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芏骼础⒉┕拧⒁督S⒌茸槌纱硗庞�12月17日前往西安开展工作。宋子文到西安后,周恩来等分析了情况,认为争取宋子文,对解决事变有重要作用。
第13页 :
    宋子文在亲自了解到事变的情况、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和蒋介石的安全状况后,认为事情的解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鉴于张学良、蒋介石双方的态度,宋子文认为当下宋美龄是劝说蒋介石的最佳人选,他必须尽快偕同宋美龄返回西安。21日,宋子文回到南京。

    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宋美龄亲赴西安救蒋了。为什么宋美龄要亲自赴陕呢?宋美龄得知西安方面绝无伤害蒋介石的意图及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后,感到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极大。而摆在宋美龄面前的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主战派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形势仍有逆转的可能;另一个是蒋介石的脾气暴躁,容不得张、杨的这次行动。根据端纳告知,蒋介石拒绝同张、杨进行谈判,并以死要挟张、杨。如果这样的话,和平解决事变就会遇到重大的困难。对此,宋美龄感到有亲赴西安一趟的必要。而当时的形势仍很紧张,内战随时有可能爆发,赴陕的风险很大。张学良曾来电表示:“如果内战不停,不宜来谈,因无法提供保护。”主战派恐吓说西安是“充满流血与火的赤色世界”。南京也有人提醒宋美龄:“倘赴西安,不独不能晤委员长,且将被囚作质,丧尽尊严。”对于这一切,宋美龄全然不顾,她为着她那个阶级与集团的利益,求得同蒋介石的直接联系,承担了风险,去胜任这个别人无法完成的使命。“蒋夫人还确认到,现在是她涉足于对立的双方进行调停的时候了。无疑,双方都有许多各自的道理,但若没有蒋夫人的影响,恐怕双方都不会有心去倾听另一方的见解。”+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22日,宋美龄偕同宋子文、端纳、蒋鼎文、戴笠等,飞赴西安。飞机将要在西安机场着陆时,宋美龄把她的左轮手枪交给了端纳,说如果张、杨的部队要抓她的话,就请端纳开枪把她打死。端纳一面答允,一面笑着说他不会这样做,因为他对张学良“不存怀疑之心”。当晚5时30分,飞机着陆,摄影师连忙拍照。“当时的情景也确实值得记录在案。他们乘一架福克式三引擎飞机,无线电天线迎风嗡嗡作响,在泥土地上滑行了一段终于停了下来,疲倦的乘客们走下飞机,周围是戴着老羊皮帽、高举着火把的东北军士兵。蒋夫人把耳朵遮住以抵御蒙古刮来的寒风少帅穿着一身熨得笔挺的军服,从火把圈外走了进来,朝美龄深鞠一躬表示欢迎。”

    宋美龄到西安后,第一个行动是与蒋介石会面。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这样记述他们见面时的情景:“余入吾夫室时,彼惊呼曰: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言既,愀然摇首,泪潸潸下。余强抑感情,持常态言曰:我来视君耳。”那时,蒋介石仍想以死来威胁张、杨,不肯同张、杨进行谈判。对此,宋美龄是比较理智的。她对蒋说:“此后君不应该轻言殉国。君之责任仍在完成革命以救国,君更应宝贵君之生命。”她还告诉蒋,只要处理得宜,事变可以马上解决。“我等目前应自制,应忍耐。”“蒋介石在这熬难的日子里,一直由他一贯遵循的那种传统的、个人的英雄主义所支撑;美龄则站在民主主义者的观点上,倘若一个人只抱有一种信念,能坚持多久呢?不管怎样,美龄再一次来到蒋介石身边,她总是能帮助他将严格的信念转化到急迫的变通之中去。”
第14页 :
    宋美龄的第二个行动是会见张学良。她责备张学良不该以为用武力就可以使委员长就范。少帅辩解说:“委员长坚拒不愿与我等语,自被禁后,怒气不可遏,闭口不愿发一言,深愿夫人婉劝委员长暂息怒气;并望转告我等实一无要求,不要钱,不要地盘,即签署任何文件亦非我等所希望。”他们谈了很久,张学良出于面子,对于美龄在给丈夫写的两封信中流露情感表示赞赏,他在蒋介石被抄的信件中读到过这两封信。最后,张学良表示他个人愿意“立即恢复委员长之自由”,“唯此事关系者甚众,不得不征求彼等之同意”。直至凌晨2点钟,应宋美龄电话询问,张汇报说,杨虎城和其他人不同意他的看法。彼等言,子文与夫人与我交谊甚厚,我固可自保生命,彼等将奈何?彼等责我使其牵入漩涡,并称所提之条件无一承诺,遽释委员长,岂非益陷绝境?”宋美龄也明确表示,她愿意面晤任何人,凡是蒋介石不愿见的人,她可以代为见。

    第三个行动是参加正式谈判。23日、24日,以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为一方,同西安方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进行了两天的谈判。谈判一开始,周恩来首先提出解决事变的六项主张,其基本内容是:(1)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他救国的具体办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些主张,顺乎历史的潮流,完全符合民族的利益,切中当时国民党统治的弊端。在权衡利害后,宋美龄他们基本上接受了这些要求,但也不免讨价还价。经过两天会谈,根据上述的六项要求达成了基本协议。24日夜,在宋美龄的导引下,张学良陪同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据《周恩来年谱》记载:“晚,会见蒋介石。蒋表示同意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条件,并表示在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去南京谈判。”25日,应周恩来要求,周恩来与蒋介石再次作了面谈。周恩来向蒋面述了中共中央的态度与政策,蒋介石则作出了相关承诺。据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载:周恩来要求蒋介石作出三项保证:“停止剿共;容共抗日;允许派遣代表前往南京解释”。蒋介石回应说:“共产党愿意停止一切共产主义宣传活动,并服从他的领导,他将像对待自己子弟兵一样看待他们”,并要周恩来“针对相关问题详细讨论之后,亲自去南京”。这样,为和平解决事变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宋美龄的第四个行动是争取早日释蒋。宋美龄很焦急与疑惧,唯恐已经争取到的局面会起变化。这是因为蒋介石没有在协议上签字,中央军也没有撤至潼关以东,西安许多爱国将领不让蒋走。于是,宋美龄就往来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之间,作多方的疏通;另一面要蒋介石派蒋鼎文持他的手令,命令中央军自潼关后撤,并转告孔祥熙、何应钦关于西安谈判的进展情况。此外,宋美龄加紧做张学良的工作,给张施加压力,说南京方面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心理,停战期已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又会开始,双方都会毁于这场战争中,希望张学良在圣诞节前放走蒋介石。最后是张学良怕在放蒋这一着棋上出乱子,就在25日下午3时多,既没有同周恩来也没有同杨虎城事先商量,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直往飞机场,然后亲自同蒋介石飞往南京。《宋氏家族》一书对此有一段文字叙述:“门开了,蒋介石身穿一个普通长褂,由夫人搀扶着走了出来。他苍白消瘦,行走感到吃力。随后子文、少帅和其他将军,他们沿阶而下,坐进第一辆轿车开走了。张学良似乎在车门前迟疑了一下,然后坐了进去。”
第15页 :
    蒋介石在离开西安时发表了一个《蒋委员长离陕前对张杨之训词》。蒋介石说:“此次西安事变,实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绝续之所关,亦为中华民族人格高下之分野,不仅有关中国之存亡而已。”他指责张、杨说:“以言此次事变之责任,当然尔等二人应负责”,“尔等将余留居西安,则引起战事之责任,即应由尔等坏纲纪之举动负之”。他还标榜自己道:“余生平作事,惟以国家之存亡与革命之成败为前提,绝不计及个人之恩怨,更无任何生死利害得失之心。”西安事变就此和平解决了。

    蒋介石回到南京,当时有那么一个所谓“举国狂欢领袖回京”的场面。陈公博回忆说:“蒋先生离陕的那夜,说张、杨服从蒋先生的命令了。然而西安那夜也全城放鞭炮,警察也一样地拍老百姓的门叫放鞭炮,说蒋先生服从张、杨的主张了。”蒋介石为了表明自己对事变的责任,在12月29日特呈请辞去行政院院长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职务,经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加以慰留,给一个月藉资疗养。∫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张学良陪蒋介石到南京后,就被交军事委员会处分。12月31日,军委会军法会审,判处张学良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4天之后,即1937年1月4日,又明令特赦,交军委会严加管束,蒋介石在溪口发表了《呈请国民政府赦张学良文》:“窃以西安之变,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惑于人言,轻于国纪,躬蹈妄行,事后感懔德威,顿萌悔悟,亲诣国门,上书待罪。业蒙钧饬交军事委员会依照陆海空军刑法,酌情审断,处以十年有限徒刑,大法所绳,情罪俱当,从轻减处,已见宽宏。”又说:“敬恳钧府俯念该员勇于改悔,并恪遵国法,自投请罪各情形,依据约法,更沛仁施。将该员应得之罪刑予以特赦,并责令戴罪图功,努力自赎,藉瞻后效,而示逾格之宽仁是否可行?理合备文呈请,仰祈鉴核施行。”这一场“审张”、“赦张”又“管束”的戏,实际上是给蒋介石一个体面的下台阶。

    为了使西北有一个安定的局面,蒋介石于1月7日由溪口致函张学良说:“中在乡医嘱静养,山居极简,略癒准当约兄来此同游。关于陕甘军事善后办法,中意:(1)东北军应集中甘肃,其统率人选,可由兄推荐一人,前往率领,免使分散,以备为国效命。(2)(杨)虎城可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使其能行使绥靖职务,可嘱其与墨三(顾祝同)切商办法,应照已发电令办理。请由兄手翰告虎城及各将领,勉以切实服从中央命令,不可再错到底,如是不但部队与地方得以保全,亦即所以救国自救也。尤须使虎城知全国公论,此次中央只令虎城撤职留任,而对部队又妥为处置,备极宽大,若再不遵中央处置,则即为抗命,国家对于抗命者之制裁,决不能比附于内战,而且中央此次处置,全在于政治,而不用军事,亦已表示于国人,故彼等必须立即决心接受,不可有丝毫犹豫,方为自救救国之道。知兄近日关怀时局,必极望早得妥善之解决,以利国家,务望即以此意剀切函告虎城及各将领,使之安心遵从命令,兄如有所见,并请酌为补充。”

    14日,蒋介石在溪口复函杨虎城说:“米主任来奉,详诵来书,藉悉一是,汉卿兄问题,中已于志刚同志带奉函中详述之,此时为国为友为公为私计,皆无回陕之理,明达如兄者当然能了然,望勿再以此为言,须知中与彼同一境地,中虽在乡休假待罪,要知陕甘事变未了,与汉兄为国家计,皆不能置身事外,否则国不成国,人亦非人,复何革命抗日之可言。兹为陕甘袍泽与革命前途计,汉兄特提二案,对兄等之意见,决不抹煞,望兄以国事为重,应知革命创业之艰难,历史养成之不易,耿耿此心,惟冀览察,余托米主任转达。”
第16页 :
    19日,蒋介石再详函杨虎城,指责杨虎城说:“兄等依然固执己见,不察国家之需要与事实,有出于寻常意想之外者,由兄等所提之要求,测兄等近来之心理,一方面以表示就职,掩盖国人之耳目,一方面则欲更进一步的割裂军政,破坏统一,以造成西北为特殊区域,表面虽宣布就职,较之未表示就职以前,其为患于国家者将更大,而自身之表里不诚,将何以逃国人严正之责备。”他进而提出了三条意见:一是表示“中央无论如何决不能放弃西北”;二是表示不能放张学良回陕,“陕甘之统一一日未复,即中与汉卿之罪责不得一日而卸除,汉卿深知此意,故并无回陕之请求而惟望问题之速了”;三是认为杨虎城的主张“何异将陕甘一切,悉令特殊化,何异于要求中央放弃其国防建设与后方根据地”,要求杨虎城“即应简单坦白,放弃错误,昭示诚悃,表里一致,接受命令”。最后他又威胁性地说:“中正负疚之身,休假山居,本无任何之职责,兄等若必孤行到底,此后不独西北问题非中所欲置喙,即汉卿今后之行止如何,亦非中之所愿过问,追念多年患难与共之情,及国家不堪再误之危况,辄不禁质陈所见,而致其最后之忠告,何去何择,惟兄及东北诸将领共察焉。”★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要陈布雷替他写一本《西安半月记》,从1936年12月11日起记,直至记到12月26日。陈布雷在1937年的日记中说:“2月2日,蒋公赴杭州,余与郑医师等同行,在杭州度阴历年,辟室新新旅馆,撰西安半月记。”《西安半月记》把每一天的主要活动记下来,把蒋介石的一些思想即内心活动也记下来了。这本《西安半月记》反映了蒋介石顽固地站在他固有的立场上,对西安事变提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认为这次事变是“几摇国本”。蒋介石把这一事变列入“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匪之功,预计将于两星期(至多一月内)可竟全功者,竟坐此变几全隳于一旦,而西北国防交通、经济建设,竭国家社会数年之心力,经营敷设,粗有规模,经此变乱,损失难计。欲使地方秩序、经济信用规复旧观,又决非咄嗟可办,质言之,建国进程,至少要后退三年,可痛至此!”第二,认为这次事变是“叛乱”。开始,蒋介石“犹疑为一部之兵变”或中国共产党“煽惑驻临潼部队暴动,而非汉卿有整个之计划”,后来,蒋介石认为“此决非临潼部队暴动,而非汉卿有整个之计划”,再后来,蒋介石认为“此决非局部兵变,而为东北军整个之叛扰”。而且蒋介石把它同1922年6月陈炯明叛乱相比较。第三,抱着顽固到底的决心,不愿谈判,不让向他提出条件,而且以死要挟。蒋介石要邵力子转告张学良:“汉卿平日在余前畅所欲言,但在今日,则必汉卿不提出任何条件,余方能倾听之。”他一再表示所谓“已决心牺牲此身”,以维持什么“国家之正气”,表示要“成仁取义”。他还给宋美龄写了一封信说:“余决为国牺牲,望勿为余有所顾虑,余决不愧对余妻,亦决不愧为总理之信徒。余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对于家事,他无所言,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视如己出,以慰余灵,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