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娱之黄金年代-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是这么认为的,做导演这种事不需要特别的系统培训,但做导演必需要有相当的经验。”
“你是从什么时候想着要拍一部电影的?”
“大概4年前吧,当时我想着能把我的《那些年》改编成电影。”
“后来怎么没有这么做呢?”
“有做啊,我的下一部电影就是《那些年》,剧本已经打磨了快三年了!”
“能问下,为什么选择这部《失恋33天》作为导演处女作吗?”
“怎么说呢,都是碰巧吧,当时我在天涯逛论坛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则故事,然后就琢磨起了是不是能改编成电影,跟鲍晶晶,也就是原作者见面之后,她写了一篇剧本,我也写了一篇剧本,两人对比一下,就是现在影片呈现的样子了。”
“我知道,很多年前有不少电影公司曾经找你想让你出演电影,你为什么没有同意?他们给的价码还是挺高的!”
“嗯,我本身不是很适合当演员,我不喜欢化妆,不喜欢入戏,我还有个毛病,一个角色我觉得我演绎的到位了,导演不喜欢,我就很难接受,所以…”
“所以你就没当演员,但你现在当了导演了!”
“就算当导演,我也不会随便出现在自己的电影里,我觉得那样做很让人出戏。”
“出戏?”
“就是从电影场景里跳了出来,你知道现在的华语电影很多笑点很低俗,你摔一跤,观众会笑,你喝水的时候呛一下,观众也会笑。那不是我的追求!”
“你的意思是?”
“倘若我出现在电影中,仍是我的观众可能会会心一笑,但那是出戏的笑,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
“你觉得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
“审美,肯定是审美,审美好的人拍不出坏的电影。”
沈临还是有粉丝的,尤其得知他参加了《杨阑访谈录》他们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在网上发帖子。
“我们临子说的很对呀,导演这种事真的跟审美关系很大,你看那些大烂片,无一不是审美出现了问题!”
“临子这个样子真有点导演的风范!”
“大家有没有看预告片?我觉得《失恋33天》好像不错的样子。
当然不错,豆瓣评分7。9,票房3。71亿,既叫好又叫座!
第四十一章 访谈(中)
对于沈临参加的这期《杨阑访谈录》,观众还有网上的评价都很好。
电视依旧在播出,沈临还在接受采访中。
“我一直有个疑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在写下将近五百万字的时候,突然跑去做音乐呢?”
杨阑的问题也正是很多真正关心沈临的人想要了解的。
“文字是一种载体,表达作者的情绪,音乐也是,这两者有很多共同点,我当时觉得我的音乐素养也还可以,完全可以身兼数职嘛,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快乐男声。”
沈临的解释有点牵强,但也能让人接受。
“嗯,但你在天宇三年几乎没怎么发表过新歌,我说的是演唱的歌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杨阑的问题有种越来越尖锐的感觉。
“这么说吧,当初我参加比赛之后就签约了天宇,公司也答应我会帮我推出两张专辑,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欢而散,我就去了美国…”
“不欢而散?能问下出了什么事了吗?”
“很多方面吧,因为我一直坚持走原创路线,当初公司给我定的也是原创歌手,但是他们希望我能歌善舞,这对我来说很过分,因为我不喜欢跳舞。再加上当时我又有点年轻气盛,写的歌跟他们的路线矛盾,跟主管吵了几次之后,慢慢就被冷落了,也可以说雪藏了!”
“雪藏?”
“说雪藏有点过分,但我确实有好几个月没有接到有关音乐方面的任何邀约。”
“所以你就去了美国?你到美国去,是为了散心吗?”
“不完全是散心,当时我按照西方的阅读习惯写了几本小说,找人翻译成了英文,我要跟出版社洽谈出版方面的问题。”
“小说?什么小说?”
“《饥饿游戏》还有《暗黑童话》”
“听说这两本都被改编成了电影?”
“没错,我写这两本小说本来就是奔着改编电影方向去的,也算满足了自己的想法。”
“那狮门是怎么回事?我听说你还是狮门的股东?”
杨阑微笑着问道。
她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内心在震撼的同时又有些兴奋,这都是卖点啊!
“这你都知道?狮门一直想要拍大片,他们看上了我的《饥饿游戏》,我就提出了股权交换,他们一开始不同意,我又帮着他们写了两档电视剧,他们才同意的。”
“被你的才华折服了是吗?”
“呵呵,也能这么说吧!”
“能问下是那两部电视剧吗?”
看来杨阑了解的也不太全面。
“《madmen》还有《breakingbad》最近在写的《thewalkingdead》”
“《madmen》和《breakingbad》是你写的?哇!你可真厉害!大家可能不知道,《madmen》翻译成中文就是广告狂人,至于breakingbad,绝命毒师,那可是美国收视前十的大美剧!”
“都是运气,当时狮门想跟amc电视台合作,刚好我又有作品,所以,顺理成章。”
“那你也很不容易,要知道美国是很排外的国家,你居然能闯进好莱坞排名前十的制作公司!至少我是做不到的!”
“呵呵,咱们谈谈其他的。”
此时,网上的议论已经散播到了各大论坛里。
不少媒体也将即时新闻换成了《惊爆,美剧编剧竟为华国人》
“有谁看过绝命毒师?我一直在追剧!”
“完全想不到咱们临子居然这么厉害,亏得我们大家还以为他江郎才尽了!”
“这算是猛龙过江吗?”
“看好临子横扫奥斯卡!”
“楼上傻逼不解释,奥斯卡是电影类的颁奖!”
“我去,咱们临子这是要称霸世界的节奏吗?”
“这才是主角模式,斯嘉丽约翰逊,安吉丽娜朱莉正等待临子的宠幸!”
“楼上说什么?我听不懂,我还小!”
好吧,楼又歪了。
回到电视上。
“咱们回到电影本身,通过刚才的预告片可以看出,你在台词方面的要求是不是很严格?”
“嗯,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也没有刻意说必须要有金句之类的,因为我本身就是跟文字打交道的,我很讨厌水词。”
“水词?”
“就是一些无关主题方面描写,比如什么‘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之类的,从小我爸教我写作文的时候就说了,文章必须要言之有物!”
“呵呵,你刚才似乎在有意隐射某位啊!”
“没有!唉!就知道言多必失!”
“那为什么选择商业片呢?按照我们的理解,你是作家出身,更应该走文艺片路线才对!”
“首先,这部电影的投资人不是我,是光线传媒,我必须要保证投资人的钱没有白花!其次,对于文艺片,我也没有特别欣赏。我们这代人接受的就是票房论成败,你的作品再怎么深刻,不能卖钱,那我也是不能接受的!”
“但是,电影不是应该揭露现实吗?我曾经采访过王小帅,他说过做电影,最重要的就是敏感。不管外界怎样,但内心一定是脆弱和柔软的。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杨阑似乎不太赞成沈临的观点。
这也是他们那代人的通病,喜欢讲情怀,喜欢拍一些揭露社会底层的事件。
“怎么说呢,我首先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怎么才能保证每一本书都畅销?必须要研究书迷的心理,我写《那些年》《最好的我们》就是奔着青春市场去的,后来写《盗墓笔记》那也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缺少探险类的小说;导演,尤其是现在的华语电影导演,必须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了解观众的想法,你的电影既然走进院线卖钱了,就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沈临的回答很有理性。
“可是审美这东西,不见得时髦就是美,这都是一阵一阵的,最后真正能留下来的审美,永远都是纯粹的、非常理性的、高雅的,而不是只有临时体现高科技或者杀马特之类的东西。”
杨阑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赞成你的观点,可我也保留我的看法。一个导演拍电影,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如果连投资人的钱你都赚不回来,那你肯定是一个失败的导演!”
“那你的意思就是说小帅他们那一代人的作品都是失败作品?”
“不是,阑姐,你别混淆概念,失败的导演和失败的作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第四十二章 访谈(下)
杨阑肯定是一位很有想法的主持人,否者她也不会再最当红的时候选择离开央视前往美国进修。
沈临对自己的审美,或者说他也很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谁也没法说服谁,似乎要吵起来了。
最终还是杨阑让步了。
毕竟她是主持人。
“那按照你的意思,咱们市场上,甚至整个第六代导演,在你看来都是很失败的?”
“阑姐,我可不敢这么说,但如果从投资商的角度来说,确实如此!”
“可他们的电影获奖无数!”
杨阑依然在坚持他们那代人所坚持的东西。
“是,获奖无数!但这最近几年,尤其是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你口中的第六代导演们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纯粹?大师虽然还活着,但再也拍不出《活着》了!”
“那是因为市场化的要求让他们变得不伦不类!”
“这不就结了,一方面你想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你又想指着他赚钱,哪有那么多大师?”
“可是好莱坞的艺术片还是很有市场的!”
杨阑似乎想要证明什么。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
“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是植根与北美院线制度的产物,北美有一些专门放映艺术片的院线,可咱们没有啊!”
“你的意思是咱们的院线制度不合理?”
“每个国家的电影制度都是由不合理慢慢走向合理,现阶段,就是商业片的天下,你的片子卖不了钱,你就是失败者!这是即成的事实,我们无力更改!”
还有一句话,沈临没有说,要是说出来就有点伤人了:电影不是自嗨的玩物,影片制作出来是要给人欣赏的!我不否认现在的观众审美有些极端,但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就不应该被制造出来!
“好吧,那你就没有拍摄一部纯艺术片的想法?”
“当然有,但不是现在,估计应该是五部电影之后!”
沈临想了想,才回答道。
“五部电影?你的计划已经排满了?”
杨阑有些吃惊。
“嗯,后半年我会导演《那些年》,明年会拍摄一部反映创业的故事,明年下半年可能回去趟好莱坞拍摄一部科幻片!”
“科幻片?”
“没错!”
“是纯中国特色的科幻片吗?”
“不是,是跟华纳合作的一部电影,剧本已经写完了,正在筹备建组,制片人是诺兰!”
“真的吗?能大概说一下吗?是你已经出版的小说吗?”
“肯定不是既有的ip,至于其他信息我真不能随便透露。”
杨阑有些失望的点了点头。
“你对好莱坞有向往吗?”
“当然,任何导演对好莱坞肯定都有向往!”
仅仅只是一个访谈节目,沈临却透露了好几个足够惊爆娱乐圈的信息。
才完成一部导演作品,居然要指导好莱坞的作品了!
不少网友纷纷在网上讨论起来。
很多人猜测沈临所说的话有几层的可信度,当然也有人坚信不疑。
但是能在电视上直接说出口,说明沈临对于这件事还是有把握的。
尤其是沈临提到了诺兰,诺兰那可是好莱坞最新一代的神导,在华粉丝无数!
访谈依旧在播出中。
“你似乎对改编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兴趣?”
“嗯,是这样的,我当初写这些东西就已经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像《盗墓笔记》花费了好几年,现在又要把他们改编成电影,等于我又把好几年的时间都花费在他们身上,实在太浪费生命了。但是《那些年》不同,那是我的青春,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明白,那是你走向文坛的第一部作品!”
“没错。”
“说到文学,其实翻看你这些年来的作品,似乎慢慢开始减产?”
“也不是说减产,只是实在没什么时间,也没空静下心来写作,这几年忙着做编剧,前段时间写了三个剧本,是一个系列,已经交给了宝爷。”
“宝爷?你是说赵宝钢啊!”
“嗯。”
“不仅作品变少了,你似乎有意的开始往纯文学方向走,《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就很明显。”
杨阑手中出现了一本书,赫然是沈临的《1988》
“也不是刻意,就是无意识的写了一本书,写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就拿给出版社让他们出版了!”
“我说句实话,这本《1988》如果作者名印的不是沈临,估计真卖不了多少!”
“呵呵,确实是这样,因为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比较快,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有深度的作品。”
“还有一个问题,我发现最近几年你似乎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再点评某一部电影作品了,是因为你进入到这个行业,出于同行之间的忌讳还是…”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不说假话,所以我就不说。”
“那还是出于忌讳!”
“这么说吧,你进入行业里,总会有几个好友或者发行公司是你的合作伙伴。当你看到一部烂片,很想骂它,然后你发了篇评论,网友爽了,觉得迎合了他们的想法,可是很有可能你的朋友就是那部电影的主创,或者这部电影的发行公司就是你的发行公司,这就很不好办了!”
“呵呵,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就不说话了。”
“那如果放到现在,你还会批评《三枪吗》”
“嗯,估计不会了,但我可能会私底下跟朋友说。”
“就是不再公开评论?”
“嗯,影评人想要保持客观性本来就很难!”
“可是王思聪却经常批评旺达的电影。”
“是吗?王思聪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影从业者,他要是参与到电影制作,估计也很难那么做!”
“还有一个问题,你这部电影的周期是不是太短了?我听说从开拍到杀青还没到一个月!”
沈临都准备起身离开演播室了,没想到杨阑突然来了一句。
“这么说吧,电影的工业流程是偷不了懒得,我们这部电影却是拍摄的时候比较顺利,演员ng情况也很少,但前期筹备所花费的时间很长,我从去年6月份就开始打磨剧本,演员的档期签订的是一个月,而且我们的后期制作和拍摄是同时开始的。”
“你在强调工业流程。”
“没错,我是很喜欢工业流程的人,如果电影拍摄没有按照流程走,那呈现出来的影像肯定有问题!很多演员现在签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