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艘军舰在江南制造局排名第三号轮船,仍然是木质炮舰舰型,与“操江”设计相仿,可以列为“操江”级军舰。第三号轮船造价82736。5799两银,排水量600吨,舰长53。34米,宽8。53米,吃水3米,主尺度与“操江”相差无几。动力系统采用1台蒸汽机,配合一台锅炉,功率比“操江”略大,增加到125虚马力,431实马力,航速12。5节。(20)
第三号轮船的外观与“操江”舰基本一致,军舰建成时领取安装了24磅炮六门,12磅炮两门,配套领用12磅炮弹400枚,24磅炮弹412枚。(21)从火炮数量推测,所采取的应当是船舷列炮布置方式。
依照江南制造局的传统,在上海至舟山洋面航试后,1870年1月12日驶往省城江宁,接受两江总督马新贻检阅、测试,最后获名“测海”,全舰编制93人。从“操江”至“测海”名字的变化,就能隐约感觉到当时督抚大员由江防扩展至海防的雄心。
与造出军舰后需要自行负担养船的船政大为不同,江南制造局得南洋水师之便,所造的军舰基本都是立刻被南洋水师认领,无须负担造船之外的额外费用。“测海”问世后,按照这一模式被编入南洋水师,由王予照管带,驻扎在吴淞口一带,担负海口防御任务。1874年琉球事件爆发,福建船政建造的大批军舰,几乎全部投用于台澎防务,作为南洋唯一身与此事的军舰,“测海”负责在上海与福州之间联络报信,并承担了一定的运输任务,第一次执行了与其舰名寓意相等的使命。
琉球事件过去后,“测海”仍然留守长江口。189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节省军费开支,以“船身较小,难为御敌之用”,决定仿照北洋将“威远”改为运输舰的方式,将“测海”等舰也改为运输舰。(22)极有戏剧性的是,“测海”命运已被定局之时,突然被一桩事件扭转。
江南制造局鸟瞰图,位于画面右下角的是机器局内建造军舰的厂房群。
1891年,长江沿线发生哥老会骚动,宜昌、重庆、武穴、芜湖等口岸,“教案迭出”。英法等国领事纷纷致信湖广总督张之洞,要求中国派军舰保护外侨。当时湖广,仅有张之洞从广东调来的“广昌”轮船(原为商船,后更名“楚材”),但是样式老旧,不堪使用。张之洞为此电商军机处,“当此防范吃紧之际,中国竟无一兵轮,不免为外人所轻”。提议加强长江中游的水上防御力量,请求从南洋调拨“真正兵轮二艘,驻泊汉口,藉壮声威”。
接获军机处电商,北洋海军派出“致远”、“经远”等舰驻扎上海,两江总督刘坤一则调出3舰,分别是“南瑞”、“飞霆”和原本要改作运船的“测海”(时任管带都司董全方)(23)。后来,“南瑞”因担心长江水浅,调回江南。而“测海”明显成为南洋的弃物,刘坤一极为大方地告诉张之洞,“‘测海’即留鄂渚,不必上下游巡,由尊处饬知可也”(24)。
1891年12月18日,张之洞与刘坤一达成协议,“测海”、“飞霆”即日完全拨归湖北使用,所需的军饷钱粮,也转由湖北供给。从此,“测海”成了张之洞在湖广创办长江小舰队的创始舰之一。比较特殊的是,可能沿江上溯镇压的对象是乌合之众的匪徒,“测海”调给湖北使用时,全舰八门火炮只携带了三门,1892年7月30日由新任管带游记安得永指挥,“测海”回到江南制造局,一方面是检修维护,另外则将剩余的五门火炮重新安装就位。(25)
成为湖北军舰的“测海”,起初每有官员来鄂,大都是派出“测海”负责迎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由于铁厂距离产煤地过远,寻常运输方法无以济事,“测海”又成了为汉阳铁厂运煤的运输舰,负责拖带运煤船,每日供应铁厂。(26)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之洞总督两江,着手裁军之事。当时集结在江苏靖江的8营南字军急需撤回湖北岳州,南洋水师的“南琛”、“寰泰”、“镜清”等舰全数出动,仍不敷用,远在湖北的“测海”于此时被商调赶赴扬子江畔的靖江八圩港,一起参与了运兵行动。(27)此后,“测海”就从官方档案里销声匿迹,推测其可能彻底成了汉阳铁厂的厂属轮船。
“威靖”
紧随着“测海”,江南制造局第三艘“操江”级炮舰,于1870年10月竣工。
后来被命名为“威靖”的江南制造局第四号轮船,相比“操江”、“测海”,显得尺寸略大。这艘舰总造价突破8万两,达到118031。4877两银,排水量到了1000吨,是江南制造局建造的第一艘千吨级军舰。“威靖”舰长62。48米,宽9。32米,吃水3。35米,主机功率150虚马力,605实马力,航速12。5节,全舰编制116人。(28)由于舰体加大,“威靖”的火炮配置数量超过“测海”。根据江南制造局武器领用记录,“威靖”领取安装了12磅炮两门,24磅炮十门,是江南初期四舰中火力最强的一艘。从舰体、武备的变化,已经能够感觉到江南制造局一步一步向建造大型军舰方向的进军尝试。(29)
建成之时,“威靖”舰编入南洋水师。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事变,“威靖”与福建船政建造的“澄庆”、“登瀛洲”等南洋军舰被调北上,与北洋水师“超勇”、“扬威”等舰齐赴朝鲜,成功平息了动乱。事后,“威靖”舰管带副将衔江苏外海内洋水师补用参将尽先游击徐长顺获得嘉奖。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清廷为了加强台湾海防,要求南北洋水师选派军舰南下支援。两江总督曾纪泽与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会商,认为除“开济”、“南琛”、“南瑞”三艘巡洋舰外,南洋能派的出海军舰只有“澄庆”和“威靖”。在南洋援台军舰即将南下作战前,援台舰队指挥吴安康提出临阵换将,认为“威靖”的锅炉、蒸汽机都高出水线,而且“行驶迟缓,一经出洋,设遇中途落后,要截堪虞。”(30)最终由“驭远”替换了“威靖”。从此后的战事情况看,如果当日是“威靖”南下,恐怕也难逃过石浦沉船之劫。
侥幸与一场劫难擦肩而过,“威靖”此后的日子,一直与同门军舰“测海”等一起,留在吴淞口巡防。189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樽节开支,汰换南洋水师旧舰时,“威靖”也与“测海”一并,列入要被更换成运输舰的名单。没有远调湖北的“测海”幸运,“威靖”就此被去除武备,改作了彻底的运输舰。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向胜利者日本学习。不仅派遣了大批留日学生,中国的海防阵线里也开始出现日本建造的军舰。南洋在张之洞总督任内,为巩固长江防务,陆续用裁撤老舰所得的经费,从日本购买了“江”字级长江炮舰。1905年7月15日,南洋从日本购买的第一艘“江”字级长江炮舰“江元”号抵达上海。同年,李鸿章的亲信旧部两江总督周馥行文外务部,称“威靖”运输舰已经变卖,获银两万两。徘徊在江南制造局内,追忆老主人当年的开创之功,周馥唏嘘不已。
万暮平沙静,凭栏寓目闲;
天底星蘸海,野阔气沉山;
破釜心原壮,闻茄鬓已斑;
烽烟迷远近,何处问乡关。
——周馥:“登上海城楼”(31)
1869年“恬吉”轮船编制、薪粮清单
(同治八年,1869年)委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务湖北遇缺前先补用道沈保靖、布政使衔分巡苏松太道应宝时、江苏尽先补用道冯瑞光,谨将“恬吉”轮船船式旗号等项,及月需经费,开具清册,呈请钧鉴,须至册者,计开:
船名:“恬吉”轮船。
一、船身长十八丈五尺,宽二丈七尺二寸,深一丈二尺一寸,前后桅二枝,装配明轮。查该船船壳、汽炉并一切装修,俱系机器局自造,至船上汽机系与洋人买受,经机器局修改参用。于同治七年七月中成船,目下暂在长江奉解饷银军械等项,理合登明。
二、船上大桅挂用方旗一面,写“恬吉轮船”字样,船尾挂用画龙三角旗一面。
三、管带轮船尽先选用知府冯守瑞光,每月薪水及办公湘平银一百两。
查该委员冯守,现奉湖广爵阁督部堂李批给每月薪水银七十两,办公银三十两。理合登明。
船上司事、书识、通事共计华人三名。
查前项华人三名,内司事一名,月给辛金湘平银一十二两;书识一名,月给工食湘平银八两;通事一名,月给工食洋二十六元。理合登明。
船上水手、火夫等共计华人三十六名。
查前项华人三十六名,内带水(引水)一名,月给工食洋三十元;水手十八名,每月共给工食洋二百七十元;管汽炉火夫十二名,每月共给工食洋二百一十二元;木匠一名,月给工食洋一十九元;司役及小工三名,每月共给工食洋三十七元;学习行船兼管带水一名,月给工食洋三十元。理合登明。
管理行船及机器等事共计洋人五名。
查前项洋人五名内,百克一名,美国人,系管行船事务,月支工食洋三百四十五元;海也一名,美国人,系管机器正铁柜,月支工食洋二百四十五元;沛四一名,美国人,系管机器副铁柜,月支工食洋一百七十元;三吾生一名,美国人,系大火,月支工食洋一百四十五元;克本一名,美国人,系二火,月支工食洋九十五元。理合登明。
船上看更掌舵及水手共计洋人一十四名。
查前项洋人一十四名内,看更掌舵四名,每月共给工食洋一百六十元;水手十名,每月共给工食洋三百五十元。理合登明。
四、以上薪水、辛金、工食等项,每年计用湘平银一千四百四十两、洋二万五千六百八元。
五、需用英煤,计行船一日夜烧煤一十二吨。
查购煤价值,以昂贱牵算,每吨约银一十两五钱,至每年用煤数目,以行船多少为定,未能预算。理合登明。
需用杂物,现计每月约用规平银八十余两。
查船上需用杂物,系牛油、豆油、鱼油、籽油、棉纱、砂皮纸、洋烛、洗船刷帚、沙石、洋皂、刮刀、竹箕、大小绳索帆线,及预备油饰所需色漆等项。现就七年八、九、十、十一等月用过款目核算,每月约支规平银八十余两,将来遇有修葺,应俟临时酌核。理合登明。
船上现拟配用兵勇,尚未奉派到船,此项口粮银两未能预计。
船上每年需用火药、炮弹、铅子、铜帽等件,现因未配兵勇,未能核准。
六、船上管理机器以及掌舵等事,现拟访觅内地素习船务明白妥当之人到船学习,应俟觅得,再行酌给工食。
录自(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下,1957年版,第709…711页。
【注释】
(1)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年翻印版,第63…64页。
(2)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
(3)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
(4)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三。
(5)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上曾相”,《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三。
(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页。
(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
(9)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10)《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三,第55页。
(1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甲》福州船炮下,1957年版,第709…711页。
(12)曾国藩奏报“恬吉”竣工的奏折收录在《江南制造局记》中时就出现过改动,“恬吉”改作了“惠吉”。见:《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三,第59页。
(1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16…417页。
(14)《曾文正公全集》,(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奏稿27,第4405页。
(15)《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卷32。
(16)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4,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21页。
(17)《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三,第55页。
(18)《马端敏公奏议》,(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761…762页。
(19)(日本)“海军”编辑委员会:《海军》第10卷,诚文图书,1981年版,第227页。
(20)《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三,第55页。
(21)《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四,第1…2页。
(22)《刘忠诚公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年版,第2576页。
(23)《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61页。
(24)《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4页。
(25)《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97页。
(26)《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82页。
(27)《张之洞全集》7,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5页。
(2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17页。
(29)《江南制造局记》,文宝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卷五,第2页。
(30)《曾国荃全集》2,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87页。
(31)《秋浦周尚书全集》诗集,(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版,第1092页。
江海传奇(下)——“海安”、“驭远”、 “金瓯”、“保民”炮舰
内地巨擘
江南制造局建造军舰大获成功,立刻在19世纪后叶的中国军事工业舞台上,形成了南船政、北江南的造舰业布局。江南制造局的缔造者李鸿章,尽管后来走马直隶,但是通过门生故旧等关系,对黄浦江畔的机器局始终保持着一定影响,江南制造的军火也是当时淮军重要的装备来源。另外一方面,通过与沈葆桢的密切合作,李鸿章也在影响着闽江之畔的福建船政。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使得江南制造局与福建船政,在你追我赶的竞争关系之外,又别有一段特殊的关联。
1871年4月末,船政吹响了向建造大型军舰进军的号角,尝试将生产领域从炮舰向巡洋舰级别跃进。根据代理船政大臣夏献纶的指示,洋员日意格从法国获取了两型巡洋舰方案,一种规模较大,配有火炮21门,另一种稍小,只有13门火炮,两型军舰的火炮布局方式则基本属于船旁列炮法。经过经费、建造周期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福建船政最终选取了装备13门火炮的方案,模仿建造,即著名的二等巡洋舰“扬武”号。相对耗资较大,养船经费也较高的21门炮军舰方案,则不知所终。
1872年3月12日,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任上去世,举国为之震悼。5月23日,从闽浙调来接任两江的总督何璟乘坐船政“万年清”号军舰于凌晨抵达上海,旋即做了一项特殊的安排。当天,长江江面上出现了一支规模壮观的舰队,以船政的“万年清”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