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缟呗峁饕惑瘛�

在那以后,马燧继续在官场打拼,公元七六三年,他出任赵城县尉。当上县尉的马燧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直到一次毛遂自荐。马燧毛遂自荐的是接待官,专门对口接待回纥班师部队。在马燧之前,没有人愿意接这个苦差,这个差事不仅苦,而且有生命危险,自负有功的回纥士兵动不动就借口招待不周举刀就砍,砍死砍伤不在少数。郑陈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为此头疼不已,而马燧迎难而上。

马燧先派人给回纥部队的将帅送去了无法拒绝的贿赂,条件只有一个:约束士卒,不准行凶!拿了马燧贿赂的将帅也不含糊,拿出一面令旗交给马燧:“有违反命令者,你可以处斩!”有钱真好!马燧要的就是这句话!得到令旗的马燧又从监狱中提出几个死囚,他要给回纥士兵演一出“杀鸡儆猴”。马燧让这些死囚假扮成自己的随从,然后一起在回纥士兵面前演戏。只要“随从”略有违令之处,马燧立刻令旗一挥,斩!戏演了几次之后,回纥士兵被震住了,他们彻底怕了马燧的令旗,于是便夹起尾巴,乖乖听话,在马燧主管的辖区内,再也没有撒野记录!

李抱玉彻底被马燧折服了,这时马燧又对李抱玉说出了自己由来已久的焦虑:“我与回纥人交往甚多,了解他们的性情。仆固怀恩呢,现在居功自傲,他的儿子仆固也喜欢卖弄,如今仆固怀恩在国内布置了四个节度使,国外结交回纥,因此他必有觊觎河东、泽潞战区之心,需要尽早加以防范!”

李抱玉听完,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提防仆固怀恩。在李抱玉上疏的同时,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也没有闲着,他同样将矛头指向了仆固怀恩。严格说起来,李抱玉和辛云京的上疏一半为公,一半为私:

为公,是担心仆固怀恩将来尾大不掉,成为国家之祸;为私,是因为他们两人所在的战区与仆固怀恩的势力范围接壤,他们都担心自己的战区被仆固怀恩吞并。于是李抱玉、辛云京双双上疏李豫,企图通过上疏将仆固怀恩拉下马,进而解除本战区被吞并的威胁。相比之下,辛云京的心情比李抱玉更迫切,因为他已经把仆固怀恩得罪到家了,索性恶人当到底。辛云京得罪仆固怀恩要追溯到一年前,当时登里可汗提出要见仆固怀恩,李豫便下令仆固怀恩前去边境相见。这次相见,让辛云京和仆固怀恩结下了梁子。在仆固怀恩北上路过太原时,辛云京居然紧闭城门,把仆固怀恩当成了狗不理,按理,他是有接待仆固怀恩和登里可汗义务的。辛云京有自己的考虑,他担心这对翁婿联手,趁机向太原发起攻击,为防不测,他索性不搭理仆固怀恩。这次拒之门外让仆固怀恩耿耿于怀。一年后,仆固怀恩的耿耿于怀再次升级。这次仆固怀恩奉命礼送登里可汗出境,没想到路过太原时,辛云京再次大门紧闭,又一次把仆固怀恩当成了狗不理。两次拒之门外让仆固怀恩的气愤达到了顶点,恼怒之余,他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愤怒声讨辛云京。然而,奏疏送上,泥牛入海,李豫居然没有给仆固怀恩任何回复。装糊涂!真糊涂!李豫装起了糊涂,辛云京却不敢装糊涂,相反,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他清楚地看到,仆固怀恩的势力范围已经将自己压迫得近乎窒息。

辛云京的总部在太原,仆固怀恩则率军驻扎汾州(山西汾阳),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驻扎榆次,仆固怀恩的裨将李光逸驻扎祁县,李怀光驻扎晋州,张维岳驻扎沁州。

总体而言,辛云京和仆固怀恩的部队都驻扎在今天山西境内,两者近在咫尺。距离远则产生美,距离近则产生压抑。

辛云京就是被近在咫尺的距离压抑得窒息,他想早一天结束让自己窒息的压抑。病急乱投医,他求助于宦官骆奉仙。辛云京给了骆奉仙一笔丰厚的贿赂,然后告诉了他一句话:“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罪状已经非常明显。”这句话并非点到为止,而是要借骆奉仙之口传到李豫的耳朵里!一句话,一笔钱,成交!或许上天觉得这场戏到目前为止还不够精彩,因此又给它加了一个桥段。骆奉仙返回长安时路过汾州,仆固怀恩盛情将他挽留了下来。论起过往交情,骆奉仙与仆固怀恩关系甚笃,两人甚至约为兄弟、登堂拜母。这一次也不例外,仆固怀恩的母亲亲自摆下宴席招待骆奉仙。对于骆奉仙,老太太是了解的,而且她还知道,如今骆奉仙与儿子的死对头辛云京走得很近。借着敬酒的机会,老太太责怪道:“你跟我儿子约为兄弟,如今却又跟辛云京走得很近,做人何苦要两面三刀呢!”骆奉仙被噎得脸红,又无法辩解,只能硬挺着,尴尬应对。仆固怀恩连忙站起来解围:“哎,不说不愉快的事了,我为兄弟跳支舞以助酒兴!”一曲跳完,骆奉仙起身给了仆固怀恩“彩头”。(唐朝风俗:如果宴席上主人给客人跳舞助兴,客人需要给予彩头,表示感谢)

仆固怀恩笑着接过,心里盘算着如何回赠骆奉仙,便对骆奉仙说道:“明天是端午节,我再陪兄弟好好喝一天!”骆奉仙哪里肯留,他还惦记着辛云京的委托,只想早一点回长安。骆奉仙坚持要走,仆固怀恩坚持要留,坚持到最后,仆固怀恩将骆奉仙的马藏了起来!说一千道一万,仆固怀恩只是想对朋友表示自己的热情,然而表示热情要适度,要向合适的人表示,千万不要向骆奉仙这种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人表示!骆奉仙居然把仆固怀恩的热情解读为“杀机”!骆奉仙对左右惴惴不安地说道:“先是责怪我,接着又藏我的马,这是要杀我啊!”

世上本无鬼,只是有些人心中有鬼!半夜,恐惧不安的骆奉仙翻墙而走,一路狂奔向长安逃亡。骆奉仙的逃走,让仆固怀恩大吃一惊,哎,一片诚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也罢,把马还他吧!骑着仆固怀恩还回的马,骆奉仙狂奔回长安,见到李豫的第一句话就是——仆固怀恩要反!消息很快传到仆固怀恩耳朵里,仆固怀恩上了一道奏疏,详细解释了前因后果,最后仆固怀恩写道:“请陛下诛杀辛云京和骆奉仙!”李豫又一次当起了和事佬,两不责备,并授意双方和解。然而,同当年的哥舒翰和安禄山一样,矛盾一旦发生便很难和解,于是李抱玉、辛云京、骆奉仙与仆固怀恩的矛盾越结越深,再也化解不开。后来,宦官鱼朝恩也参与了进来,成为指控仆固怀恩最起劲的一员。至此,指控仆固怀恩图谋不轨的人达到了四个(马燧因官职小不计在内),他们都怀有各自的目的,李抱玉、辛云京是怕自己的战区被吞并,骆奉仙、鱼朝恩则是嫉妒仆固怀恩当红,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合到一起,于是仆固怀恩就成了四夫所指!

平心而论,仆固怀恩对朝廷是有大功的。安史之乱以来,仆固怀恩一门为国捐躯的人有四十多个,他的女儿也身负重任为国和亲。至于仆固怀恩本人,既有说服回纥出兵的大功,又有收复两京的战绩,而且黄河以北的平定,大部分也是仆固怀恩的功劳。如果说前几次是郭子仪、李光弼唱主角,那么最后一次完全是仆固怀恩唱主角。至于令降将原地留守,有他本人的私心作祟,同时也是形势所逼。

面对四人所指,仆固怀恩充满了委屈,便又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奏疏的末尾,仆固怀恩建议李豫派钦差到汾州调查,届时他将配合调查,调查完毕再跟随钦差进京。

这道奏疏没有石牛入海,李豫很快派出钦差,仆固怀恩自证清白的机会来了!面对钦差,仆固怀恩的表现良好,最后钦差给仆固怀恩指了一条明路:

进京面圣,洗脱嫌疑。仆固怀恩痛快地答应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望往喜剧方向发展,不料,就在当晚,副将的一席话惊醒了仆固怀恩。副将说道:“大帅如果相信钦差的话,一入长安就会成为第二个来瑱,想回也回不来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第二天一早,仆固怀恩变卦了,他不再准备入朝,而是想派一个儿子替自己入朝。然而,即便这个提议也遭到副将反对,仆固怀恩没有坚持,便放弃了让儿子代替入朝的想法。钦差一无所获,只能一个人回到长安,留给仆固怀恩的是一道再也难以解开的死结。

纵观仆固怀恩被指图谋不轨的前前后后,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有两个:一,功高震主;二,不知急流勇退。倘若仆固怀恩多跟郭子仪学一点韬光养晦,不把自己放在容易被人猜忌之地,何来那么多猜忌,何来那么多指控?这一切只因为仆固怀恩不懂进退之道!再者,安禄山给唐朝皇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一下子破坏了节度使等重臣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安史之乱之前,节度使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成了皇帝手中的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杀敌,用不好就是伤己。因此皇帝对节度使时时抱有警惕之心,再也没有当初的亲密无间。

郭子仪也好,李光弼、仆固怀恩也罢,他们都是皇帝愿意用的重臣,但同时又是皇帝忌惮的重臣,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就如同两只磁极不断变化的磁铁,时而相互吸引,时而相互排斥,关系微妙到只有郭子仪这种举世高人才能完美把握。

至于李光弼,他只能勉强应付;至于仆固怀恩,他连应付都应付不了!于是等待仆固怀恩的,只会是一场悲剧!

长安沦陷

公元七六三年的前半年,李豫的心情一直不错,困扰王朝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河南河北战火得以熄灭,大唐王朝终于重回一统,天下无事。然而,天下无事只是假象,在李豫沾沾自喜的同时,西方战事一直在蔓延。挑起西方战事的是老冤家吐蕃,他们蚕食唐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粗略统计,他们已经蚕食了整整七年。

原本,李隆基为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国防体系,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等强敌建立。开元天宝年间,这套防御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境线虽然长达万里,但基本平安无事,边境无忧。

平衡在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被打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李隆基开始拆西墙补东墙,他把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的精兵全部调入中原对安禄山作战,留下镇守边防的都是老弱残兵,不仅不中看,更加不中用。

不中看、不中用的老弱残兵自然无法抵挡吐蕃人的蚕食,于是,从安史之乱起,吐蕃人对唐朝的蚕食便开始了,起初还是小打小闹,到后来他们发现,唐朝军队根本无暇西顾,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千年不遇的良机。

吐蕃人开始大规模蚕食,到公元七六三年,他们已经攻陷了大震关(甘肃张家川),进而攻陷兰州、廓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州,原来陇右、河西之地,尽为吐蕃人所有。

西北数十个州接连沦陷,吐蕃人与长安的距离越来越近,自凤翔(陕西凤翔)以西,邠州(陕西彬县)以北,全部归于吐蕃名下。即便西线已经被蚕食到如此程度,李豫依旧没有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还在河南、河北,只要把河南、河北平定了,其他地方都是小问题。或许吐蕃人也洞悉了李豫的心态,他们进一步加大了蚕食力度。公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大军发动又一拨进攻,唐军边防将领纷纷飞书告急,然而告急文书到了程元振那里,居然被死宦官压了下来,一份也没有上报!“报喜不报忧”是官场传统,但如果连十万火急的军情都不报,这个王朝就危险了。程元振不管这些,他依然不报。程元振究竟是如何想的,史无明载,反正我琢磨不透,如果能琢磨透,就可以写一本《太监心理学》了。十万火急的军情被程元振压制了三个月,直到再也压制不住。程元振无法瞒报下去,是因为西线军情发生了巨变,唐军内部出了“吴三桂”。

历史证明,不是历朝历代都有文天祥、袁崇焕,有些朝代就没有;历史同样证明,历朝历代最不缺的就是“吴三桂”。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大军兵临泾州(甘肃泾川)城下,刺史高晖大开城门,向吐蕃大军投降。如果仅仅是投降也可以理解,毕竟战乱年代保持气节殊为不易,然而高晖投降非常彻底,他不仅投降,而且主动担任起吐蕃大军的向导!唐朝“吴三桂”就此调转方向,率领吐蕃大军把矛头指向了国都——长安!

在高晖的带领下,吐蕃大军壮着胆子向唐朝的心脏地带挺进。如果没有高晖带路,他们绝不敢贸然深入,现在有“唐奸”高晖带路,吐蕃大军长驱直入,一下穿过了邠州,接近长安心脏地带。直到这时,李豫才得到吐蕃入侵的消息,震惊万分。十月二日,吐蕃大军进攻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这次进攻让李豫的震惊再次升级,因为奉天、武功离长安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三十里!李豫压抑住狂跳不已的心,连忙寻找对策,他马上想到了一个人——郭子仪!李豫被逼得手忙脚乱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半年前,郭子仪就上疏提醒过李豫:“吐蕃、党项一直虎视眈眈,应该早作防备”。奏疏不止上了一回,可惜,李豫一点都没听进去。现在,李豫临时抱佛脚,指望郭子仪再次解救危局。李豫下诏,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前往咸阳镇守,抵御吐蕃。

关内副元帅的名头看起来挺大,但仅仅是一顶帽子而已。郭子仪此时最需要的不是帽子,而是兵,然而他却手中空空,李豫让他退居二线后,郭子仪就成了光杆司令,想要有兵,只能临时招募。紧急招募之后,郭子仪终于有了班底——二十名骑兵。郭子仪不禁苦笑,自起兵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么寒酸过。苍蝇也是肉啊!郭子仪带领二十名骑兵前往咸阳,一入咸阳,郭子仪被敌情惊呆了,据探马来报,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大军已经渡过渭河,沿着秦岭山脉向东挺进,直逼长安而来。郭子仪连连叫苦,马上派人回长安告急,请求增兵。

郭子仪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告急居然无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拦告急使者,愣是没让使者见到李豫的面。这次阻拦的恶果在几天后出现——长安沦陷!如果程元振没有阻拦,使者得以面见李豫,或许李豫能够增派兵马给郭子仪,一举挡住吐蕃大军东进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却阻拦使者,郭子仪增兵计划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大军直逼长安。在吐蕃大军逼近长安之前,也有小股唐军计划阻挡。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两千精兵在盩厔(陕西周至)西面设伏,打退了吐蕃大军的一次进攻,暂时延缓了吐蕃军队的进攻速度。然而,两千精兵对阵二十万大军,就如同蚂蚁伸出脚想绊大象一个跟头,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不太现实。两天后,吐蕃二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吕月将没能再次创造奇迹,他力战不敌,全军覆灭,自己也被生擒。吐蕃大军顺势挺进咸阳西南的便桥,距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军情紧急,没想到居然紧急到如此地步。摆在李豫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放弃长安,向东避难。七年前,他曾经有过一次放弃长安经历,没想到,七年后,他又要放弃长安,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这次是往东。

放弃国都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刹住车。有唐一代,国都长安被多次放弃,万恶之源,就是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的仓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孙们延续了这个光荣传统,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十月七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