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钌畹鼐狭艘还缓蠼淌诮彩隽俗约旱谝桓隼吹酱蠼蔡霉鄄斓降那榫埃盒矶嘞鹊降耐б唤淳颓勒剂丝拷蔡ê凸懒奖叩淖唬挥姓馕煌Ю吹氖焙蚓吨弊叩酱蠼蔡玫暮竺妫沂亲谧钪屑洌桓鼋龆疾环奖愕奈恢蒙希馊梦页渎匆狻�
教授随即向同学们讲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暂且不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著名教授向一个普通学生鞠躬并表达敬意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给那个同学的,也是给这位教授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长辈们能够向他们虚心求教,他们在荣幸之余会增加自信;大人们肯向他们道歉认错,他们在谅解之余会增加自省。一个充满自信,善于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让家长省心的孩子。
第三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与孩子交朋友”是众多教育专家的建议,是最能够体现“人格平等”的有效手段。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领会到它的积极意义,进而确定并认可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们来说,在新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大多数人在主观上还是愿意接受这一观点的,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愿望,这在家庭教育领域是一个可喜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来看,效果似乎不十分理想,这也是造成“双期碰撞”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造成这种主客观不统一的根源何在?我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其一,与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确。
今天的许多家长虽然意识到与孩子交朋友有好处、有必要,但是并没有真正降低自己作为“长辈”的地位,不是像对待同龄朋友那样以心相交、以诚相待,而是目的性很强,太过于现实,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管”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与孩子交朋友是为了更多地行使自己的“指挥权”,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与孩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尽管父子间可以称兄道弟;尽管女儿叫母亲可以直呼其名;尽管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可以孩子说了算;尽管为孩子花钱家长毫不吝惜,但是却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孩子却往往因为识破家长虚假的平等而不屑与之为友。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平等的、真诚的、心与心的沟通。
一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3)
其二,传统观念限制了与孩子正确的交流。
2004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主题——永不消失的电波,介绍和回顾了方明、林茹、雅坤三位著名播音员及她们的播音情结。其中一段内容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雅坤老师的儿子直言“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不能与妈妈合作”。其原因就是已经成年的儿子总是得不到妈妈的肯定。当主持人朱军请母亲“对儿子说点什么”时,雅坤老师的一番话是:“儿子,不要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军立即予以纠正:“您应该说‘儿子,你真棒,在妈妈心里你是最优秀的,我相信你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当时听罢不禁为朱军喝彩!看似大同小异的两段话,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临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赞美;前者是一种指导,后者是一种鼓励;儿子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会自愧不如,继续生活在妈妈的阴影里,而朱军那一番话如果是妈妈说的,会给儿子一种激励,增强走出妈妈阴影的自信。雅坤老师的这番话太典型了,代表了中国相当一部分家长,固守自己传统的家长作风,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对孩子的俯视,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希望、在指挥、在鞭策,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家长不会正着说话,许多想表达的好意非要反着说出来,比如:“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动学习了?”“你还能考90分?”“99,你怎么就不能拿个100分呢?”“上课不说话能憋死你呀?”“给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几分比什么都强!”“这回有点进步,可别骄傲啊!”……太多了,不胜枚举。我几乎每次与家长交流时都在不断地给他们纠正这些“伤孩子”的话。一纠正,家长也能够认同,也能承认自己的说法不妥,但在脱口而出时却浑然不觉。其实还是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作怪。
我认为上述两点是造成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前面讲过“高明的家长会倾听”,但前提是家长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肯于向你倾诉,家长才有可能倾听。家长们千万不可因为孩子小、未成年而忽视了孩子的敏感性,你跟他套了半天近乎,最终还是为了让他听你的,这种“不平等条约”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家长在倾听之后,对于分歧点要协商、要尊重,甚至做适当的让步。我始终相信:一、孩子不会100%都是错;二、绝大多数孩子还是讲理的。另外家长们以雅坤老师那番话为戒,学学朱军那番经过修正后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对方听着舒服才好接受。就拿我上面举过的例子来说,改一改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哦,今天主动学习了,真好!这可是个不错的新起点啊!”“考了90分?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99分不错,知道那1分丢在哪,下次记住就行了”……家长们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吧。
二、赏识教育有奇效(1)
关于赏识教育,专家们多有议论,像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写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周歧老师的《觉醒》,王瑞富等人编著的《天才是这样夸出来的》等都集中表达了一个主题,即掌握好夸奖这个法宝,就抓住了孩子成功的关键。相比之下,我还没有资格就这一问题再“说三道四”。但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我愿以我的经验之谈向家长们力荐。
()免费电子书下载
我在前面提到,对孩子的夸奖、赞美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家长本身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明辨是非美丑,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赏识教育,否则孩子长到十五六岁家长突然一赏识,孩子还真可能由于不习惯而拒绝接受。除此以外我再向家长们谈谈我的四点看法:1。发现;2。抓住;3。慷慨;4。批评。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是自己的好”,“谁的孩子谁疼”这些说法好像都是从中国老一辈人那儿传下来的。可奇怪的是今天的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优点持“不说也埋没不了”的态度,对孩子的缺点却盯住不放,认为“不说改不了”。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太切,太过于追求孩子的完美,所以才形成了对孩子满心的期盼、满眼的期待、满脸的不满、满嘴的说教,还永远有一种不随心、不如愿的遗憾。尤其拿自己的孩子跟朋友、同事、邻居家比较优秀的孩子去比较时,总是觉得脸上无光。我认为家长们这是作茧自缚。我教出了数以千计的学生,敢说你只要承认他还是个孩子,身上就一定有表现出来的和没有显现待挖掘的优点,这些优点就像一颗颗火种,一旦以正确的方式点燃,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可是如果不被我们发现,这小小的火种也可能自己熄灭,或被我们无情地压灭、踩灭。我有一个学生学习确实很差,但我对他的厚道、善良却很有些偏爱。在一次我心情比较沉重地进行班级工作总结后,一下课同学们都陆续走出教室休息,惟独这个同学走到我面前轻轻问了一句:“老师,您没事吧?”令我十分感动。今年教师节他和同学们一起来看我,我与每一个孩子都打了招呼,但对这位同学我紧紧拥抱了他,因为我更看重他身上的闪光点。家长们试着去挖掘、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不仅是为了孩子,也给您自己增加点自信。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孩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是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抓住的,而有些优点却由于或者是内在的、或者被压制埋没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轻易被别人感觉到;但他只要有这个优点,一定就会有灵光闪现的时候,作为有心的家长不但要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那些问题比较多、习惯于挨批评,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告诉孩子:“你的这个优点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我为你骄傲。”“你在这方面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他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好。”把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或者长期被老师和家长忽视的优点、优势挖掘出来并加以肯定,对增强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十分有好处。我前面提到过的小陈思,在一次上课时我要求同学们用统一的A4纸制作班徽,有些同学说没有,话音刚落,陈思立即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一打A4纸大声说:“我有,谁要?”一瞬间更坚定了我对他的评价和判断:他热情、单纯、渴望友情,所以才犯了总是花钱买零食给同学们,以此来换取友谊的错误。父母和老师一直揪住他的这一个毛病不放,试图逼着他改过自新,却不见效果。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初衷,表扬了他对同学、对朋友的无私,然后从交朋友的目的、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分析,结果问题迎刃而解,很长时间让家长头疼的顽疾根除了。我的体会是,放过孩子的一个优点,也许就放过了一次孩子进步、成功的机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怕孩子骄傲——这是许多家长的顾虑,也是中国家长特有的教育理念。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外国孩子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会说“亲爱的,你真棒,我为你骄傲”,中国孩子同样告诉妈妈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则会说“别骄傲啊”,或者说:“这回题太容易了吧?”我以前的学生朱继明在上初三时就很无奈地告诉我,从爸爸那儿永远得不到一句表扬,考了95分说“还有100分的呢”,考了100分说:“这是偶然,你能保持得住吗?”苛求完美的家长们似乎永远也不满足,或者是心中窃喜而不喜形于色。可是您知道您的这种美德用于此处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它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了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失去自信。我认为赏识教育的实质是爱,对孩子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功利性的爱;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从爱的基点出发,发现、发掘、抓住、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每一点进步;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就在于对孩子的赞许、鼓励、夸奖、表扬……不要吝惜一切赞美的语言,充分发挥大拇指的功能,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愿意有“好话一句三冬暖”的体验,而“忠言逆耳”毕竟让人感觉不舒服,再说既然是“忠言”何必非要“逆耳”呢?对于孩子们来说“顺耳忠言”也许效果会更好呢!
二、赏识教育有奇效(2)
歌德说:“最真诚的慷慨就是欣赏。”家长们把对孩子经济上、物质上的慷慨转换一下,慷慨表扬、慷慨赞美,满足孩子在心理上的需求,从而激发孩子上进的内在动力,久而久之就绝不仅仅是有益于孩子眼前的一时一事,而是使孩子在人生旅途中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自强,少一些自弃,进而实现真正的自立。我相信,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鼓励、表扬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压制与批评。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关于赏识教育,家长们可看的东西很多,我不再赘述。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剖析一下赏识、表扬、夸奖的反面——批评,这一家长、老师最常用的教育手段。
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绝不是反对或者拒绝使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及时的批评可以纠正错误;恰当的批评可以使人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严厉的批评可以使人猛醒而悬崖勒马……总之在社会生活中,批评是修正和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帮助他人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由于不成熟、自我约束力差、自我纠错能力差,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错误百出,而且经常是在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家长最感到挠头的是:“孩子怎么没记性?”“为什么屡教不改?”于是频繁地使用批评手段,意图把孩子“骂”醒。但是不管你是苦口婆心地骂,言词激烈地骂,还是语重心长地骂,这种带有批评成分的教育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尤其是针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逆反心理作祟,或固执己见不认错,或明知故犯不服输。如果大人们再不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策略,形成与孩子的对立局面,那么这时候的批评不但无效反而要适得其反了。如果再碰上一个破罐破摔的孩子,被批评烦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我今年接手的初一新生中有一个小男孩,开学第一天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习惯不好,比较散漫,总爱做出一付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班主任老师批评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我断定这是一个从小挨批评比较多,被说“皮”了的孩子,批评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我第一次上他们班的课,他在下面偷偷摸摸看卡通漫画,我提醒他时,他用眼睛不屑地瞄着我,一条腿不停地颠着,做出一付不以为然的神态,但我已经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与不安。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有他预料中的批评,而是温和地告诉他:“来到新的学校,怪关老师没有把有关规定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咱们《初一年级一日常规》中‘不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到校’就包括卡通漫画书。今天先把书拿回去,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再带到学校来了,我已经看出你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这次谈话后老师们都反映他有了“想好”的意识,尤其上我的课,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当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稳定是他们的特点,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对这种类型的孩子确实不可以再一味地批评,因为他们对批评已经产生了“抗体”,很难再有好的“疗效”了。有一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初一的孩子们就向我诉说他们的烦恼——家长的唠叨。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们嫌家长唠叨,表面看起来是嫌家长“说得多”,实质上是因为家长们说的内容多批评,少表扬;多指责,少鼓励;张口一表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谁爱听?谁爱老听?听多了,没用了,不就成废话了吗?对孩子的批评要掌握适时、适当和节制的原则。
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三、没那么多孩子“早恋”(1)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都有一怕——怕孩子“早恋”。正是由于怕,所以十分敏感,时刻提防着孩子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偷翻孩子书包;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发现一点可疑迹象就忧心忡忡甚至大惊失色,找同学求证,找老师核实,然后就是实施一系列教育、管理和限制的措施。总之,家长为这件事真是劳心伤神,伤透了脑筋。
可是据我所知,没有几个孩子能够向家长或老师承认“错误”并“痛改前非”的,有些只不过是由“地上”转入了“地下”,因为他(她)不认为自己有错。我跟孩子们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大致有以下这些:“我们怎么了,老师和家长总是神经兮兮地盯着我们。”“我们不过是合得来,接触多点儿。”“我们的友谊就是纯真的友谊,别把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