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本地不少头人(识时务的俊杰那个民族都有)的密切配合下,不少民愤极大但是抗拒帝国收税的的奴隶主和头人被公开处死。大量的食盐、烈酒、布匹、金属制品和武器以更大规模的事态流入藏区,用来交换藏区出产的金银、宝石(玛瑙、蛋白石、蜜蜡石、松石、橄榄石和红玉髓等等)、药材山珍(红花、松茸为主)。
半年后,建立了亚东口岸之后。大量的尼泊尔和波罗王国的商旅就到这个海拔3000米的口岸交易藏区的物产,源源不断的粮食、油脂、奴隶和纺织品就在这里被换成帝国的物产(含藏区物产)。低海拔的商人大多数都是到了这个高海拔的口岸交易完就撤了,难以忍受的缺氧等高原反应就连生存在尼泊尔这等地区的人都难以完全适应。
王百川简直都搞不清楚老师们要自己来这里是为了打仗还是做生意。
日进斗金的他几乎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几乎做的就是城管和税警的工作。
武装到牙齿的骑兵虽然很有战斗力。但是每天只有简单的巡逻和反走私工作也实在让人没有**去打起精神。直到他接受了一份指令。这个指令就是扩军备战。不久之后穿越众决定武力吞并印度东北的迦摩缕波。
在次大陆的各个国家之中,唯一可能与帝国在陆地上直接接壤的国家就是紧挨着低矮的若开山脉的迦摩缕波。大理被帝国接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各个白蛮乌蛮的少数民族部落基本都归化了。商路基本通达的大理要想修筑一条穿过若开山脉东北段到达3500米海拔的道路的确困难。但是从西北,正南、正东三面夹击这个封闭又没有警惕心的国家简直易如反掌。
兵力最多的自然是后勤运输最给力的南方海军陆战队和殖民地军队,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骑兵为主的亚东军团,重要性最大的还属东面的工程大队。
帝国预计要修筑一条横贯横断山脉的干线,从大理旧都羊苴咩城到蒲甘都城蒲甘被修改为到迦摩缕波西南的提斯浦尔,自然要派遣最精干的工程队伍去开路了。
这涉及到真个次大陆的战略。自然要万分重视。虽然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值一提,但是也不是随便给人刷经验的弱鸡。这个古老的国家在唐代的戒日帝国最鼎盛时期都没有被次大陆霸主戒日王所征服。在现在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抵抗力的部落联盟。
根据最新传回的情报显示,这个国家拥有2000头战象,20万名义上的动员能力,首都提斯浦尔拥有近3000人的近卫军团,武器装备基本都是达到中世纪的铁质刀剑和局部铠甲的水平。在战术层面看,这个国家的物产可谓足以支持20万人作战一年以上的。为了避免持久战,三路出击也是为了快速平定这个国家的动乱,大军压境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实施军管。
亚东的军团只需要派遣2000骑兵快速突进王城,打他个措手不及。波罗王国的‘武装商队’则带着大批的物资和商品到这里收买地方的势力和下层民众。大理省出发的筑路大军除了补给和建材,几乎什么都没有。三路军队的会师地点就在提斯浦尔城下。
亚东的军队主力实际上和当年王玄策灭国无数的军队组成来源一样。大多数都是吐蕃的骑兵和尼泊尔当地招募的山民。汉人的数量较少。几乎全部都是西宁等地的混血儿和羌族组成的军官。在通过一年多的组织学习、扫盲和磨合之后这只军队的战斗力几乎达到了这个时代骑兵中的巅峰,根据和波罗王国接壤的边防军演习结果判断一队30人的骑兵歼灭2000人的印度步兵或者200战象部队毫无压力。
冷兵器时代的巅峰装备——连弩和带有血槽的蒙古弯刀装备的亚东骑兵军团消灭几十倍数量的印度无铠甲无机动力量的军团丝毫没有压力。军团携带的辎重中除了箭枝和计划中十天的口粮之外就是数百公斤帝国最新制造的炸药包和可拆卸组合的抛射机了。这种攻城拔寨的神器远比那些传统的攻城器械更加给力,巨大的震撼效果足以瞬间摧毁所有敌人的精神。
在朱罗国的灭国之战中。炸药包的威力被宣称为湿婆的怒火。相信很多印度的高层都听说了这种威力极大的武器在攻城战中的威力了。几百年前王玄策凭借1万人马就能将印度诸国打的屁滚尿流,现在进入火药时代的精锐骑兵绝对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这些顽抗的家伙。
不教而诛谓之虐,迦摩缕波没有什么对不起帝国的,随意征伐的确不符合道义,但是积年的旧账被翻出来,曾近和波罗王国几次谈不上规模的摩擦也被提出来作为借口。波罗王国在三路大军进入迦摩缕波之前就主动跳出来,发动四千人的军队进入迦摩缕波。意图在其反应过来之前占领接壤的东北部大片肥沃的平原。将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全部占领。这就给了帝国一个很好的接口出兵,波罗王国是帝国的保护国,也是军事同盟的一员。
盟国的军事行动必须要配合。至于这个配合力度就由帝国说了算。不想出力就会出一个团的兵力当当后勤运输员,积极配合的就全军压上,将盟国的军队甩在后面吃灰,自己先占领所有要地和战略战术目标。最后在战后的分赃大会上谈判瓜分。
亚东的军团凭借横扫次大陆的势力绝对可以无视一切。但是帝国的指令就是在波罗王国占领蒂斯塔河以东至玛纳斯河之间的土地之前,停留在彭措林等待时机,当波罗王国的军队收到打击和重挫之后,带领骑兵直接沿着山路一路向东,不经过沿河城镇直接冲击迦摩缕波心腹,放弃一城一地的争夺,拿下所有王室宗亲。等到波罗王国的‘武装商队’进入河谷平原之后直接开始动手战后重建。
波罗王国将会主动割让彭措林等喜马拉雅山山麓地区和帝国划江而治。帝国在这里的边境将延伸到布拉马普特拉河和蒂斯塔河交汇的地方,向东沿着过去波罗王国和迦摩缕波在后世的梅加拉亚邦南部边界延伸到若开山脉的大理、蒲甘、波罗三国交界地。也就是说波罗王国不光要交出所有所侵占的迦摩缕波的土地。还要搭上一块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帝国。
王百川手中的地图有两份,一份就是军事地图。一份就是战后帝国重建这一地区的行政地图。国家的边境被彻底明确下来,从西经33°北纬26°向东到蒂斯塔河,沿着蒂斯塔河河心线到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心线交汇处,在向东一直沿着西隆高原南麓到若开山脉。
这部分新开的国土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原住民,但是只要和行军路线一样的三条进入此地的商路开通之后,很快就会成为帝国在次大陆最成功的示范领地。
自己作为此次会战的总指挥压力还是很大,压力最大不是战斗过程中的困难,而是战后建设的困难。
亚东军团直接就要就地转化为这里的政府军队的种子和军官团,分出部分的军队还要建立新的动员体系和警备部队。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自己起码要搞定90%的平原地区的动荡。时间太紧又十分没有经验,这让王百川很是头疼。
这个善于领兵治军的军校生不得不向老同学求救。这个及时雨一般的老同学是谁?请看下回。(未完待续。。)
第207章 资本输出的必要
207章 ;资本输出的必要
“这里简直就是一穷二白的无人区啊!”韦宗史初次来到帝国在东印度的势力范围,看到一片繁华的码头和城市外面竟然不是农田和村落,而是沼泽和荒地不禁惊讶了一下。
“师弟无需惊讶,师兄我刚到此地时候更加荒凉,不过三个小渔村而已,三百多人的居民能有什么用?要不是师兄我和众多同年聚集财力物力兴建港口和码头,这加尔各答哪有如今已初具规模的情景?
你们这些见惯了帝国本土沿海壮观港口码头的,根本想象不到在一片荒芜的岸边兴建一坐港口的苦和甘。”胡海作为带队者,对这一批来到东印度工作的帝国大学后辈解释道。
“谁不知道苦和甘,你父亲不是印度外交部印度司的副司长吗?到这里来发财还会吃什么苦,最多也就是在各个部门跑一跑批文和贸易配额和进出口退税的文书。这些东西都不用离开神京就可以从新开设的印度银行贷到款子,拿到钱的你们不是马上被那些建筑承包商包围了吗?那还轮得到亲自出面搞码头建设?”一个同行的后生讽刺起他的虚伪了。
“是啊!的确是这样,但是我就是到这里来了,总是比那些躲在本土不敢出境出差的承担风险却想多分点红利胆小鬼要好。公司股份制就是好,所有职务明码标价,印度本地的监管和总务薪资就是比本土的要高几倍,这里事务繁杂。气候炎热,瘟疫蛇虫众多,没钱谁会卖命?要不是想着你们都是学校里一个社团的后辈。谁会带你们这群菜鸟来发财镀金?”
“是要谢谢前辈的提携,不过此地劳力不多,土地荒泽,前辈到底是为何要选择此地建港的?我等前来此地也不是混吃等死,没有发展的港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功业?”一个带着眼镜的后生问出了其他人的心声。
“原本来此之前,你们是不能知道此处天机的,不过上面命令已经下来了。我今天就和你们述说一下。选择加尔各答作为他活动的中心,这一地点是经过仔细选择的,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湾,东面四千米处有盐湖,因而受到保护。敌对的印度教的国家处于胡格利河西岸,因此从海上进入加尔各答的通道不受威胁。而在胡格利港则不然。而且。胡格利河流经加尔各答处河面宽阔,河水也深,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此外,我们来到之前,从上游被淤塞的萨德冈港迁来的印度商人已选定在当地的三个村子定居。我选择加尔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里出现了这批商人。到1948年,因附近的布德万发生叛乱。波罗王朝的行省当局对着块日益发展的殖民地变得友好起来。帝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要求允许其贸易站或工厂筑堡防守,他们得到可以实行自卫的一般许诺。叛乱者被波罗王朝迅速镇压下去,但殖民者的砖土防御工事保存了下来,这就是1950年被命名的帝国堡(旧天威堡),1948年,我获得了授权书,可以购买上述三个村庄的所有权。”
“但是这里人烟较少,没有足够的劳力开发,有没有足够的农副产品就近供应出口,哪有什么利润可以支撑这里长久的发展?”韦宗史问道。
“这就是天机了,上上个月我才拿到帝国政府颁发的委任状,任命我做东印度公司的执行总裁,统管公司印度东北地区的所有商业和经济活动。东印度公司虽说是政府控股的大型国企,但是自主经营的传统很强,一般情况下帝国政府不会过多的干涉公司的运营;但是这次就不一样了,董事会直接宣布接受中央政府投资2亿龙元,组件全资子公司东印度投资集团。主要间接控股东印度综合银行和恒河贸易集团,同时开始了全面的投资恒河三角洲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园的各个上下游产业,疯狂的吸收各个农村的劳动力和波罗王国的土地。
上面搞这么大的动作就是为了开发这片肥沃的土地吧,我初步估算了一下,波罗王国足足有三千万亩上等的水田,七千万亩一般的水田,整个恒河三角洲都是肥沃的热带沃土,沿海的红树林足足200多万亩,只要做好水利和防止海潮倒灌的工程,要是风调雨顺,一年产出的粮食足足可以养活一亿人呢!”
“嘶!”在场的众多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怪不得本土要派我们来这里,这里简直就是贸易的天堂啊!听说师兄在前年回乡探亲的时候,带回去了价值20万的年节礼物,我们还不相信,以为是师姐吹牛皮,原来是真的啊?”一个同乡后辈感叹了一下。
“那是!我好歹也是在这里厮混多年的商界精英啊!每年经手的买卖起码这个数。”胡海伸出左手手掌五根手指来回转动了180度。
“莫不是一百万元?”一个小个子的后生问道。
“说笑了!哥哥我哪能在一百万里面捞出20万。每年的买卖总额起码1000万龙元往上走啊。”
“怎么会?就这还不到一个东夷岛大贸易区怎么可能赚到1000万的纯利?(波罗王国只开放了三分之一个孟加拉面积的沿海区域给帝国自由贸易投资,其他地区被延迟到十年后开放。此时的跨国大宗贸易基本都是100%以上的利润,利润太低的就要上规模,这对于帝国紧张的运输能力是个难题。)此地的购买力有这么高吗?”
“怎么可能!我们运来的消费品在本地基本卖不动,这有多大的消费品市场?几乎90%的进口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要的本土才能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建材。比如钉子、五金耗材(锯条和各种紧固件)、高标水泥、玻璃和纸张等等。出口的全部都是茶叶、稻米、小麦、甘蔗、黄麻,红木、杂木、皮革棉花也不少,但是比不上蒲甘和西南地区的港口。满船的大米从这里运到本土不亏本就不错了。虽说本土江浙沿海大片的山地丘陵土地都退耕还林,种植水果和竹子了,但是也消化不了这里的大米啊。所以我们很多大米都是运到西方的阿拉伯世纪和东玄洲沿海各地去交换当地的货物呢!南洋地区对这里的替代效应太强了,在这里发展专业商品化的热带农业显然是不合算的所以我们几乎将所有的公司种植园全部用于种植甘蔗和棉花了。大量雇佣本地劳动力来采收和加工非常合算,这些深加工出来的蔗糖和纺织品都是运到西方去交换金银和帝国需要的矿产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度三角贸易航线吗?投资这里就是为了获取本土之外各个港口之间的贸易专用物资?这种投资目的实在是太给力了!”韦宗史感叹道。这种体外循环的贸易结构在帝国运输能力有限和市场有限的前提下是最好的选择,也是获取金银、奢侈品(象牙、宝石和皮草等等)和诸多质轻价重的名贵进口货物的最快手段。
“对,我首先发现的。厉害吧!就是我发现这个贸易航线之后才建立的总部在科伦坡的印度洋贸易公司和总部在这里的东印度贸易公司呢!帝国竟然就因为这个给了我一个终身子爵的爵位。虽说我没有得到多少股份,但是每年2%的股份分红加上20万的固定总裁薪资,也算跨入帝国上层了吧!”胡海得意的说出了自己爵位的来历。
“从本土运输开发物资和设备来东印度。从东印度运输糖和纺织品去售阿拉伯世界,从阿拉伯世界运输金银矿产和象牙、宝石、**没药等贵重货物回国。一年可以跑三次大来回,一年下来可以赚到四十倍的利润呢!”韦宗史拌着指头算到。
“哪有这么多!一船金属制品换一船象牙有可能吗?最多一船钉子换半船白糖,半船白糖换四百根象牙了不起了。几艘船的还有可能。上了规模之后。最多只有十倍的利润嘛!”胡海辩解道。
“你还没算印度和东玄洲等地港口投资和圈占土地所产生的价值上升所得利润呢!这些地产生意算进入,一年的利润何止40倍。”韦宗史反驳起来。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