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捎址床邓骸翱峙铝菹履愣疾荒鼙苊猓 �
长孙无忌这样回答李治,就是不让他插手“互观颜面,多尽不公”的事情,想把他架空。这可把李治气坏了,他本来是想通过“互观颜面,多不尽公”这种现象,来问责孙长孙无忌,却被长孙无忌杵了一脸灰,实在窝火!可除了窝火之外,李治别无他法,因为他奈何不了长孙无忌,也只有窝火的份儿。
这两件事情都充分说明了李治唯长孙无忌是从而不敢抗拒的事实。
一个令皇帝都不敢抗拒的人,他的势力该有多强大啊。他简直就是想把皇帝架空,然后操纵整个朝政。因此,在武则天看来,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个人的支持,甚至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啊?
收买长孙失败
这是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我们知道,武则天出身低微,来历不明,长孙无忌讨厌她,不接受她,从骨子里瞧不起她,她怎么可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呢?又怎么可能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呢?
但是一切的不可能,在武则天面前,都会变成可能。因为武则天是敢想敢为之人。长孙无忌虽然位高盖主,甚至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但她是这样考虑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敌人不会永远是敌人,朋友也不会永远是朋友。敌人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转变成朋友的。只要你投其所好,满足其利欲,是可以把敌人争取为朋友的。
武则天之所以这样看待敌人和朋友的辩证关系,是因为她看清了当时朝臣拉拢、贿赂等不正之风,而这些不正之风,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发起的。既然你长孙无忌也搞拉拢、贿赂,我拉拢、贿赂你一下又有何妨呢?你现在是站在我的对立面,但不一定永远站在我的对立面,要知道有钱就能使鬼推磨啊,再说谁会跟钱和利益过不去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收买顶级大臣(3)
想到这里,武则天就果断地作出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收买这位当朝顶级重臣,帮助我夺取后位。只要他站出来,替我说一句话,或振臂一呼,我的后位就能唾手可得了。
武则天为什么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呢?首先,李治此时废王立武决心坚定,他和武则天站在同一个战壕,目标一致,他要帮助武则天夺位。其次,李治是皇帝,长孙无忌的实权再大,也只不过是李治的臣子,李治拉拢、贿赂他,他总不至于驳李治的面子。如果是武则天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估计她连面都见不着人家。
武则天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夫妻俩经过一番准备,就专程赶到了长孙无忌的府中。
李治这次带武则天是来拉拢、贿赂长孙无忌的,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他好生款待这夫妻俩。席间,当李治得知长孙无忌和他的一个姬妾所生的三个儿子还没有体面的工作时,就当即封他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没有实际职权的散官,散官共分九品,朝散大夫官居从五品,相当于地级市干部,还享受同等实权干部的各项待遇。三个没有正式体面工作的人,就因为他们是长孙无忌的儿子,就因为李治有事相求于他们的老爸,他们就一步登天,成为国家中高层干部。
依据当时的法律,即使中了进士的学子,也只能从最低的从九品官级干起,即使世袭国公爵位的勋官,也只能从正六品官级干起,长孙无忌的这三个儿子,他们既不是进士,也不是国公,却在转瞬之间官居从五品,实在不可思议!
李治的这个贿赂是个大手笔。他的这种行为,也印证了长孙无忌此前反驳他的话:“互观颜面,多尽不公,恐怕连陛下都不能避免!”不知李治回想起这句话时,会作何感想?
李治以为他的这个大手笔,能把长孙无忌砸晕,就开口道明来意:“舅舅,皇后不能生育,不便再当皇后了,现在武昭仪都生两个儿子了,您看……”
李治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是希望长孙无忌接着茬,表明一下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态度,谁知长孙无忌故意打了一个岔,没接他的茬。李治和武则天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夫妻俩并不气馁。不久,李治命画师描摹了一幅长孙无忌的*图画,并亲自在图画上题词赞美,但当他再次向长孙无忌提出废王立武的请求时,长孙无忌仍不表态。
李治和武则天都很窝火,但为了成就大事,他们决定出点血本,于是秘密赐给长孙无忌4车金银宝器,10车绫锦绸缎。这些财物价值连城,夫妻俩满以为这样能打动长孙无忌,没想到这老家伙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恨从这时起
李治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但这事很不光彩,他不好发作。不过,他因此跟长孙无忌产生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加上长孙无忌以前屡屡不给他面子,他开始憎恨长孙无忌了。这个舅舅太不近人情了,他是那么的独断专横和不可一世,我将来该怎么驾驭他啊?
武则天更是气愤交加,她开始仇恨长孙无忌了。她甚至觉得,阻挡自己通往皇后之路的人不是王皇后,而是这个长孙无忌。
挡我者死啊,长孙无忌,等着,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还有,记住你干的事:得了我的很多好处,却不给我办事,你这是黑吃黑啊!记着,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虽然仇恨长孙无忌,但她依然有求于他,目前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暂且忍下这口恶气。前几次收买长孙无忌失败,太伤李治和武则天的自尊了,他们不好再出面了。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安排她的母亲杨氏去求长孙无忌,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这件事情,武则天办得有点糊涂。试想,皇帝出面长孙无忌都不买账,你老妈算老几啊?
总之,武则天收买长孙无忌的计划和行动失败了。通过这件事,她深刻地意识到,像长孙无忌这样的顶级重臣,以及像他那样的一帮*重臣,不是靠金钱就能轻易收买的。而且,这帮老家伙是不可以收买的,因为他们都是李世民的宠臣,自然遵守李世民的遗训,保护他的好儿媳王皇后。另外,这帮老家伙观念守旧,思想顽固,特别是爱搞身份歧视,自然会站在王皇后一边。
既然长孙无忌等*重臣不可以收买,那就不收买他们好了,再说这帮老家伙活不了几天,早晚会随着生命的消逝,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总之,他们快要死了,就让他们去吧。
但是,武则天还要把后宫斗争进行下去,皇后之位她还要努力争取。她心想:要想夺取皇后之位,就必须有一干人支持我,这干人必须是得力的和好使的,必须是能办事的和能办大事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取得成功。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符合这个要求,我就拉拢他、重用他。眼下,正是急需用人的特殊时期,我就得不拘一格,特事特办,就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总之,这是形势所迫,请大家理解。
于是,武则天又要出招了。不过,她得转移目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拉拢不齿下属(1)
李义府上门力挺
就在武则天准备转移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时,一个可以团结的人找她来了。这个人就是李义府。
李义府出生于隋大业十年(614年),瀛洲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小姓门户。他的那个李,跟李世民那个李不是一回事。但李义府很有才,后来被举荐为门下省典仪,不久升任监察御史(正八品),又拜太子舍人(正六品),在东宫跟随李治前后。当时,李义府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才知名,被人称为“来李”,可以说是红极一时。
李治即位后,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掌管拟草诏旨的秘书,正五品)。李义府是个笑面虎,貌似善良忠厚,待人和颜悦色,却笑里藏刀,凡是有人稍不顺他的意愿,他就想办法陷害报复,是个十足的不齿小人。由于他表面温柔,内心狠毒,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李猫”,形容他是猫一样的人物,很形象,也很搞笑。
这样一个人,很不招人待见,人品坏,人缘不好,口碑也很差,升职自然慢得多。要不然,人家来济都混成当朝宰相中书令了,他还是个五品中书舍人。
升职慢且不要紧,要紧的是,李义府令长孙无忌讨厌。这下,他可要倒霉了,因为令长孙无忌讨厌的人,或者说长孙无忌想整的人,谁也救不了,包括皇帝。
永徽六年七月的一天,也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情,李义府再次被长孙无忌讨厌了一下。长孙无忌决定让这个令他讨厌的人滚一边去,就把他外调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县)当刺史。虽然是平调,但李义府却远离了首都长安,远离了首都长安,就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升迁的机会,无异于遭到贬职,他的心情很不爽。
很快,贬职诏书就由中书省起草完毕,但还没送到门下省审核。就在这时,李义府却利用职务之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觉得自己就要完蛋了,可他很不甘心,就找同事王德俭商议对策。王德俭也是中书舍人,他的外貌很有特点,最显著的标志是,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子。这个瘤子对于王德俭来说,里面装的并非是脓包,而是智慧,他因此聪明多智,被人称为“智囊”。
得知李猫兄弟有难,“智囊”就给他出了这样一个主意:“皇帝特别宠爱武昭仪,想立她为皇后,他之所以一直没有作出决定,是因为担心宰相们有异议。如果你能建议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那么你不仅可以转危为安,还可以坐享荣华富贵啊!”
王德俭不愧是“智囊”,他的这番话令李义府茅塞顿开。李义府立即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动,因为再不行动,一切都晚了。
这天晚上,本来是王德俭在中书省值班,李义府为了能及时向皇帝上疏,就同王德俭换了一个班。李义府上疏的大致意思是,恳请皇帝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谁都知道,李义府这是在扯淡,他指的广大人民其实就是他自己。他*了民意,却忽悠了李治和武则天。李治和武则天高兴极了,他们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有人站在我们这一边了,甚至代表着民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民意不可违啊,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胜利!
李治和武则天这样想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计划,知道的人极少,对外一直是个秘密,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中书舍人就知悉此事,说明此事已在朝中传开了。李义府能够站出来,也说明有很多力挺自己的人。反正这事已经传开了,反正这事早晚得传开,就让它传开吧,就让舆论去炒作吧,炒得越厉害,越对自己有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拉拢不齿下属(2)
想到这里,李治立即召见了李义府,李义府再三向他表明了自己和广大人民的立场,李治又高兴了一把,当场赐给他珍珠一斗,并留任原职。
关键时期,李义府能站出来代表广大人民力挺武则天,武则天打心底感激他。李治召见赏赐李义府后,武则天又差人把李义府犒赏了一番。李义府高兴得晕头转向,没过几天,他竟被提升为中书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从此进入国家决策层。
因为一次上疏,李义府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从一个即将外贬的五品官,升为国家副宰相,极具戏剧性。他的这次政治投机,不能说是特别成功,那是相当成功!
李义府这次搞政治投机成功后,一炮走红。这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一种态度和声音:顺我者昌。谁要是顺了我们,我们就捧谁,把他捧红,让他红得发紫!
皇帝都表了态,谁不想大红大紫啊?于是,那些也想通过搞政治投机而获得成功的人,纷纷效仿当红人物李义府的做法,来支持和投靠武则天。
这些人包括卫尉卿(掌管武器文物,从三品)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也就是那个“智囊”王德俭,大理丞(量刑定罪的法官,从六品)袁公瑜等人。在这些人中,许敬宗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他。
许敬宗投机加盟
许敬宗生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杭州新城人。他是“智囊”王德俭的舅舅,算是*级大臣,可他的人品、人缘、口碑以及升迁情况和李义府有一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隋末战乱的时候,他的父亲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所杀,作为儿子,他不去报仇雪恨,却手舞足蹈地哀求宇文化及饶他一命,实在是个贪生怕死、没有气节的小人。当时,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要被处死,可他的做法却跟许敬宗大相径庭:恳求宇文化及杀了自己,放掉哥哥。同样的两件事情,却涌现出了不一样的两种做法和两种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进行比较。这一比,许敬宗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从此成了人们眼中的不齿小人。
许敬宗的道德品质不怎么地,可他很有才学。这一点,他又和李义府有一拼。
许敬宗起初被李世民召为秦府,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后来修国史,升为中书舍人。眼看着升迁之路越来越宽了,可没想到在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的葬礼上,他因为嫌当朝书法家欧阳询相貌丑陋,起哄发笑,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府司马(地市级政府秘书长,正五品)。
后来,他又修国史,又反反复复地升官。李治即位后,还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可这老兄又违反国家法令,把女儿嫁给少数民族——蛮酋首领冯盎之子,被贬为郑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李治才拜他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继续修国史。
纵观许敬宗的任职经历,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很搞笑的活宝,也可以说他是一只打不死的菜鸟。无论怎样,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同李义府团结在一起后,这一老一少就成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
武则天清楚许敬宗的过往和人品,她从骨子里鄙视这样的人,但眼下她急需力挺自己的人,也就不再顾虑,欣然接纳了亲自上门的许敬宗等人,并对这帮人施以恩惠,委以重任,鼓励他们为自己夺取后位摇旗呐喊、宣传造势。
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得到了武则天的恩惠和鼓励后,就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玩命地宣传报道“废王立武”的消息。不仅如此,这些人还分头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势力。
在李义府和许敬宗这帮人的疯狂努力下,武则天的势力渐渐壮大了,她可以和王皇后一决高下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帮人远远不能和长孙无忌那帮人抗衡,她必须要得到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只有这个关键人物,才能在某些方面制衡长孙无忌。否则,一切计划都将成为泡影。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勣。
争取关键人物(1)
在这本书中,大名鼎鼎的李勣早就出场了,可直到这时才介绍他,实在不够意思。但是李勣,在这里会把你介绍得隆重些,因为这时你才真正出场,你出场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改变了一个人、一些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说到底,你老厉害了!
李勣,也叫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也叫徐茂公。看看人家,一生拥有5个名字,仅凭这点,他注定是一个传奇人物。
大家都知道徐茂公这个人物,他就是小说《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等书中那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和诸葛亮式的半仙级军师。他和传世名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样家喻户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