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霸事笔记-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生的失意莫过于从高处坠落下来,例如经历重重磨难,做到宰相却一天内被罢免,中了五百万大奖却因为不小心弄坏彩票而落空。管仲现在面对的就是人生最大的失意,从九重天之上一下子摔到了黑暗的地府。这种坠落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是整个齐国政府,是他的政策导致了这种悲剧,是他把整个齐国政府举到半空中,众人正在凝望着天际的云彩,以为可以自豪地升天的时候,由于他的失误,掉了下来,摔得遍体鳞伤。而这遍体鳞伤的代价就是上千齐国军人的死亡和整个中原局势的失控、崩溃。
这个时候的管仲很迷茫,他不是神仙,是人,是人就有一时解不开的问题。如果简单地读史料上几句冷血的记载,这个时候根本连管仲的影子都找不到,又怎么能体会到当时他的失落和政局的紧张。
失落的时候,人往往会做出两种选择。一种是失神地往房梁上扔一根绳子,踩在凳子上,双腿一蹬,去也!一刻之痛了事!或者,望着滔滔江水,迎风站立一会,纵身一跃,进入长河归大海,比踩凳子舒服多了。再怕痛,可以在出发前喝点酒压压。这是经不起打击的那类人的选择,他们的意志力自然是脆弱的。
另一种是借着这种挫折的失落感使自己原本在高处过于兴奋而昏昏的大脑冷静下来,去思考,“果树没有种好,被虫吃了”的问题在哪,什么样的害虫,是农药没有作用,还是没有及时喷。找到症结,那么明年就会是一场丰收,而不是选择去把果树砍掉,等着饿肚子。人有时候就需要这种失落来冷静大脑,也只有这个时候,人才会寂静地思考,丢掉自傲、浮躁。
也只有选择后者的人才会在人生和历史上深深地刻上记号,其余的人只是一抹痕迹,水一冲,风一吹,就没有了。
在这个时候,管仲写了一张政府的公告,也算是政府的自责。他写着写着,泪水盈眶,滴在了绢帛上,化开一团微微透明的水花。
后世三国时期,诸葛孔明遭遇“马谡失街亭”,也哭了,他是因为不忍心杀马谡才哭的,但还是杀了,北伐失败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自请降职。但这个时候的管仲没有提出降职,在政治上看,自请降职属于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自请降职的意思是把错误和罪责通过一次贬官的处罚来洗清。
特别是作为政治的中心人物、支柱人物,更不能自请降职,因为自请降职就好像自己把房柱切了一截,等于推卸掉了支持房屋的责任,房屋就会倒塌,所以,中心人物是不可以自请降职的,除非决定选择放弃整个“房子”,放弃自己的抱负。
那么,三国里的诸葛孔明为什么自请降职呢?其实,管仲的失误和诸葛孔明的失误有所不同,管仲是对策的失误,并不是个人私欲产生的失误,是纯政治性的。政治性的失误就好像俗话说的“胜负乃兵家常事”,和每个人有缺点一样,需要检讨,需要反省,需要改正,但不需要惩罚自己、打骂自己,因为这个东西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可是,诸葛孔明的失误就有所不同,他明知道街亭干系重大,为什么要用一个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没有什么经验的马谡,那是出于私心,有个人的私欲在里面,所以,他在“失街亭斩马谡”的时候,哭了,自请降职的时候提到了《春秋》,因为他明明读过“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故事。
必须自我检讨
话说回来,虽然是战略上的失策,但管仲不可能若无其事,更不可以去狡辩。现在实实在在发生了这种事情,不管是由什么样的小事情或者无辜的原因引发出来的,作为当事人都必须自我检讨。
在战略中的反省,齐国只是吞并了那么一个小国,就遭受到如此惨痛的代价,可想当时人们的本土意识还是很强的,也再次证明吞并天下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其次就是人心,管仲真正看到,无论诸侯还是百姓,很多都是口服心不服的,这样的人随时会变脸,随时会反击。而管仲要的不是这个,他要的是人心,“仁义”战略的对象就是人心,团结在一个核心当中,而吞并战略的对象是土地,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在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期间,美国上将艾森豪威尔将军为了防止苏联向西扩张,苦口婆心地强调北约组织的意图,是为了保护各国的民族自由,其准则是自由、和平与自卫。然而,北约各国之间依然相互争夺,无法聚拢人心,直到今天,这个组织内部仍然人心未服。管仲现在面对各国形势远远比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国际形势要严峻得多,人心更难收服,导致了“遂国”事件。
他需要检讨,检讨是认清形势,导致目前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个:
第一,通过两年的征讨,并没有做到以“仁义”服人,还是用计谋和武力的威胁使诸侯国臣服,这种臣服是不牢固的,不是心甘情愿的臣服永远存在着反抗。
第二,低估了诸侯和其政府,首先就是低估了郑厉公,谁会想到一个流亡的可怜老头会是只“狡猾狐狸”。其次,就是没有意识到鲁国政府内部的反齐势力,从施伯到曹刿、曹沫,这些人都抵抗齐国对鲁国的征服,“遂国”事件其实和鲁国政府内部反齐势力有关。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极力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那样才能把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大谏之官鲍叔牙在一次齐国政府的宴会上,对齐桓公、管仲、宁戚三个人说:希望主公勿忘当初流亡时候,希望管仲勿忘囚在牢车的时候,希望宁戚勿忘放牛糊口的时候。
自我检讨能让人知道缺漏,利于改正,只要不断改正,就会更接近于成功和完美。后来,还有替别人做检讨的人,比如贾谊,就是《史记&;#8226;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贾生,他替秦始皇做了一篇秦国灭亡的检讨,当然秦始皇已经死了几百年了,秦始皇自己也没有看到秦国的灭亡,所以,贾谊替他做了个检讨,说的就是秦国灭亡的原因。秦国统一天下,虽然收了天下的土地,收了天下的兵器,收了天下的书籍,却没有收得天下人的心,天下人口服心不服,以至于秦国到二世就灭亡了,可以说是延续得最短暂的一个王朝。
伤感完之后,检讨完之后,就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反智慧:倒转乾坤
措手不及
经过打探,遂国叛乱这件事情是鲁国政府所怂恿,上次郑厉公偷袭宋国,又暗自退盟已经使齐国暂时丢了河南郑州一带,刚刚建立的霸业版图缩小了五分之一。可能齐国对郑国的妥协让鲁国觉得自己也可以退盟独立,所以,就煽动遂国来小试牛刀。
管仲认为这种行为绝不能放纵,必须有个警示,不能善罢甘休,要给鲁国来个措手不及的一击,让它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如果要打鲁国,没有别的帮手,最好的选择就是宋国,齐宋两国攻打鲁国有许多先例,而且宋国是最铁杆的粉丝,上次郑国偷袭宋国,齐国亲自出面摆平,两国的关系正如日中天。
齐桓公就派人秘密联系宋桓公,约会到哪见面呢?管仲建议不宜在自己的国家,既然是秘密军事行动,必然要隐蔽点,去别的国家,以防止他人窃密,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重要领导人会晤都是秘密的在其他国家举行。
那么选择哪里呢?卫国。卫国目前也算是齐国的铁杆粉丝,前几年还一起帮忙打过郑国,最主要的是位置好,鲁国的位置就在齐国和宋国之间,宋国往上走一段路就是卫国,齐国往西走一段路就是卫国,正好绕开鲁国,选定了鄄这个地方,两国也没有走什么冤枉路,等于就在鲁国头上密谋。
官方正式知会了卫国政府,借用他的地方会晤一下,在春秋来说,两国首脑会晤也是经常的事情。卫国很客气,那就用吧,通知鄄城这个地方的守将一声就可以了,让地方官知道两国已经批准在这里会晤,免得胡乱打起来。
就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齐桓公带着些人马如期到了鄄,和宋桓公见面。事情其实已经秘密知会宋国说要打鲁国,但是具体什么原因,怎么打,这些细节需要两个国家的首脑在一起商议。宋桓公是很感激齐桓公的,两个人可以说已经相当于亲密的战友,二话没说,一切听盟主的。然后,就部署你怎么出兵,我怎么出兵,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是,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外面传报说有鲁国使臣公子结知道齐宋两国在此会晤,特来结盟,就是一起再拜一下“把子”。
啊!
当时传报鲁国有使臣前来,齐桓公和宋桓公全都惊呆了,连管仲都愣在那里。太意外了,怎么可能?难道鲁国知道他们在这里秘密商议攻打他,特意派一个使者来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哎呀!自己没有打别人个措手不及,反而被别人来了个措手不及,管仲顿时感慨自己的失策。
再细细琢磨,鲁庄公派个使臣来是什么用意呢?就为通知我们他知道我们要攻打他,来个下马威,这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何况鲁庄公不是这样一个阴险老谋的人物。齐桓公问管仲:“这可怎么办呢?”
管仲说:“那么,先见见这个使臣,不管来的是捉奸的小鬼,还是地府的阎王,事情横竖都这样了,总要见的。”
公子结是很聪明的,他进来没有说:我知道你们是在这里密谋要*鲁国,因为不需要,大家都知道他知道。所以,他就装糊涂,不捅破这层纸,捅破了反倒没什么好处,只是称奉国君之命来参加会议,结盟的。
既然不捅破,那么大家就都装糊涂吧。两国元首就客客气气的,三个人一起从营帐出来去要去盟台。
管仲在旁边打量使者的随从,内心窃喜,立刻与手下人耳语,手下人就转身离开。
这边,公子结和齐桓公、宋桓公登台拜了“把子”,按理说一个诸侯的臣子是没有资格和其他国家元首结盟签约的,因为不是一个等级的官职,除非其他国家元首赏识这个臣子或者这个臣子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否则,大家一起跪着,诸侯会感觉到自己身份变得卑微,那时候,国际官场上的等级观念比现在还严格,诸侯内心就极其不高兴,影响两国外交。但现在主要是被“捉奸”了,没有办法,人一旦心虚,就自愧地贬低自己,羞耻心一上来,也没有什么等级不等级的。
背后的故事
仪式举行完后,公子结说要回去复命,就先告辞,众人都很客气,作别。
管仲很恭敬要送公子结一程,公子结客气推辞,管仲坚持要送,于是,就送到了鲁界上。齐国和宋国的这些领导人内心都不解:我们已经那么被动了,也不需要这么殷勤,最多不打好了。
送到鲁界上,管仲很客气跟公子结说:“请向鲁庄公问好!”
公子结点头,就快马加鞭地进入鲁国地界,管仲一直望着他的身影消失,才转身,似乎很有礼貌。
管仲内心无比喜悦,回到营帐见齐桓公和宋桓公愁眉苦脸的,反而放声大笑说:“我们又得一助。”
又得一助?他们都纳闷,机密泄露了,怎么还是好事。
管仲就解释刚才他为什么要送公子结?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公子结并不是鲁庄公派来搅局的,而是鲁庄公想交好河南淮阳一带的陈国,派公子结做媒人从卫国护送新娘到陈国,经过鄄这个地方的时候,看见了齐宋两国在这里会晤,一打听得知是要*鲁国,鲁国不知情必然没有防备,于是,才急中生智称是鲁庄公派来结盟的。本来,公子结自己是换了迎亲衣服的,但是手下人有的没有衣服换,被管仲看出破绽,派人去察看,果然新娘的车队还停在不远处,就知道这个“使臣”是个冒牌货。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护送公子结到鲁界上而不杀人灭口呢?一是公子结大概已经派出快马去报信,另一个是管仲想让公子结亲自回去报信,这是管仲急中生智冒出来的一个反败为胜的计策。如果公子结亲自回去报信,那么护送新娘的车队就没有人指挥,停留在这里,势必耽搁陈国国君的婚事,陈国国君肯定恼火,火一煽就烧向鲁国。所以,管仲亲眼看着他回鲁国去,他也必然以国家大事为重,急匆匆而去。然后管仲写封信,说明鲁国使臣把新娘扔在半道,幸得被齐国捡到,陈国国君必然暴跳如雷,要找鲁国算账,这不是得一助吗?
妙啊!
如果你此刻在场,也会被这急中生智所惊叹,只有饱读经书,满腹经纶的人才会迅速想出这种计策。
《左传》庄公十九年经记载:“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媵”大意是护送女人出嫁。后世史学家评论:本来公子结此举可以说是保卫祖国的机智行为,值得大加赞赏,可是,不巧把新娘撇下了,以致于倒转乾坤,一不小心反而害了鲁国。
直接攻打
同年冬天,齐宋两国取消了秘密偷袭鲁国的原计划,联合陈国从西面直接攻打鲁国,名义是鲁国在两次盟会上都无视王命,派一个小小的使者来。哪两次呢?就是前文在“幽”的九国盟会,还有就是公子结急中生智与齐宋结盟,反落得轻视的罪名。实质上是鲁国暗地唆使遂国杀害齐国兵士的事情,齐鲁两国政府心里都是明白的。
鲁庄公说:没有办法,那我道歉吧。
齐桓公摆摆手说:其实也没什么,本来是自家亲戚,以后别这样了。(这是潜台词)
齐国和鲁国关系就是亲戚,都是亲戚本来也不好狠心下手打的,只是鲁国这个亲戚不听话,现在听话,就马上言归于好,没有说真想闹翻了的,齐国还需要鲁国这个亲戚帮忙维护周边政局的稳定。
《左传》中记载:“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只打到了鲁国西边的边邑。
原本想把齐襄公的女儿哀姜嫁给鲁庄公的事情就因此暂时没法谈,齐鲁两国的关系现在处在很僵化的地步,这对于管仲的霸业来说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他不得不停下手头的一切计划,专心处理好与鲁国的关系。从地域上面看,鲁国就是齐国霸业的一个门户,连接着西面的整块版图,而且,齐宋的铁杆同盟也能首尾相接。
西面发生的事情
五大夫作乱
正在管仲密谋伐鲁的时候,在西面,已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这正是郑国上卿叔詹之前预料到的。洛阳城里,当时周惠王的叔叔子颓和受到周王剥夺心生怨恨的五位大夫谋反,攻打周惠王的王宫,没有成功,逃到了苏子(也是谋反指使者)的老窝:温。温这个地方待不住,就和苏子一起逃到了最近的卫国。
子颓曾许诺给卫国丰厚的条件,怂恿卫国国君卫惠公帮助他推翻现在的周惠王,而卫惠公恰巧和周惠王有过节。什么过节呢?
《史记》中记载得比较清楚:“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之弟黔牟为君,惠公奔齐。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卫君黔牟奔于周,惠公复立。惠公立三年出亡,亡八年复入,与前通年凡十三年矣。二十五年,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与燕伐周”。
意思是说公元前696年的事情,卫惠公即位四年,左、右公子怨恨卫惠公用谗言谋害太子■(《左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