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一来,安禄山便做足了人情。

在别人看来,这些左右侍从不过是一群奴才。

而在安禄山看来,这些人却是他的贵人,因为他们离皇帝最近。

想接近领导,就必须从接近领导身边的人入手,安禄山总结道。

得到安禄山好处的人回到长安后,更是为他打起了广告,其优秀事迹,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一来二去,安禄山就在李隆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久,又一个大人物从长安而来,名叫张利贞,时任御史中丞,同时兼任河北巡查特使。

安禄山知道这是一条大鱼——御史台的二号人物,一句话可能顶别人一万句!如果这个人能帮自己美言几句,效果一定立竿见影。

于是,安禄山下了血本,他不仅用贿赂砸晕了张利贞,同时也用贿赂砸晕了张利贞的手下,此时的他就是一个散财童子,不断地往外塞钱。

安禄山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回到长安,张利贞果然把安禄山的优秀品质报告给了李隆基。

正是这次报告,给安禄山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开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七日,李隆基委任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任平卢军使,同时兼任契丹、奚、渤海、黑水靺鞨四府经略使。

此时的安禄山与节度使还有一步之遥。

在这之后,安禄山加大了投入力度,让每个从长安来的使节都乐得合不陇嘴。

投桃报李,心情大好的使节回到长安后,便继续给安禄山造势。

一年下来,安禄山光辉灿烂的形象便在李隆基心目中扎了根。

李隆基决定重用这位好同志,他想让安禄山当节度使。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现有的节度使岗位已经满员,该把安禄山往哪放呢?李隆基灵机一动,孙悟空变戏法一般地就变出了一个岗位:把安禄山所在的平卢军从幽州分出来,再将其升级为战区,事情迎刃而解。

这样,安禄山就成为第一任平卢节度使,跃上了人生的关键台阶。

出任平卢节度使后,安禄山并不就此止步,他想要的还有很多。

他把目标锁定范阳节度使。

范阳由原来的幽州改名而来,是全国最大的战区,兵力达到九万一千四百人。

而安禄山所在的平卢战区兵力只有三万七千五百人,仅仅相当于范阳的三分之一。

如何才能把范阳节度使弄到手呢?安禄山再次开动脑筋。

久在官场的他知道,范阳节度使是全国最重要的位置,仅靠送礼是不够的,要想拿到这个职位就必须打动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隆基。

如何才能打动李隆基呢?安禄山自有妙计。

公元743年,安禄山入朝晋见,这次晋见让李隆基欢喜不已。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李隆基会对安禄山这个胡人充满好感,莫非他们前世有缘?不是前世有缘,而是因为开元二十二年的那次刀下留人。

当时,宰相张九龄力主杀掉安禄山,而李隆基考虑到安禄山是个人才,就硬是留了下来。

这次刀下留人让安禄山大难不死,也就此开始了与李隆基一生的缘分。

古往今来,中国的一些领导都有一种微妙的心理,我将其称为老母鸡心理。

何为老母鸡心理?就是把自己当成老母鸡,把自己看重的下属当成小鸡。

老母鸡对小鸡呵护有加,而这些老领导也同样对老下属呵护有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鸡犬升天现象:老领导高升,老下属也随之高升,二者的关系,如同捆绑式火箭。

究其原因,是因为领导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了自信。

因此,一旦认定某个下属,就会始终不遗余力地提拔,尽管有时的提拔并不完全符合原则。

李隆基也是如此,他不断地提拔安禄山,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眼光独到,慧眼识珠。

再者,李隆基不是一般皇帝,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浪漫基因的皇帝,凡是这样的皇帝,一般不按常理出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儿媳升级为贵妃,就可见一斑。

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做出什么出格的事都是可以理解的。

安禄山入朝之后,李隆基给了他一个特别权限:随时进出皇宫,朕的大门时刻为你敞开。

安禄山大喜过望,忙不迭地谢主隆恩。

谢完恩后,安禄山说:去年营州发生了虫灾,虫子在田地里啃食青苗,臣就焚香祷告。

如果臣居心不良,事君不忠,就让虫子啃噬臣的心;如果臣没有辜负神灵,那么请求上天把虫子赶走。

臣刚祈祷完,就有一群鸟从北方飞来,一会儿工夫就把虫子吃光了。

臣恳请陛下恩准,将这件事写进国史。

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听出安禄山话语里的荒谬:哪有那么巧,刚祈祷完鸟就来了,难道鸟是你们家自己养的?李隆基智商正常,他也知道安禄山满嘴跑火车,但此时的他实在是太喜爱安禄山了,即便知道这是在说谎,他也觉得这谎说得很可爱。

情人眼里出西施,李隆基眼里出安禄山。

安禄山谎话说完,李隆基当即批准,于是安禄山祷告驱虫就被写进了国史,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虫子事件为安禄山打响了第一炮,不久,他又开了第二炮。

他把炮口对准了一件荒唐的考试舞弊案。

当时,宰相李林甫兼任吏部尚书,由于他本身是宰相,业务非常繁忙,因此吏部的很多工作就由吏部侍郎宋瑶和苗晋卿负责,这一年的候补官员选拔考试也是由这两人主持的。

这次考试出了乱子。

参加这次选拔考试的候补官员数以万计,他们都已经具备了做官资格,参加这次考试就是为了更早获得一个职位。

考试的录取比例非常低,数万人参考,而最终的录取名额只有六十四人,录取比例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有一拼。

原本以成绩说话,大家都认赌服输,然而考试结束一公布榜单,考生傻眼了:名列榜首的,居然是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张姡В≈谌瞬环脑颍皇且蛭艎'官二代的身份,二是据他们所知,张姡Ъ负跄坎皇抖。笞侄疾蝗系眉父觯岵换嵝醋约好掷锬歉鰥'字都很难说。

这一下,就炸了锅。

吏部侍郎宋瑶和苗晋卿眼看群情激昂,只能心里叫苦,当初他们只知道张倚正受李隆基恩宠,想借此机会拍一下他的马屁,没想到用力过猛,引起了公愤。

宋瑶和苗晋卿试图把这件事压下去,千万不能让李隆基知道。

李隆基起初并不知道,但却被安禄山知道了。

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于是安禄山颠颠地就将此事给捅了出去,李隆基大吃一惊:自己委任的吏部侍郎,居然干出这样以权谋私的事情,看来必须要查一查了。

李隆基查案的方式很特别,他没有直接调查宋瑶和苗晋卿,而是把六十四个被录取的考生都召了进来,他亲自对他们进行考试。

发完试卷,其余六十三个考生开始答题,唯独榜首张姡г诘妥磐贩⒋簟�

整整一天过去了,张姡У目季肀人牧扯及住尤灰桓鲎侄济恍矗∧呐掳炎约旱拿中瓷弦埠冒。“拙碛⑿劬痛说�

从此张姡в辛艘桓鱿炝恋拇潞拧钒祝牍矗褪抢资骸�

不久,参与舞弊的官员都遭到严惩:马屁拍马腿上的宋瑶被贬为武当太守;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被拍马屁的御史中丞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连陪同担任考官的礼部郎中也被贬到了岭南。

所有的人都是失败者,只有安禄山一个人胜出。

经过虫子事件、舞弊事件,李隆基对安禄山更加刮目相看:这个安禄山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忠心可嘉,这样的人一定要重用。

一年后,安禄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公元744年三月五日,李隆基发布了一纸诏书,将范阳节度使裴宽调回长安,出任户部尚书。

让裴宽出任户部尚书,其实是为了给安禄山腾位置。

紧接着,李隆基又下了一道诏书:由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同时保留平卢节度使一职。

安禄山梦想成真了。

此时,安禄山手握范阳、平卢两镇,手中的兵力达到了十二万八千九百人,占到了唐朝边境兵力的四分之一。

如果说,李隆基让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是给安禄山这只老虎插上了一只翅膀的话,那么现在他又给这只老虎插上了又一只大翅膀。

醉心于自己慧眼识珠的李隆基丝毫没有意识到,眼前的这只老虎,插上翅膀是会飞的。

李隆基的错觉还在继续,因为他的身边布满了一群为安禄山说好话的人。

礼部尚书席建侯时任河北擢升罢黜特使,对安禄山交口称赞。

在他的口中,安禄山就是公平正直的化身。

与此同时,宰相李林甫、前范阳节度使裴宽也顺着席建侯的话头,对安禄山称赞不已。

难道他们都看到了安禄山的能力?不是。

他们三人看到的东西并不一致:席建侯看到的是安禄山的贿赂,因此他帮安禄山说话;李林甫看到了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爱,因此他顺杆爬;前范阳节度使裴宽既看到了安禄山的八面玲珑,也看到了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爱,因此他也帮安禄山说话。

三人可以成虎,三人就此成就了安禄山。

从此,安禄山的恩宠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因为所有的人都说他好。

这是金钱的力量,也是白内障的力量。

李林甫掌权李隆基注定是可悲的,因为他在罢免张九龄后就开始养老虎,一养就是两只:一只老虎在边塞,名字叫安禄山;一只老虎在长安,名字叫李林甫。

正是这两只老虎,让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走上了茫茫未知的歧途。

相比于安禄山,李林甫这只老虎更加凶猛。

接替张九龄出任第一宰相后,李林甫就下定决心,绝不走张九龄的老路,绝不干直言进谏的傻事。

不仅自己不能干,也不准别人干。

上任伊始,李林甫召集所有有权利上谏的官员开了个会。

在这个会上,李林甫与各位官员推心置腹:如今明主在上,群臣迎合圣意还来不及,还需要多说什么废话呢?诸位难道没看见那些仪仗马吗?那些马吃的可是相当于三品官员俸禄的草料,待遇不可谓不高,可是如果在参加仪仗时乱叫,立刻就会被赶走,永远失去当仪仗马的资格,真到那时,悔之晚矣!与会官员,面面相觑,他们知道李林甫这是在借马说事儿,言下之意,是让他们从此闭口不言,装聋作哑。

大多数官员保持了沉默,他们知道,他们的大腿还没有李林甫的胳膊粗。

经过这次会议,直言上谏的现象基本绝迹。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左补阙杜琎就是。

杜琎没有听从李林甫的建议,他执著地给李隆基上了一封奏疏,针对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放在以前,这种事情司空见惯,而放在李林甫开会之后,性质就严重了。

李林甫决定给杜琎点颜色看看。

杜琎上完奏疏的第二天,效果立现:他的品级由从七品升为了从六品。

品级升了,杜琎却沮丧起来,他知道这是李林甫针对自己,给自己来了个明升暗降。

杜琎本来是从七品的左补阙,现在李林甫把他升为从六品的下邽县令,表面上看杜琎是升官了,其实相当于被贬,因为那个时代京官比地方官的含金量高多了。

杜琎被明升暗降之后,朝中直言上谏的风气几乎绝迹,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李林甫。

人注定是复杂的,官员同样也是复杂的。

中国历史习惯用忠臣和奸臣来区分大臣,其实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为过于一刀切,过于脸谱化了。

细读历史就会发现,忠臣和奸臣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而且并没有纯粹的奸臣和忠臣。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忠臣不等于能臣,历史上的很多忠臣其实是庸臣,不干事;奸臣也不等于庸臣,历史上的很多奸臣其实本身是能臣,很能干事。

是不是有些矛盾?历史本身就是这么矛盾。

具体到李林甫,历史一直给他戴着奸臣的帽子,我也把他叫做奸臣,但不可否认,这个奸臣也是能臣,是个能干事的人。

我们可以提出两个名词:一个叫人格,一个姑且叫做官格。

古往今来的仕途中人,都是人格和官格的复合载体,有的人人格很高,官格却很低,有的人人格很低,但官格却很高。

正应了那句话: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不一定是好人。

李林甫呢?严格说来,他基本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算个准好官,而人品就不会说了:小人一个。

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出任宰相不久就遇上了天大的好事。

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大理少卿徐峤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上面这样写道:今年全国处以死刑的犯人总共五十八人,人数之低为历年之最。

大理寺监狱向来有杀气重的说法,鸟雀都不在大理寺附近栖息。

今年不一样了,已经有鸟雀在大理寺的树上筑巢了。

徐峤之后,其他官员纷纷行动起来,既然有徐峤抛砖,众人赶紧引玉:这说明陛下治国有方,全国已经达到几乎没有刑罚的盛世了,可喜可贺。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看着文武百官的奏章,李隆基心花怒放,一直以来,他知道国家正在蒸蒸日上,但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到了几乎不用刑罚的盛世了,确实值得庆贺。

高兴之余,李隆基体现了高风亮节:这不是朕的功劳,而是宰相的功劳!李隆基这一谦虚,李林甫和牛仙客的好事就来了。

开元二十五年七月八日,李林甫被封为晋国公,牛仙客被封为邠国公。

具有对比意义的是,前任宰相张九龄不过被封为始兴县伯,跟李林甫的晋国公差着级呢!人比人得死!以晋国公为起点,李林甫上下其手,试图用自己的两只手捂住李隆基的眼睛。

在这个过程中,三位官员不知不觉掉进了李林甫的圈套。

第一个掉进去的是兵部侍郎卢绚,不过纯属意外。

一天,李隆基前往勤政务本楼欣赏音乐,为了保持安静,便命人把门帘放了下来。

兵部侍郎卢绚原本知道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欣赏音乐,然而等他骑马路过时,看见门帘已经放了下来,便以为皇上已经起驾回宫了。

于是卢绚便没有下马,只是垂下马鞭,拽着缰绳,缓缓地走了过去。

马背上的卢绚风采卓然、气度不凡,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一直目送他离开了242自己的视野。

这时李隆基感叹了一句:卢绚真是渊博厚重啊!李隆基心里顿时起了重用卢绚的念头。

看得出,这时的李隆基以貌取人。

李隆基的一举一动被左右看在了眼里,而这些左右都收了李林甫好处,他们就是李林甫的第三只眼。

听说李隆基想重用卢绚,李林甫有些着急,他知道此时的李隆基不按常理出牌,说不定一重用就会把卢绚推上宰相之位,那样一来,自己就多了一个对手了。

不行,不能让卢绚得到重用。

眼睛一转,李林甫有了主意。

李林甫找来卢绚的儿子,对他说:令尊素有德望,而今交州(越南河内)、广州正缺刺史,皇上想让令尊出任,你看这事可不可行?如果令尊以路途遥远为借口拒绝的话,恐怕会被贬;我倒有一个办法,不如让令尊主动要求担任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到时在洛阳上班,也是不错的位置,你看怎么样?卢绚听了儿子的传话,顿时慌了:交州、广州与长安相隔数千里,除非被贬,不然谁愿意去那里?还是退而求其次吧,当个太子宾客、太子詹事也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一切尽在李林甫的控制之中。

不过,李林甫还不着急,他不想一下就把卢绚从兵部侍郎送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