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英雄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危壳以谕庥率堪税儆嗳耍裣と牍叵冶患祝率埔丫停鹾蔚么牵 保ā毒商剖槲境倬吹麓罚┯桃桑馐遣恢牵严戮鲂模馐堑ㄇ樱胂肟醋鲇氩蛔觯诠诩河泻挝D眩慷以勖遣慌滤墼谕庥腥耍邪税儆率渴笨檀谙疑喜坏貌环 N境倬吹抡饣靶孤读艘桓龃竺孛埽裁茨兀吭诶钍烂竦被实酆蟠鄹牡氖肥橹懈永罱ǔ珊推胪踉蘖械囊淮蠖炎镒粗校幸惶蹙褪翘雍推胪跛叫钗渥埃凶鞒ち志庠诘笔狈衫锸鞘癫簧獾拇笞铩?墒前倜芤皇瑁谴鄹氖肥槭蔽境倬吹禄够钭牛任境倬吹滤懒耸饭俑创堑氖焙虬颜饩洹霸谕庥率堪税儆嗳恕备唇チ恕U馑得魇裁矗克得髂忝且膊皇巧撇绨 K怯谐ち志忝钦獠灰灿杏率堪税俾穑�
第二个作用,召回房玄龄、杜如晦。
前面讲长孙无忌咱们说过,太子和齐王耍阴谋诡计,让老皇帝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到外地,不许回京,算是断了李世民一条臂膀。所以在起事前李世民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一起召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负责动嘴,尉迟敬德负责动手。李世民给他的任务就是,拿把刀,他们要是不回来就杀了他们。房玄龄、杜如晦不得不违背皇命,秘密化装潜回长安。
第三个作用,玄武门一马当先。
玄武门事变这一天,尉迟敬德始终紧随李世民左右,一小队人马全副武装埋伏在玄武门内一片树林中,就等着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这两人接到皇帝命令前来开会,毫无戒备,刚一进玄武门,李世民跃马而出,一箭射过去,当场将太子建成射死。李世民一直是以善射而著称,这回对亲哥哥下手了。齐王李元吉一看大事不妙,拨马向东逃跑,李世民在后面紧紧追赶,追到树林里发生险情了——李世民不慎落马。李元吉一看机会来了,他返身过来要夺李世民手里的弓,而且想掐死李世民。前面说了,李元吉是个大力士,所以李世民一时间岌岌可危,而此时恰巧尉迟敬德赶到,他一声大吼,李元吉抬头一看是尉迟敬德,撒丫子就跑,为啥?怕被没收了呗,他不是有“尉迟敬德情结”吗?所以他见到尉迟就肝颤,尉迟敬德追
上前去将其杀死。此时太子和齐王的人听说消息了,大批人马赶到玄武门,跟禁军激战,尉迟敬德砍下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站在城楼上向底下展示,太子党的人这才一哄而散。紧跟着,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浑身是血地跟着李世民来见唐高祖李渊。李渊此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见到李世民和尉迟敬德这副模样大吃一惊,问尉迟敬德:“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谁在作乱,你来干什么?尉迟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太子和齐王作乱,我来保卫您。李世民抱住高祖号啕大哭,高度紧张之下的宣泄。周围人赶紧拍李世民马屁,劝李渊立秦王为太子,李渊一点头:“善!此吾之夙心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嗯,好,没问题,这是我的夙愿!怎么答应这么痛快啊?废话,尉迟敬德站那里呢。
第17页 :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作用可谓一锤定音,是整个事变中具体执行环节的首席功臣。根据《旧唐书》卷五七的记载,李世民当皇帝后犒赏群臣,尉迟敬德排名第四,食邑一千三百户。
人生第四阶段,韬光养晦。
前面说了,尉迟敬德是个性情中人,巨大的荣誉和权势也会使他迷失方向。果然,没过多久他就犯了两个错误。
尉迟敬德说到底是个武将,性子直,有啥说啥。而且此时开始居功自傲,他看其他和他地位相等的人就不服气,我可是救过皇帝性命的人,没我就没玄武门事变的成功,你们算啥?都是些摇笔杆子的!所以他在朝堂上经常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吵架,没事找事,最终太宗也觉得讨厌,把他放了外任,到外地去当都督了,后来又担任同州刺史。就这他还不吸取教训。有一次陪同皇帝吃饭,有人座次在他之上,尉迟敬德大为不满,骂道:“汝有何功,合坐我上?”(《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宗室江夏王李道宗劝他,他不仅不听,反过来一拳打到李道宗眼睛上,几乎打瞎了对方。李道宗不仅是宗室,还是一员名将,尉迟竟然敢在皇帝面前打他。Ж米Ж花Ж书Ж库Ж ;www。7mihua。com
李世民十分恼怒,酒也不喝了,正色对尉迟敬德说:“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饰,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我看汉史,原本还惋惜汉高祖为何杀功臣,所以当皇帝以来一心想保全功臣,现在才明白汉高祖当年杀功臣也是迫不得已啊。那意思就是说,杀功臣那是因为功臣居功自傲,不得已而为之啊。这话说得非常重了。
尉迟敬德此时也冷静下来了,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从此他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变,再也不和人争执,从此几乎闭门不出,贞观十七年(643)以年老为名向皇帝请求辞职。也就在这一年,李世民下令将他绘于凌烟阁上。这说明什么?说明李世民并没有彻底放弃这个老臣,尉迟敬德这种性情中人,有脾气发在明处,本质是很好的,所以警告归警告,荣誉还是要给的。
两年后太宗伐辽东的时候,尉迟敬德劝他不要去,唯恐国内空虚有变。太宗不听,还要他随行。不过此时英雄迟暮,骁将尉迟已经无力冲锋陷阵了,在战争中他担任什么职务你知道吗?军乐队队长,人老了,没办法。
晚年的尉迟敬德与世无争,终日炼丹服药。《旧唐书》说他“尝奏清商30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与所有人都不往来,唯恐带来祸事,韬光养晦。高宗显庆三年(658),尉迟敬德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尉迟敬德就是李世民手里的一把刀,锐利的刀,他是个直脾气,有优点,有缺点,但就是没心眼。所以说我喜欢他,因为他有血有肉,更贴近咱们普通人。
在下一讲里,咱们看看房玄龄,这个充满智慧,充满世故的人,看看他的功绩,也看看他的小心翼翼,感受一下他与太宗微妙的关系,体会一下贞观之治背后的隐情。谢谢大家!
第18页 :第四讲 玄龄一生惟谨慎
第四讲玄龄一生惟谨慎
今天这一讲我们将谈谈房玄龄。李世民集团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指的是它的规模,还包括它的组成来源、它的抱负理想。最值得钦佩的就是这个集团的领袖李世民,他能把各种人糅合在一起,用其长处,避其短处,让一个亲王府小集团发展成了一个东方大帝国的领袖集团。这个集团里的人,有的很早就与李世民有亲属关系,天然忠诚,比如长孙无忌;有的孔武有力,心地单纯,用着放心,比如尉迟敬德;有的才干超群,但不是亲属,或者说起码最初不是,而且很有谋略,这样的人用得好是一把利器,用不好对自己是种伤害,关键就在于用法。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房玄龄论武功不及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论文学不及李白、杜甫,但是能青史留名、图画凌烟阁,主要就是靠他的高超行政才干。那么,他有什么样的才能呢?我把他的能力总结为“三高”。
第一,天分高。
房玄龄祖籍今天山东,《旧唐书》记载说他“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唐代的《法书要录》记载说“房行、草亦风流秀颖”。就是说房玄龄的行书、草书写得很漂亮。房玄龄少年时就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当时是隋文帝时代,隋朝国力强大,天下安宁,大家都觉得是太平盛世,而房玄龄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悄悄对自己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旧唐书房玄龄传》)意思是隋文帝这个皇帝是强夺而来,本身没什么功德,现在在继承人问题上又是昏招迭出,早晚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当时隋朝发生了易储事件,太子杨勇被废弃,杨广靠欺骗手段登上了太子位,房玄龄所论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这话把他父亲吓坏了,赶紧让他别说了,不过后来事实证明房玄龄是正确的。
房玄龄十八岁考上了进士,这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有个吏部尚书叫高孝基,此人以知人善任而著称,他看见房玄龄时有这么一番话:“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旧唐书房玄龄传》)我见过的人多了,但没有如此有潜质者,此人必成一代伟器。
房玄龄加入李世民集团是比较晚的,太原举兵没有他的份。要不咱们怎么说搞凌烟阁主要是李世民犒劳自己人,与建国战争关系不是很大呢。当时李世民来到关中时房玄龄才来投奔,《旧唐书》说:“会义旗入关,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温彦博又荐焉。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见如故,房玄龄也钦佩李世民的才干,因此竭心尽力辅佐他。
第二,眼高。
房玄龄和汉代萧何类似,他们同样都是摇笔杆子出身,萧何是刀笔吏,房玄龄是进士。他们做事也有相同点,比如都有很高超的行政能力。比如都很识大体,当年刘邦打下咸阳城,刘邦和他的手下哪里见过咸阳这样富丽堂皇的城市,于是乎一进宫就撒丫子直奔财宝美女而去。萧何则不然,他也跟着抢,但是他抢救的是秦朝的户籍和地图,有了地图就知道山川地
理,有了户籍就掌握了人口分布,这两样东西都是未来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这个举动一下子就体现出萧何的眼力高,有远见卓识。房玄龄也是如此,《旧唐书》记载说:“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每当消灭一个敌人,众将都竭力去抢财宝,只有房玄龄去搜罗人才,将其纳入到秦王府
当中来。这就体现出了房玄龄的眼高之处,他已经意识到李世民未来与太子李建成之间要有一场龙争虎斗,所以很早就开始做准备。要知道那时太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很明显,但房玄龄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
咱们举个例子,有个人叫杜淹,他是王世充的手下,很有才干,当王世充被平定之后,太子李建成想把杜淹收到自己帐下,结果房玄龄迅速出手。《大唐新语》记载说:“(杜淹)大业末为御史中丞。洛阳平,将委质于隐太子,房玄龄恐资敌,遂启用之。寻判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他抢在太子之前促使李世民将杜淹收到自己麾下,给他了一个吏部尚书的职位,为啥,就是为了不“资敌”。谁是敌?李建成啊。这个时间是武德四年(621),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五年,但是他已经开始将李建成视为敌人了,甚至可以说他下这个决心比李世民还要早。
第19页 :
房玄龄这个人为人也很大度,一点都不嫉贤妒能,《资治通鉴》记载说:“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他工作起来尽心尽力,小心翼翼,执法也很宽松公平,看到别人的优点就高兴,就好像是自己的优点一样。不以完人的标准去苛求他人,不以自己的长处为资本而去纠正、强求他人。试问一下,古往今来能有几人做到这一点?
第三,手高。
通常情况下,眼高的人,往往手低,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但房玄龄恰恰是眼高手也高。
李世民在晚年曾经如此总结自己的前半生:“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四)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作用,就相当于萧何对于刘邦的作用。《旧唐书》说:“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途中起草书信文稿从来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唐高祖李渊很欣赏他,曾对身边人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这人替我儿李世民起草的信件文稿写得太好了,以至于千里传书,我都觉得像是在和儿子面对面会谈。”(当时秦王府里最主要的谋臣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虽然是李世民最最信赖的人,但是他在谋略方面还是稍逊一筹。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资治通鉴》记载说:“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唐朝贤相首推房、杜二人,由此也留下了一个成语“房谋杜断”。
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法规、礼制、史书都由房玄龄、杜如晦等主持制定撰写。《册府元龟》说:“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可以这么说:唐代规章制度的基本结构就是在贞观年间奠定的,而贡献最大的就是房、杜二人。而杜如晦去世比较早,所以房玄龄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咱们这里顺便说一下房玄龄创造的一个政坛奇迹。《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世民要求房玄龄实行精兵简政,他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于是房玄龄主持机构改革,中央政府保留文武官员六百四十三名,当然这指的是有品级的官,不包括小吏,但即便如此也是一个十分精简的小朝廷,就是这个六百多人的小朝廷在房玄龄带领下创造了贞观之治,领导着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走向繁荣,并使得东亚各国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房玄龄有很强的能力,李世民又是如何驾驭他的呢?
第20页 :
第一,疑而用之。
成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我说用人也可存疑,关键是怎么“存”,怎么“用”。两人又不是一人,有点间隙和矛盾是很正常的,心里本来对对方有猜忌和提防,却硬要说“用人不疑”,那不是“装”吗?你和你身边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做到利益的完全同步,难免有“疑”;那么怎么办?谁都不用了吗?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纠结于疑或不疑,而要思考在“疑”的情况下怎么用人,怎么为人所用。
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使用就是疑而用之的典型。李世民为什么要对房玄龄疑而用之呢?说到底,对李世民来说,房玄龄是一个“两无”人员。
一、无出身优势。房玄龄是山东人,不是李世民所处的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好比一个团队里,他不是初创的元老,而是后期招聘来的。后期招聘的人员,和元老比起来,在利益分配上往往就会吃点亏。这是因为领导也是有感情的人,初创的元老和领导一起创业,吃过苦,受过累,那关系不一般,是一起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