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企业家赵本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Τ录用肆勺愕闹种直锥耍罢獠皇堑ゴ克鹗Ф嗌偾奈侍猓恰�*上身’的事情哪!你在演艺圈里是声名最好的、从来没挨过骂的人民艺术家,要是搞上了足球,可能三两天你前半辈子攒下的口碑就没了。中国足球的形象多差啊,咱们以前不也天天在作品里挖苦讽刺他们吗,现在有什么必要搅和进去呢?”
第六章 赵本山被辽足闪了下腰(3)
不过,即便有那么多劝阻,赵本山依旧对外宣布出任辽宁足球俱乐部的董事长。
是什么促使赵本山不管各种劝阻,铆足了劲要趟辽足的浑水呢?
我们不妨用排除法来分析。很显然,不是为了名,辽足虽然先后出了不少国脚和明星球员,但比起名震关东,自称为中国最具知名度演员的赵本山来说,实在没有依靠辽足来帮助自己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必要。
也不是为了能在足球上赚到钱。在中国搞足球到现在都是一个烧钱的生意,玩得好的都是有着国有企业背景的鲁能等球队,中国足球只在理论上是一个来钱的生意,而且这种理论到现在都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而在当时,更是一个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无底洞。赵本山在公开场合说过,“我赵本山来辽足不是为了赚钱的,只会往里搭钱,我也不缺钱”,虽然事后不是那么回事。
赵本山显然也不甘当活雷锋。他有古道热肠的一面,但此时的本山大叔已经是个商人,还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商人,他打小算盘的能力远超他人,他是不可能做亏本生意的,这是他的商业底线,也是他做事情的基本原则。
说来说去,赵本山进入辽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辽足是门生意,即便本身商业气息不浓,但能对赵本山的其他业务形成支撑,算上去也是能赚到钱的,做不到这点,他是不会和辽足一起赔钱赚吆喝的。
按照赵本山最开始对媒体的公开发言,他本想形成一个文体联姻的大平台,并由此公布了赵本山和辽足合作的“赵九条”:
第一,组织明星足球队在辽足主场助阵;
第二,以赵本山的影响力吸引企业赞助辽足;
第三,辽足在辽沈地区参与演出和推广二人转;
第四,在赵本山演艺作品当中吸纳辽足元素;
第五,开放本山影视基地;
第六,赵本山与肇俊哲联合拍摄广告;
第七,赵本山投资帮助辽足重建基地,并将其作为对外营业的旅游度假及训练基地;
第八,与辽足合作在本山影视基地成立全国第一所足球大学;
第九,赵本山与辽足联合收购某电视频道,开办体育文艺专业频道,并借此吸引投资。
但是,这9项已摆上台面的合作方案实行起来未必那么简单,“组织明星足球队主场助阵”一条看似最容易办到,但其实却最劳师动众。而收购体育频道一事只是张曙光大胆的假设,对于此事,张曙光本人也承认:“目前此事还在探讨阶段。”还有第七条,帮助辽足改建基地一事到最终分手的时候都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联合成立足球大学”,这个想法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由于万林基地公开指责辽足毁约,辽足不得不将足校留在万林,以完成双方15年的合同。但辽足还是期望找到一所大学,能将自己和赵本山以法律的形式真正“拴”在一起。
但对赵本山来说,辽足只是他庞大的商业王国中的一个拼版而已,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更重要的是,好像还能为他带来滚滚财源,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赵本山入主辽足,直到今天还有部分质疑的声音,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本山和辽足之间发生的一些经济官司。比如,赵本山一共带领旗下的艺术团到辽足主场鞍山三次,艺术团组成的足球宝贝也一共在鞍山演出了三场。但是这三场并不是董事长免费赠送给俱乐部的,辽足方面为此支付了3?郾6万元的演出费。辽足的前工作人员谈到此事便怨声载道:“如果我们在鞍山找当地大专院校,人家每场都可以免费演,我们适当给点补助就差不多了,这董事长好像也没把我们当家里人啊!”
在英国谢菲联俱乐部来沈阳打商业比赛的时候,赛事被当地媒体爆炒,门票卖得火热,到辽足来要票的人也络绎不绝,辽足也指望这场比赛赢利。可比赛前一天,赵本山的助理将电话打到辽足俱乐部办公室:“董事长说了,必须拿出3000张票用来招待董事长的客户!”
辽足负责票务工作的这位官员立刻就急了,什么客户用得着3000张票?此前,辽足已经按照比例给赵本山送去了数百张球票,而这些赠品很快就出现在了五里河体育场周围的票贩子手中。这让辽足十分气愤,但是张曙光指示,绝对不能得罪董事长,所以辽足最后还是把票给了赵本山,最后辽足在这场比赛门票上的收入大打折扣,甚至亏损。
在这场比赛中,辽足从大连实德队借用了严嵩、张耀坤、王鹏等球员助阵,最后战胜了谢菲联队,而赵本山在赛后也委托张曙光表态,这场比赛的奖金加10万元,可是这10万元奖金随后也没有了踪影。
这场比赛的赞助商也都是赵本山拉来的,并且通过辽足的平台在各大媒体发布,取得了不错的广告效果,但是赞助费却没有打入辽足的账户,而是被赵本山收走了。
辽足和赵本山的笔墨官司还包括某赞助商赠送的一部房车的归属权问题,双方都各执一词。对于一直缺钱的辽足,和一直把钱看得很重的赵本山来说,两者之间因为钱的问题产生纠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1)
二人转在东北源远流长,深入民心。在赵本山大力进军二人转之前,二人转在东北也日趋商业化,诸如阎学晶、林越夫妇在吉林的实践,赵本山就是因为在林越夫妇的剧场里看了一场声情并茂的二人转演出后有所触动的。
赵本山进军二人转的时机选择得非常合适。在他高喊进军二人转的2001年,正是二人转发展最困难、最具备转折意义的年份,某些区域政府甚至下达公务员不能去看二人转的禁令。赵本山正是在这个民间艺术最低谷的时候进入,这让其成本最小,得到的资源支持最多,回报也最大。
二人转对赵本山来说,意义还在于,给予了他从商人到企业家蜕变的绝好舞台。在此之前,他还只是一个热衷倒买倒卖的商人,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把自己巨大的个人品牌效应进行承接和转换的平台,更谈不上做他一直最擅长的文化生意。二人转的出现,让赵本山之前所设想的种种,影视剧、春晚、舞台演出都开始串联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延伸出艺术学校和影视基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大业。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是蓝海
但光凭二人转和东北喜剧小品之间深厚的渊源,赵本山就能做出匡扶二人转的决定且付诸实施,并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多少有些不能自圆其说。即便这个说法能成立,那对应的问题也出来了,为什么是2001年开始匡扶二人转,而不是之前或是之后的某一年?
2001年也是赵本山艺术生涯和商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拐点。
虽然赵丽蓉老师驾鹤仙去让赵本山在央视春晚的小品舞台上鹤立鸡群,但此时的赵本山已经在春晚舞台上折腾了10多年,央视春晚舞台几乎已经把他之前的艺术积累消耗殆尽,他急需回到生他养他的黑土地上寻找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涵养。这个时候,二人转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
赵本山本人在接受《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二人转的那种鲜活、那种从内向外散发的泥土芬芳,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论是相声、小品还是别的表演形式,大多还是停留在舞台表演上,永远都存在‘第四堵墙’。即使是与观众交流也透露着一种故意、不真实,究其根源就是表演者没有和观众在心理上站到一起,没有真正捋清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而二人转将‘第四堵墙’彻底击碎,那种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融合是平等的。如果没有我的力挺,二人转有可能还会走一些弯路,没有‘绿色二人转’这个支点,二人转虽然还会生存在民间,但难免会集中和放大它的糟粕,这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我最早就是一个民间二人转艺人,我对二人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不想看到它不好。”
一句话,民间艺人出身的赵本山从二人转身上看到了真实的力量,这其实是“春晚之子”赵本山当时正在逐渐流失的可贵气质。
著名学者余秋雨是这样评价二人转对赵本山的意义的:“在文化转型时期,许多艺术作品的前行是艰难的,而对于表演,掌声是艺术反馈的真实,是根。赵本山找到了活在世界上的根,作为作家,有读者心里便会踏实,而表演有观众看,演员心里也就踏实了。赵本山的表演已不是简简单单的笑星就可以概括的了,可以说他在10年前,在我心里便是表演艺术家了,而我们对艺术上的共识,使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旅行、思考,是‘到国外去看中国文化’,而赵本山是离开二人转,走遍全国后,再回头看这门艺术。此时,他的视野更开阔了,气度越来越高了,知道土的、地道朴实的东西,是百姓真正热爱的。本山这样做,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我佩服他、尊重他。”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2)
诸多文章都称赵本山是出于对二人转艺术的热爱,才有了要拉二人转一把的念头,这种描述依旧无法回答为什么是在2001年才开始匡扶二个转的?
更合情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个时候的赵本山也需要二人转拉他一把,帮助他落地,使他不仅仅停留在春晚演员的空中楼阁上,还有着更广阔和更扎实的空间。
如前所言,赵本山一直在经商,而且是个不错的商人。他之前的商业模式其实是借助春晚的凝聚力,将之转化为良好的政商关系,然后再进行公关式业务的拓展,这种模式无法复制。
赵本山很想找人包装自己,他后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希望有人包装自己。赵本山多次提到国际著名影星史泰龙,说史泰龙在好莱坞有一个大山庄,他可以在山庄里招待名流,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还有一班人马为他设计最新最酷的武打动作,帮他有效健身,塑造最完美的男子汉形象。
赵本山的期待是:“我希望我身后的是一个财团,最起码是比较有钱的,比较时尚的,有国际理念的,要彻底包装。要有一群专业策划人策划出让观众喜欢的作品,这是最大的包装。如果我的知名度让他们包装没了,不就白搭吗?最大的名是我的声名,已经从名牌走到了品牌上,老百姓已经信任你了,要继续往前走就必须保持这个知名度,继续做得更好,让口碑更好,这样才能保证你的产品不受损失。你把我包装得挺好,‘赵本山’的一系列动作都出来了,一旦我明天不行了,这名一下就没了,你就白弄了,白投资了。”
但赵本山心里比谁都明白,这样的财团是找不到的,他要做的是,自己创立一个大财团包装别人。但问题也出来了,如果包装他人,该包装哪些人,又该用什么商业模式去包装这些人,这笔费用又从哪里来呢?他一时无法求得正解。
直到赵本山看了张小飞的二人转表演,一切豁然开朗。赵本山后来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脑子里转出了三件事情:搞个比赛,找人才;拍个二人转的电视剧,把这帮人的能耐弄出来;完事儿开个剧场,建个团。我觉得那个晚上,我就把我要盖的基地是个啥样都想出来了。我将来要怎么发展,怎么成立个团,怎么演,都有了。”
一句话,赵本山要匡扶二人转艺术,这能让其更好地扎根黑土地,更好地保持自己在艺术上的造诣和素养。另一方面,他能给自己的公司找到主营业务,完成从经营自己到经营二人转的转变,而经营好二人转又能产生更多的明星,由此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
赵本山选择二人转是明智的。通过打造一条完整的二人转产业链,他不仅摆脱了娱乐明星的被动地位,而且开辟了娱乐产业的蓝海。在影视、戏剧等成熟的表演体系中,演员为了跟上潮流,往往需要不停地追逐更好的导演、剧本、角色,这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演员成名后又往往通过广告代言、演出等方式积累财富,但娱乐圈风云变幻,名气朝来夕去,再加上演出平台的限制,基于个人品牌进行的商业化运作往往难以持久。而赵本山凭借其强大的个人品牌,力推商业化仍不成熟的二人转,将自己和二人转的发展相挂钩,从而获得了远超个人品牌的商业经营空间。
此外,赵本山成名后仍一直扎根于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因此没有受到体制的过多约束。与他同期成名的黄宏、郭达分别工作于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至今仍然是单纯的小品演员,唯有同是来自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潘长江,如今亦转型为文化商人。由于二人转是东北三省的标志性文化,地方政府也乐意为赵本山提供资源,助其做大二人转市场,传播东北娱乐文化。
第七章 赵本山发现二人转蓝海(3)
赵本山的持续推广重振了二人转市场,本山传媒也成为二人转热潮的最大受益者。
绿色二人转
收民间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一开始连赵本山的家人都反对,大家认为二人转虽然在东北广受欢迎,但其地位并不高。
80多年前,张作霖站在帅府大青楼向西北方向眺望,隐约中的中街大舞台勾起他的戏瘾。张作霖爱戏,却讨厌蹦蹦戏。在张作霖统治时期,《盛京时报》就曾发过一个布告:严禁二人转(当时被称做“蹦蹦戏”)在奉天演出,原因是有伤风化。
只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二人转是禁不住的。
二人转驻扎在田间地头已有300多年历史。1882年生于辽宁黑山的庞奉是在赵本山之前对二人转影响最深远的另一个人。庞奉首先改变了二人转散兵游勇的演出模式,广招二人转艺人,组成了二人转历史上最大的演出班子。同时,他以传统节日做舞台,组织上百艺人边玩、边唱、边演,创造了二人转历史上规模巨大的艺术交流活动。
在庞奉之后、赵本山之前,其实也存在一些二人转的推手。
20世纪90年代末,长春已经有和平大戏院、东北风等专门经营二人转的剧场,吉林市则有林越艺术团。和专业院团演出的传统二人转不同,这几个剧场里的二人转通常不唱传统正戏,除了少数演员唱几句“小帽”外,基本上是各种杂耍、调笑和模仿秀。这种二人转演出形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49年前,二人转艺人都在民间演出;1949年后,艺人被“改造”成专业演员,进入集体院团表演,直到“*”结束。
改革开放后,一些民间二人转艺人开始进入城市,和都市娱乐文化结合,一些在文化体制改革后下岗的专业演员也加入其中。十几年后,在市场的催化下,这种“都市版”二人转,在市场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但当时也是演出市场最混乱的时候,“都市版”二人转一时鱼龙混杂,末流专以“黄段子”示人。甚至曾有深圳老板灵机一动,想把“二人转”注册为安全套的品牌。
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董玮有件伤心往事:有一次她在广州演出,被人问起“到底哪一种二人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