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八福晋的奋斗-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声,刚才他去佛堂门口站了一会儿,愣是没让嬷嬷进去通报。还是再委屈她几天,等他避暑回来,等太后身体好一点,想办法进宫去求太后吧。

  胤禩骑着黑珍珠和胤禛一左一右跟着康熙的銮驾往承德而去,跟在他们身后的十五阿哥胤禑,这娃今年十五有余,尚未出宫建府。据说他的嫡福晋和侧福晋早就已经定好了,嫡福晋是太子妃胞妹,与胤禑同龄,属于今年选秀中为数不多的内定选手之一。

  侧福晋瓜尔佳氏与嫡福晋同宗,大家都在猜测,十五阿哥将来出府,会不会大小老婆同时娶进门呢?废太子福晋石佳氏薨,对其娘家来说是祸事却也是好事,有石佳氏在,胤礽顺利登基,他们就是皇后的娘家人,自动封爵。一等公的爵位跑不了,可是太子不受重视也就算了,还是个品行偏差严重的人,石佳氏受尽折磨不说,连带娘家人也一起被别人戳脊梁骨,抬不起头来。

  现在胤礽被废,石佳氏薨世,娘家人虽然伤心,但也盼来了康熙的补偿,石家小妹的丈夫内定了十五阿哥胤禑,连同宗的另外一位小姐也一并嫁了过去,这种情况又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也就是说,康熙把小十五,打包装箱送给石家做补偿了,石家世代皇亲,折了太子妃,得了一个养成期的正太做补偿却也不差了。

  除了十五以外,十六十七十八还有出了天花落下一脸坑的胤祎会走的皇子几乎都带出来了。让然,他们都坐在马车里,不能骑马,胤禑的马跟在弟弟们的马车边上,和两位哥哥保持距离。康熙坐在宽敞的御撵中,边上陪坐的当然是弘旺和弘晢两个。

  弘旺受不了旅途疲劳,昏昏欲睡。弘晢则恭恭敬敬地端坐在那里,目不斜视,康熙手里拿着书册,眼角的余光扫到他俩,微微一笑:“弘晢,怎么也不歇会儿?”弘晢抬头:“回皇玛法的话,皇玛法座前,孙儿不敢放肆”

  康熙摆摆手:“出门在外,没那么多讲究,过来,给玛法倒杯茶。”弘晢挪过来,执起桌上的金壶,给康熙斟茶。完了之后捧了茶碗没有直接递给康熙,而是捧了一会儿,看见他抬头,才把碗递上去:“皇玛法请用茶。”康熙单手接过,打开盖子愣了一下:“为何不斟满?”

  弘晢低头:“回皇玛法的话,路途颠簸,有恐茶水溢出,故而未曾斟满。”康熙扫了他一眼,喝了一口,顺手刚想放下,弘晢的小手已经伸上来了。康熙乐了:“你小子,谁教的你,跟皇玛法这般献殷勤?”

  “回皇玛法的话,没有谁教,家里,阿玛看书的时候,额娘就是这样的,孙儿看到过几次。”弘晢老老实实回答。“嗯?坐过来,给皇玛法说说。”康熙伸手把弘晢揽到身边,此时,一边的弘旺已经横下来睡着了。

  康熙让吴书来给弘旺垫了枕头盖了薄毯,才转身对弘晢说:“你阿玛看书的时候,你额娘常在边上看着?”

  第二百四十八章 阳谋

  第二百四十八章 阳谋

  弘晢坐在康熙身边,多少有些局促:”回皇玛法的话,家里的书房只有阿玛和额娘可以随便进出,其他人都不行,孙儿也是得了额娘的特许的。有一回,孙儿和哥哥在外间看画册,无意间看见额娘给阿玛斟茶,等到阿玛的视线从书上移开才把茶碗递给他,阿玛喝完茶以后,茶碗不是放在桌上,而是回到额娘手中,如此几次,孙儿记在心里。”

  “如此几次?”康熙沉吟。“嗯,额娘看书的时候,下人们也是这样伺候的,说是阿玛和额娘看书非常专注,端茶递水一定要送到手边,等到他们接了才算,如果主子走神,茶水翻了,便是下人的罪过。”康熙双眼微眯:”晢儿,听说你前些日子,问师傅讨要《三字经》?”

  弘晢点头:“额娘说,《三字经》比较适合我和哥哥来读,《论语》《孟子》太难了。””《三字经》乡野学堂之物,怎可登大雅之堂?你那额娘的话,不可尽信”身在佛堂的敏芝忍不住一个喷嚏,手一抖,一张小楷报废。

  弘晢被康熙这么一说,脸皮子微红:“皇玛法,孙儿觉得,《三字经》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孙儿手上这本,是额娘亲手抄的。其中的很多典故,孙儿还是读了之后才知道的。”康熙哼了一声,儿子总是帮着额娘,就算一年也未必能见上一面:“那些典故都是野史,算不得大道理,你要学,就要学正统典籍,那才是真正经世致用的东西。”

  弘晢眨了眨眼:“皇玛法,额娘不是这样说的,额娘知道宫里没有《三字经》特地手抄了一本,还附带了很厚的一本注解,孙儿觉得里面的故事很有趣,孙儿随身带着呢皇玛法要不要看?”康熙面无表情:“你还带在身边了?拿来给朕看”弘晏乐呵呵地从角落里捧出一本册子递给康熙。

  然后,小朋友怨念了,直到避暑过去很久很久以后,皇玛法都没有把这本册子还给他,康熙小时候是孝庄文皇后教大的,而孝庄本人也是进了京之后才开始学习汉文化的,康熙登基以后恶补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他的起点非常高,因为教他的时候,这孩子已经是皇帝了,野史小说什么的当然不敢拿出来说,于是导致一个很偏激的结果,康熙对史书和人物杂记野史什么的反而非常感兴趣,对那些个之乎者也纲常lun理的反而不感冒。这也是为什么,少年康熙头脑灵活奇招不断,绊倒鳌拜一举将朝政收拢在自己手中。

  因此康熙虽然是第一次读《三字经》但是敏芝自创的白话版翻译引起了他的兴趣,尤其在涉及到典故的时候,他更是诧异,敏芝不但将儒家的《二十四孝》故事娓娓道来,甚至还有道家的《山海经》《商周演义》(《封神榜》的雏形)《东周列国志》。甚至连佛家的六识理论(眼耳鼻舌身意)和几段公案。

  翻到后面,康熙不能不承认,要是细读,《三字经》还真是集各家经典之精华,包罗万象。尤其是其中有一句:“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敏芝的解释是:“饭要一口口吃,字要一个个的认,等到学有小成基本功扎实之后,再去拜读四书这样的经典,才能事半功倍一日千里。”

  不管郭络罗氏收集这些资料有多少炫耀才华的成分,但她肯为儿子下这番功夫,却也难能可贵了。而且,她的行文浅显易懂,都是加长俚语,也难怪两个孩子读了之后,完全被她拐过去了。

  身在京城的敏芝不知道,就是这本手抄版《三字经注译》改变了上书房老学究的风气,让大清皇室学堂开始分班教学,有了启蒙和精进的区分,而她这种翻译的风格也被康熙宣传到了翰林院,亲自筛选了几种读物,让他们用敏芝这种风格的大白话翻译出来,用作启蒙班的教辅读物。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康熙动了编写一本字典的念头,因为敏芝对《三字经》的抠读是逐字逐句,每个标点符号都考虑进去的。如果有一本书,把所有的字都集中起来,像前朝《字汇》那样,甚至比字汇更完备,以后能代代流传,为朕的文治武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失为一桩美事。

  这个念头萌芽之后,那些乌七八糟的烦心事一扫而空,康熙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政治已经玩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是验收成果的时候,不妨游山玩水闲庭信步。

  在避暑山庄的这段日子,康熙更加宠爱弘晢,两人几乎寸步不离。而其他的小阿哥们也得到了康熙的关照。山庄里到处可见康熙带着孩子们或嬉笑玩闹,或严肃训诫的场景。胤禛和胤禩这两个大的,反而被无视了。康熙根本不召见他们,也不在他们面前出现,仿佛带他们来是放生来了。这让胤禩昏闷不已,他根本不想来避什么暑,家里老婆孩子正等着他关心呢

  然而,康熙却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六月过去,七月过去,眼看中秋就在眼前,老爷子还没有回去的意思。胤禩记得在自己的屋子里转圈圈:皇阿玛究竟怎么了,上元节的家宴取消了,难道中秋节也不过了吗?

  这天晚上,船头一直撑开的胤禛突然来造访,胤禩心里有数,某人也等不及了。客客气气地把他迎进客厅。胤禩皱着眉:“四哥,你不来,我也要去找你了。眼看中秋了,皇阿玛看上去还不打算回宫,你看这……”胤禛顿了一下:“我也琢磨这事,皇阿玛来山庄好些日子了,也不召见我们,每日只和弟弟们玩耍,和以往大不一样,八弟认为,有什么玄机呢?”

  胤禩眨眼:“皇阿玛向来喜欢孩子,这次带来的,除了你我,都是孩子,我看不出什么不妥,也不怕四哥笑话,我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里。”胤禛眼睛一眯:“八弟,儿女情长可不是皇阿玛乐见的。”胤禩苦笑:“四哥,我与你不同,四嫂温雅贤惠,皇阿玛都赞不绝口,我家那个……哎……却让我成了众兄弟的笑话……我一时半会儿回不去,还不知道她怎么闹呢”

  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闲扯了一会儿,胤禛忽然道:“十四弟一直试图于你亲近,你却唯独原地探望十三弟,为什么?”胤禩眯眼,他总不能说老婆对十三弟一直很在意吧?而且十三弟这个人古道热肠,对谁都没有歹心,这次的事情明显是被人栽赃陷害的,这些话,一句都不能说。

  不过,胤禩有他的办法,悠然自若地给自己倒上一杯茶,慢条斯理地说:“四哥,不管你信还是不信,我举荐的是你。”言下之意,我选你了,又怎么会和十四乱勾搭。

  胤禛不语,胤禩也不恼。反而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四哥,说一句托大的话,十三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他的那个性子,早晚要出事,皇阿玛这次的处罚已经算轻的了。不过,你不担心他想不通吗?”某人的脸僵了,半天才说了一句话:“他已经不是孩子了,不能一味护着他。”

  胤禩仿佛很惆怅地叹了口气:“是啊,但愿他能想通,在家闲着,也是一种恩典”胤禛横了他一眼:“你要闲着,皇阿玛第一个不依,你忘了他怎么训诫你的?为臣为子就是要为国为家分忧的”胤禩笑在心里,脸上却全是愁云:“可是……哎……弟弟尽力而为”

  送走胤禛,胤禩几乎要笑出声来,套用一句现代的话,他真想对胤禛说:“四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满朝文武也信了,你就等着倒霉吧”

  康熙为什么留在避暑山庄不走呢?其实他已经接到十四在半道上遭到劫杀的消息了,只是这消息尚未散播,五万精兵折损四分之一,粮草更是被抢去一半有余,康熙有些肉疼,尼玛南明一脉下手也太狠了一点,一直不动你们是给江南这盘棋加点不确定因素,好加速官员的腐化更替,你们还真以为自己算根葱了

  遥望窗外,康熙陷入沉思,胤祯吃了两次闷亏,这会儿该恨死了吧?好面子的他现在就像是被猫撵着的耗子一般,只能往川内急行军,以期摆脱反清势力的围追堵截。这消息来得不早不晚刚刚好,等确认十四安然入川,才是朕回宫重新调兵遣将的时候。

  西藏那边,眼看着内部耗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放策妄阿拉布坦进藏,这是个学问,胤祯没有这个经验,得重新考虑平藏的将领才行。在这之前胤祯必须先吃一次亏,乖乖地跟着新将领一起入藏,这才是最理想的进程。

  现在,一切正向着康熙希望的那样顺利进行,在国家大事面前,中秋家宴,他有一千一万个理由停办。整儿子才是大事,身边还有两个闲着的,也要想点事情来给他们做做才行。

  第二百四十九章 太后的心思

  第二百四十九章 太后的心思

  康熙在避暑山庄迟迟未归,紫禁城里的太后心不定了,最近老觉得心里惶惶然,总有种不好的预感萦绕心头,连着几个晚上都会做梦,梦到那些已经逝去的老人们,那些姐姐妹妹形容生动,宛若重生。

  老人家知道自己入了魔障,心结已成。这一日,太后扶着五福晋的手,驾临奉先殿,这里供奉着孝庄文皇后,孝康章皇后以及孝敬献皇后皇后的画像和牌位,太后站在大殿里,环顾四周的画像,一时间泪眼朦胧,没想到,在自己行将作古的时候,大清朝出现了储位危机,犹记得太皇太后弥留时,曾再三叮嘱,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胤礽的太子之位,避免大清亡于内患。

  这也就是为什么胤禛生来抱养,玉碟上却还是包衣奴婢之子,孝庄故意造出孙子克妻的表象,在仁孝皇后之后,再没有皇后生子,身在后,宫没点手段怎么能行呢?

  孝庄的要求并不高,她也知道自己的这些重孙儿野心勃勃,都不甘心被一个内定的太子压着。可是当初为了倚重索家,又或者是孙子的一时冲动,金口玉言,许了仁孝皇后一个旷世恩典,中宫嫡子,婴儿太子。

  然而,随着太子的成长,长嫡之争愈演愈烈,太皇太后对康熙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保证皇太子的地位稳固不可动摇,孝庄的意思非常明确,他们虽然是满人,治理的却是汉人的天下,汉家规矩,先有嫡庶之分,再有长幼之论,中宫皇后地位无疑是超然的。

  既然你为了仁孝皇后封了坤宁宫做祭祀之用,又立她的幼子做了太子,就等于告诉天下人,满人也开始走正统传承的路线了。既然如此,坚持才是王道。不能因为其他儿子不服,就推翻了之前做的一切。这不仅关系到皇室传承,也关系到满人治理下的汉人江山能否长治久安。

  毕竟部落选举那样强者位尊的模式对广大的中原百姓来说,太落伍,太血腥了。汉人,一向喜欢平稳过渡型的政权更迭。

  因此,孝庄太后在时,太子的地位固若金汤。然而,敏锐如孝庄一早就发现孙子对这个儿子的期望值一直高于现实。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父子矛盾激化。于是,她在临终前先召见了现在的太后,给了她一个任务,在康熙和胤礽出现矛盾的时候,她要站在胤礽这一边给予调停。

  这让现任太后很为难,而且,她并不知道,孝庄太后接着召见康熙,康熙在她边上情深意切地祈祷她能好起来,她却说了一句看似无奈却颇有深意的话:“辅佐孙子这许多年,我累了,要歇了,至于重孙子,就顾不上啦”

  这句话其实在变相给康熙减压,她在的时候,立场鲜明,尊王攘夷,一切以保太子为主。其实在老人的心里,丈夫,儿子,都没有眼前这个亲手带大一步步培养的孙子重要。所以,老太太给孙子的遗言和给儿媳妇的遗言完全不一样。这也导致了现任太后无比痛苦和纠结的状况。

  胤礽被废了,石佳氏死了,婆婆的遗言怎么办啊?叫她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婆婆啊太后纠结了,太后病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康熙出去旅游中秋节都不回来了想到这里,太后更加郁卒,泪水滴沥哒啦,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受丈夫待见,老了还不受养子待见,为了爱新觉罗家的这点破事,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真真亏得慌

  边上五福晋惊悚了,见老太太哭,立马跪下来:“皇玛嬷……您这是……”太后接过嬷嬷地上来的帕子,擦了擦眼泪,低头看着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的五福晋,叹了一口气,自己当初真该戴副老花镜再给胤祺条媳妇,这他塔拉氏,恭顺有余灵性不足,当初受伤,不能再有子嗣,自己对她颇为怜悯,然而嫡妻无子,在皇室也不是稀罕事,其他福晋不是照样活得自在风光。

  可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