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睦锉锏媚咽埽晌吮硐肿约旱目砗袢拾共荒芨阃莱欠⑿沟哪且惶住S谑牵怨庖灏鸦鸱⒃诹颂堑慕ㄖ希诠フ继嗵旌螅逶率巳账铝嘶鸱偬内椤L懦堑呐ㄑ塘一鹗辗缴ⅲ哟苏庾幸磺灏倌昀返墓懦潜涑梢黄闲妗�
  太原的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赵光义却环顾四周,在断剑折戟中自豪感油然而生:豪杰天子周世宗柴荣、自己的皇帝哥哥赵匡胤几经努力都没有打下的太原,终于被我拿了下来!看来,他们比我差得多啊,我才是真正的英明神武!
  综观历史,当自己以为自己英明神武的时候,离狂妄失败就不远了。
  有些飘飘然的赵光义没有注意到在此前后宋军暴露的问题:一是在白马岭立了大功的郭进被监军田钦祚逼死,田钦祚在石岭关做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都部署郭进性格刚直,对这些事看不下去,就说了几次。结果心性阴险的田钦祚记恨在心,屡次凭借监军的权势凌辱郭进,监军是朝廷在军中的代表,郭进拿他也没有办法,不堪忍受的郭进竟然自缢而死。
  二是在围攻太原分配作战任务时,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各攻太原城的一面。刘遇被安排主攻西面,恰恰刘继元的宫城就在西面,当然那里的防守也一定会更严密,战斗也会更凶险,刘遇就吵着要和曹翰换攻城地点,偏偏曹翰不买账,说什么就是不换。这事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把赵光义都惊动了,他为了避免将领不和,就和了一次稀泥,对曹翰说:“将军你智勇无双,攻打西城的事那是非你莫属啊。”就这样曹翰才和刘遇换了防地。
  这两件事,一个透露出军队的纪律有了问题,一个显示了往昔勇猛的将领开始胆怯,没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
  将领惜命便会怯敌如虎,军纪涣散便是一群乌合之众。
  可赵光义正陶醉在自己超越太祖的大功业里,根本没细想这两个致命的问题。这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他居然以为自己挥手之间便可以改天换地,他要去和辽国的铁骑较量较量。
  幽云十六州,赵光义感觉以得胜之兵去取,简直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光荣在幽州城下破灭(1)

  赵光义一声令下,数十万大军杀奔幽州而去。
  征尘蔽日,杀气冲天。赵光义满怀信心,他要建立起和秦皇汉武比肩的不世功勋。
  他早就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愿,在兵伐北汉的时候,辽国就曾派遣使者质问:“为什么要征伐北汉?”赵光义声色俱厉:“北汉是中原天朝的叛逆,征伐它是顺天应人,理所当然。你们辽国不去救援,宋辽之间还能和平相处,假如你们一定要去救援北汉,那就只有放手一战了!”
  不论赵光义后来战绩如何,他能发此豪情万丈之言,比起后来那些猥琐的皇帝,真不愧为大好男儿!
  事实上,宋灭北汉以后,宋辽之间的缓冲地带已经消失,东起渤海,西至雁门,宋辽边界直接接触。
  双雄对峙,宋辽必有一战,已经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如何把握开战的时机,却是大有学问。
  赵光义选择的时机并不好。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认为辽军经白马岭一战已经伤了元气,惊破了胆子,再看见宋军只有哆嗦的份儿了;宋军灭了北汉,挟新胜之威长驱直入,符合“一鼓作气”的原则。
  但是,宋军攻占太原,并不是兵不血刃的轻取,而是累月血战,竭尽全力,到了“再而衰”的程度。拿下了太原城,疲惫的将士都想修整一番,再得些奖赏,要不,卖了半天的命,图的是啥啊!
  赵光义头脑发热,殿前都虞侯崔翰也跟着凑热闹,说:“这个机会难得啊,千万不要失去,现在趁热打铁,取幽州势如破竹。”史书上记载“帝悦”,皇帝高兴了,那些本来反对的官员也顺着说:“是啊,是啊,现在去取幽州,就好像在热锅里翻饼一样容易。”倒是攻城时勇猛过人的呼延赞说了一句老实话:“这个饼不一定那么好翻。”要说呼延赞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是个一勇之夫,没有什么统御才能,就连负责一州的军政事务也做不好,只好长期担任马军都军头的军职。不过,这次莽汉看得还真准。
  正在兴头上的赵光义谁的反对意见也听不进去,他马上命令河北等地赶运粮草,调发京东、河北诸州军马集中到镇州,不顾盛夏六月的暑热,等不及大军全部集结,六月十三日便迫不及待地亲自领兵从镇州浩浩荡荡杀向了幽州。
  急于建功的赵光义,忘记了孙子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至理名言,不知己也不知彼,没有好好地调查研究,没有制定详细周全的作战计划,贸贸然、急忙忙、兴冲冲地把数十万大军驱赶上了危机四伏的战场。
  赵光义的如意算盘是:以迅速的动作越过太行山,直扑幽州城下,趁辽军没有防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占幽州。一旦幽州得手,必然震动其余诸州,然后乘胜收复全部幽云地区。
  经过几天平均上百里的强行军,十九日宋军突然出现在辽军的防地,果然和赵光义预想的一样,措手不及的辽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统军使萧托古、伊实王萨哈被宋军击败,辽军接连丢掉了易(今河北易县)、涿(今河北涿县)等州,赵光义更是为自己的英明决断暗自得意。
  但头脑发热的他忘记了,这些只不过是大戏前的序曲,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二十三日的黎明,在熹微的晨光中,宋军抵达幽州城南,赵光义在手执闪耀锐利寒光的刀矛、铁甲铿锵的侍卫簇拥下,看着周世宗柴荣曾梦寐以求可始终没有见到的幽州城,他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好过。
  他不知道,近在咫尺的幽州,会和他终生无缘,他光荣的梦想,将在这里碰得粉碎。
  幽州不仅是宋朝巩固国防必须要夺取的战略要点,也是辽国绝对不能放弃的进入中原的桥头堡,自辽太祖阿保机起,辽国就时刻梦想把疆域扩展到黄河以北,幽州作为理想的前进基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有失,幽云地区将全线崩溃。而幽云地区,又是辽国粮食产区、税赋财库,失去这个地区,不仅失了地利,被关上了南下的大门,在经济上也将被严重削弱。
  因此,辽国对幽州十分重视,镇守这里的是南京留守韩德让,负责军事事务的是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幽州城也经过了扩建和加固,成为方圆三十六里,城墙高三丈、宽一点五丈,人口三十万的陪都和军事、政治重镇。如此坚固的城防,绝对超过了北汉的太原。
  幽州的军政长官都非等闲之辈。韩德让是辽金时期显赫的韩、刘、马、赵四大汉人家族中的佼佼者,他的祖父韩知古是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他的老爹韩匡嗣也历任节度使、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西南面招讨使等高官,后来还被封王。韩德让本人也“有智略,明治体”,后来辅佐辽景宗的皇后萧绰,拜大丞相,晋封为齐王,总领南北面事务,“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并被赐姓耶律,成为辽朝宗室成员。耶律斜轸是辽景宗的族叔,《辽史》称其“性明敏”,在萧太后摄国政时,他与韩德让、耶律休哥和萧挞凛尽心尽力地辅佐,为辽圣宗时进入全盛时期出了大力。
  这两人俱为一时人杰,幽州之战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
  当时耶律斜轸率兵驻扎在幽州城外,看到宋军士气正旺,便移师清沙河(今北京昌平境内)北,与幽州城遥相呼应。幽州城里的韩德让则拼命地督促加固城防,准备迎接宋军的攻城。
  志得意满的赵光义,认为耶律斜轸根本就不敢出战,只是在那里虚张声势而已,却不知道韩德让、耶律斜轸,还有即将到来的耶律休哥,将是他和大宋王朝的克星。
  赵光义沿袭攻克太原的战法,在二十六日下令四面攻城,定国节度使宋渥进攻南城,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北城,彰信节度使刘遇攻东城,定牙节度使孟元攻西城。
  又是一场残酷的城市攻防战,宋军舍生忘死地往城上爬,辽军拼命地往下打,幽州城一片尸山血海,锦绣繁华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民族的兴盛崛起,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幽州血战正酣,辽国的各地援军闻讯纷纷赶来助战,辽将耶律学古率兵火速赶到幽州,但幽州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他只好让军兵挖了个地洞,才摸进了城里,协助韩德让固守待援。
  在日夜不停的攻打中,宋军终于抓住了机会,趁黑夜有三百多宋军登上了幽州的城墙,可惜后援不继,被耶律学古带来的生力军一个反击撵了下去。
  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如果宋军后续部队大批拥上的话,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会变成另外一种写法。
  如果宋朝据有了幽云地区,拥有了易守难攻的防线,女真、蒙古还会那么迅速地崛起,进而横扫中原吗?
  连续几天的攻打,宋军除了伤亡再没有别的收获,刚刚进入辽境激起的战斗热情很快就熄灭了,厌战的情绪传染病一样地扩散开来。
  驻守在幽州城东南的是宋将曹翰、米信,曹翰就是在攻太原时死活不愿意换到危险的西城去的那位。有一天他看到宋军士兵在泥土里挖出了两只螃蟹,就像算命先生般地“预测”开了,他说:“螃蟹是水里的生物,现在却到了陆地上,就和我们一样到了不该来的地方。螃蟹又长了好几条腿,是预兆敌人的救援马上就要到了。而且,蟹和解(解甲归田,不打仗了)同音,看来我们是要退兵了。”
  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将领都这么说,小兵的心里更没底了,更不想再去厮杀拼命了。这分明是在动摇军心,曹翰的怯战和避战心理,就是太原城下刘遇的延续。
  曹翰虽然对在土里发现螃蟹解说得荒唐,可有一件事让他说准了,那就是辽国的援兵真的要来了。但赵光义丝毫没有察觉,仍驱疲兵攻坚城,幻想能快速解决幽州,根本没准备打援那回事。
  辽景宗耶律贤是在六月三十日得到宋军合围幽州、耶律希达等战败的消息的,辽朝廷顿时陷入惊恐之中,有的大臣主张放弃幽州,但辽景宗不为所动,立即派南京宰相耶律沙火速增援幽州。北院大王耶律休哥见形势危机,主动请缨求战,辽景宗又派他统率五院兵赶赴前线。
  日夜兼程的辽援兵在七月初六赶到了幽州,这时赵光义还指挥宋军攻城呢,见到辽兵,忙抽调攻城将士迎战。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与耶律沙的援军展开激战,一直打到日落西山,辽军落了下风,被迫后撤。
  也许宋朝注定要多灾多难,如果战局就这么发展下去,即使宋军占不到什么太大的便宜,最起码也会赢得喘息的机会,稳住阵脚之后缓缓退回宋境也不是没有可能。可偏偏这时耶律休哥率领的援军到达了,耶律休哥智勇双全,他下令每名辽兵都手持两只火炬,在朦胧的夜色里,宋军只见一片火炬的海洋席卷而来,辨不出有多少辽兵,顿时军心惶恐,斗志全无。
  等待战机已久的耶律斜轸岂能放过这大好时机,他马上传令出击。契丹铁骑发挥了快速机动的优势,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的率领下,分左右两翼夹击宋军,困守城内半月之久的耶律学古也趁机整队杀出城外。
  耶律休哥一心要捉住宋朝皇帝,破阵之后就挥刀直取赵光义,宋将辅超和呼延赞双骑并出才抵挡住他,给赵光义的逃跑争取了时间。在数路辽军的猛烈攻击下,宋军彻底崩溃,纷纷夺路南逃。
  混战到天亮,宋军被彻底击溃,赵光义大腿被射中两箭,箭头深入到骨,他没法骑马,只好换上便服,坐着驴车狂奔逃命。耶律休哥也多处负伤,坐在车上指挥追击。
  双方主帅,一个坐在驴车上没命逃,一个坐在马车上拼命追,形成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观。读史到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在当时,哭的肯定是不久前还踌躇满志的赵光义。耶律休哥一直撵到涿州,也没有抓住发动这场大战的“战争贩子”赵光义,只好悻悻而回。
  幽州城下一场大战,数十万宋军溃不成军,帐幕、兵器、辎重,乃至赵光义的仪仗、宝器、御物和随从的妃嫔、宫女,都成了辽军的战利品,说是杀师辱国一点儿也不过分。
  其实,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轻敌的皇帝,带领着怯敌厌战的将军们,指挥一群疲惫不堪的士兵,在炎热的季节里屯兵边城,没有战略上的分割配合,没有战术上的攻城与打援的分工安排,不失败还能会是什么?

  复仇之战(1)

  萧太后高粱河的一场血战,阻挡住了赵光义收复幽云地区的步伐,继位以来“所向披靡”的太宗引为奇耻,他心里很不服气,准备再次北伐。
  辽对赵光义撕毁宋太祖赵匡胤和自己建立的和约、发兵攻打幽州也十分不满,便屡次兴兵攻入宋境,这一期间较大的战役有满城之战、瓦桥关之战、唐兴口之战、雁门之战等,辽宋互有胜负,双方谁也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但总体来看,宋朝是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去世,他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小皇帝才十二岁,便由太后萧绰摄国事,因需稳定国内政局,辽才停止向宋的进攻。
  被辽国不断进攻压得喘不过气的赵光义,终于缓了一口气,他加紧备战,在北边边境加紧调兵遣将、开通漕运,以便于运输军粮。
  雍熙三年(986)正月,赵光义下令北伐,他要报高粱河战败之仇。
  一开始他准备亲征,参知政事李至劝阻,说:“幽州是契丹的重地,我军去攻打,契丹一定会拼死顽抗,攻城需要使用数万大军,粮草消费不是个小数目。”他接着列出实际困难:“想要攻克幽州,就以一百天为期限,粮食的准备是否足够呢?幽州那一带都是平原,寻找攻城的炮石也很难啊。”
  “所以,上策是皇上您坐镇京城,守住天下的根本,安抚天下的百姓;中策是陛下驻守在要冲之地大名,以亲征为号召,振奋军威;至于以万金之躯深入边荒、亲冒锋镝,实在是下策。”这是他最后得出的结论。
  赵光义仔细琢磨琢磨副宰相的话,不知道是认同了他说的道理,还是忽然胆怯起来,就采取了上策。
  这次他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的教训,决定兵分三路,委任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做他的副手,率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北上攻涿州,这是东路;定州路都部署田重进为主帅,谭延美为副将,出飞狐(今河北涞源)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这是中路;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潘美为主帅,杨业(刘继业归宋后,赵光义让他恢复了原姓)为副将,率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山后诸州,这是西路。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山前山后,是当时人们对幽云十六州的一种习惯称谓,位于太行山北麓东南的檀、顺、蓟、幽、涿、莫、瀛七州被称为“山前”,太行山西北的儒、妫、武、新、云、朔、寰、应、代九州则是“山后”。
  赵光义的计划盘算得很好:即先让东路主力步步为营,缓缓而行,佯动吸引辽军大军注意力,而西路采取大迂回的战略,攻取山后再会合中路大军东进,对幽州成对进夹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