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霸事笔记-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齐桓公沐浴三日,祭祀三日,这是相当隆重的礼仪。他亲自去把管仲接到宫中,管仲这才肯和齐桓公共事。后来,诸葛孔明也是这样觉得,要让刘备隆重地请他,自比管仲,累得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

  这是管仲平生第一次正式地和齐桓公姜小白见面,以前不管是听说的,观察的,都并不能算是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和思想。原本是仇人,此刻却隆重地把他请到宫中上座,管仲心里是没有底的,再三推辞,依然很谦卑地称自己是罪臣。

  齐桓公心说你罪不罪的现在不要紧,等试探过你不是什么人才,再“罪”你个五马分尸也不迟。

经典“管桓对”(1)
君臣弄了半天才落座,管仲心说:面前这个年轻的国君还满有心计的,一直在谦让表示尊重,很会拉拢人心。

  齐桓公咨询他:“寡人一直在担忧兄长齐襄公政令无常,遭遇叛变,寡人获主社稷,人心未定,国势不张。现在要修理国政,立纲陈纪,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也就是说该怎么安定国家,用什么方法。

  这一问,便有了有名的“管桓对”。诸葛孔明也在这个地方学了管仲,管仲觉得经过齐桓公这么隆重的接待,是时候把自己的大论拿出来谈,诸葛孔明也要刘备三顾茅庐这么隆重,才来个“隆中对”。

  “管桓对”提出的治理国家相关的经济军事改革政策,远远比后世三国的隆中对广泛深刻得多,诸葛孔明的“隆中对”只不过使刘备三分了天下,管仲的“管桓对”却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并且一直影响着整个春秋战国的政治,包括后来秦的商鞅变法以及秦始皇疯狂的军事政策。

  管仲看着齐桓公认真聆听的眼神,命运告诉他,不能放弃这样一次难得的机遇,即使面前这个年轻国君的内心仍带着一点愚弄的试探。他顿顿声音回答道:“礼、义、廉、耻,是国家社稷的四根命脉,它们如果不能疏通,国家就会灭亡。现在主公要树立国家的纲纪,就必须疏通这四根命脉,用来教化驱使民众,这样一来,国家的纲纪就得以树立,国势也会振作起来。”(讲的是治国的思想路线)

  齐桓公继续问:“那么,怎么驱使民众呢?”

  管仲回答:“想要驱使民众,必须先爱护民众,还要安排好他们的生计。”(强调爱护人民的重要性)

  齐桓公追问:“那么,怎么样才是爱护民众呢?”

  管仲回答:“第一、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相互帮助做一些事情,相互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那么,就可以增进民众相互之间的感情,相互友好。第二、赦免那些含冤的罪犯,修改那些不合理的宗法制度,鼓励生育,那么,民众就得到繁衍。第三、减轻对百姓的刑罚,少征收百姓的赋税,那么,民众就富裕起来。第四、礼贤下士,广招人才,教化百姓,那么,民众就懂得礼仪。第五、颁布法令要公正,执行要坚决,那么,民众才会正直。这就是爱护民众的方式。”(讲的是怎么样树立和谐的民风)

  齐桓公又问:“民众得到爱护之后,该怎么安排他们的生计问题呢?”

  管仲回答:“士、农、工、商,分别代表民众的四种类型。军人的儿子照常做军人,农民的儿子照常做农民,工人商人的儿子照常做工人商人,学习和工作都熟悉,不改变他们的家业,那么,人民自然就安定。”(讲的是怎么样安置百姓)

  齐桓公问:“做到爱民,也使人民安定,但是武器不足,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要想武器充足,可以制定以兵器赎罪的制度,重刑犯以犀牛做的戟来赎,罪轻的可以用盾,一般的小罪,收些金属就可以了,有疑惑的案件就宽容嫌疑人。拿出证据差不多的,双方都收去一些弓箭,调解案件。这样的话,已成的武器可以直接用于战场,收来的金属材质好的可以打造兵器,差一点就制作成农业用具,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讲的是怎么样增加武器装备)

  齐桓公问:“武器的问题到是可以这样解决,但是军费支出又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开山挖矿,煮海为盐,大力发展商业,进行天下物品的贸易,按时节调节货物。建设驿馆,使商人安心做生意,到齐国就像回家一样。商场繁荣了,就可以从中收取税收,用作军资。这样财政就够用了。”(讲的是商业和税务)

  齐桓公问:“财政支出足够了,可是兵士不多,士气不振,怎么办?”

  管仲回答:“军队在于精锐,不在于多。强大在于内心,不在于力气大。主公如果增加军队,休整兵器,那么,天下的诸侯也会跟着这样,高明不到那里去。主公应该精练士兵,不要靠虚名,而要认真做些实际的。我认为可以用内部管理来辅助军令迅速实施。”(讲的是“精兵”)

  齐桓公问:“内部管理是怎样的?”

  管仲回答:“内部管理的方法是把国家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业6个,军人15个。工商的乡保证财政费用,军人的乡确保兵力。”(讲的是“简政”)

  齐桓公问:“怎么编制军队呢?”

  管仲回答:“第一、5户组成一个‘轨’,设立轨长;10个轨组成一个‘里’,设立有司;4个里组成一个‘连’,设立连长;10个连就组成一个‘乡’,设立良人。就这样来传达军令。轨长率领的5个人叫‘伍’,有司率领的50人叫‘小戎’,连长率领的200人叫‘卒’,乡良人率领的2000人叫“旅”。然后,5个乡设立一个师,这一万人组成一个‘军’,由师长率领。15个乡出三万人,就成三军。主公率领中军,高、国两位各率领一军。

经典“管桓对”(2)
第二、四季的空闲时间用来打猎。春天抓不会怀孕的动物,夏天猎杀危害五谷的动物,秋天的猎杀要顺应节气,而冬天就用围猎来告以一年打猎的结束。第三、单位为‘伍’的军队在‘里’做休整,单位为‘旅’在城郊休整。秩序法令都已经形成,就不要随意迁徙。第四、祭祀的时候大家一起祈福,死丧的时候相互安抚,人与人和睦友善,比邻相亲,家族住在一起,少年一起玩耍。即使在夜里打仗,大家因为相熟,听声音就能辨别彼此,能防止混战;白天打仗相互认识,就不会有人离散。他们的感情达到同生共死的地步:起居饮食在一起,喜怒哀乐都一样,进攻的时候奋勇杀敌,退守的时候固若金汤。有这么三万兵士,足够主公驰骋天下。”(讲的是军队的组成和演练)

  齐桓公问:“士气强盛了,就可以征讨天下了吗?”

  管仲回答:“不可以。周王室没有衰败,邻边的诸侯还没有依附,主公想要天下诸侯顺从,莫过于尊奉周王、亲近四邻。”(讲的是外交战略)

  齐桓公问:“用什么策略?”

  管仲回答:“第一、审查边境的疆土,反还侵略的土地,加重访问的礼金,不要接受别人的礼金,这样四邻就会和睦。第二、派80个游士,带着车马衣物金钱等,周游天下,招聘天下的贤能人士。第三、派人拿各种玩物,到各地去卖,观察不同阶级的喜好。第四、攻打那些有过错的诸侯,可以侵占他们的土地;诛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可以树立主公的威望。这样,天下的诸侯就都会来朝拜齐国。然后,齐国率领诸侯侍奉周王室,休整职务,定期朝贡等,那么,周王室就能尊贵起来。天下霸主的名,主公想不要都不行!”(讲的是招聘人才和外交攻略)

  以上对话见《东周列国志》,“管桓对”有许多版本,大致意思相同,《东周列国志》中的内容适合小说,又容易理解,引述过来,内容仅供参考。

  可以说管仲现在这套治国图强策略经岁月打磨后,已经完善到了各个方面,简直就可以写成一本详细的治国图强大作——不过,在当时销路肯定不好,多年以来只有齐桓公这么一个忠实的读者。

  美妙的音乐没有会欣赏的人,就是空弹;绝好的文章没有喜欢的读者,就是白写;英奇的人才没有慧眼的伯乐,就是埋没。

  听完管仲这番大论之后,齐桓公振奋不已,宣布杀羊宰猪祭祀祖宗,斋戒三日,到太庙里祷告祖先自己得到了这样一个人才,祈求祖先保佑,此刻他是真心实意地要重用管仲,高高兴兴地要拜他为相。

  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震惊,大臣除了惊讶和嫉妒,还有不理解。但是,齐桓公不管这些,他觉得只要是个人才,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把他留下来帮助自己治国图强,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可是,他的满腔热忱似乎并没有打动这个经天纬地之才,管仲并没有显得多高兴,对齐桓公如此高的待遇婉然推辞了,使得齐桓公一时间骤冷下来,陷入困惑,心想寡人不记恨你射杀寡人的一箭之仇,隆重地拜你为相,把齐国的未来委托给你,你还想要什么?难道你还怨恨寡人没有死在那一箭之下,没成全你不成?齐桓公满心不悦,冷眼望着管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授权与分权
权力金字塔

  《东周列国志》中描写“管桓对”说:“齐桓公与管仲连语三日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齐桓公大悦,有相见恨晚之意,他终于得到一个可以将他的梦想实现的人才。所以,他学着周文王在渭水河边遇到他的祖先姜太公一样,用最高的仪式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授予管仲,这样的人才不给他一个CEO的位置,是不可能为你粉身碎骨、肝脑涂地的。

  管仲也没有想到,对自己满腹大论产生浓厚兴趣的,竟然是自己敌对阵营的核心人物齐桓公姜小白。齐桓公一时间涌出无比的热情,将全部的信心和希望投注到他身上,让管仲受宠若惊。仇人不报仇,反而寄以重任,这是很反常的事情。这种过高的热情和盲目的依赖往往会很快冷却和失望,管仲很清楚这一点,他的脑子没有*糊涂,这就是他辞而不受的原因之一。人心理过高的期望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罪及施行的对象,齐桓公此刻需要冷却一下!

  管仲辞而不受的第二个原因是想引出后面这段话:“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

  这种做法值得任何一个改革家采纳,治国图强、称霸天下的事业是不可能靠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完成的,真正坚实的结构是金字塔。

  管仲提出了五个职位来分管五个方面:“大司行负责人事管理,大司田负责农业粮食畜牧,大司马负责军事,大司理负责刑事司法,大谏之官负责审察监督”。出任这五个职位的人不仅都是人才,而且大多是齐国原来政府内阁的权臣,管仲此举也是要将他们拉拢过来,排除不必要的嫉妒,也避免了今后历史的“权臣之死”。像商鞅同志的失败就是不懂得分权的道理,后世的权臣大多都是死在权力过度集中,使真正权力的持有者感到危机,才惨遭灭亡。

  许多官员仅仅懂得如何去握权争权,而忘了权力也并非是什么好东西。只有一个人的权力塔越高越容易倒塌,而一个集团的权力金字塔再高也没有问题,只会更加雄伟。同样的权力,接受过来,再分出去,既相安无事,又能健康成长。

  管仲等齐桓公答应任命这五个人的职位之后,才欣然接受了相国的任命状,全权接管和负责齐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问霸

  管仲能够感觉到齐桓公身上的热情一时间还没有消散,在他拜自己为相没几天,又谦卑地来找他请教,可想这个年轻气盛的国君对他那番激动人心的大论依旧充满热情,像夏天的炎热气流延续到初秋,甚至让人觉得傻得可爱。

  他这么问自己:“我喜欢打猎,又好色,会不会影响国家的强大和未来的霸业。”

  管仲摇摇头说:“不会。”

  齐桓公思索了一下,又问:“那什么对图强和霸业有害呢?”

  好像孩子在问十万个“为什么”。管仲心里想:不如借这个机会告诫他,免得将来余热散去,他再没有这么听得进良言,没有这么谦虚地请教。

  于是,管仲就很认真地回答他:“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借着此刻齐桓公还处在对自己大论的膜拜中,管仲先为自己以后的行事和权力的使用铺好路子,以此告诫齐桓公:你既然知道我是人才,既然要用我,就应该放手让我去干!

  在这场授权和分权顺利结束之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管仲经营下的齐国,政治经济还不见什么成效,齐桓公却已经显得没有耐心,他的热情已经消散,变得冷却。

  公元前684年,冬寒未去,春意将来,管仲已经知道这种热情消散之后,必然是一场大雨,接着就是冰封君臣彼此的心灵,然而这是必经的过程——只有这一场在所难免的大雨和冰封之后,才会迎来春天,迎来融化的暖流和感动。这场大雨就是来自鲁国方面的军报,鲁庄公在境内调集了大量的兵马和战车,准备来报乾时战役之仇。

君臣的分歧
齐桓公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此事,他本人的意思是想先发制人,率兵先给鲁国一击,这是兵法上很妙的计策。不料首先反对的人正是管仲,管仲认为军队自从上次大战后就没有休整,朝野还存在异己的不安势力,而且百姓希望能在刚刚稳定下来的日子里,安稳地生产生活。上次是自卫反击战,人民为了自保才奋勇作战,取得了胜利,现在如果出兵鲁国,势必被认为是侵略,士兵自然不会尽力。

  此刻的齐桓公再也不是四个月前那个听完他的大论激动不已的孩子,他的热情已经荡然无存,内心只有君王独断独行的冷酷。因为管仲没有在谈论完那番大论之后立刻给他变出一桶金子,他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和热情,觉得这个点金术是假的。君王自古以来都有急脾气,他哪知道治国图强是和田地里种庄稼一样,要慢慢长,一季一季收割,不是什么点金术那样的妖风,也不可能拔苗助长。

  现在齐桓公听不进去管仲的建议,他觉得上次乾时战役也没有你管仲助战,不是照样打败鲁国,而且管仲当时还在对方的阵营里,仍是败在他手下。齐桓公看看管仲,意思是说打仗你不行的,把目光转向鲍叔牙,上次战役是他指挥的。

  于是,齐桓公就命鲍叔牙为大将,指挥全军,自己亲自坐镇,誓要再打一个漂亮仗。

  管仲望着把他撇在一边而留下鲍叔牙议事的齐桓公,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转身离开朝堂,在第一次重大决策上,他就面临权力失衡的打击。满朝文武都看到了,最高统治者根本不支持他这个被任命代理全国事务的CEO,当初如此隆重的拜相只是个空洞的形式,在别人看来,他现在是被一脚踢下了最高的金字塔顶。但是他自己心里清楚,一个人未建一功是不能使别人信服的。他没有后世诸葛孔明那样的运气,遇到个温顺的刘备,在他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血气方刚,虽然以一个国君审视天下的勇气和胸怀接纳了他这个仇人,可是,心里总是排除不了那原先深刻印下的喜怒哀乐。这种心理上的隔膜,就像一道没有钥匙的门,随时都会被风吹动,关上,隔绝彼此原先建立的信任。

  群臣从他身边川流般无声地走过,消逝,没有思想。他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