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尔街之死-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条的根源,令他在学术界享负盛名。

  身为大萧条问题权威,伯南克理应是阻止金融危机失控、威胁实体经济的专家。但讽刺的是,现在市场对他的批评,就是迟迟未作大幅减息、加大力度挽救楼市和次按信贷问题。外界认为伯南克未有预视到次按危机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伯南克推崇央行应多与民众沟通,认为提高透明度有助经济运作更畅顺。但伯南克为应对这次经济萧条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 

  尽管,伯南克一直强调当前的经济困境远不如30年代的大萧条严重,一直宣称美国政府不会在应对这次经济萧条中出现失误。但就像当年克林顿总统一直宣称自己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小姐只是维持着纯洁的男女关系,最后在铁的事实面前,克林顿先生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与莱温斯基小姐之间确实存在着“性丑闻”。伯南克对外界的承诺到底有多少可信性,或者我们还需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再予以评说。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躲不过的金融危机
尽管,最早注意到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

  18世纪末,22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下院议员亨利&;#8226;桑顿注意到,无论哪个时期,在过了几年相对繁荣的好日子之后,经历一场恐慌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回顾他所处的那个世纪的历史,他看到英格兰经历了以下年份的经济危机: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年、1778~1781年、1784年和1788~1791年。在这18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都是经济自我复苏,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每一次复苏都只有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 

  后来,桑顿这样写道: 

  在1793年,经济非常糟糕的一个时期,我们所经历的困难比大多数银行要大得多,因为突然减少了一大笔头寸,这笔头寸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银行所存放的利息。

  但真正把世界性经济危机带上历史舞台的并不是英国,而是英国的远房表弟美国。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後,先後分别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而其中又以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於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後,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後,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後,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864年2月25日,联邦国会通过了《国民银行体系法》,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的通货,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金融体制,改善了之前由于各地滥设私立和州立银行而导致通货混乱、储蓄缺乏保障、信用不良、资金不稳的状况。

  1869年以后,美国银行的资本积累率高达45…60%,吸收外国资本也从1869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897年的34亿美元,有力缓解了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资金紧缺。

  而从那之后,由于美国经济也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期,而正是在这段平稳期内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逐渐超过了英国,美国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这种局面到了20世纪20年代又被彻底打破。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但后来,由于二战的爆发,美国成功把经济危机的影响转移到欧洲,这次危机之后,美国不但没有冲进地狱,反而借助二战为同盟国提供军事供应而一举奠定了自己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

  但二战过后,美国还是多次经历经济危机的冲击,而这次的金融海啸更被誉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百年难遇的一次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透过这次金融海啸,我们不难发现,不管在“非理性繁荣”的包装下,美国经济看起来有多么光鲜,但实际上美国经济模式的本质还是“从泡沫中来到泡沫中去”的“泡沫经济”。

从泡沫中来到泡沫中去的美国经济
对于这场金融海啸发生的原因,还有这场金融海啸对未来美国及全球经济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现在,不同学派、不同价值理念的专家还是秉持着不同的解释。

  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

  的确,从表象上看,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

  放贷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它与传统的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不同,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还贷负担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

  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其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个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

  这些缺乏偿付能力的信贷在房市景气的时候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旦出现了违约可以立即将房子转卖出去,而房子的价格上涨部分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由于信贷违约带来的损失。但一旦房价增长幅度超过了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房价必定要承受由于增长过度而带来的回调压力,而房价回调必定从房价下跌和借贷人由于还贷压力增加而导致信贷违约比例增加两头压缩相关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同时房价由景气转向稳定乃至萧条过程中又会极大程度引起市场恐慌,导致新的资金不能流入这些信贷机构,从而导致这些信贷机构破产,而由于信贷机构的破产又会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恐慌情绪,从而诱发整个市场的信心及信用危机,导致信贷机构乃至为信贷机构提供服务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流动性紧缩危机。而如果这个流动性危机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又会诱发挤兑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

  然而,以上所有的解释都是围绕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上,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却没有过多触及。如果我们单纯从这些现象去着手,那么我们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这就好比,美联储通过实施低利率政策抑制了IT高科技泡沫对整个经济造成的影响,却诱发了房地产泡沫并进而导致了这场百年难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但从本质上看,美国次级贷危机更多来自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富豪阶级过度重视资本回报导向与单一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内必定走向局限的内源性矛盾。

  从美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来看,类似的经济危机不下数十次,只是这些危机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一样而已。因此,要真正从本源性消除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单纯从房地产泡沫或者科技股泡沫这些表象型原因内寻找解决方案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只从表象入手,你今天解决了房地产泡沫,明天可能诞生新能源泡沫;你今天控制了IT高科技泡沫,明天可能出现转基因泡沫。要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美国这次可能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持续而深远副作用的金融危机,就必须从美国经济体制内部寻找原因。

  尽管,凯恩斯和熊彼特分别从不同角度试图找到完全杜绝经济危机的根本性方式和手段——凯恩斯提倡他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熊彼特宣扬他的科技创新观点,但不管是凯恩斯的理论和熊彼特的观点,在一段时间获得显著效果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必定是一次报复性的反弹。

  可以这么说,美国政府要应对经济危机就好比西西弗斯在推他的那块注定徒劳无功的石头,无论西西弗斯怎么努力的把石头推上山顶,到了晚上,那块巨大的石头依旧又会再度滚下山来。于是,西西弗斯便得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工作,徒劳无功永无休止。同样,无论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办法,试图把经济危机完全扼杀在摇篮里,每一次得到的结果都是眼睁看着已经彻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之后,立刻迎来一场新的恐慌与迷乱。

  尽管,在克林顿总统当政时期,美国的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 ,这也是“二战”后除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以外的最佳纪录。而只有 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同样也是自艾森豪威尔以来最优秀的表现。1998…1999 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长期债券利率均徘—徊在大约 5%,这同样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克林顿执政的最后 3年里,财政盈余超过3 000亿美元,依旧是“二战”后最漂亮的数字。

  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开始为克林顿创造的“经济神话”而赞叹不已,认为美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彻底终结“经济萧条”的万能药方,这个药方就是所谓的的“鲁宾经济学”,即通过削减赤字来降低利率。

  但实际上,这个药方和供给学派认为一切繁荣皆来自减税的主张一样荒诞不经。无论是自由派经济学家,还是保守派经济学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