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野史-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玫畚恢模槲谟校闹械糜胩蟪3G捉阋炎阋狻!�

原来梁王生性颇孝,住在国中,每每思念太后,偶闻太后抱病,口不能食,夜不安寝,常欲留居长安,侍奉太后,以此太后愈加怜爱,至是梁王遂上书景帝,请在长安居住一时,景帝不许。原来汉时定例,诸侯王来朝天子,皆有一定礼节,初来入见,谓之小见,到了正旦朝贺,谓之法见,后三日,天子为王置酒,赐以金钱财物,又过二日,复入小见,便即辞去,大约前后人见四次,留在长安,不过二十日。只有梁王得宠太后,前此来朝,往往留到半年,如行归国。自从刺杀袁盎,失了景帝欢心,以后来朝,便按着定例办理,不肯将他留京。梁王弄得无法,此次只得自行陈请,谁知景帝竟丝毫不肯容情,连太后都不便挽留,梁王自觉没趣,只得束装归国。 

梁王回国之后,日常忽忽不乐。一日北到梁山打猎解闷,有人献上一牛,形状奇怪,四足生在背上,梁王见了,心中甚是嫌恶,遂命罢猎回宫。到了夏四月抱病,发热六日,遂即身死。 

梁王既死,早有有司具报入京,窦太后闻信,卧床大哭,因想起梁王来朝曾请留京,偏是皇帝不准,硬要逼他回国,以致郁闷而死,于是一面哭一面说道“皇帝果杀吾子。”景帝见太后十分伤心,日夜啼哭饮食不进,已是焦急,又闻太后言语归咎自己身上,更加忧惧,想尽种种方法,百般劝慰,竟不能解释分毫。景帝心中惶急,便来与长公主商议,长公主知得太后意思,遂教景帝速封梁王诸子,景帝依言,即下诏赐谥梁王刘武为孝王,分粱地为五国。尽立孝王五子为王,女五人亦皆赐与食邑。太后闻知,心中稍慰,方才进了饮食。 

粱孝王当未死之时,所拥资财,不计其数,平日享用奢华,挥霍无度,到得死后,府库尚余黄金四十余万斤,此外钱财,约计起来,也有此数。梁孝王坐享富贵,不知自在受用,反弄出许多风波,到得后来,竟至失意而死,可见富贵真不易享受。 

景帝自梁王回国后,见长安中宗室贵人,每多犯法,因念及郅都前为中尉,一班贵族豪门,人人恐惧,不敢放肆,京师甚觉安静,可惜因事触怒太后,竟被诛死。如今要想寻个替人,甚是难得,景帝寻思良久,忽然想起一人,平日行径,颇与郅都相似,谅来可以称职,遂下诏命为中尉。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十三回 景帝论相抑窦婴 太后崇老怒辕固 



话说景帝中六年,下诏拜宁成为中尉。说起宁成,乃南阳穰人,初事景帝为郎,生平一味任气,性又苛暴,其始为小吏时,专好欺凌长官,不肯服从其命,及至自为人上,却又待下严急,毫不宽容。平日办理职务,纯是狡猾奸诈,好逞威风。 
偏他官运亨通,居然一路升迁,竟做了济南都尉,恰遇郅都正为济南太守,若论官职,太守治民,都尉掌兵,官皆二千石,地位本属平等,无如郅都威名久著,前数任都尉到官,都是步行造府,托府吏入内通报,然后进见,俨如屑吏来见长官一样,其为同僚所畏,至于如此。此番遇着宁成,却不把郅都放在眼里,不但不肯卑躬曲节,反做出高傲样子,竟要驾乎其上。读者须知郅都原不是好惹的,今被宁成撩起虎须,岂不大触其怒?谁知郅都久闻宁成之名,以为是他同志,转加退让,不与计较,二人遂结了交情,相得甚欢。至是景帝因念郅都,记起宁成,即召之为中尉。宁成既为中尉,办事一仿郅都,专尚严酷,惟是持身廉洁,尚远不及郅都。然而一班贵戚,见了他也就头痛。 

景帝既拜宁成为中尉,过了一年,是为后元年,又下诏将丞相刘舍免官,用卫绾为丞相,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卫绾乃代国大陵人,初以戏车为郎,得事文帝,积资格升至中郎将。为人除却谨慎之外,并无他长。景帝时为太子,曾招集文帝左右侍臣宴饮,众人闻命皆往,独卫绾因恐文帝说他怀有二心,取媚太子,托病不往。文帝临崩嘱咐景帝道“卫绾秉性长厚,汝可善加待遇。”及景帝即位年余,并不理会卫绾,卫绾愈加谨慎。一日,景帝驾往上林,忽召卫绾骖乘,车驾游罢还宫。 

景帝向卫绾问道“君知所以得骖乘之故否?”卫绾对道“不知。”景帝道“吾为太子时,曾招君饮,君不肯来,以此将君记在心上。君当日不来,究因何故?”卫绾谢道“死罪,其时实是患病。”景帝与卫绾谈论颇觉亲密,因命左右取剑赐之。 

卫绾为中郎将,每遇郎官有过,常为遮掩。平日对于同官,遇事并无争论,有功常让与他人,景帝见了,心想卫绾清廉忠实,一心事主,甚是可嘉,不久便拜为河间王太傅。及七国造反,卫绾奉命带领河间之兵,从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封建陵侯。景帝既废栗太子,迁怒到其外家,诏下中尉究治,却因卫绾为人长厚,恐其不能尽力,遂赐卫绾告假回家,用郅都代为中尉。未几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拜卫绾为太子太傅,升擢御史大夫,至是遂代刘舍为丞相。卫绾为相,每入朝奏对,大抵皆例行之事,自从为郎以至丞相,无咎无誉,只有景帝记着文帝遗言,以为卫绾秉性敦厚,胜过周亚夫,可以辅佐少主,大加尊宠,赏赐甚多。 

直不疑乃南阳人,其始亦事文帝为郎,郎官职掌宿卫,官署也在宫中。人数既多,不免数人同住一舍。一日有同舍郎告假归家,无意中误将他人金钱携带而去,及至其人发觉,失了金钱,却疑是直不疑取去,便来迫问不疑。不疑竟不分辩,反向其人谢过,说是实有其事,自己立即措办金钱,照数偿还。 

过了许久,告归郎官,假满入宫,仍将原金带回,交给失主。 

于是失主方知并非不疑取去,深自惭愧,众人闻知此事,皆称不疑为长者,后不疑渐升为中大夫。一日正值朝会之时,有人当众毁谤不疑道“不疑相貌甚是美观,无如偏喜盗嫂。”不疑听了,也不发怒,但说道“我并无兄。”原来不疑专学老子,务为韬晦,不喜立名,所居官职,一切照旧,惟恐人称其治绩。景帝即位,升为卫尉,后因击吴楚有功,封为塞侯,及卫绾拜相,不疑遂由卫尉代为御史大夫。 

先是刘舍罢相之后,窦太后心欲其侄窦婴为相,向景帝说了数次,景帝答道“太后之意,似以为臣爱惜相位,不肯付与魏其侯。只因魏其侯为人,平日沾沾自喜,举动轻率,不能持重,实难任用为相。”太后听了,方始无语。窦太后索性最喜黄帝老子之学,因此连景帝并外家诸窦,皆不得不读老子,尊祟其术。太后平日留心朝政,一时公卿大臣,务取清静无为,如卫绾、直不疑等,至于有名儒生,不过用为博士,聊备顾问而已。一日景帝偶召博士,问及汤、武之事,博士中有齐人辕固与黄生在景帝前忽起争论,各执一说。黄生说道“汤、武不算受命,乃是放弑。”辕固驳道“此说非也,当日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顺人心而诛桀、纣,不得已而立为天子,非受命而何?”黄生又说道“桀、纣虽然无道,乃是君上,汤、武虽然圣贤,终是臣下,君有过失,臣不匡救,反因其过而诛之,篡夺其位,非弑而何?”辕固又驳道“若如汝言,是高皇帝代秦而为天子,亦有不是之处?”景帝见二人争辩许久,心中已觉厌烦,又闻说到高祖身上,恐其不识忌讳,言语冒犯,生出事来,因将言解说道“食肉之人,不食马肝,不算是不知味。论学之人,不言汤、武受命,亦不为愚。”说罢,便命二人退去,当日学者闻得景帝言语,以后对于此事,遂皆不敢再发议论。 

窦太后既好黄老,常读其书。心中便要人人称赞黄老,方才足意。长日闲坐宫中,忽想起一班博士,崇拜孔子,讲习经书,论起孔子,本是老子弟子,不知此辈儒生,对着老子之书,其意以为何如?何妨召来一问?于是立即命人往召博士,偏是博士人数虽多,别人不召,单单召到辕固一人。辕固入见太后,太后取出老子之书问道“此书何如?”辕固答道“此家人之言耳。”太后平日将老子之书,奉为金科玉律,异常尊重,如今却被辕固说是无足重轻,几于一毫不值,心中顿然大怒,骂道“安得司空城旦之书乎?”原来太后因辕固说老子平常,她也说儒书苛刻,比于刑法。 

太后深怒辕固,要想置他死地,却又不能办他罪名,便命辕固前往上林兽圈之内,击死野彘。景帝在旁,知得辕固直言无罪,因见太后盛怒,不敢上前保救,密令左右取了一柄利刃,暗地交与辕固。辕固一个书生,如何敌得野彘,自料此去必死,如今得了利刃,便也胆壮,左右将他放下兽圈,辕固见了野彘,仗着利刃,尽力刺去,恰好正中其心,野彘应手倒毙。太后见了,默然无语,不便再行加罪,辕固遂得保无事。景帝因辕固为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当日儒生虽不得大用,然齐鲁一带,经学昌明,皆由私家自相讲授,各有师承,传为家法,此外又有蜀郡,地虽偏僻而文学大兴,亚于齐鲁,溯其原因,皆由一位循吏提倡之力。欲知循吏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十四回 文翁化蜀立官学 景帝崩御葬阳陵 



话说此位循吏,姓文名党,字仲翁,后人皆称之为文翁,乃庐江舒人。自少好学,家贫,尝与人入山采木,行至深林之中,文翁忽对同伴道“吾欲远出求学,未知能否成就,今试投吾斧于高树之上。如果所志得遂,斧当挂住不坠。”说毕,遂将手中之斧,尽力向上一掷,果然挂在树上。文翁甚喜,于是径往长安,从师求学。后由郡县吏出身,累经荐举,遂被任为蜀郡太守。 
文翁到任之后,对于地方利弊,甚是注意,所有地方上应兴应革之事,无不斟酌缓急,实力举行。因见繁县地方,一片良田,却恨缺少水利,文翁察看地势,纠集人工,开凿河道一条,引湔江以注之,共灌溉繁县田地千七百顷,由此收成大旺,人民皆感其德。 

文翁生性仁慈爱人,尤喜讲求教化,因见蜀地从前本系蛮夷居住,开辟未久,秦时始将犯罪之人移居此地,居民习惯,犹未脱野蛮风气,而且学校未设,人民并不知识字读书。文翁以为小民农食虽足,若不教以学问,地方安能进化?但是人民愚蒙无知,纵使苦口劝导,未必便肯听从,惟有用奖励方法以引诱之。文翁想定主意,遂就本郡及属县中,选择小吏之聪敏有材者,得张叔、司马相如等十余人。文翁亲自勉励一番,送往长安,令其从博士受读经传或学律令。 

张叔等十余人,既由文翁送京留学,所有来往川资,以及束脩膳费,自然都由郡守津贴,预算起来,也是一笔大款,此款又不能动用官帑作正开销,文翁惟有自将郡署用度,力加节省,按照预算数目,筹出此项钱财,已是十分费力。更有一样难处,当日交通不便,行人稀少,既无轮船铁路,一直运送,又无邮政银行,可以汇兑,况蜀道号称难行,距离长安又有二千余里,此款如何寄法?只有本郡每年照例派遣吏人,赍持钱米簿籍,前往长安报告一次,名为上计,托其带去,最为便利。 

然欲其携着现款,行此远路,也是为难,一则太觉累赘,二则恐遭抢劫。文翁却又想得一法,尽将现钱购买货物,如书刀布匹等。书刀乃供写字之用,蜀郡所铸,号为金马书刀,最是著称,时人所重,其刀形似佩刀,刀柄有环,铸一马形于刀环上,外镶以金,故名金马书刀。又本地所织布匹,甚是细密,一匹价值数金。此二物算是蜀郡有名土产,文翁便付与上计之吏,随带入京,比起现钱,自然轻便许多,吏人到京之后,照着文翁嘱咐,将刀布等物,分送博士,作为学费,博士见了书刀,正合其用,便是蜀布,也可裁衣,自然满心欢喜。 

过了数年,张叔、司马相如等,学成回到蜀郡,文翁用为郡吏,任以高职,次第举荐,遂在成都市中设立官学,命司马相如为教授,招集属县子弟,入学读书,免其徭役。到得毕业,考验学问,最高等之学生,即补为郡县吏,其次命为孝弟力田。 

蜀郡本来荒僻,人民得为官吏者,甚属寥寥,平日看见官吏,觉得十分尊贵,心中虽然羡慕,但不知如何方可得官,如今见此情形,方知作官须由求学,遂有许多人民,愿送子弟入学。 

文翁又想设法招徕,更选择学生,命在自己左右,学习办事,每遇出巡各属县,也带同学,行优美学生,与之同往,使其出入内室,传达命令,当地人民见了,尽皆啧啧称羡。盖当地人民,看重官吏,不必亲身做官,但使得与官吏亲近,已算十分荣耀,所以见此情形,争遣子弟入学。无奈学额有限,不能容得多人,遂有一班富人,心中盼望子弟入学得官,不惜花费金钱,求为学生,文翁便趁此时机,推广学校,不过数年,一郡之中,文化大进。后来蜀人前往长安求学者,日多一日,竟与齐鲁一同称盛,连巴郡等处,皆闻风兴起,争立学校,地方风气,为多一变。 

文翁后来竟终于任。蜀人思慕功德,为之设立祠堂,春秋祭享不绝,至今四川成都地方,尚有文翁讲台遗址。唐人卢照邻有咏文翁讲台诗曰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当日鲁国亦有名宦一人,亦卒于官,即田叔是也。田叔自被任为鲁相,事鲁王刘余。刘余乃景帝之子,生性最喜建筑宫室苑囿。到国之后,连年大兴土木,所居之宫,与孔子旧宅邻近,刘余欲将孔子旧宅拆毁,以广自己宫殿,遂命工匠动手,工匠拆至屋壁,搜出书籍数十篇,皆是古字,形如蝌蚪,鲁王自来督工,偶然闲步上了孔子庙堂,忽闻金石丝竹之音,一时并作,鲁王心中大惧,知是孔子显此灵异,急命停工,已拆之处,修茸完好,与同壁中所得书籍,一概归还孔氏。此壁中书,乃孔子八世孙子襄,当始皇焚书时所藏,其书为礼记、尚书、论语、孝经等,后经孔安国写以隶书,并传于世。 

鲁王又喜狗马禽鸟,遣人到处搜求,布满苑囿,皆用米谷喂养,单是孔雀、鵁鶄、鸡鸭、鹅雁等,每年所费俸谷,竟至二千石之多。似此浪费无度,自然入不敷出,不免向民间勒取财物,弄得人民怨声载道。及至田叔初次到任,便有人民百余,前来诉说此事。田叔佯作不理,命左右将告状人驱逐出外,鲁王闻知,自觉惭愧,取出私财,遣人交与田叔,嘱其代为偿还,田叔辞道“王自使人还之,不然,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不可。”鲁王依言,自行全数偿还,以后遂不敢妄取人物。鲁王又常出到苑中打猎,田叔并不谏阻,但是每遇王出猎,必亲自随到苑中,鲁王怜田叔年老辛苦,便命其回去歇息,田叔却出到苑外,露坐待王。有人入报鲁王,鲁王又遣人请田叔回府安歇,一连催促数次,田叔始终不肯回府,因说道“吾王现在苑中暴露,我何敢独自安居?”鲁王无法,后来也就不大出游,过了数年,田叔病卒,鲁人感其恩惠,大众凑集百金,送与田叔家属,作为祭礼。田叔少子田仁,见了说道“我岂肯因为百金致损先人之名?”遂力辞不受,人皆叹息而去。光阴迅速,此时已是景帝后三年,皇太子彻年已十六岁,照例加冠,娶长公主之女为太子妃,景帝因想试以政务。一日,廷尉奏上犯人防年一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