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小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浦械娜毡揪米涑勺急刚秸木谩6遣僮萏旎剩ǔR蕴旎什还炊运堑男形姆绞交竦锰旎实摹笆谌ā薄�
由于不满意在亚洲的斩获,日本准备挑战列强之中最强大的美国与英国。日本希望这两国将忙于欧洲的战争,让日本能趁机有更大的斩获,然后提议和谈。一个迅速、决定性的打击也将能教训傲慢的国家。
但开始的成功后来却对日本不利。战争初期轻易获得成功,而日本将成功归因于日本精神的优越性,使得日本想继续战争,不愿照原来的计划提议和谈。轻易获得胜利也使日本将对西方人的挫折感转变为轻视,这种轻视加上日本人的自认优秀使得日军对盟军变得残暴,而西方人也因此更加决心抗拒日本。这使得早日和谈更加困难。
表5…1从明治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发展
发展 时期
脆弱的“大正民主”与军国主义权威并存 1912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
经济灾难 20世纪20年代
西方国家对日本种族歧视 20世纪20年代早期至中期
新天皇软弱 20世纪20年代中期
军方在国内外出风头,制造事端 从20世纪20年代晚期起
日本陆军建立满洲殖民地 20世纪30年代早期
日本蔑视西方大多数国家 20世纪30年代早期
政党政治结束,军方几乎不受抑制,暗杀事件很平常 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起
经济改善,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因此问题仍存在 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起
经济朝准备战争的方向调整 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至中期
扩张主义意识形态占优势,包括藉由“天皇制”的教化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
对中国的非正式侵略战争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晚期
日本进入与德国之间的不安定的结盟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晚期
日本持续扩张引起美国的报复 1940~1941年
日本对盟国作战,希望在亚洲迅速有所斩获,然后撤退 1941年年尾
早期胜利促使日本继续战争 1941年年尾至1942年年初
战局转变成对日本不利,但叫停已经太迟了 从1942年中期起
野心缩小至本土防卫 从1944年中期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章综述(2)
日本在被投掷原子弹后无条件投降 1945年中期
日本现在几乎注定被锁在战争之中,形势不久转变成对日本不利。过度膨胀的野心迅速消退,最后缩小至这样的希望:顽固防卫日本本土以说服盟国给它一个适度慷慨的投降条件。盟国不会如此作为。美国已开发了原子弹,使用原子弹将比攻打日本要牺牲少得多的盟国士兵的生命。日本被警告,但日本犹豫未决。当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个核子受害国时,日本了解继续抵抗没有意义,所以无条件投降了。日本的野心现在粉碎了。
日本这一重要时期的主要发展摘要于表51。
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与做法在许多方面是早期的价值与做法的强化。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与做法以表5…2作摘要叙述。
表5…2从明治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价值与做法
⊙对外国人的怀疑与不安
⊙对自由与真正的民主的怀疑与不安
⊙决心成功
⊙强烈的民族自尊与民族主义精神
⊙服从权威(虽然往往是被迫的)
⊙尊敬天皇
⊙人民的世界观受到控制
⊙了解经济的重要性
⊙缺乏邪恶行为的明显概念
⊙正式权威与实际权力的区别,但实际权力仍需要被前者予以合法化
⊙阶层再兴,这次被应用于种族上
⊙纯净概念的强化,尤其被应用于日本本身
⊙日本的武士传统的理想化
⊙情感重于理智的倾向
⊙梦想缩小的倾向
⊙某一种宿命论
假如日本能节制其野心,而且也稍微压抑自尊,容忍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的话,20世纪历史可能改观。后见之明真令人惊叹。
第一节 美国梦想的新日本(1)
盟军在1945年8月底抵达日本,而于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后盟军的占领遂正式展开。日本人原本担心盟军残酷报复,但因为占领军最高指挥官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的受降演说而大大安心。麦克阿瑟强调必须把仇恨摆到一旁并展望和平的未来。他也表达个人对日本人民重建国家与重获尊严的信心。
他的属下没让他失望。不可避免地会有若干残酷对待日本人的事例,但一般来说,占领军对其昔日敌人显示出仁慈。日本人自己也极为合作。结果,占领军的规模很快能够从50万人减少为仅仅15万人。
显然,除了对食宿急迫又严重的实际关切外,
全国每五栋房屋之中约有一栋被毁(以东京与大阪来说,有超过半数房屋被毁),而食物极度缺乏。占领军提供一些食物援助,但要到1946年初才提供大量的食物援助。1945年底,许多日本人耗尽几乎全部精力只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来存活。
日本人民处于混乱与焦虑的状态中。日本人被教导去相信他们是神明的后裔,是优秀的、无敌的,现在他们的这种信念受到严重打击。他们对本国政治领导人士,尤其对军方领导人士的信心,也受到严重打击。许多日本人对那些领导人士感觉到愤慨、幻灭与遭到背叛。有些人甚至对裕仁有负面想法,虽然对天皇制本身并没有很负面的想法。
麦克阿瑟不仅以其演说,也以其做法让日本人感到安心。当年65岁的他,自从38岁以来就一直担任将军——当时是美国史上最年轻的将官。他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威严且自信,坚定但仁慈,拥有几乎弥赛亚式的信念,深信上帝给他一个塑造历史的命运。他既民主又权威,他最知道什么是对他统治的人民有利的信念,在某些方面他让人想起明治时代的寡头执政者。对于一个习惯于被领导的民族,他是受欢迎的新领袖。他被日本人推崇为新幕府将军,日本的美国皇帝,甚至于神。他的部属习惯于半开玩笑地说,假如你早晨过早起床的话,你能够看见他在距离盟军总部很近的皇居护城河水面上行走。
西奥多·柯恩(Theodore Cohen)(他本人是占领当局的一个重要人物)一再指出,麦克阿瑟身边的人对他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尊敬他;但又对他自负与不承认他人成就而感到生气。
在理论上,占领日本是盟军的事,不仅仅是美国的事,更不是一个人的表演。麦克阿瑟的正式头衔是盟军最高指挥官。在这些盟国中,中国与苏联没派部队来日本。中国为国内问题忙碌。苏联要求划定北海道为该国的占领区,而当这一要求被拒绝时,苏联拒绝派兵来受美国指挥官指挥。英联邦部队倒是扮演明确但有限的角色,大多局限于本州西部的一个区域。四个主要盟国——美国、英国、苏联及中国于1945年12月底在东京成立对日理事会(Allied Council),每两星期开会一次。也有由所有11个战胜国组成的远东委员会(Far Eastern mission),从1946年2月起在华盛顿开会,以决定一般占领政策,然后通过对日理事会转达。
但实际上占领日本几乎完全是美国的事,而麦帅是司仪。他把对日理事会视为“累赘”,把远东委员会视为“只不过是辩论社”,而不理睬他们。他想继续他的工作,而不管怎样他与华盛顿的构想大多已正在实施中。
华盛顿与麦帅都不仅有把军国主义与极权的日本加以解体的计划,也有重建乌托邦新国家的较宏伟的梦想。华盛顿从1942年中旬就已开始策划,曾参与罗斯福新政的人提供了很多意见。
新政人士是支持新政(罗斯福总统在20世纪30年代为减轻经济大恐慌的影响所推行的社会与经济改革)的自由主义者。他们特别关注达成较平等的财富分配以及支持工会而非大企业利益的劳工改革。
麦帅的计划似乎较晚成形,但幸运地和政府的计划相当类似。
华盛顿的政策常常由国务院的“幕后”人物拟定,诸如休·波顿(Hugh Borton)与乔治·布雷克斯里(George Blakeslee)。波顿是一个因对日本的了解受到赞赏且不喜出风头的人,但他在重建日本所扮演的角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波顿出版了若干有关战后日本的书,但大大地淡化他自己的重要角色。但从当时的重要指令与文件可以发现他参与了大多数的决策。他似乎参与了大多数有关占领日本的政策。这些政策大多在1945年10月以直接发给麦帅的一项指令传达。这一指令是“日本投降后致占领日本盟军最高指挥官的最初基本指令”,简称为JCS1380/15 (JCS是指联合参谋长)。此文件不应跟同年8月公布的较模糊、较简单的指令US Initial Post Surrender Policy for Japan(简称SWNCC150/4)相混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节 美国梦想的新日本(2)
JCS1380/15概述用来改造日本的被理想化的美国式民主。假如被保留的话,天皇将扮演作为名义上国家元首的纯粹象征角色。民权与个人自由将受到保障,必要的话由新宪法施行。包括妇女在内的所有成人将有投票权。军队与旧式警察将被废除,财阀将被解散。在军方、政府与商界曾对战争作贡献的所有人将被整肃免职。鼓励成立工会,而工会会员的权利会受到保护。
麦帅大致类似的理念以较夸张的方式表达。他在回忆录中将自己的职位比喻为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及拿破仑:
我必须身兼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工程师、工厂总经理、教员,甚至神学家。我必须重建一个几乎被战火完全摧毁的国家……日本已成为一项实验的全球最大实验室,将一个民族从极权军事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从内部进行政府自由化。显然这实验必须超过盟军的最初目的——摧毁日本再度发动战争的能力与惩罚战犯。
……我感觉我构想中的改革能够使日本跟上现代进步思想与行动的改革。首先摧毁军事力量、惩罚战犯、建立代议政府的结构、制定现代宪法、举行自由选举、允许妇女有选举权、释放###、解放农民、建立自由劳工运动、鼓励自由经济、废止警察的压迫、发展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业、从事教育自由化改革、打破政治权力的中央集权、政教分离……
为了恢复日本人的尊严与士气,他鼓励他们不要凡是日本的东西就放弃,而是“寻求把他们的最好与我们最好的融合起来”。
麦帅大多只是遵循华盛顿的命令,但并不能否定他的格外强大的作用。JCS1380/15本身虽然给他广泛的命令,有点儿矛盾地也证实其个人权力。这一指令对他作了清楚的陈述:“除了拥有对敌国进行军事占领者的传统权力外,你有权采取你认为适当的任何措施以实行《波茨坦宣言》。”有时他会运用这一个人权力。
解除军备是麦帅与华盛顿建立新日本之雄心勃勃的共同计划的第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陆军与海军在几个月内被遣散(当时的日本军队编制只有陆海军,但海军里有空军部队)日本被剥夺了以军事手段夺得的领土,这使得日本恢复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形势。当局采取措施开始遣返分散在亚洲各地的300万日军与相当数目的日本平民。占领当局下令日本支付赔偿给受害国。若干日本舰艇交给盟国,而其他战争装备与武器被摧毁,包括日本的核子加速器,这是优先工作但违反麦帅的愿望。在1946年与1948年之间,约70万人被审查,而被认为是“好战民族主义与侵略的积极拥护者”的约20万人被整肃免职。至少从规模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也与麦帅自己的个人意见相左。
或许所有解除军备措施之中意义最深远的是,将日本著名的“放弃战争”条款加进盟军总部人员于1946年初草拟的新宪法之中。这条款由麦帅亲自插进新宪法之中,但不一定是由他撰写的,因为其确切来源仍不清楚。
许多西方评论家毫无保留地认定这一条款是麦帅写的,而今日日本许多人宁愿相信这是日本人写的。事实上,这是一个“推诿责任”的经典个案。麦帅写下这一条款并把它交给草拟新宪法的小组,这是无可争议的。小组的一名成员李察·普尔(Richard Poole)证实这一点,他认为这条款是麦帅本人写的。但在麦帅的回忆录中,麦帅否认这是他自己的主意且硬说这是当时的首相币原喜重郎提议的。接替币原出任首相的吉田茂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回忆指出,麦帅向币原提议这一条款,不是麦帅所声称的币原向麦帅提议这一条款。西奥多·麦尼利(Theodore McNelly)提出下列可能性:这一条款可能来自币原,但那是对查尔斯·凯兹(Charles Kades)的提议的反应。凯兹是新宪法草拟小组的领导人,他对1928年反战的《白里安公约》(KelloggBriand Pact)印象深刻。劳勃·华德使人们注意到美国国务院的一项有关战后日本的计划。这计划是休·波顿在1945年5月9日草拟的,它提到“现在存在的一项广泛共识:战后的日本不应被允许保留陆军、海军或空军”。虽然华盛顿的这项特别计划提到“战后”时期且不是一个永久的安排,并且可能没有特别传送给麦帅,1945年8月的一份早期文件SWNCC150/2倒是清楚地提到“完全且永久地解除日本的武装”。波顿本人认为“放弃战争的原则”是麦帅的主意,而后来他认为解除军备是他的国务院同事乔治·布雷克斯里(George Blakeslee)的主意。在较广泛的意义上,我们也不应忘记,半个世纪前日本自己把朝鲜军队予以解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节 美国梦想的新日本(3)
这一条款(第九条)全文如下:
日本人民诚挚渴望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战争作为国家的一种主权并放弃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手段。
为了完成前述这一段的目标,日本将永不维持陆、海、空军以及其他战争潜能。国家交战权将不被认可。
惩罚战犯也是解除军备过程的一部分。在从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举行而由新近成立的远东军事法庭(由所有11个战胜国派人员参与)主持的东京大审判中,25人因为诸如策划并引发战争等重罪(A级)受审。所有人都被判定犯下不同程度的罪,这有时被形容为“胜利者的司法”。包括东条英机将军与前首相广田弘毅(惟一非军人)在内的7人被判死刑并在后来被以绞刑处死。若干其他审判在其他地方举行,诸如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在这些地方举行的审判之中,5000多名日本人被判定犯下诸如残酷对待战俘等较特定的罪(B级与C级),而约900人被处死。
从一开始在日本与海外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受审的人多少是替罪羊。许多可能被视为有过失的人从未被绳之以法。免于受审的人之中有七三一部队人员,他们曾对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