皇上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这也太不给大家面子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给皇上下毒吗?
可以想见,大家对黄元御的态度一定不是很好。
乾隆题匾的事儿可就不是传说了,这是真的,而且,黄元御确实就此成了让乾隆信任的御医,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太恶劣了,他才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啦。
乾隆下江南
如果让我们公平地评价黄元御同志的话,我们必须说,这位同志哪点都好,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皇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大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脾气有点倔,性格有点孤傲,瞧不上别人。您想啊,连古代的朱丹溪、李东垣他都没瞧上,那还能瞧得起太医院的这帮人?
尤其是刚来北京,就碰到了乾隆给他戴了个“妙悟岐黄”的高帽,让太医院的这帮人也很嫉妒,结果您想吧,这黄元御在太医院里一定是吃了不少的白眼。
刚走入社会,就碰到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头疼啊——这一定是黄元御当时的由衷感慨。
黄元御那个脾气,能在太医院里坚持多久啊?我告诉您吧,他是四月来的北京,结果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了。
掐头去尾,一共在太医院里坚持了近七个月。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元御到底是怎么离职的了,从他后来性情非常激愤来看,他似乎是被排挤出来的。
没有办法啊,这里是个黑暗的地方啊,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不再受任何的窝囊气了!
估计这是今天任何一个员工把辞职信摔在老板的桌子上时的想法,当时一定觉得特痛快,但是,痛快过后,痛苦也会跟着来的。
黄元御一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望着茫茫人海,马上就开始感慨了,天啊,到底哪里是我黄元御落脚的地方啊?我要到哪里去安身啊?
十一月份,眼前的景物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天已经冷了,但是,更冷的是黄元御的心。
他在思考了很久以后,决定不留在北京,因为这里的人心太冷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温暖的南方。
就在这年的十一月份,黄元御动身,来到了南方找工作。
但是,当年南方的工作也特难找,招聘会去了都白去,用人单位都特牛,有时候你的简历人家都懒得扫一眼,这搞得黄元御同志很是被动,从兜里掏了半天的辛苦钱打印的简历,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人家这边只认经济效益,你说你以前多有名、在皇帝身边都干过也没用,就看你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结果,三甲医院是没有进去,最后实在无奈,黄元御在今天江苏省淮阴市的清江河院部门(就是清江运河航运管理公署)找了个工作,搞起了航运工作,总算是有口饭吃了。
同时抽出时间来给别人看看病,但只能是业余的。
就在黄元御以为,从此要过上平淡日子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打乱了他的生活。
原来,就在第二年的正月里,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动身,到江南逛逛!
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这反应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现在很多影视工作者还指着这事儿过日子呢。
当时这动作也够大的,那叫一个兴师动众,这位皇上旅游可和我们今天报个团,拎个包就走不一样,这位把后妃、皇子都给带上了,自个儿家走还不行啊,公务怎么办啊?那是咱家自己的事儿啊,于是就捎带了一套办公的班子,再加上王公、章京、侍卫,好嘛,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大小千余艘船只,仅仅乾隆坐的龙船,就有三千多个“龙须纤”河兵。乾隆也玩得高兴,连着去了六次江南,虽然给现在拍戏的人制造了好多话题,但是当年却花费了老百姓两千多万两白银。
在乾隆刚要出发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旅游,为了给老百姓省几个钱,我连保险都没买,生病了怎么办呢?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黄元御,那个曾经给他治病的御医,于是连忙问起,下面的人一听,晕了,心想这位有日子没见了,哪儿去了?
忙到太医院打听,太医院也慌了,忙到处询问,最后知道,原来现在在江阴的运河管理局上班呢,于是忙回禀了皇上。
乾隆一听,反倒乐了,得,就甭让他跑来了,朕走的是水路,正好路过他那里,让他在江阴等着朕吧!
这下,黄元御又被乾隆皇帝给盯上了。
后来,乾隆在路过淮阴的时候,就让地方官传旨,找一个叫黄元御的人,这帮人就找到了清江运河管理局,局里人一看:啊?敢情这位黄元御是皇上的老朋友啊,嘿,我说黄大人,您怎么不早说呢,我们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了!
就这样,黄元御又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乾隆很高兴,就带上了黄元御一起旅游。乾隆的下一站是武林(现在的杭州),于是,黄元御就随着去了杭州旅游了一圈(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要说跟着皇帝旅游,这种机会还真难找,沿途接待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各地特产都吃着了,您该想了,这位黄元御一定玩得很高兴吧?
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皇帝可以玩得高兴,但下面的人可就未必了,这么多随从,有病了您得开方子吧?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也生病啊,结果开方子的事儿也是黄元御的活儿。
但是黄元御的功夫还真不错,辨证准确,给乾隆看病那是“著方调药皆神效”,让大家感觉都非常的满意,我现在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有机会给乾隆讲一下这个圆圈的故事?不知道,文献没有记载。
乾隆在旅游了一圈以后,开始打道回府,走之前,想把黄元御带回北京,就对黄元御说:“老黄同志啊,我看你就不要在航运局干了,还是跟我回北京吧。我跟下边说一声,把你的北京户口解决了,你看怎么样?”
黄元御一听,这皇上都发话了,也得给个面子啊,就回答:“皇上啊,你再给我点时间,我回淮阴收拾一下吧,回头我一定去,好吗?”
就这样,君臣二人分别,黄元御四月份的时候回到了淮阴,但是他没有立刻动身,他在淮阴收拾东西的同时,还把写过的书给整理了一番,直到八月十五,才动身去了北京。
在一轮皓月之下,黄元御荡舟北上。
当时,他心里或许对前途还抱有一些希望,估计他仰望明月,没准儿还有些许的激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到了北京,迎接他的却是十分不如意的境遇。
他将从此在不如意的状态下生活,一直到死去。
但是,在非常凄凉的境遇中,他却奋笔写下了更多的著作。
那么,他是怎么迎接残酷的命运呢?他是怎么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呢?
一个人,该怎样面对不如意的生活?
网友互动2(1)
clarkvc问:
黄元御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这个圆圈理论真的是中华医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请教楼主,能否介绍一下黄老大这一派的传承情况,以及现在有哪些名医在应用他的这个理论进行实践?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理论应用的人确实不多了,西安已故的麻瑞亭老中医是其传承,但是用的也只是黄元御理论的一部分,我还真不知道谁很好地完全继承或者有所发展的。估计在民间有吧。
本主长平问:
追到此时,总算是赶上了大部队。
我从小身体不好,然后跟着五官五脏出问题。自己觉得是一处不通则变得处处不通。看到现在才明白:我是那个出了问题的“圆圈”。
我小时候又瘦又小,眼睛老使劲儿眨。我爸带我过江去找了位老中医。那时小,记得满屋子都是小孩。有位老爷爷给我把了脉,然后在手掌小指下方的掌纹再往下0?郾5厘米~1厘米的地方用刀划开了个小口子。我当时一看就哭了,所以记忆深刻。划开之后挤了很多东西出来。我后来问我爸爸,我爸说,挤的都是虫子(不知道我爸爸是不是骗我),完了擦了点水,也不包扎。
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次,划开另一只手。
再后来长个子了,肯吃饭了,眼睛也不使劲儿眨了。
不知道这叫什么?
安之春答:
这就是扎四缝穴的吧,挤出来的应该是积疳。有人曾建议小儿无论胃口好坏都要扎一下四缝穴,调理脾胃的同时还可以舒理肝气。
杏虎答: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割治疗法了。对某些疾病有特异性的疗效。
paopao8088问:
一路追着各位大师追得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终于赶上了,特地注册ID作为记号。在这里请教楼主,我女儿今年11岁,自小就有鼻炎,夏天症状不明显,一到冬天就鼻子塞住或者不停流清涕,是否可以用你前面提到的那个鼻炎方子?还想请教一个问题,鼻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