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管仲清晰地记得,那是父亲健在的日子,而且刚刚来到齐国,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开故乡颍上,来到齐国国都。有一天,父亲就给他讲述了齐国祖先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号飞熊。

  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是个乱世,是商王朝走向灭亡的时期。那个时候,他勤学苦读,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曾经尝试去挽救衰败的商王朝,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可是,姜子牙每每进言,都惨遭失败。

  于是,他弃官离开了朝廷,前往现在的燕国(辽宁)一带隐居。不过,他没有放弃,依旧在潜心苦读。隐居的时候,他大约三十岁左右,一直攻读了四十年,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商王朝还没有到灭亡之颠,所以,整整等了四十年。

  四十年之后,他七十多岁,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大得人心,有兴周灭商之雄才大略。于是,他不辞辛苦前往渭水之滨,在那里垂钓,等待机会。当时,他直钩垂钓被人讥笑,可他没有辩解,一钓就是三年。

  当他八十岁的时候,周文王姬昌因为一个梦,来到渭水河边遇到了他,任命他为攻打商朝的最高统帅。在此之前,他足足等待了五十年。后来,经过无数挫折,终于打下了商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周王朝,创造了一番伟业。

  “所以,人即使怀才不遇,也不要气馁,要不断地努力和等待。明白了吗?孩子。”父亲这样总结道。

  “嗯,明白!”当时年幼的他这样回道。那时候的小管仲未必听懂了这个故事,却在隐约间明白了父亲想做姜太公那样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管仲的心里就有了那盏指明灯,那盏灯照耀着他日夜刻苦攻读。后来,父亲去世了,父亲没能完成的抱负成了管仲一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到今天,他依旧没有成功,但他强烈地感觉到,总有那么一天,他也会像姜太公那样,遇到一位明主,实现他的抱负。

  管仲合上那本兵法书,脸上浮现出寂寥的微笑,那是公元前695年,他已经等了三年。其实,从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85年,在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已经品尝过无数次闭门羹,经历过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仍然没有看到命运的转机。即使这样,管仲仍然坚定着最初的信念:一直向前,直到天明。

  而这一年也算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因为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政治事件
*恋引发的血案

  头一年发生了一个天文现象:日食。据《左传》记载,那天鲁国的史官在屋里睡觉,也可能在茅坑里蹲得太久了站不起来,昏了头,就只在上面记载:“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没有写下具体日期,比如丙丑之类的,后来,左丘明先生就严肃批评了这个已经死了好些年不知道姓名的史官,说他没有尽职。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4年,管仲还在猜测这个日食可能预示着什么的时候,齐都城内一阵喧哗,整个事件的发端就好像春天的阵雨,原本外面阴沉的天很平静,忽然“哗”的一声,大滴的雨点跟泼水一样下来。此刻的临淄城就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喧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政治家的耳朵、眼睛和鼻子都是很警觉的,发生的这件事情首先轰动了整个齐国,接着震动了各国。对于齐国的百姓来说,这是一种气愤和不安的话题,很有可能会立刻带来他们讨厌的战争,影响他们安定的生活;但对于齐国政界的一些人士来说,这简直就是带来巨大契机的政治风波。许多野心家在蠢蠢欲动,管仲或许也是其中一员,此时越乱的局面越能带给他希望,但也有可能就此被骚乱埋没。

  《左传》桓公十八年传对这个事件做了简短的描述:“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史记》的描写就稍加详细些:“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

  这是一件事关礼义廉耻的重大政治事件,轰动了整个天下。在鲁桓公访问齐国期间,齐襄公和已经嫁给鲁桓公的妹妹文姜通奸,被鲁桓公本人察觉,鲁桓公遭杀人灭口。《史记》中描述残忍的死亡原因是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抱已经醉了的鲁桓公上车时,将其“拉杀”,也就是活活地被折断肋骨而死,死因令人胆寒,就像电影里那种外表看不出太大疑点的死亡。

  事件的预测

  这件事情并不是秘密进行的,当时有许多随行人员,事后也没有进行杀人灭口的措施,所以,即刻之间在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管仲跑到大街上观察该事件在百姓心中产生的影响,回来跟公子纠说机会随时可能来临,静观其变,一旦发生叛乱,就奋勇而起,主持政局。

  当时预测该事件可能导致重大的政治变化,这个政治变化有三点:

  首先,是鲁国方面会立刻发动战争,为被齐襄公杀害的国君报仇。儿子为父亲报仇是理所当然的,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的胜利。

  其次,在鲁国向齐国发动战争期间,齐国国内的一些势力会开始窜动,借机推翻不得人心的齐襄公政府。

  这些势力里面除了公子纠最有希望做上国君,还有先君齐僖公的另一个儿子姜小白。小白是公子纠同父异母的弟弟,上文说到过,鲍叔牙做了他的老师。这个人从小没有母亲,在当时乱世的一个衣食饱暖的宫廷里长大,孤独的时候思索的就是政治,而政治使他逐渐稳重起来。管仲当时对此人的评价是:“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这是因为他失去母亲后独立思考产生的,和公子纠正好相反。《史记》上又记载:“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僖”,好交一些朋友,高僖是当时齐国的老臣,世代是周王任命的监国大臣,权力和威望都很高。而齐襄公即位后,很不喜欢这个顽皮和多管闲事的弟弟;公子小白处境变得比较糟糕,其必然也会造反。

  第三,也就是最终的结果,齐襄公政府倒台,公子纠将会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的宝座,“非纠即白”。

  在公元前693年,齐襄公的政府已经因为此事人心离散,许多大臣不满国君的做法,有些人已经意识到齐襄公即将倒台,就逐渐向有望成为下一任国君的势力靠拢,以防政府的倒台使他们的前程和官位不保,也有些投机分子想乘机发展自己的事业。

  多变的局势

  但是,政治局势千变万化,“鲁桓公被弑”事件没有像一些人期盼的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引发国内过大的骚乱,其中值得深究的有三个原因:

  首先,鲁国方面的软弱。继任的鲁国新国君鲁庄公年纪很小,且又是文姜的儿子,比较仁孝,导致他忍气吞声,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减轻了齐国外部的军事压力。

  第二,齐襄公找了一个替死鬼,就是那个“拉杀”鲁桓公的直接凶手彭生。把彭生一杀,推脱自己的责任,死无对证,减轻了部分的罪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齐襄公很聪明,他感觉到朝政动荡不安的时候,就想到利用军事上的成就来安抚百姓,把百姓的焦点移开,缓解民众不信任政府的危机。就在这一策略下,齐襄公完成了父亲齐僖公终身没有完成的事业,攻打下了世代的仇人纪国,雪洗了埋藏在齐国百姓心里的一个耻辱,《史记》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纪国国君在周王那里诬陷齐国国君哀公,齐哀公最后被施以残忍的刑法:烹。这是很早以前的仇恨,胜利的战争暂时缓解了一段时期百姓的怨言(但后来,齐襄公又去相会妹妹文姜,又发动了一次战争)。管仲发现即使是小的胜利,也会让百姓高兴,自豪,特别是“正义”的战争。

  第四,百姓虽然口中有怨言,可还是希望过安定的日子,这是历代人民的特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造反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公子小白流亡的前因后果
撞枪口的小白

  虽然没有发生大的*,但是,齐国朝野上下仍关注着该事件两个主角齐襄公和其妹鲁夫人文姜的动静,这对*的兄妹当时被大多数国人唾弃,有人作诗《载驱》来讽刺此事,被收录在《诗经&;#8226;齐风》中。

  载驱薄薄,蕈■朱■。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这个事件远远没有平息,鲁夫人文姜留宿在齐国和鲁国之间一个叫做“禚”的地方,一是暂时没有脸回去,二是还想念着齐襄公,兄妹的奸情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反而从隐蔽转向光明正大。在国内民怨逐渐消散的第二个年头,齐襄公不堪相思之苦,准备去禚见文姜。朝野又再次起了骚动,但无人敢言,对于这个荒唐的国君,他们或许已经失去信心,习惯了。

  管仲听到这个消息,却没有太多的兴奋,因为他感觉到了这对男女爱情的力量,隐隐有些凄凉:如果自己是一个读者,面对的是一本书里的故事,或许他会为他们生在同一个家庭而感到可悲,这种爱情假如没有兄妹的身份夹杂在里面,将多么伟大!可自己是一个政治家,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

  齐襄公也觉得自己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此刻正抱着一种谁来劝我我杀谁的决心,要去和文姜相会,爱情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包括舍弃江山。

  这个时候,管仲那边没有动静,他是聪明人,他建议公子纠静观其变。可是,刚直的鲍叔牙不一样,他的内心世界特别重视国家社稷,他建议公子小白去劝谏齐襄公:“君以淫闻,为国人笑,及今止之,犹可掩饰,更相往来,如水决堤,将成泛滥,自必进谏。”别人巴不得决堤泛滥,可鲍叔牙不行,他就是那种性格,后来,管仲临终前说他太刚直,不适合做相国,的确是这样。

  公子小白听从鲍叔牙的建议,真的要去撞那个枪口,他也觉得保住国家社稷最重要,一旦发生叛乱,社稷可能就不存,姜氏几百年的基业就可能毁灭。他决定去见齐襄公,劝阻那头充满欲望的发情野兽。

  管仲听到鲍叔牙告诉他公子小白已经进宫去劝谏齐襄公,惊讶地说:“你疯了。”然后,叹息地说:“如果能活着回来,就赶快跑吧。”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正式对立,因为当时共同的对手是齐襄公。

  鲍叔牙问:“为什么?”

  管仲真想打他一顿,但他也知道鲍叔牙的性格就那样,摇头道:“得罪了一头发情的野兽,它随时会胡乱发动攻击的。”

  “是啊!”鲍叔牙站了起来。

  管仲的这番话表面是出自对事情的分析和劝告,但还有另一个企图,就是想乘机支开这个可能会与他们争夺位子的对手,目前看,齐襄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去和文姜私会,国内局势紧张,随时有可能发生*,不管是成是败,天下就都属于他们的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只能远远地看着。

  鲍叔牙急匆匆地从管仲那里出来,赶往宫中,心里企求公子小白安然无事。

  公子小白流亡

  听了外面那些风言风语,在宫中憋着一肚子气的齐襄公此刻正没地方发泄,终于碰到一个人要来阻止他,而且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弟弟,他顿时大怒,公子小白一开口,他就拿脚上穿着的木屐砸过去,喊着要杀公子小白——要是别人还就真杀了,好歹顾及是自己兄弟没有下手。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公子小白的流亡是自身导致的,还是管仲的手笔,其实有很大的悬疑点:

  其一,在那么严峻的政局下,明明齐襄公是个暴脾气,对来劝阻的人会开杀戒,公子小白那样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犯傻去撞枪口呢?必然是有人在怂恿。谁的怂恿公子小白会听呢?当然是鲍叔牙,但是,鲍叔牙如果要劝阻,为什么不自己去呢?他不至于笨到让公子小白去冒生命危险,必然是有谁“启发”“指导”了他,这个人可能就是管仲。

  其二,公子小白去劝阻齐襄公,如果被齐襄公杀死,对谁有利呢?当然是公子纠,因为接下去,如果发生国内叛乱,齐襄公一死,那么,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就是公子小白,到时候必然是一番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在没有发生叛乱之前,就把这个竞争对手提早解决掉,那公子纠做齐国国君的胜算就很大。根据后来鲁庄公送公子纠回国的时候、管仲刻意要先除掉公子小白可以看出,管仲早就想除掉此人了。

  其三,齐襄公既然当时没有杀公子小白,说明公子小白的性命还是没有危险的,那他就没有必要立刻逃跑,而拱手把机会让给别人。

  后来,管仲听说鲍叔牙真的带着公子小白跑了,去了附近的一个叫莒的小国,就对公子纠说:“我们也随时准备吧。”

  “准备什么啊?”公子纠不解地问。

  “逃亡或即位。”管仲的两个猜测,他的话里把逃亡放在了前面,说明概率要比即位高一些。

  公子纠还是不懂,看看身边另一个老师召忽,召忽心里明白管仲的推断。齐襄公既然没有把来进谏的公子小白怎么样,说明这个*的国君目前还顾及兄弟情意,没有彻底发狂,一旦他六亲不认的时候,那就要赶快逃亡。

  如果说齐襄公被哪个愤慨的义士给谋杀了,或者发生叛乱,公子纠就有很大机会做国君,但这个前提发生的概念并不高,管仲这边得做好两手准备。 。。

齐国的叛乱
齐襄公之死

  管仲整整等了七年,终于等到了那场*,齐襄公倒台,并且遇害。

  首先解读一下引起“齐襄公之死”的根源。其实,主要就是他“忠贞”的*之恋与当时严格的礼义观念相违背,即便在现代开放的社会来看,这种兄妹的*行为也是受人唾弃和咒骂的,更何况在当时封建的伦理制度下。周礼中规定:女人不能嫁给同姓,更别说是兄妹,如果他在“案发”之后马上收手,或许还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然而齐襄公一意孤行。

  《左传》庄公二年经记载:“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政治事件的两个主角破除一切障碍再次相会,齐国国内人心惶惶。管仲在自己治国策略的第一条明确说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也”。就是说礼义廉耻混乱的国家,早晚要灭亡,正是有礼义、廉耻的引导,人们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维持安定而平和的生活秩序。

  接着,《左传》庄公四年经记载:“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这对男女又相聚,无人敢管。后来,又在齐国和鲁国之间防这样的地方多次相会,而且据说一起看流星雨,“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对男女越来越肆无忌惮,浪漫无比。

  虽然齐襄公利用战争等手段缓解了国内外的压力,但矛盾没有解决,越积越多,终于在公元前685年,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