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湘军-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城守将派人参见陈国瑞,倾诉粮食久已匮乏,朝不保夕。陈国瑞与英翰约定同时大举进攻。
10月23日,陈国瑞挥师冒雨越濠,亲自督战,斩杀后退的军士。军士们喊杀之声动天撼地,穿过壁垒,杀入营中,斩杀大批苗沛霖团练。
苗沛霖的部队向四周开炮,抛掷乱石。陈国瑞所部冒死冲锋,不顾炮火与石弹,死伤累累,最终还是未能入城。清点人数,发现三百人阵亡,五百人负伤。陈国瑞收兵,驻扎城外。
274
由于苗沛霖长期经营淮河流域,清军对苗沛霖团练的攻击,成为一场恶战。陈国瑞的力量还不足以对付这个本地军阀,清廷的四路部队都投入了战斗。
11月7日,富明阿率部来到蒙城。李世忠增派一万兵力沿淮河南岸攻击下蔡。唐训方分兵前往大小蚌埠,谋攻怀远。富明阿见蒙城外面没有清军壁垒,以此为理由,弹劾唐训方。
僧格林沁本部已经平定直隶和山东,回师南下。民间圩寨听说清军大举开来,纷纷投向清廷。寿州乡民田端书等人,集结两万人,声称要协助清廷杀贼,围攻下蔡,烧毁苗沛霖的粮台,向僧格林沁报捷。
11月下旬,李世忠的部队扫平了寿南的二十六座圩寨,攻克下蔡。
12月2日,陈国瑞在蒙城东南门作战,大获全胜。部队一边攻击,一边修筑壁垒,断绝苗沛霖的粮道。富明阿的部队分守各个险要地势,与陈国瑞部形成犄角。僧格林沁属下的翼长舒通额也领兵赶到。各个圩寨的团练慑于军威,纷纷剃发投降。
唐训方集结水师和陆师,一起围攻蚌埠。守将张士端请求招抚,献出蚌埠和怀远。
12月7日夜晚,唐训方的部队逼到怀远城下,见东门已经打开,湘军便开进城内。
1863年,同治二年(23)
当晚,陈国瑞等部攻击蒙城外濠,苗沛霖亲自巡濠,见敌军杀来,转身逃跑,跌倒在地,他的部下从后面将他击杀,将头颅割下,送到王万清的军营。
捻军首领相盘、葛小年、邹焕林和龚耀骈同时被杀。程二坎、李大个和魏群儿请降,安徽北部逐步平静。张宗禹等人的部队向西推进,袭击河南的南阳和湖北的襄阳。
王万清将苗沛霖被部属杀死的事情秘而不宣,向上面报告,说是他自己在巡濠时砍死了苗沛霖。有人说:“杀苗沛霖的人,就是陈玉成的旧党。王万清杀了他,是为了灭口。”
苗沛霖一死,他的残部听到消息,立刻瓦解。富明阿等人率部进入蒙城。清廷收到捷报,赏赐王万清勇号,奖银一千两。
12月11日,陈国瑞部将康锦文和宋庆携带苗景开抵达寿州,城内的苗家团练开门投降。
这时,清廷各个体系的部队为了争功,发生了小小的内斗。
李世忠派部队赶到寿州,要求进入,杀死五名守门将领。宋庆等将领为了报复,斗杀李世忠部将朱元兴和杜宜魁,用器械拘捕蒋立功,乘胜进占下蔡,捣平苗家老巢,将苗氏家族及苗沛霖的妻儿押送僧格林沁的军营,全部处死。
12月12日,蒋凝学和成大吉的部队攻克颍上。
12月14日,毛有铭的部队攻占正阳关,康锦文和程文炳率部一同入城防守。
12月16日,蒋凝学的部队移驻正阳,还不知道苗沛霖的余部已经献关,而守关的驻军却把蒋凝学部误当成敌人,隔河发炮阻击。毛有铭后来发觉对方是自己人,连忙下令停火。
僧格林沁上奏,说将领们为了争功而发生械斗。清廷把此事交给曾国藩处置。曾国藩认为,陈国瑞和李世忠的部将械斗,杀伤人数,彼此相当,而李世忠已经领着他的部队回滁州了。因此这个案子,只要杀掉苗景开,就可以结案。至于正阳的那场战斗,由于两军没有通气,发生误斗,并非出自有心,请求免议。于是外省军队全部从淮河南北撤走,湘军部队分别回到皖南和湖北。安徽的捻军各部,有的被消灭,有的投降,事情就此平定。
清廷颇为担心安徽北部民圩众多,命令唐训方筹划善后。僧格林沁又请求在蒙城和亳州的中间地带,增设文武官员,添加驻防部队。唐训方上奏,请求将凤台县交给下蔡管辖,把涡阳县的县治改为雉河集。清廷大臣们都打算趁势铲除李世忠的势力,僧格林沁请求派李世忠的部队协助攻打金陵,责成李世忠交出城池和盐卡。吴棠则请求从豫胜营中挑选几千名精壮军士,分别由曾国藩和唐训方管辖,把他们混杂在湘军部队里,观摩熟悉营规。
曾国藩上奏说,李世忠成为众矢之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心怀叵测,第二是因为专门从扰民中取利。他从同治元年阴历九月开始统领李世忠的部队,仍然担心他倒行逆施。后来搜获太平忠王的文书,发现李秀成极力主张攻打江浦和浦口,以打通北伐的道路,才知道李世忠确实没有私通太平军。
曾国藩虽然肯定了李世忠没有对清廷怀有二心,但他反对借用李世忠的兵力征讨太平军。李提督没有二心,他的部众却决不可用。李世忠发表檄文声讨苗沛霖,慷慨请行,似乎是因为他已知道世人容不下自己,借此来表明他的歉意。他的部队到了寿州和下蔡,接连与友军发生争端,他的部将蒋立功被捕,朱兴元和杜宜魁被杀,李世忠仍然出语谦逊,不像往年那般倔强,似乎知道自己大祸将要临头,只能委曲求全了。
但是,这次作战,李世忠部在怀远与寿州一带,焚烧抢掠,令人惨不忍睹,民怨沸腾,实为众所周知。试论其中的原由,还在于胜保当初纳降时,处置不尽妥当。收留一万八千人,听任他们盘踞几座城市,养成桀骜不驯的脾气。胜保认为天长、六安、滁州和来安,本来是造反者出没的地区,便放手让李世忠纳税收厘,又上奏令李世忠用盐供给月饷,自捆自卖,形成风气,习惯而成为自然。
曾国藩说,自从袁甲三和他接管李世忠的部队以来,也不能筹发官饷,来改变以前的做法。于是在李世忠势力范围之内的几个县,田地荒芜,百姓离散,再也无可盘剥了。淮河航运不通,卖盐的利润也就减少。今年征讨苗沛霖,路途上竟然买不到大米,任何部队驻扎在这种地方,都不可能不侵扰百姓,何况驻扎在这里的是李世忠的乌合之众呢?
1863年,同治二年(24)
因此,曾国藩认为,李世忠刚刚协助清廷消除了苗沛霖的势力,可以追究他骚扰百姓的罪过,却不必怀疑他会背叛朝廷。
曾国藩还说,凡是降将骄兵,当他们力量有余时,必然会骄横跋扈,无法制约;当他们力量不足时,就会破坏法纪,连累朝廷。借助别人的力量,是军事上的大忌。淮河上游的往事,就是因为清军无能,导致权势下移。现在李世忠的部队,实力比不上湘军,朝廷何必依靠他们呢?何况僧格林沁曾经征调过苗沛霖的团练,他们从来就不听从调遣,反而刺激他们生变,毫无益处。
他提出的办法是:命令李世忠遣散部队,交还城池,退出厘卡,停止供给饷盐,放他回归乡里,安享晚年。
僧格林沁对李世忠还不放心,派人到五河侦察他的动向。发现李世忠已经在执行曾国藩的命令,大家才打消了疑虑。
刘长佑在这一年里提出建立直隶六军。各个行省编练军队的做法,就是从这里开始。
275
曾国荃于10月下旬命令萧庆衍等部结扎筏子渡水,扎营扼守天京东路。可是,萧庆衍发现,太平军已窥破曾国荃的意图,抢先占据河东阻截。萧庆衍下令隔河开炮轰击,朱吉玉与李祥和率部占据西岸,修筑三座壁垒,与太平军相持。
11月1日,李祥和率部从上游渡河,萧孚泗的吉字营从下游渡河,攻破太平军的五座壁垒。城内太平军出兵增援,萧庆衍命令部队边作战边筑垒,在东岸构成防线。
11月5日,太平军又分几路出击,萧孚泗、彭毓橘和陈湜等人率部扼守双桥门以东,萧庆衍率部进击中路。交战之后,太平军稍有退却,湘军将士们奋臂高呼,太平军掉头退走。萧庆衍指挥骑兵截断太平军的退路,攻克上方门和高桥门。
在右路方山与土山作战的太平军,被熊登武的部队挫败,也放弃壁垒逃走。
在这种情势下,驻守七瓮桥的太平军各部也想撤走,萧孚泗和彭毓橘率部挡住了东边,李臣典率部拦住了西边,不让他们逃走。城内的太平军着急了,出动大部队营救,与湘军搏杀。双方伤亡惨重。
萧孚泗命令部队趁夜放火,太平军顶着烟雾突出营垒,湘军进占七瓮桥。
接下来,湘军从方山南进秣陵关,攻打博望镇。在这里,太平军环绕全镇修筑了七座壁垒,上可以接应水阳,旁侧可以控制金柱关。
金柱关守将朱南桂听说鲍超在水阳作战,邀约朱洪章等人的部队出兵小丹阳,以袭击博望镇,使博望的太平军无法增援水阳。朱南桂率领所部八营趁夜衔枚急进,于拂晓抵达博望,攻克两道关卡。
太平军开壁大战,溆浦人武明良率部绕过第一垒,袭击军营。太平军回头一看,七座壁垒已换挂了湘军旗帜,大为惊慌,狂奔逃走。朱南桂率部追到长流觜,太平军战士多半淹死。
湘乡人朱南桂是罗泽南旧部,此战以后,因功以总兵记名。
曾国荃见博望已经攻克,只有中和桥孤零零地处在湘军包围之中,便于11月6日派赵三元率领七个营的骑兵和步兵,南袭秣陵,到达中和桥,一举攻占。秣陵关的太平军正在吃饭,见湘军骑兵和步兵突然杀到,拔腿便逃。湘军追到河干,被水阻挡,无法渡河,斩杀来不及渡河的两百多名太平军。
从此以后,紫金山西南方没有了太平军的壁垒。
11月8日,曾国荃来到孝陵卫勘察地势,准备调部队扎营合围。太平军从朝阳门和太平门出兵袭击,萧庆衍和陈湜分别领兵拦截,萧孚泗和李臣典所部从侧边杀入太平军阵列。激战正酣,一名太平军将领出来督阵,曾国荃派枪手将他击毙,太平军阵势大乱。天国章王和顺王退入城内。太平军余部奔向淳化镇。
安徽宁国和太平的太平军进驻高淳与溧水,企图南攻芜湖。彭玉麟亲率水师攻打高淳以南四十里的水阳,杨岳斌率部前来会师,两军联合攻克窑湾、金宝圩、水阳、新河庄和塘沟的太平军壁垒。
11月12日,湘军水师攻克沧溪和长乐,太平军将领杨友清投降,湘军进占高淳。
11月15日,曾国荃派兵攻克淳化、解溪、隆都、湖熟和三坌镇,捣毁太平军的二十多座壁垒。于是天京东南侧几乎全被湘军占领。
11月17日,彭玉麟、杨岳斌和鲍超的部队攻克高淳东侧的东坝,接着攻克高淳以北的建平和溧水,解散数以万计的太平军。 。 。。 想看书来
1863年,同治二年(25)
李秀成于10月下旬又集结了###万兵力扑向后宅,命令各位王爷率部自己的部队,从望亭与后宅扎营,交替前进。李鹤章领兵攻打后宅,无法撼动太平军。李秀成又将各路大将的主力集结在西路,企图保住无锡,增援苏州。
程学启与戈登正在率部攻打苏州五龙桥。五龙桥位于宝带桥以西五里处,太平军靠着这座桥,可以从澹台湖和鲇鱼口到达太湖,然后前往浙江。
程学启亲率水陆四千兵力,从宝带桥攻击五龙桥左面,戈登的轮船从鲇鱼口攻打五龙桥右面。李朝斌率水师进入澹台湖,攻破太平军的六座壁垒。
谭绍洸从盘门出兵增援,被张遇春的部队击败。谭绍洸邀约嘉兴与湖口的太平军到达同里,攻打太湖东南侧的平望,为苏州太平军声援。
程学启叮嘱戈登率部防守五龙桥,自己率领水陆三路南下平望,在八坼会师,大败从嘉兴与湖口开来的太平军。天国会王和荣王只身逃脱。程学启令陈有升等部驻守五龙桥,于是苏州从盘门进入太湖的道路也被断绝。
李秀成所部占据了后宅、西仓和马塘桥,李世贤所部靠北占据了惠山和高桥,向南抵达坊前和梅村,队伍排列几十里,攻击猴山。
李鹤章令周盛波和刘铭传所部攻打坊前,令张树声和郭松林所部攻打梅村和麻塘,自己率领洋枪队援应。三路出击,都获大捷。只有李秀成设在麻塘的石营无法攻克,郭松林负伤,部队撤回。
276
李鹤章于11月下旬催促各部轮番进攻,逼近东亭,攻击李世贤的太平军。刘铭传所部击毁太平军军营的几丈营墙,刘盛藻率领亲兵越墙而入,遭到火枪的猛烈射击,仍然无法攻克。
围攻苏州的湘淮军已攻克浒墅关,太平军接到军报,无不惊慌。
浒墅关在苏州西北方三十里处,由天国来王陆顺得防守。程学启和戈登率部越过苏州进攻,黄翼升的水师合攻。戈登攻破王瓜泾的六座壁垒,程学启攻破观音庙的四座壁垒,然后会师,将浒墅关攻克。随即向苏州进击,捣毁十里亭的太平军壁垒。虎邱和枫桥的太平军闻风撤走,湘淮军一路追杀到阊门,尸骸填满了道路。
自从太湖水师到防以后,黄翼升的水师本来应该驶向淮扬。苗沛霖在淮上起事时,曾国藩曾令黄翼升增援临淮。提督杨岳斌和侍郎彭玉麟都要求水师换防,又催促黄翼升西上。李鸿章上奏,说黄翼升所部在攻击苏州和无锡,正在紧要关头,李朝斌的太湖水师只能顾及苏州以南,要等苏州和无锡攻克以后,才能让黄翼升离开。清廷同意了他的要求。
李鸿章见程学启的部队对苏州久攻不克,亲自赶赴娄门指挥作战。太平军部队从盘门向北延伸到娄门,几十座军营相连,都在墙边挖了地道,上面覆盖木板,再垒上泥土,以躲避炮弹。娄门外的石垒长城,更是坚不可摧。
李鸿章认为,太平军兵力虽多,但断绝了外援,军心已经动摇,抵抗力其实不强。于是,他催促程学启和戈登挥师攻城。
11月26日夜间,湘淮军和常胜军暗设浮桥,衔枚疾进,很快逼近太平军壁垒。太平军埋伏在断桥之下,发射洋枪阻击,常胜军伤亡惨重,无法前进。李秀成率部从小路入城,协助谭绍洸防守。
11月29日,湘淮军和常胜军集中二十多门炸炮,轰击太平军壁垒。程学启部沿南岸攻击,戈登沿北岸攻击,李鸿章亲自指挥。
战到下午,垒墙倒塌一大截,李秀成和谭绍洸率领一万人从娄门杀出,拼死抵抗。程学启挥师猛冲,常胜军肉搏先登,长城石垒全部攻破,李秀成和谭绍洸收兵回城。
这时候,陈东友的水师部队从黄天荡登陆,对娄门和葑门发起攻击,攻克二十多座壁垒。黄翼升和况文榜的水师攻击齐门,突破壁垒。李朝斌和张遇春所部也攻破盘门的六座壁垒。湘淮军从三面逼到城墙下,太平军军心大为动摇。
在驻防苏州的太平军将领中,谭绍洸是一名顽强的大将,仍然率领所部精锐死守。郜云官等将领却有心投降,悄悄派人与湘淮军副将郑国魁联络。
按照双方约定,程学启和戈登单舟赴会,在城北的阳澄湖上会见了郜云官等将领。他们商量出一个计划,令郜云官等人斩杀李秀成和谭绍洸,献出苏州,事成之后,请朝廷授予郜云官等人二品武职。程学启发誓,戈登为证人。书包 网 。 。。 想看书来
1863年,同治二年(26)
郜云官等人毫不怀疑程学启的诚意,但他们不忍杀害李秀成,只答应斩杀谭绍洸。双方就此议定。
12月1日,李秀成对郜云官等人的阴谋略有察觉,心知苏州城已无法守住,便挥泪与谭绍洸握手告别,趁夜从胥门出城,取道云岩和木渎而去。李鸿章下令,加大对苏州的攻击力度。
12月4日,谭绍洸召见郜云官议事,郜云官带着天将汪有为一同前往,当座刺杀谭绍洸,并杀害他的部属一千多人。然后大开齐门,迎接湘淮军入城受降。程学启命令郑国魁率领一千人入城。
12月5日,郜云官献来谭绍洸的首级,请郑国魁核验。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