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左道-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野胛饺说闹嗯铩�
这样一来,整个施粥赈灾这件事,便是由民间自主开办,承担大部分事务,官府只是居中统筹协调而已。这也是李三思的主意。冯县令、李三思和县府中主管钱谷的吏员筹议具体赈济办法时,其他人主张依照陈例,由官府将各富户认捐的财物米粮统一收缴上来,由官府出面开办。李三思则极力反对,主张由各富户自已出面开办,官府核数记帐即可。他举出的理由有二,其一,各富户多是善于经营商铺田产的商人地主,他们远比官府中人更懂得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其二,若是官府公差杂役插手,难免上下揩油,雁过拔毛,揩来拔去,一斗米粮就只剩五升到灾民碗中。此言一出,再没有人敢反对,否则就有存着心思贪墨揩油的嫌疑。
因此,最后到底是依了他的举张,将此事交由民间主设,官府辅助。
李三思宁可说出得罪同僚的话,也极力要求将此事交由民间主办,这也当真是出于无奈。对于别人来说,凡事讲究“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对于他来说,则是反过来,遇事作决定时,需要从“后世”汲取经验教训。在他所来自的那个时代,大的天灾,尤其是地震灾害时有发生。遇灾时固然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救灾之时也常有丑闻爆出,大多是政府负责发放的物资遭浪费或者滥用,甚至被人揩油贪墨。不仅没能将事情办好,更是连带毁损了政府的公信力。相较而言,民间主管发放的救灾物资则是帐目清楚,调配得宜,发送合理,有一分钱就能办一分钱的事。有这个教训在后,李三思便改弦易辙,一易前法,决定官府只派人验帐核数,官府中人尽量不接触钱粮。
中国素有官方和民间都开办慈善的传统,起源甚早。但是,从未有人对此做过专门的理论阐述。李三思在大明嘉靖年间发表的这一番关于民办慈善优于官办慈善的言论,实为中国慈善理论史上的一番开天惊世之论。若是他将这些言论雕版印刷,刊印发行,继而留传后世,必能继一张雇佣合同改写中国经济史后,再次一举改写中国慈善史。但李三思素来不好虚名,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乍起即灭,也就并没有当真这么干。
这七处粥棚有三处在城内,四处在城外,位置分布均匀,并不挤在一处。这也是李三思刻意细心谋划。入城灾民流民入城之时,每人发了一根从城隍庙里拿来的木签,凭木签每日领粥两次。从上上签到下下签,每一种不同类别的木签各对应一处粥棚领粥,分毫不乱。之所以要这么安排,是因为要将这两三千灾民流民分散开来。这样一来,领粥之时不致于等候太久,也不会人群聚集大多,以致于滋扰城中百姓商贾,堵塞通行。更重要的则是这数千人全部聚在一处,就会容易生事滋乱。全都打散了,各归各处,就好控制得多。
首先巡视到的是位于城西的丁家丁大孝子开设的粥棚。这丁大孝子到是一个信人,既然已经答允他的“李叔”拿出三百石米谷施粥,也就当真没有含糊。他安排人手迅速将这粥棚给支了起来,弄来一口大锅熬粥,向持着木签作凭信的灾民分发。
粥棚是没去皮的桦木外加茅草搭成,灶台也只是用黄泥草草砌就。丁家在这些器物上虽然粗陋节省,但拿出的粮食却是实实在在。这样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了,到也合乎丁家善于计算和节约俭省的家风。李三思命丁家的仆人打开了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亲自伸手掏了一把看了看,到也确实是好粮,并没有将近变质的陈粮。看事能知人,这到能看得出这丁大孝子也真是一个实诚人。
一长队饥民排着队,每人手里几乎都拿着一个木碗等着领粥。木碗是饥民逃难的必备用具,是以人人都是备得有的。这些人其中男女老少都有,大多是蓬头垢面,衣衫破旧污秽。虽说总算能有一碗正经粥饭填一填肚皮,不用再吃树皮和观音土,但是各人的脸上却并没有多少喜色,更多的是神情木然,仿佛长着两只脚的木偶人一般。饥饿已经耗光饥民的生气和精神,就连生而为人最基本的喜怒哀乐也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与奢侈。只是粥落入碗中之时,饥民的眼珠才会动上一动,闪现出一点点鲜活的光彩。
与李书办和曾大宝及在场施粥的丁家人不同,这是李三思平生第一次真正见识到饥民待食的饿相。这与他先前在书中或者影视所了解到的情形竟是如此不同。当真是只有深临其境,方知真味。这一番无声的景象,既让他感到震憾与沉重,更觉得十分心酸,心中暗骂:“操蛋的老天爷,你下个雨不行么?旱你妹呀;操蛋的皇帝,你管一管你的百姓子民不成么?”
丁家的一位仆人拿着一个大铁勺,往饥民伸过来的木碗里舀粥。不管碗大碗小,来人是男是女,一勺便是一碗,并不多给。大锅里水汽腾腾,也看不清是煮的粥是稀是干。
李三思走到饥民队伍中一位上了年纪的枯瘦老伯面前,说道:“老伯,能把您的碗筷借我用一用吗?用一用就还你。”
那位老伯打量了李三思一眼,瞧见这个年轻人衣衫整洁,面色和善,不像是饥民,刚才又见过这位年轻人在粥棚里巡查吩咐,就猜出李三思是这里管事的,便把碗筷给了他。
李三思拿着木碗走到前面,吩咐那位负责舀粥的丁家仆人:“给我舀一碗,跟其他人一样的。”那人一怔,也就随手给他碗里舀了一勺。
李三思端起喝了一口,立刻眉头皱起,说道:“这可不行!”=============================分隔线=====================一更四四千字,完成,晚上再更四千字,求收藏推荐点击。
第八十四章 百般叮咛都是爷
丁家的管家就在这里主持施粥事宜,听见李三思的这话,忙过来问道:“李爷,这粥怎么不对劲了?您刚才都亲眼验过,这可都用的是好粮食呀。”
李三思把这喝了一口的这碗粥端给他凑到他跟前,说道:“丁管家,你看看,这粥稀得不像样子,都快照得见人影儿。人一天喝两碗这个,哪里顶得住?还有,你为了省一点柴禾,这粥就没煮烂,咬着就有生米味儿,这些饥民都好久没吃过正经粮食,肠胃都虚弱得很,没煮烂的米粒儿就消化不了。这没煮烂的米粒,怎么吃进去,就会怎么拉出来。”
丁管家赔笑道:“李爷,您有所不知,这大灾之年隔上几年就有会有一次,施粥赈灾,历来就是这个样子。不瞒您说,小人当年也逃过荒,喝过大善人们施的活命粥,那也就是这样。我家少爷为着这个事仔细交待过,说您是他的叔叔辈,还说这是您交待的事,不能马虎,他交待小人要把这施粥的事办得实实在在。就算不冲着我家少爷的吩咐,小人念着自己也当年逃过荒,将心比心,那也不会弄虚作假,虚应故事。粥熬得稀,并非是有意刻薄,只是为了就着眼前有的粮食,能多顶一些时日,多救活一些人命。总不能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须得细水长流,才是正经道理。李爷,您说是不是?这粥今天是第一次煮,熬得有点晚,就没煮得很烂,下次小人吩咐开饭前早一些煮就好。”
丁管家说的这些话不无道理,李三思却连连摇头,不容置疑的道:“不行!做事哪能尽依着陈例旧规来?今天我就要立个新规矩:这粥煮好摊凉之后,必须厚能插筷,筷子不倒,才算合格。不单你这一处粥棚,其他各处,也都照此办理。这粥本身给的就少,再这么稀,哪里能活得了人?柴禾也不能省,粥要熬得手指一捏就化。”
丁管家面有难色,说道:“李爷,您自然是善心好意。只是这么个施粥法儿,如果原来能顶一月的粮食,就只能顶得十天……”
李三思一挥手打断他,板着脸断然道:“这个你不用管,照我说的办就是!”
丁管家见他说得坚决,不敢硬顶,就闷着头不回话,心里直犯嘀咕:“这位李爷好心归好心,但还真不是个做家计的人。照他这么个施粥法儿,怎么费得起?到时候粮食不够,难道又要我们丁家再出?又哪里应付得来?”
李三思看这丁管家一副为难相,猜出了他的心思,直言说道:“你放心,就照我的规矩来。粮食不够,我再想法子筹措。我的丁大侄子虽然慷慨好善,我也不能让他破了家。认捐三百石,就是三百石,半点不用多出。我说话算话,决不食言。你若不信,我也不妨与你立个字据。”
丁管家放了心,忙赔笑道:“李爷说哪里话?您是在这萧山县里,是撂一句话能摔在地上啪啪响的大人物,小人哪敢不信您?我就照您的吩咐办就是。”
李三思神色郑重地向他作了一个揖,客客气气地道:“丁管家,这件事不能轻忽,有劳你多费心了。这是丁府的功德善举,也就是你的功德,日后必有福报。我每日会时不时过来察看,有大小事尽可以直接找我。”
丁管家连忙还礼,满口应了。李三思再叮嘱了他几句,又瞥见那位掌着铁勺分粥的年轻的丁家仆人一直埋着头专注的干活儿。他是见着有碗端来,就是一勺舀过去,看也不看,似乎是达到了传说中眼中只见有碗,不见有人的境界。李三思上前拍了一拍那人的肩膀,和气地道:“兄弟,别只顾看着碗,干什么都要上点儿心。分粥之前,先看一眼,如果是老弱妇孺端着碗,这勺子就从锅底舀起。懂我的意思没?好好儿干,我承你的情。”
那人到也机灵,立马会意,连连点头,应道:“是,是。李爷菩萨心肠,想得真周到。”
随后,李三思招手将同来的李书办叫到跟前,对他说道:“李书办,有劳你跑一趟,这就把我立的新规矩传下去。让各个粥棚都要将粥煮成厚能插筷,手拈能化,才准给老百姓吃。你也要替我向各位乐善好施的大善人言明:这粮食各家能支应多少,就是多少,肯多出一斤,冯大人和我就承他们一分情。若是不够,我再另外筹粮,决不索求无度。你再让各粥棚施粥的管事向各位员外财主传个话:等这饥民的事熬过去了,我会将各位大善人的善举及所施的米谷数申报朝廷,奏请表彰旌扬。我也会一家一家登门致谢,将各位员外邀请到县衙喝酒,由冯大人和我亲自斟酒伺候。”
交待完这些,他话头儿一转,神色郑重嘱咐道:“另外,再有劳你特别交待各粥棚中负责监察核数的差役:叫他们各人每天粥棚一开,人就要在;粥棚不关,人不能走。打起精神照应着,有屎有尿都要给我憋着点。所有的粮食都要每天早上称数目,晚上封条子。每天费了多少粮食都要在帐册上记好,一斤都不能错。每开一袋粮食都要掏一把,咬一咬,确定没坏没霉,能吃,才准下锅。领粥要排队,要保证不乱不起哄,验着木签发粥。你就把我的这句话原模原样传到各人耳朵里:我每天会时不时到各处巡查验看,要是发现半点差错,管他是谁,五十大板伺候。由我亲自动手,不叫他屁股开花,算我姓李的没种。当然啦,这件辛苦差事要是办得好了,我自掏腰包,请大伙儿喝一整晚花酒去。”
这话既是交待李书办,也是让在场丁家各人听一听,好教各人都上点心,不敢偷奸耍滑,虚应故事。李书办见李三思说得十分郑重,便将这些吩咐都默记了一遍,这才答应着去了。一路上在想:“这李先生年纪轻轻,说话办事却好生老道,有软有硬,分派得详详细细,滴水不漏,难怪冯大人如此信用他。”
李三思手里的这碗粥一直还端着,本想倒掉,但又想着灾年这样糟蹋粮食不合适,也就咕噜咕噜大口喝完了,将木碗还给了那位老伯。再叫上一直在旁候着的曾大宝,两人一起慢慢的往城南方向走。去往下一处粥棚巡视。城南的那一处粥棚离此不远,是由董老铁公鸡开设,虽然他目前只认捐了十石米谷,李三思却让人给他传话,坚持让他单独开设一个粥棚。
李三思边走边说道:“兄弟,我还要四处看一看。就麻烦你跑一趟腿,你先弄清楚各处粥棚施粥的主人家的名讳,再回县衙找到冯大人,替我传个话。就说是我的意思,请他亲自写上几条大字横幅,字越大越好。写好后,你再拿来在各个粥棚的横梁高处贴好。比如说,这丁家施粥的粥棚,就贴上:‘丁府丁某某大善人施粥处’这几个大字,未尾再请冯大人用小字署上自己的官职名讳。其他的粥棚依此也比照办理,是哪一家的哪一位老爷少爷办的粥棚,就题哪一家的名。”
曾大宝道:“懂了。李爷,你这是要饥民知道施粥的善人的名讳,好记着这份恩德。李爷,你张罗这件事也操了好大的心,却没人知道这也是你的恩德呀。”
李三思笑道:“我吃饱了撑的,理会这种虚头虚脑的事干嘛?这些横幅都是贴着给施粥的各家员外财主们看的。这些人肯慷慨行善,当然是好。可咱们又也不能让他们白做好事。县令大人亲自给他们题字,再署上官职名讳,堂堂正正的给他们贴着,教来来往往的百姓都能看得到,就能显出他们的脸面儿有光彩,教全城百姓都奉承奉承他们。各位大善人高帽子当头,一高兴,就能多出几份力,说不定还能多舍出一些粮食,岂不是好?这虚荣心虽然带个虚字,其实却是实的。他们说不定自己也想贴这么一幅字,只是哪里有人会好意思自称大善人?这事以冯大人的名义来干,既名正言顺又光彩,也能显得冯大人牵记黎民。岂不是两全齐美?”
就这么边说边走,到了城南,远远看见董家粥棚外面也排着队,应该是也在施粥了。李三思的事情还没交待完,也就不先忙着过去。
这两日跟着李三思办事,曾大宝对他已经是真心佩服,认真地道:“李爷,你办事当真周全。我和衙里的兄弟们都很服你。这外人也服你,你刚才随口指派吩咐,没有不听的,个个都口口叫着李爷,连连点着头儿。”
听了这恭维话,李三思却摇头,叹气,连连摆手道:“这人人都叫着李爷,其实人人都是我的爷;个个都要伺候着,哄舒服了,上上下下都得捋顺了,事情才能办好。不操心,才是真爷。不然,就算是皇帝老子,只要是操着心在办事,那就只能是孙子,做不成爷。他要想打个胜仗,不还得变着法儿把前线的官兵哄舒服伺候好了;才能替他卖命不是?”
他远远指了指董家粥棚里忙碌着的董家管事和仆人,“就连这些烧火的,分粥的下人,那也都是我的爷,我也都要哄着伺候着,免得他们不上心。你回县衙后,顺便吩咐后厨伙夫和杂役,就说是冯大人和我的意思,让他们每天按人头儿备足饭菜,用食盒装好,让杂役放在箩筐里挑来给这各个粥棚管事的、烧火、分粥的,一天送两顿饭。粥棚开一天,就送一天。这些人熬的是粥,可不能让他们自己喝粥,不然办事就不上心。这个也费不了什么,但能让他们领一份心意。”
说到此处,他回过头看着曾大宝,顿了一顿,接着道:“哪像你是我的实心兄弟。我有什么需要你帮忙,你从来都是踏踏实实的办,全然不用我像对外人那样费脑筋哄人办事。”
曾大宝忙拱手行礼道:“我是真心敬佩李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