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霸事笔记-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群臣从他身边川流般无声地走过,消逝,没有思想。他站在朝堂外的台阶上,凝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中刚升起不久的太阳,心里想到改革是件棘手的事情,现在更遇到了让他最担心的事情:君王不再信任和支持!最后可能就是白忙一场。心头又仿佛浮现出他当初饥饿地趴在马背上绝望的感受。
一个人在背后拍了拍他,是鲍叔牙。他从里面议事完出来,两个人对视了一眼,管仲眼里的意思是说:“还是要打这场仗?”鲍叔牙眼里的意思是说:“算了吧,随他,毕竟是我们的头头,别灰心!”
一切尽在不言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没有曹刿的长勺之战
著名的“曹刿论战”
去打吧!顽皮的孩子!等你自己知道错误!管仲就是这样的“父亲”。
《左传》庄公十年经:“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长勺一战,齐桓公败在了鲁国东平的一个农夫手里,当然这是句戏言,史料上说,有一个叫曹刿的人帮助鲁庄公指挥此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左传》庄公十年传中记载曹刿的出现: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的全过程,但真的是否很经典呢?就要从曹刿这个人说起:
曹刿是一个什么人呢?许多书上都说他是东平的一个农夫。但是,以鲁国那么繁琐的制度和礼仪,一个农夫怎么可能见到鲁庄公,让鲁庄公听任他卖弄,用战车载他去指挥战斗,而不认为是无理取闹。设想一下,这么关键的一场战斗,鲁庄公怎么会放心听他去说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出击。
其实,那时候鲁国有个将军叫曹沫,他们应该是同属于曹氏一族,相当于亲戚。曹刿极有可能是通过一个人引见去见的鲁庄公,鲁庄公才同意载他去观战并且听他的建议作战,而这个引见的人就是施伯。施伯这个人向来眼光不错,他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就说明这一点,但对于施伯来说,放过管仲是他终身的悔恨,此后不久他便郁郁而亡。
曹刿来找施伯,希望他能为自己引见鲁庄公,他没有赶走这个人,好奇之下一问,知道和大将军曹沫是亲戚,再问,发现这个人的确有些军事才能,这才做担保引见到鲁庄公那里。
那么,曹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见鲁庄公?而且不是通过自己的亲戚曹沫呢?曹刿根本就不是什么农夫,我们被粗糙的历史记载骗了,曹刿其实是官宦家族里潜心读书的子弟,在东平这个地方可以说攻读,也可以说隐居。他的理念是等待机会,机会来临时直接一举成名,做个大官。按正常升迁,他不愿意,而且他觉得自己的学问暂时还不足去做大官,就躲起来攻读,直到公元前684年。
他觉得时机来临了,因为他看出来齐桓公必然吃败仗,而鲁庄公又没有把握和信心去打这场胜仗,所以,他只要用点兵法就可以捡个大便宜。
机会千载难逢,但怎么去见鲁庄公并让他信任是个问题,他去找自己的亲戚曹沫,要了推荐信去见施伯,只有通过施伯这样国君身边的大红人做保,才能得到鲁庄公的信任,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去施伯那里先没有拿出推荐信,这是聪明人的惯用招数,让别人感觉你靠真才实学,而不是靠关系走后门。就这样,曹刿站在了“长勺之战”的战场上。
事实上,没有曹刿的“长勺之战”,齐桓公的军队也照样会“败绩”。管仲已经讲明了主要原因:“军政未定,未可用也”。国家刚刚安定下来,战争才结束不到四个月,军队也没有经过整顿和休息,且国内改革的新政策刚推出,大多士兵都是来自工农商中,面对国内大好的形势,根本无心恋战。
一个不完整的军队,人心散漫,没有坚强的斗志,又属于侵略战争,当然很容易就败北,“三鼓”之后,自然一哄而散,间接成就了曹刿。如果是三年后整编过的齐国三军,那么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未必能起什么作用。在当时,曹刿的这个战术只是加剧了“长勺之战”胜负的速度,而并非是靠他才得到了胜利。
齐桓公在遭受“辙乱”、“旗靡”惨败的时候,管仲正下到各地市场、田间考察商贸、农业的改革情况,专心经营国内经济。虽然知道齐桓公此次战役必然大败,却也没有坚持劝阻,管仲一生从来不死谏,即使明知道结果也不会去死活地劝阻别人,因为“死谏”改变不了人的固执,人只有吃了亏才会回头。他要的是真正回心转意的齐桓公,而不是强扭的瓜,那样不甜。如果齐桓公不能真正理解和信任他,他也没法做好齐国这块蛋糕。管仲只能等待齐桓公回头来找他,就像不听话的孩子在外面打架输了,哭着回家找娘做主,孩子才能真正听娘的话,管仲需要这样的效果来稳住刚刚得到的权力。
再打一场
齐桓公败北回来了,脸面无光,原来在乾时战役赢得的声望毁于一旦,虽然后悔用兵,但是这口气还是要争回来。他立刻派人去找管仲,让他帮助自己出这口怨气。
管仲得知齐桓公来找他是为了和鲁国重新打一场,就对派来找他的人说:“自己在下乡考察中,一时间回不去。”
避开了齐桓公,他深知再打一场也一样是输,即便再打一百场也是输。但是,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万一齐桓公把这点家当打没了,说不定连脑袋都得赔进去,他再上哪去找这样一个能够听他谈论那番大论的人呢?
于是,他去找了鲍叔牙。鲍叔牙也急啊,刚从齐桓公那里请罪回来,自己毕竟是军师,齐桓公摆摆手跟他说:“算了,算了,老师,现在不是论罪的时候,关键是要怎么打败鲁国挽回面子。”
还打!吃了败仗还要打,这可怎么办?他没辙,退了出来,只能找管仲,正好管仲也来找他。管仲说:“现在只好顺着他再打,把这口气吐出来,不过,要拉一个垫背的,免得损失惨重,找宋国。”
鲍叔牙登时意会了,又跑去见齐桓公。
“宋国,嗯,妙!”齐桓公听完点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 想看书来
败家的孩子“猛张飞”
齐宋联盟
齐桓公对于长勺战场上的失利很不满,为了赢回得来又失去的胜利,他设法重新组织军事力量,再和鲁国一决胜负。但是,大败之后结集的军队比上次更加松散,齐桓公就好像是个沉迷在赌博中的赌徒,随时可能倾家荡产。
然而,管仲依然没有去阻止这个年轻人的固执,只是让鲍叔牙去献策,说:“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向来就是我们的同盟,自从上次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后,宋国政府怀恨鲁国插手这件事情,导致自己惨败。齐宋两国自齐僖公时期就是同一军事盟区,现在我们可以去联合宋国,宋闵公必然出兵相助。”
齐桓公对这个建议非常高兴,他不知道这是管仲为了保全残存的军事力量想出的对策,便立刻派人联络宋庄公,一起攻打鲁国。
而管仲此刻又回到了田间市场,你去打吧,我去做我的事情。管仲有那么一个心思:等你打够了,沮丧地回来,我再给你一个惊喜和感动!这样一来,权力才会真正的牢固。
再说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宋闵公的父亲宋庄公临终的话就是要儿子找个机会干郑国和鲁国一票。但是宋闵公不敢一个人单干,而自己的同盟齐国老是闹叛乱,他埋怨齐襄公连自己的妹妹也要搞。去年,听说齐襄公的弟弟做了国君,本来要去重新建交,今年年初,又听说齐桓公单干吃了败仗,心里就想起那场令父亲怀恨到死的“七国大战”的惨败。《左传》桓公十三年传:“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上文说过了,败绩就是全军溃败,很惨烈的一次失败。
现在齐国突然派人请兵,宋闵公咬咬牙,看着一个手臂长到膝盖的战将说:“南宫长万,你去!给我把鲁国平了!”
宋闵公倒霉就倒霉在这个自己以为最厉害的战将身上,后来还被他拧死了。
披着老虎皮的马
《左传》庄公十年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次就是驻扎的意思。
齐桓公很不巧地遇上了南宫长万这样“张飞”类型的人带兵。南宫长万可以说和张飞是一对孪生兄弟,脾气暴躁,甲状腺分泌过多,力气据说比张飞还厉害得多。这种人自以为“长坂坡一声怒吼吓退百万雄师”就天下无敌,极端自傲,属于没有脑子的那种猛将。就他而言,带兵没有什么兵法,只要能打,大概也是因为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原故,不知道计谋更胜于勇猛。
这个人过于豪爽,奉命带兵,就大摇大摆地和齐桓公会师。刚驻扎在郎这个地方,就吩咐士兵休息,也不需要什么警戒,好像出来旅游似的,累了就准备睡觉。可是,鲁国人是不容小觑的,后来孔子出生在这里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宫长万刚要睡着,就听见寂静的夜里,地面好像地震一般,剧烈地响动,接着,军营里就大乱了,到处是恐慌的尖叫,连忙起来穿上战甲,出去一看:“我的妈呀!怎么来这么多老虎。”他是不怕老虎的,还好奇呢,骑上马要去赶老虎,谁知道后面杀来了敌军,再仔细一看,什么老虎,只是披着老虎皮的马。
“奶奶的。”南宫长万直接就杀入敌军中间,他想谁也打不过他,那就来吧。嗖的一箭射在了他肩膀上,一疼,不留神,又挨了一刀,摔下马去,被一百来个兵士冲上来按住,结结实实地捆上了。
第二年,南宫长万被放了回去,就因为宋闵公这个纨绔的国君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个俘虏,他就把宋闵公给宰了,自己一个人带着老母杀出宋国,这种性格有点像《水浒传》里的李逵,对母亲特别的孝顺,这是鲁庄公十二年秋天的事。《左传》庄公十二年传:“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这厮,绝对是一个万夫不当之人,和前几年“拉杀鲁桓公”的彭生有一拼。《左传》上是这么说的:“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遇见看不惯的人就杀了,简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像仇牧、太宰督这样的官,身边少不得有几个保安吧,可照样逃不了。
后来,齐桓公得知这件惊人的事件,不由想起那场战役,和他一起的宋军,仗还没有打就败了,只得苦笑地骂了一句:“败家的孩子!”
话说回来,鲁国还没有等齐宋联军开始进攻,就先打了个宋国措手不及,擒住了宋军主将南宫长万,宋军大败。宋军被鲁军吃掉,齐军就形单影只,只好撤回本国,齐桓公也意识到了再打还是输,输得更惨就没脸过去。
他这回倒没有遇上什么曹刿,而是另一个曹刿般的人物公子偃,披着老虎皮的马就是他出的计策。《左传》庄公十年传:“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两次战役,齐国不佳的运气,却一不小心成就了曹刿和公子偃。
成就了别人或许也算是一件好事,可是,自己呢?齐桓公站在战车上,对着远处国都的城门,感到内心的矛盾和尴尬,他该怎么向国人交代,还有什么脸去面对那些一直劝阻他不要再出兵的人?现在战败了,虽然他是国君,但是没有国人的信任,这个国君很容易被推翻,他该怎么办?
路遥远兮君将何所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管桓组合
黄叶落下的秋天,对于天下万物来说,正是丰收的时节。管仲远望着金黄色的田野里忙着收割的农人,城门口生意兴隆的小贩,内心稍稍有了激动之情。时机终于到来了,他在春天种下的改革之种,也应该收获了,转身登上马车,告诉仆人回朝。
仆人从管仲的口气里听出他心情很高兴,不由地问了一句:“仲父,您有什么喜事?”
管仲一乐,打趣地回答:“跑丢的牛找回来了!”
战败回国的齐桓公就像只磨去棱角的牛,管仲早已猜到会是这样的表情:坐在朝堂之上,愁眉苦脸地望着自己的群臣,不知道说什么,颜面扫尽。再战?齐桓公心说:再战,我的位子就不用坐了。
于是,不好去提军事上面的事情,底下的群臣也没人敢多言,他就问问国内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比如有没有人犯罪?今年农民收成怎样?国库收上来多少钱?
大司田宁越把今年粮食收成和国民收入,也就是类似于GDP的一些数字报上去给齐桓公看。齐桓公登时傻眼了,总共也才一篇的数字,他目瞪口呆地看了好几遍。他定定神,目光射向管仲,对视。
管仲心里一喜:你终于明白了。
齐桓公脸上有些羞愧地点点头,心里高兴,又不好意思:他连打了两仗,今年的粮食居然还是往年的一倍多,国库收入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今年齐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的相国管仲。
管仲在底下心说:“想哭就哭出来吧。”
的确很感人,管仲不弃不馁地替他这个肆意妄为的孩子管理这个家,没有一丝的怨言。齐桓公真的很想哭,平静了一下心情,凝视着管仲,觉得自己有亏于这个人才,心想若是他怨恨寡人,负气而走,寡人再上哪去找这样的人才,他不负寡人,寡人却负他。他开始意识到没有管仲,他的这番事业将渺茫无期。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如果没有受到严峻的打击,如果没有看到管仲预备好的那桶金子——国内经济改革的初步成效,是不会静下心来思考这些事情,也不会体会到管仲默默无声的辛勤耕耘,金子不是点着石头就出来的,而是要一天天的努力耕耘才能收获到。
齐桓公面对群臣简单地检讨了几句,自我检讨是必要的,否则怎么做国人的表率。齐桓公自我检讨完之后,发布了一条命令:“从即日起,大小事物皆裁于仲父,然后寡人。”这其实是重申拜相时的条令,那时候是脑子发热颁布的,而现在是脑子清醒冷静的情况下,他不能再轻视管仲,他需要他。
管仲基本上收回了原先失去的权力,他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件东西,权力就好像手里的笔,光有纸没有笔是写不出历史的。他需要这只“笔”去写一篇波澜壮阔的历史,齐桓公则需要他把自己写成历史的主角,这就是作者和人物的结合。
就这样,这一场齐国政府的权力变动结束了,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