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寒星-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星点了点头:“算是结束了。没动笔时觉得思路很清晰,动起笔来脑中却变得模糊一片,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兰花咯咯一笑:“做事可别虎头蛇尾哟,总说要当作家,我看你是志大才疏吧。”
阿星起身准备出去:“我也觉得自己是志大才疏。看来我还真不是当作家的料。方便方便就休息。你去不去?”说着就走了出去。
兰花赶紧起身:“哎……等等我……”
返回卧室,阿星坐到床沿上解衣:“写了这么多,没有一篇是如意的……”兰花:“刚才我那是跟你开玩笑呢。你要没过人之处我也不可能死心塌地爱上你。哎,我看看今晚你写了什么?”说着,随手拿起阿星刚写好的《福临星》看起来:“哎,里面的章如军是谁呀?该不是请我们做媒的那块黑炭吧?”阿~无~错~小说 m。QulEdU。cOm星:“你看里面的人物跟黑炭像吗?”
兰花摇了摇头:“相差甚远。那你写的章如军是谁?”
“他的真名是叶怀根。现在去当兵了。”
“故事可真?”
“真有其事。当时我是学习委员。我们的班主任将财务大权交我掌管。所以我就想办法将这笔钱给了他。”
兰花看着阿星:“可是,当时你的家庭状况也很糟……”
阿星钻进被窝:“是很糟,但章如军的家庭状况比我更糟,他刚上了一年高中就辍学回家了。”
兰花放下稿子,脱衣睡觉:“你呀,总是处处为人着想,从不想想自己……”
第二天晚上,阿星又开始写第二篇微小说,想了想,写到:
根林出生在边远偏僻的珠街小镇,他的童年很凄惨,一岁丧父八岁丧母,他是靠政府的救济和吃百家饭长大的。他没有进过学校的门,他有姓有名,可他不知道该怎样写自己的姓名,也曾有几个热心的人教他识字,但他一看到那些方块字就觉得头晕,那些教他识字的人见他不思进取,便都摇着头弃他而去,不再教他读书认字。童年时的根林身单力弱,又没有父母,所以同龄的孩子总是合起伙来欺负他,常常把他的身上揍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根林没有学过任何手艺,童年到少年他就那么浑浑噩噩的过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偏僻落后的珠街小镇也日渐繁荣起来。来来往往的客商越来越多,街上的小饭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根林没有手艺,又不愿做苦活,是以成年后的日子比不成年的时候还要难捱。“天无绝人之路。”这些小饭馆的出现,解除了根林成年以后的生计危机。——今天帮张三的饭馆挑几担水、明天帮李四的饭馆扫扫地,也便混饱了肚子,且吃得很好,顿顿荤腥。
他很勤快,只要饭馆的哪一个老板喊他帮忙,他都百呼百应,声落人到。那些饭馆的老板见他勤快,都很喜欢他。虽说不给他工钱,但到月底每个饭馆的老板都给他买一件新衣服。偶尔还给他些零花钱。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那些小饭馆把他喂得白白胖胖的。这种衣丰食盛的日子,于他这个受尽饥寒交迫的汉子来说简直就是到了天堂里了,春风得意的根林早忘了童年时代的苦痛。在这几年里,他学会了抽烟,还学会了喝酒。香烟和酒都是到饭馆里来吃喝的食客给他的。
每到赶集的日子,根林便换上饭馆老板们给他买的西装,脚踏一双花铃皮鞋,口叼名牌香烟,腕上一道锃亮的手表,大背头梳得油光滑亮,那派头,活脱脱就是个拥有万贯家财的阔少。到了街上,他反背双手,迈着方步,这儿瞅瞅,那儿瞄瞄,搜寻对象自然是那些模样俊俏的山妹子。那些搽着胭脂香粉来赶集的山妹子,见了他都要对他多看上几眼,有胆大的甚至还对他大放秋/波。看到山妹子那情意绵绵的眼波,根林简直有些飘飘然了,仿佛自己是那权倾天下的三皇五帝、那些模样儿俊俏的山妹子都是自己的后/宫嫔妃。
好日子过得久了,他开始变得好逸恶劳起来。今天张三喊他去帮忙打扫卫生,他嫌脏,拒绝了;明天李四喊他去帮忙挑几担水,他怕累,也拒绝了……
光阴荏苒,珠街换了一茬又一茬的饭馆老板。
手脚勤快而又乐于助人的根林变懒惰了,根林成了好吃懒做的家伙,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变了。新来的饭馆老板只知道珠街小镇有一个好吃懒做的根林,他不再受饭馆老板的欢迎。偶尔到饭馆里看看,也常被凶巴巴的老板轰了出来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珠街小镇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家家小饭馆都用上了自来水,不用再请工挑水了;饭馆里铺上了有花纹的瓷砖,拖地的是漂亮的服务员小姐……
根林很想恢复往日的工作,但没希望了。
从严格意义上说他没有被任何一家小饭馆正式雇佣过,但那时的他衣食无忧,也不缺零花钱。现在他没了零花钱不说,就连吃饭和穿衣都成了天大的问题。
曾经有过好几次成家的机会,但都被他错过了良缘,年逾四十的根林现如今还是光/棍一条。
只要有一个良好的营生环境,是饿不死人的。
根林消沉了几年,终于又找到了新的生路。他四处拾破烂,捡废品卖,两年后攒了一小笔钱。在四十四岁那年,他用攒下的钱盖了间漂亮的小楼。第二年,有人给他介绍亲事,对象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他长那女人十岁。那女人三十岁丧夫,一人带着俩儿女苦苦度日。见面聊了几句,女人便答应嫁给他,也不嫌他年岁大过自己许多。双方都需组建个家庭,两人一拍即和,相亲后三天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别人跟他开玩笑,说:“根林,老天待你不薄啊,一成家便儿女双全了。”
他笑了笑:“是啊,老天爷见我成家晚,怕我老了没人伺候,,便赶紧赐了一双儿女给我。”
……
这个很短的故事还不能划上句号,因为主人公还推着双轮车在小镇上来来去去的忙碌着……
308。 第308章 收假返回邮电所
六天的假期很快结束,阿星和兰花收拾好行装,辞别阿爸阿妈赶回邮电所。一路上,阿星跟兰花谈起了民族风情。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云南民族。阿星笑道:“无论填写什么履历,在填写民族一栏时我们都把自己归属于彝族,其实,我们的祖先究竟是何民族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兰花一怔:“什么?你连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民族都搞不清楚?你不是常跟人说自己是不会说彝族话的彝族吗?”
阿星笑道:“我们华夏国有五十六种民族,都是经过社会学家详细调查后定义下来的。躲在大山旮旯里的我们却没人为我们做调查,生活在彝族群落里,我们就只能把自己定义为彝族了。你想想,南诏时的皮罗阁才是彝族,大理国时的段氏却是白族。我们是从大理迁徙到这里的,你说我们应该是什么族?”
兰花想了想:“也是哦,这个问题忒复杂了。两朝的王族是不同的民族,而你们又跟段氏王族同姓,这个,确实不好定义。”沉默了几秒,又笑道:“刚才你也说了,我属于地道的土著彝族,既然没法将自己归类,那就将自己纳入老婆的民族行列吧。”
阿星:“即便你不是我老婆,我也早将自己归类为彝族了。人人都有族别,偏我不伦不类。想想也实在可=无=错=小说=m。=QuleDU=笑。我们的先人是大清初期才迁徙到这里的。躲到这里以后就再也没走出过大山,几次世界大战都与这里无关,这里也可算是世外桃源了。我们的先人没见过外面的繁华世界,也没接受过什么文化教育。文化的极度匮乏,让我们的先人落后于其他种族。”
兰花笑道:“我的先人也强不到哪儿去。听我爷爷说,他们那代人的精神享受就是围着一堆篝火吹起竹笛、芦笙、跳跳脚、青年男女唱唱情歌;小孩子们则坐在火塘边听阿公阿婆讲些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悲喜故事。如若能看到皮影戏、或是听到敲着木板的先生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章节故事,那是最高精神享受了。”
阿星笑道:“说到《三国演义》,我曾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兰花:“说来听听。”
阿星:“你听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吗?”
兰花小嘴一瘪:“切,这故事我都能倒背如流了。”
阿星:“可这个故事是孟获八擒诸葛亮。”
兰花大感新奇:“什么?孟获八擒诸葛亮?哪儿有这事。是你杜撰的吧?”
阿星:“你可能不知道我爸原来是干什么的。他曾参加过特殊年代的工作队。这个故事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兰花:“阿爸是从哪儿听到的这个故事?”
阿星:“那是一九七一年一月,工作队来到蒙化,晚上,各族同胞和文工队的同志们一起搞军民联欢。文工队演出完了,由各族同胞出节目。我爸也陪同工作队队长坐在主席台上观看各族同胞演出的歌舞。这时,只见一个彝族汉子手敲小鼓,一边敲一边跳,来到主席台前,只听他大声唱到:‘《三国演义》讲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根本就是胡编乱造,事实上是孟获八擒诸葛亮。’接着,那个彝族同胞就唱了孟获八擒诸葛亮的经过。我爸仔细听后发现他所唱的内容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的情节相同,首先是锦带山遇到埋伏被擒;渡泸水部属恼恨献首领,偷袭敌寨再次失败,第二次被擒住;然后是杨峰父子捉主帅、诈降败露、火烧藤甲兵等。里面的细节也大多取自《三国演义》。只不过是把胜利者诸葛亮换成了屡战屡败的孟获罢了。弹唱的彝族艺人绘声绘色,讲得有鼻子有眼,令熟读《三国演义》的我爸和工作队队长等人大感诧异。最后那个彝族艺人说诸葛亮第七次被擒后仍然不服,还嚷着要与孟获‘大干一场’。孟获笑着放走诸葛亮和其手下兵马,双方摆开阵势,孟获和诸葛亮阵前单挑,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也胜不过孟获,还被孟获第八次走马生擒。
第八次擒获诸葛亮后,孟获在中军帐里戏弄诸葛亮:‘你还有什么本事?尽管使出来让我瞧瞧。’诸葛亮听了孟获的挑战,微笑着从怀里掏出一根谷穗,对孟获说道:‘我用这个胜你。’孟获一看大笑,说道:‘大刀大斧尚且奈何不了我,何况是一根小小的谷穗?’说完,又是一阵仰天大笑。可是孟获笑声未绝,诸葛亮闪电般出手,忽将谷穗扎在孟获的心脏上。这柄‘谷穗剑’终于使孟获倒了下去,不得已,孟获最终降顺了诸葛亮。”
听完这故事,兰花皱眉道:“谷穗剑胜诸葛亮?这是啥意思?”
阿星:“我爸第一次听到‘八擒诸葛亮’的故事,他也感到十分惊奇,不同民族对同一段故事居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太值得去深思了。看完彝族艺人表演的节目,工作队队长转过头对我爸说道:‘我们家乡也有这个故事。依我看,说‘谷穗’击倒孟获,征服孟获的部属,是讲诸葛亮让当地老百姓栽培稻谷,发展生产,深得民心,最后征服了我们少数民族。这就是诸葛亮用谷穗剑击败孟获的含义。其实,那个民间艺人是没悟透故事内涵。”
兰花:“也许是吧。听着有趣的故事,走了这么远的路也不觉得乏,还有没有啊?说来听听。”
阿星替兰花擦去额头上细碎的汗珠,指了指路旁的一块大石:“歇歇吧,看把你累的。”
兰花随阿星走过去在大石块上坐下:“听你说这些故事,不知不觉走了好长一段路。不用一个小时我们就能到达邮电所。”
阿星:“嗯,那我就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这故事也是我爸亲身经历的。那时的工作队主要任务是宣传政策,里面有个放映组。放映组给楚雄彝族乡亲放电影的第一个晚上,那些彝族同胞简直看呆了:一块镶着黑边的大白布上竟然有人走来走去,那些人有的穿着解、放军的军装,有的穿着日本人的军装;有的人骑着高头大马,还有的人坐在四个轮子的铁马上;他们端着枪相互射击,手拿木棍相互厮打,手握鬼头大刀奋勇砍杀,无论打得多么激烈,也不会从那块白布上掉下来;大白布旁挂着个四方形小木箱,木箱里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白布上的人流泪,那小木箱里就会传出人的哭声,白布上的人用枪射击,小木箱里就会传出枪声,看到有人骑马追赶坏人,小木箱里就会传出经久不息的马蹄声,他们奇怪极了,在白布上走动的人怎会在小木箱里说话?他们都不知道这‘玩意儿’叫电影。有个来看电影的小伙子闹不明白这玩意儿,便跑去问放电影的张云路。他说:“同志阿哥,这会走路又会说话的‘玩意儿’是什么戏法?真是神了。”
张云路告诉他这‘玩意儿’叫电影。随后又问你看过皮影戏没有?
小伙子点了点头,说我看过,——但不是一回事。
张云路笑着解释,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只不过皮影戏上的人是假的,说话的人就是操纵道具假人的人;而电影呢,是真人在那里做动作,用机器把他的影像动作拍下来,再配上声音制成影片,然后再用机器放给大家看。就是这么回事。”
那小伙子认真的听着,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噢了一声,没全明白,但又不好意思再问。张云路看他还是没完全明白,笑着拍了拍那小伙子的肩膀,说,兄弟,这个东西一时半会我也给你解释不清楚,以后你看这玩意儿多了,多多观察,仔细研究,自然会明白的。那小伙子带着一知半解转身走了……”
兰花:“忽然接触新鲜事物,难免好奇。”
阿星:“听我爸说放那场电影,还闹了个笑话。有个彝族老倌看到有人在银幕上打仗,从枪里蹦出了好多黄灿灿的子弹壳,他心里暗喜:啊呀,从大白布上落下那么多子弹壳,我可以拾一些回去做烟嘴(当地彝族汉子吸旱烟时用的一种烟具,俗称‘烟锅’,‘烟锅’与嘴接触的部分称作‘烟嘴’)。等放影结束,他便跑到银幕下乱摸,摸了好一阵,可是地上什么也没有。去收银幕的张云路和陈小宝见彝族老倌在地上焦急的四处乱摸,以为他丢失了什么东西,上前关切的问,大爷,您丢了什么东西?我们帮您找找。彝族老倌站起身来,说,我在找子弹壳。可是什么也没摸到啊?张云路心里一惊,赶紧追问,大爷您从哪里弄来的子弹壳啊?当时边疆地区情况复杂,蒋匪敌特活动猖獗,常带着武器到边疆搞破坏,与刚刚建立的人民政府为敌,如果有敌人,张云路准备马上向领导报告。
没想到那彝族老倌不紧不慢的说,刚才那块白布上不是有人在打仗么?我明明看到有好多子弹壳落了下来,我想拾几个回去做烟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