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嗜血的权杖-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客居古县,没有亲戚照应,最后只能是沦落到家徒四壁,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活不下去,那就打道回府!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桧的母亲王氏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江宁的乡下。在那里日子过得仍然贫苦,秦桧也慢慢长大了,有时候为了几千钱,他不得不四处借贷。 
好在秦桧书读得不赖,有点名气,经别人介绍,他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教师是好职业,名利双收。要讲荣誉,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什么默默奉献的园丁……要讲利益,现在哪个人不怕老师啊,即使再有钱有权,老师的一个电话过来,不也得赔着笑脸,老师办的补习班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家长的钞票铺天盖地而来,腰包岂能不鼓! 
秦桧发达喽! 
然而这在当时只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当时的教师,就是“臭老九”,比要饭的没强到哪儿去!俗话说:家有三斗米,不做孩子王。老百姓认为,堂堂一个读书人,整天和几岁的孩子混在一起,那叫什么出息!教师不是一种光荣,反倒是一种耻辱,读书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从事这种职业的。 
秦桧也看不上这个职业,可是没办法,谁让自己现在穷得叮当响呢? 
这个郁闷啊! 
满腹牢骚的秦桧,对教书并没有什么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心不在焉。每天放学回家,路过大户人家的水田,总要感慨一番:“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工作不如意,就得琢磨着另寻出路,出路在哪儿呢?读书人的出路也只有读书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太学招生人数,同时在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了科举,只从学校中选拔人才。 
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是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进入太学,成了众多读书人所追求的目标。 
按照当时的教育制度,太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太学生主要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秦敏学生前正是从八品的官员,作为官员子弟,秦桧正好符合太学生的入学条件。 
科举废了,就只能玩太学了! 
秦桧在祁门读书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回到老家江宁后,又当上了乡村教师,虽然身份卑微,但学识还是众所周知的,按考核等次来讲,绝对算是个优秀人才。 
够条件,够资格,人又优秀,这太学的入取通知书该到手了吧 。 
辞去孩子王,上学去喽! 
上太学真的有这么容易吗?当然不是。你想想整个大宋国就这么一个太学,而其名额有限,只招三千八百人。在人丁兴旺的大宋,和秦桧一样优秀的人,何止三千八百个? 
够条件的多,要招收的人少,供远远大于求,矛盾就凸显出来。这就和当今的高校招生、公务员招录情景一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矛盾十分尖锐。 
有了矛盾,就得想办法解决,怎么解决?高校招生、公务员招录采取的考试办法,一考定终身,几张考卷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是上还是下;是胜还是败,是进还是退。 
那么太学招生是否也采用考试的方式来录取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太学招生上,大宋采取的举荐制度,就是由当地的官员、乡绅、名士、儒生等各界代表,联合向朝廷举荐,说某某人,天资聪明,才华横溢,品学兼优,是个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应该进入太学重点栽培一下。 
举荐的奏折一上,朝廷一批,这太学的大门就敞开了。 
这是规定的程序,不走不行! 
在江宁乡下,老秦家虽不是富贵之家,但也算是书香世家,世代都读书,在当地是远近皆知。再加上,秦桧这个乡村教师,虽说心有不甘,但七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秦敏学的三儿子,书读得不赖! 
名气不一定大,有点就行,到了举荐的时候,起码大家能想到你。 
另外,为了入太学,秦桧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发动各种社会关系,什么族人啦,什么亲戚啦,什么父亲生前的朋友啦,什么自己学生的家长啦,总之,只要是能攀上关系的,他都去攀了。 
那个时代,乡下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像秦桧这样又有点名气又善于拉关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一切都朝着有利于秦桧的方向发展。 
举荐会如期开始,由地方官员牵头,乡绅、名士、儒生们跟着附和。 
秦桧,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余下的事情,就流于形式了,奏折报上去,朝廷批下来。 
太学,我来了!秦桧激动万分! 
秦桧首先进入的是太学外舍,这仅仅是太学之路的第一步,前面的路还很长。要想进入内舍、上舍,举荐已经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考试。 
老百姓常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考验秦桧的时候到了! 
太学是公立学校,不但吃饭住宿不花钱,每月还给点补助费。 
秦桧的吃饭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接下来,就要埋头苦读,一步一个脚印地考下去,从外舍到内舍,从内舍再到上舍,直到官袍加身为止。 
奋斗!奋斗!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太学生虽是各地来的优秀人才,但比起来也要分个三六九等,水平是参差不齐。又因为都是一群年轻人,就好比今天的大学生,凑到一起,少不了要吃吃喝喝,嬉笑玩闹一番。年轻人天性好动,经常成帮结队出去游玩,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秦桧也这样随波逐流吗?不,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深知自己的今天来之不易,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彻底摆脱困境,实现人生飞跃。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秦桧在太学生中算是一个另类。 
大家喝酒唱歌时,他埋头苦读,不为所动! 
大家吹牛扯淡时,他埋头苦读,不为所动! 
大家游山玩水时,他埋头苦读,不为所动! 
这么说来,秦桧应该是一个呆头呆脑的书呆子,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但事情又不是那么绝对,秦桧脑子很活,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放松一下。他读起书来,可以旁若无人,放松起来,也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 
秦桧和同窗们在一起游玩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快,跑前跑后为大家伙张罗吃的喝的玩的,乐此不疲。 
时间长了,大家送他一个外号:秦长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学校里都有校规校纪、学生守则之类的规章制度,当时的太学也是如此,条条框框的规矩很多,稍不留意就有犯规之嫌,轻则训诫,重则开除。 
秦桧的同窗中,偶尔有犯错误的,不久就会有管事的找上来,挨一顿训斥。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纳闷,管事的耳朵也太长了吧,背后说话做事他都知晓。 
后来,有人无意中发现,秦桧经常背着大家伙,跑到管事那里嘀嘀咕咕一番,似乎在报告什么。 
莫非秦桧在打小报告,怪不得大家所做之事,管事的都知道,原来是他干的!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爆炸性的新闻迅速在太学生中间传开了,从此秦桧落得个卑鄙小人的名声。



第4章 双喜临门 

宋徽宗继位头两年,表现得还算可以,积极为哲宗时候贬黜的大臣平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提倡节约,褒扬正直廉洁的大臣…… 
莫非大宋的中兴时代来临了! 
错,大错特错,千万不要为宋徽宗这种假象所蒙蔽,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两点原因:一个是三分钟热血,新皇帝新气象,刚一上来,难免要作作秀,让百姓们尝尝鲜!二是向老太后还活着,他不敢由着性子胡来,不管怎么说,他是在向老太后的抬举下,登上的皇位,地位还没有稳固,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好好表现的话,向太后一句话,也可能把他推下来。 
还是忍一忍吧,徽宗! 
也是大宋的晦气,这向太后在徽宗继位的第二年就撒手归西了。 
向太后一死,徽宗长舒了一口气,这下子可自由了,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幸福了一个皇帝,坑苦了一国百姓。 
从此,徽宗舞文弄墨的时间多了,处理朝政的时间少了;吃喝玩乐的时间多了,体察民情的时间少了。 
大宋的末日不远了! 
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手下,总会有一群贪官污吏辅佐,上下互动,方能祸国殃民。 
老百姓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道理就在这。 
徽宗的下梁是谁呢?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能和皇帝穿一条裤子的人,自然也就和皇帝有着相同的嗜好。 
纵使不喜欢,也要投其所好,故作喜欢,方能讨得皇上龙颜大悦,大赏特赏,大封特封,驶上了升官发财的高速路。 
皇帝的需求,就是臣子们的机遇。这样的机遇很少,能够抓住机遇的人更少。 
童贯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说到童贯,不得不简单说说他的来头。他是个宦官,即太监。 
童贯刚入宫的时候,还只是个少年,被安排在大太监李宪手下打杂。这个李宪很受神宗器重,让他担任监军,带兵在西北前线跟契丹人打仗,立了不少战功。童贯跟着他混,学到了不少治军本领。 
按理说,人要是有了本领,就得用;有了能耐,就得使,人尽其才嘛! 
再者说了,童贯和李宪还是同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问一问老乡,你有啥忙需要我来帮? 
有了这层关系,童贯还愁得不到重用,准备好升官吧! 
童贯是这么想的,但李宪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童贯是个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奸诈小人,这样的人,一旦得志,那天下岂不大乱?! 
所以,在李宪的压制下,童贯进宫二十多年,仍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宦官。 
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有什么前途,老老实实地等死吧!童贯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了。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了童贯的思想主流。 
物极必反,机遇往往出现在绝望的一刻。 
童贯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徽宗赵佶,满脑子的艺术细胞,很喜欢古玩字画。 
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徽宗让成熟老练的童贯担任供奉官,南下杭州收罗古玩字画。 
供奉官是专门为皇帝采购物品的官员,级别不高,但却是个肥缺。 
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关键是要把事办好,讨得皇帝的欢心,谋取升迁之道。对这个油水很大的差事,童贯有自己的看法。 
为了迎合徽宗,童贯在杭州四处搜刮,强取豪夺,不择手段,恨不得网尽天下所有奇巧珍品,来满足徽宗的胃口。 
在这期间,另一个深得徽宗赏识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蔡京,一位在徽宗上台后的三把火中,被贬黜的革新派官员。 
蔡京这个人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墙头草,随风倒,哪派得势就依附哪派。 
神宗的时候,重用王安石,实行革新变法,蔡京一见有利可图,就站到革新派一边,为变法摇旗呐喊。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连连升官。 
等到神宗死了,高老太太掌权,守旧派东山再起,革新派全面失势,蔡京一见形势变了,立刻转向守旧派,投靠到司马光一边,攻击起了变法。不过,对他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守旧派并不买账,很快就把他贬逐出了朝廷。 
后来,高老太太死了,哲宗亲政,重新起用革新派,打击守旧派。蔡京又摇身一变,成了革新派元老,重返朝廷,对那些攻击过自己的守旧派大臣,进行打击报复。 
还没等蔡京坐稳,年纪轻轻的哲宗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堆半截子工程。 
革新派六神无主了。 
徽宗上台后,在向老太太的影响下,对革新派进行了一次不算彻底的清算。蔡京被夺了官,闲居在杭州。 
可以说,蔡京到了这个地步,本已没什么政治前途可言了。 
但童贯的到来,让老谋深算的蔡京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能不能东山再起,全靠这个人了!蔡京暗地里盘算着。 
擅长官场攀爬之术的蔡京,很快就用钱开路,和童贯拉上了关系,打得火热。 
蔡京凭借着超常的政治手腕,买通了童贯,使得童贯在徽宗面前大加美言。同时,蔡京自身也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在书法、散文、诗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艺术界名气也不小,徽宗对他这个人也早有所闻。 
有了童贯的举荐,又与徽宗兴趣相投,想不东山再起都难啊!蔡京很快受到徽宗的重用,连连升官,最后他干脆借着徽宗的东风,把宰相韩忠彦、曾布排挤掉,自己当起了宰相。 
喝水不忘挖井人。蔡京是靠童贯的帮助,在政治上起死回生的,自己发达了,自然不能忘了这个大恩人。 
政治上的恩恩相报,实际就是一种交易,你推荐我来,我推荐你,大家一同升官发财,结成一个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官场上混,要想把官当大当稳,必须拉帮结派,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早晚要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道理,童贯清楚,蔡京也明白。谈哥们儿感情有多深,那是酒桌上的客套话,相互利用,彼此关照,才是根本。 
蔡京当宰相后,极力举荐童贯,徽宗也深感被童贯伺候得很舒服,于是就委以重任,让他执掌军权,领枢密院事。 
童贯、蔡京二人自此掌控了大宋的军政大权,为了达到讨好徽宗的目的,两人勾结杨戬、梁师成、李彦、王黼、高俅、朱勔等人,极力怂恿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搞得百姓怨声载道,揭竿而起,造反不断。 
大宋国的肌体发生病变了! 
原本就不懂政治的徽宗,在童贯、蔡京等人的鼓动下,愈发昏庸。整日除了吟诗作画外,就是花天酒地。见到美女就腿发软、眼发直,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后宫的三千佳丽还不够,在高俅的怂恿下,经常微服出宫,到青楼妓院寻欢猎艳。其中,和名妓李师师之间那段风流韵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 
话说这李师师,长得很是妩媚,不管哪个男人见了,都是浑身发抖,口水直流。 
更重要的是,她不但以色动人,还以才服人,琴棋书画、歌舞侍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这么一个才色双全的女子,很快红遍了汴京城。 
出了名的李师师,主要的服务对象都是些上流人物,不是高官,就是富豪。 
同时,她的出场费也跟着名气一道水涨船高,一般人请不动她! 
高俅,原本是个吃喝嫖赌的地痞无赖,后来因为蹴鞠踢得好,且善于溜须拍马,被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看中,留在身边。 
赵佶做了皇帝之后,这高俅自然也跟着升官发财了,做了殿前都太尉。 
大权在手,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高俅不把精力放在公事上,而是经常饮酒狎妓,出入各种情色场所。当红名妓李师师,自然也是他经常光顾的对象。 
在李师师那里体验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优质服务后,高俅就时不时地把李师师这个人向徽宗详细进行了推荐,说她长得如何倾国倾城,说他的身段如何苗条,说她的歌唱得如何好,棋下得如何棒……当然,他专门隐去了与李师师之间的细节。 
极品尤物,皇帝应该优先享用!这个道理高俅比谁都明白。 
徽宗本性就喜好风花雪月,听高俅这么一说,心里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