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盟会的目的。

  这里有一个微小的细节要说,其实,有九个国家参加,八个国家是元首亲自来的,只有鲁国是派了个使臣来。当时,也没有觉得不对劲的,后来,发生了一个事件,再回头想想,管仲明白了那时候鲁国也有异心,但那是后话。

  现在郑国这个事情完了没有?当然没有,郑厉公是老谋深算的。

  齐桓公回到国都不久就听说邾国国君邾子克死掉的消息,邾子名克,子是爵位,自北杏盟会就拥立跟随齐桓公,去年秋天还一起同宋国攻打■国,情义颇深,也算是个铁杆兄弟。他这一死,邾国就换了新的国君,外交政策和方向都会变化,自然就没有邾子克那么尽心。邾国虽小,但“拼命三郎”不可小视。齐桓公想到此,不由叹息:“我失一臂。”

  第二年春天,即公元前677年的一天,管仲出行去考察市场和农业,安抚百姓安心生产,正式休养生息。从郑国那边过来一个使者,首先就到他府上探望,门人告诉他:“仲父出去巡查商业农业。”

  他不禁拍手叫惨,十分着急,管仲不在,他可能就有杀身之祸。此人是谁呢?正是郑厉公派来的上卿叔詹。 。。

推测:夜探叔詹
叔詹的苦衷

  上卿叔詹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官职呢?

  在春秋时期,各国官职设立有所不同,《礼记&;#8226;王制》中记载:“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像郑厉公爵位是第三等伯,郑国属于上文中的次国,按编制,次国三卿听起来没什么,但是,郑国国土经过历年的扩张已经属于大国,官职的编制没有改变,叔詹就是三卿编制中的上卿,和大国的上卿是一样的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卿。像南方蛮夷楚国国君已经自立为王,手下设的最高职位是令尹,相当于现在的首相,权力比上卿还多一些。

  叔詹原来就是上卿,郑厉公知道他是个治国的人才,回国后,仍重用,留在原职,历史上把这个人和郑国另外两位大夫并称为郑国“三良”。他进入齐国,第一时间去找了管仲,而且必须见到管仲,否则大祸临头,但管仲不在家,他的心一下子就坠入万丈深渊。

  几天之后,管仲回来,门人告诉他前几天,郑国有个叫叔詹的来拜访他。管仲心里一愣,郑国国务卿突然亲自来访,必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左思右想,心里就有了个概念。再一打听,叔詹已经被齐桓公关进了大牢,怎么回事呢?

  原来,叔詹此行的目的讲好听点是要退出齐桓公的同盟阵营,讲难听点就是造反、叛离、自立门户。郑厉公这只狡猾的狐狸,知道齐国不可能三番五次对郑国用兵,否则齐国国力会疲乏,趁着这样一个时机,他觉得自己应该自立门户,不甘在人下,于是,采用了一招“名正言顺”的策略,派自己的国务卿来通知齐桓公,这也算是一个说客任务。所以,叔詹一到齐国就先去找管仲,因为管仲明事理能权衡,政治家之间能谈生意,但他没有见到管仲,只好硬着头皮去见年轻气盛的齐桓公。齐桓公当时一听,什么!要叛变,拉出去宰了!也不听他说那些“其实只是暂时的中立”、“夹在齐楚之间很难做”之类的说词。幸好手下的大臣劝住了,先别杀,等仲父回来商议商议,这才关起来。

  《左传》庄公十七年传:“十七年春,齐人执叔詹,郑不朝也”。

  管仲极其无奈地摇头,心说:上次趁我们和宋国一起攻打■国的时候,背信弃义去偷袭宋国,刚把你摆平,口口声声谢罪讲和,这还不到三个月,又耍花样,名正言顺地要退盟,这个郑厉公真是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狐狸。齐桓公虽然是个贤明的君主,胸怀广阔,可再广阔,碰见这样不义的人也会气死。更可恨的是,叔詹居然找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借口:“只要你们打败了那个经常欺负我们的蛮夷楚国,我们就跟着你,否则,我们进退两难。”这个借口很高明,可惜齐桓公是个脾气很大的人。

  此刻正在休养生息,不好再起兵征讨,何况郑厉公这个人太狡猾,即使用兵征讨下来,他过后反悔,也是白忙一场,劳民伤财,等于在削弱自己的实力。如果依郑国的意见去攻打楚国,只会两败俱伤。管仲心里困惑,如果搞定不了郑国,那么霸业的脚步等于在前年盟会的程度上又倒退回来一步,或许只能暂时忍耐。但这还是其次,目前难的是怎么跟齐桓公说。管仲走出门去,外面夜色已深。他得先去见见郑国的那位国务卿叔詹,这个人急切找他一定有什么目的。

  深夜会谈

  此刻,已经是深夜,我们可以想想这场会晤的独特性,这绝不亚于二战时候任何一场领导人会晤,它也同样将会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外交方向。如果失去了郑国,就等于中原政局仍然没有在控制之中,那么接下去怎么巩固同盟,怎么去对抗蛮夷,还有那个强大的楚国。权衡于此,管仲敲开了大司马王子成父的府门,叔詹就关在他管辖的大牢里,但管仲自己不好亲自露面去支开狱卒,以免传言出去夜探叔詹,落人口实。

  趁着夜色,王子成父领着头,已经支开了狱卒。管仲穿过地下大牢的走廊,来到一扇牢门前。王子成父回头看看仲父,目光闪烁,若有所思。喀嚓!他打开了牢门,然后,把灯笼送进去,转身离开了。

  这里一般关押的都是军事犯,罪名大多是违抗军令、临阵逃跑等。寂静,管仲在门口聆听了几秒,推门跨步进去。在昏黄的火光下,牢房的深处坐着一个人,年纪和他差不多,一身郑国的朝服,当时各国的朝服已经不统一了,在闭目养神,他就是叔詹。

  叔詹睁开眼睛,看见一个魁梧的中年男子站在他面前,这是两位总理级别的人物第一次见面,就在这样一个地方,达成了后来某个不为人知的协议。

  管仲首先很客气地表达久仰之情,叔詹也很激动。这位在目前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终于来了,他早就敬仰管仲卓越的治国之策,今日一见,本想讨教一番,但机会难得,首先还是活命要紧。所以,叔詹此刻内心既激动,又充满着崇拜。

  “先生,这次来齐国别有他事否?应该不只是为郑国不朝一事吧。”管仲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猜测。如果仅仅是为了楚国威胁郑国,郑国处于齐楚之间两难,要退盟,只需要派一个普通的使者来就可以,何必叔詹自己亲自跑一趟,九死一生呢?

  叔詹顿首,简直热泪盈眶地说:“仲父一言即中,叔詹此来别有他事求于仲父。”自己落到这种地步,生死在别人手里,也不好再说“商量”,只能说“求于”。他透过烛光,静静地端详着管仲脸上的表情变化,耳边是牢房里蟋蟀的叫声。

  瑟!瑟!

  叔詹见管仲一时不语,便坐近一步问:“敢问仲父是否来救叔詹?”

  管仲脸色凝固,他自己心里明白,面前这个人口气那么谦卑,必然有什么重要事情相求,如果自己开口问,那么必然要答应,一旦答应,又怕是什么不利的事情,所以就没有开口。现在叔詹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管仲只好开口:“先生乃是郑国的贤良,自然不忍见先生囚于此而安心坐卧于相府。”

  叔詹马上起身跪倒在地,恳求:“仲父即来救叔詹,何不成全了叔詹之事,救人救到底,叔詹定终身不忘。”这个国务卿来了一招“苦情计”,又卖了一个关子,要求管仲先答应,自己然后说。他这一跪大有学问,如果管仲不答应,他就这么跪着,如果管仲一去扶他,就代表管仲答应了。

  管仲左右为难,心说今天算遇到厉害的人物了,怪不得郑厉公那么自信要弄独立,扶他起来吧,看看他求什么事情?

  什么事情呢?周王室的事情。《左传》庄公十九年传记载:“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取蒍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意思是说上上一任的周庄王有个妾生了一个儿子叫子颓,周庄王很宠爱他,让蒍国做了他的老师。后来,周庄王的孙子周惠王即位,抢了子颓的老师蒍国的园子养自己的禽兽,又抢了大夫边伯的房子和大夫子禽、祝跪、詹父的田地,五个人都是先王的老臣,这是去年以前的事情。郑国离洛阳近,所以,叔詹打听到了一些消息,听说这几个人可能要谋反,聪明的政治家都是能预料一些事情,做好了准备,就容易得利。

  叔詹吐出了请求:“倘若西面周王室有事,请此功让于郑国及叔詹?日后,郑厉公老矣,叔詹定奉新君东面事齐。”叔詹想做个交易,把周王室那边的事情让给他,他一旦平定周王室之乱,那么自己的地位与日俱增,在郑国就像以前的顾命大臣祭仲那样有权威。但是,他必须求得齐国那边的同意,否则,周王室一旦叛乱,齐国必然插手,那么郑国就吃不着肉,他也吃不着肉。

  此刻的管仲是不知道周王室内部发生的这些事情,周王收回老臣的园子都是小事情,况且齐国离洛阳很远,听不到这些小道消息,当然,周王室即将发生叛乱也只是叔詹根据这些消息的分析和猜测,也没有跟管仲说,管仲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突然听叔詹向他“要”洛阳那边的国际事务权,并且条件是,等郑厉公死了之后,挟新君“事齐”。他左思右想,这个生意是可以做的,看郑厉公那样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但是,叔詹嘴里说的“周王室有事”是什么事呢?他不知道。

  “好吧!”管仲权且答应下来,两个人还立了字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管仲把后来周王室“五大夫作乱”事件的功劳让给了郑国,郑国狠狠地吃了一块大肉。至于说“大牢里的生意”,管仲倒也没有吃亏,这些下文再说。

  第二天,管仲心里有了底,就跟齐桓公说把这个事情先放放,以后自有办法处理,目前的任务还是休养生息,把生产搞上去,使国库充足,好做下一步工作,否则,总是磨蹭在这些琐事上面,消耗国力,何时才能恢复!齐桓公也就没有再多问什么,只是气啊!

  至于关在地牢里的叔詹,《左传》中有记载:“秋,郑詹自齐逃来”。半夜打开牢门锁或者故意把钥匙掉在地上,让他自己跑掉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容易被人怀疑。所以,鲁国的史官以为他是自己设法从牢里逃出来的,批评他没有做个忠义的臣子,不死于国难。但这个史官为什么没有好好想想,那么重要的大牢怎么可能从里面跑掉呢?即使用了巧计跑掉,为什么齐桓公没有发怒,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什么动静都没有,这可不是齐桓公的性格哦!因此史学家有屡次批评当时记载这段鲁国历史的史官,头脑古板。

  但是,在叔詹暗地被放跑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下子让管仲感到自己刚刚建筑的大堤骤然裂开了一道口子,危及整条堤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屠城的前因后果
《左传》庄公十七年传记载:“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在四年前北杏盟会后,齐国用了一招“杀鸡给猴看”侵占了一个小国家:遂,可没想到这么一个丁点的小国家居然造反,原来执掌遂国政治的四个家族联合起来,用酒和食物迷倒守城的齐国士兵,全部屠杀了,这事如同一个晴天霹雳降临到了齐国政府头上。

  齐桓公本来因为郑国的事情刚刚消消气,一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没吐血,在宫里大骂:你们这些王八蛋都趁这个时候来整我是吧!都宰了你们,无法无天了,屠杀我的人!我把你们都宰光!齐桓公要屠城。

  屠城!在春秋之前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直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开始流行用这种残忍的手段,特别到了秦始皇手里,屠城成了一种朋友聚会,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作为震慑周边国家的手段。

  这几天,管仲就没有敢出门,为什么呢?门口堵了很多人,齐国的百姓要求管仲帮他们报仇,因为遂国被屠杀的那些士兵有的是他们的儿子,有的是他们的亲戚,这么残忍地被杀害,说白了,他们要向政府讨要个说法。那边,齐桓公摔个瓶罐要屠城,为那些死难的弟兄报仇,然后,百姓也起哄要把那些人全部杀了。怎么办呢?管仲奉行的是仁义外交,屠城,绝无仅有的残忍,如果那么做了,以后更加没有人会信服他的仁义外交,他的霸业将前路漫漫!

  这些还是其次,谁知道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个家族的人为什么有胆量屠杀齐国军队,以他们那么小的实力不怕齐国报复吗?他们背后必然有人主使,做后盾。谁呢?很有可能是鲁国政府,遂原来就是鲁国政府下属的附属国,鲁国政府里有些人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让齐国抢去,所以,暗地里趁齐国休兵之际教唆遂国原班政府的人这么做。如果齐国贸然出兵攻打遂国,鲁国出来横插一杠,到时候,齐鲁两国关系也将破裂,中原局势就会像堤坝决口。

  管仲作为国家的“总理”必须考虑周全这些事情,事情的确是不能拖延时间,必须立刻做出回应,但并不是说事情一发生,就立刻反弹出击,那不是“总理”做的事情。不管外面的民众怎么喧闹埋怨他,齐桓公怎么愤慨,他都要冷静,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他其实比谁都恼火,那是他亲手设计播种下去的种子,被别人破坏了,难道他不心疼吗?管仲微微地吸了口气,喝了口已经凉透了的茶,满嘴都是麻麻的苦味。

  在事情发生的几天后,管仲首先通告各国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向百姓表示立即处理此事,然后,力劝齐桓公,万万不可屠城。可是,不杀人怎么可能开解百姓心中的怨恨呢?如果不死一人而告终,百姓只会觉得国家软弱,他们是看不到,也不会去管你的什么政策,他们是很纯朴的: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最后,商议出来的结论是屠杀参与事件的遂国四族。

  在夏天的时候,齐国大军重新攻占遂国,在火辣的太阳底下屠杀了遂国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四个家族上千人,同样血流成河,遂族人的鲜血渗入齐国人的血河中,这种做法是在警示那些敢于反抗的人,但是,这种手段是像秦始皇那样的政府使用的,并不适合管仲的政策。 。。

自我检讨
挫折

  接下去,就是把那些死难的齐国士兵的遗体运回来,四匹马拉的战车排成了长龙,从西面,飘着白色的旗帜,哀泣声连绵不绝。百姓们在痛苦地哭泣,失去亲人使他们在这种混战的年代里更加地悲伤和绝望。

  其实,现在最痛苦、最悲伤的是管仲,他在政治上丢了郑国的局势,整个中原的大半局面在短时间内崩溃了,等于自己白忙了一场。而且,一下子死了那么多兵士,百姓产生了怨恨,又屠杀了遂国的上千号人,遂国人也在心中怨恨他,相当于“内忧外患”。

  人生的失意莫过于从高处坠落下来,例如经历重重磨难,做到宰相却一天内被罢免,中了五百万大奖却因为不小心弄坏彩票而落空。管仲现在面对的就是人生最大的失意,从九重天之上一下子摔到了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