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豁达人生-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想到这些,韩三倩很高兴地对薛绪才说道:“好呀!那就拜托您老人家给我家臣子当个大媒!”
“好说!好说!这事好办,女方家已经有意,婚事肯定一说就成。我来就是这个意思,就想给你们家臣子把这件事凑成。”薛绪才当仁不让,慷慨应允。
薛绪才走了以后,韩三倩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去了长旺村。她想到妹夫家向妹妹、妹夫了解郑林和家里的情况,了解郑四聪的情况。郑安富如实地对韩三倩说道:“郑林和在西安警察局干事,她的婆娘也去了西安,四聪和她奶奶在屋里。那个老太太是个老思想,人也很好。四聪那孩子很本分,也很勤快,我看能行。”听了郑妥富的话后,韩三倩心里踏实了。家长里短的闲聊中,郑妥富两口子比较详细地向三倩介绍了郑林和的家庭情况。
韩三倩到长旺村去了一趟,也弄明白了此事的原委:因为是邻村,姚占元对薛廷臣家庭的情况比较了解,也知道韩三倩的为人处世。他知道韩三倩人缘好,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周围邻村是出了名的,于是姚占元便和他姐姐商量,劝他姐姐把女儿郑四聪许给韩三倩家。当然,他是孩子的大舅,不可能出面来说这件事。郑林和两口子也早有风闻,知道韩三倩和蔼善良,勤劳贤德,教子有方,在周围邻村很有名气,就想把女儿嫁到韩三倩家。也正好西侯度村薛绪才的女儿就嫁到他们郑家,是郑四聪的婶子,于是四聪妈便向妯娌打听了韩三倩小儿子臣子的情况,并透露了托人说合的意思。薛绪才的女儿也很愿意凑成这件好事,便特此回了一趟娘家,将此事告知了父母,热心的薛绪才便登门给韩三倩透了信,并根据女儿的述说,向韩三倩介绍了郑林和家庭及郑四聪的情况。
从长旺回到家以后,韩三倩就决定了打发媒人给儿子说这个媳妇。
媒人当然就是薛绪才了。
在解放前,儿女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包办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自西周春秋时期确定的婚姻礼仪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实,这种婚姻制度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每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父母不一定了解,完全听从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确定自己的婚姻,这样造成的婚姻可能会因为两人性格不合导致以后婚姻家庭的隐患。好的一面是因为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配偶一方的家庭情况、父母性格、品性打听和了解的比较多,对自己的儿女也是非常尽心。另外,自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一直推崇的是儒家的仁义礼孝。父母是带子女来到世界上的人,所以子女的人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才能体现孝道。这种习惯流传远久,也就变成了古代的一种婚约习惯。就这样,薛廷臣和郑四聪这个相互之间不认识的两个少年,在大人的包办下就确定成了夫妻。
臣子在学校的学习是刻苦的,成绩也是优秀的。生活上虽然比较艰苦,但他心里一直是高兴的。村里的那些儿时的伙伴们,多数都是因为家庭困难,没有能去吅由涎АK醯茫驼庑┗锇槊窍啾戎拢约阂阉闶呛苄以肆恕W约旱募依锷钜埠芾眩踔帘饶切┟荒艿絽河上高小的伙伴家里更困难一些,但自己有一个好妈妈,是妈妈通情达理,疼爱儿子,节衣缩食供养着自己。所以,在吅痈咝∩涎У慕锥嗡昂芸炭啵苡霉Α�
四年级学业结束了,臣子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五年级,当时家里非常困难,实在供不起他念书了,深深体会到母亲辛劳和困难的臣子离开了难舍的学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臣子辍学的这一年冬天,也就是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九日(农历十一月初二),在家人和媒人的撮合下,薛廷臣和郑四聪拜了天地。
小儿子要结婚了,韩三倩心里很高兴,但家里很穷,没有钱给儿子买件新衣服,总不能让孩子穿着平时穿的补丁叠补丁的旧衣服吧!为了孩子的颜面,韩三倩决定厚着脸皮到邻村的一户财东家去借衣服。因为韩三倩的善名远播,一般不给人张口的她一旦出面,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给她面子的。她顺利的给儿子借来了一套兰长袍、黑马褂和礼帽。
虽然已经到了民国,但山区农村人结婚还是按照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那一套旧的风俗。
这一套旧的结婚风俗是很复杂的,这个复杂的程序从订婚就开始了。
订婚叫“敬盅”,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纳彩,俗称过礼,敬盅那天,男方要经媒人手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银镯、银项圈、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裤带等。富裕人家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贫寒人家也要凑够四样,叫“四色礼”。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麸撒在家人身上,预示全家老少有“福(麸)气”;盐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缘(盐)法。”,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以后相处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结婚更复杂,先“看日子”。由男家找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一个婚嫁吉日,然后写好“课方(把婚期、禁忌等写在红贴上)”,请媒人送给女方征求意见。女方认为不犯忌讳,婚期即定。结婚前一、二日,一对新人要根据“课方”要求,由“全福人”开脸。男的简单一些,理发完了即可,女方则复杂一点,要用两条线在脸上反复绞合,把脸上及两鬓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聪俊漂亮,表示处女生活已经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因为是战乱,又是贫寒人家,这些复杂的程序都简单化了。
大喜那天一早,韩三倩起了大早,让儿子洗脸梳头之后便亲自打扮新郎官。十五岁的小臣子身材瘦小,尽管里面穿着棉衣,那套兰长袍和黑马褂还是显得很大,很不合适,三倩给孩子穿好衣服之后,左看看,又看看,叹了一口气说道:“唉!只能是这样了!”然后把礼帽戴在了儿子 的头上。礼帽也大,戴上很松。凑合着吧。只有这样了!
吃过早饭,新郎官头上戴着礼帽,礼帽两边还插着两枝状元花,随着迎亲的队伍到首阳去迎亲。
按照乡俗,结婚那天,新郎的长辈要带着新郎、带着乐队和娶亲人马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谓之“亲迎”。有钱人家的婚礼颇为壮观:前面是彩旗招展的仪仗队,旗上绘有“飞虎”、“青龙”图象,接着是一群吹鼓手鸣锣开道,有的挑着灯笼,有的举着“迎避”、“肃静”的大牌,紧跟着的是为新娘准备的“花轿”和新郎乘坐的“官轿”,沿途鼓乐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气势非凡。但自年馑过后,经济条件都不好,这一带的婚礼的声势已经简单化了。臣子的迎亲队伍更简单,没有鼓乐,只是主要亲属和一些必要的勤杂牵着骡子到长旺去迎亲。
长旺村很大,巷道里的人多,看热闹的也很多。迎亲的队伍穿过巷道两边的人群,鱼贯到了新娘的家门口。新娘家的小辈们看到迎亲的来了,急忙将大门关上。媒人薛绪才手里拿着一个红包上前叫门,里面传出了一句响亮的童音:“拿红包来!”薛绪才将红包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不行!太少!”又是另一个童音。薛绪才回答道:“不少啦!赶快开门吧!”“不行!”里面一群孩子异口同声地吼道。薛绪才无奈,只好从口袋里再掏出了一个红包,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不行!太少!”大门里面又传出童音。“行啦!已经不少啦!”薛绪才辩道。就这样,讨价还价了一会儿,在郑家长辈的干预下大门才算开开了。
进门关过了之后,迎亲队伍鱼贯而入,按照看客主事的安排,一行人八个人一桌开始入席。按照规矩,臣子在长辈的引导下,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亲朋好友,然后便开始吃席喝喜酒。在新娘家的一切礼仪结束之后,新娘子身穿大红色的百折裙和大红的龙凤袍,头上戴着凤冠,脚上穿着绣花鞋,鞋底贴着红纸鞋样,进行上轿仪式。新娘上轿前,照例都要号啕大哭,谓之“哭嫁”。“哭嫁”有两层意思,一是新娘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长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长,猛然分别,女儿将做**,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恐惧,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绵绵、难分难舍,不由得涕泪交流,痛哭一场。 二是乡俗要求。当地人认为新娘上轿不哭,娘家就不兴旺,民谚有:“女儿哭一苦,娘家富一富。”临走哭嫁被认为是吉利的事情,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惯例。四聪照例哭了一番。因为没有轿子,四聪踩着凳子上了驮新娘的骡子。四聪上了骡子以后,她的母亲就赶快坐上她踩过的凳子,这种规矩是防止出嫁的女子把娘家的福气带走。
按照乡俗,抬轿的队伍一路上是不许轿子落地的,以防不测。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梁祝”传说。祝英台出嫁那天,路过梁山伯墓,请求下轿观看,结果跳入墓穴,梁祝化为双蝶。民间从反面理解,认为祝英台的死是停轿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轿的习俗。俗话说:“抬轿的只管抬轿,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紧的事,也不许中途下轿。就这样,四聪骑在骡子身上 ,随着迎亲的队伍一路来到了西侯度。
迎娶的花轿回来了,也是韩三倩的人缘好,西侯度虽然是个小村,但在巷道里看热闹的人却很多,几乎是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了,除了帮忙的,就是看热闹的。巷道两旁男人、女人、大人、小孩把巷道两旁站的满满的。
迎亲的队伍穿巷而过,人们最最关注的是一对新人。那新郎官的个子太小,借来的衣服太大,穿着这身长炮马褂的结婚服走到巷道里,惹得大家都大笑不止。新郎官身上的衣服实际上算是民国时期的穿戴,新娘身上的那件大红色的百折裙、大红的龙凤袍和头上戴着凤冠都是封建社会那一套老古董,山上的人们除了年老的一些人见过之外,年青一代都没有见过。这对新人穿着不伦不类,又不合身,逗得巷道两旁看热闹的人笑声起伏,一波又一波。
薛家的大门口放着一张桌子,桌子的的后面靠着一扇风门,风门用彩布罩着,桌上放着一些水果、花馍一类的食品,这是结婚典礼的地方,也是小两口拜天地的地方。
驮着新娘的骡子临近礼桌的时候便停了下来,由两位“全福人”搀扶着身着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新娘下了骡子。新郎长袍马褂,披红插花,用红绸牵着新娘,向礼桌走去。此时,司仪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口里吟诵:“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郎新娘进大门,进了大门大吉利,进了二门万事如意!¨¨¨”
新郎新娘走到典礼桌前之后,结婚典礼便开始了。
司仪人手里端着一个装着莲子、花生、红枣之类的干果的果盘,一边从果盘里抓些东西向人群中抛撒,一边大声吆喝着:“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婚夫妇进了门,进了大门大吉利,进了二门万事如意!撒金银,撒糖烟,亲朋好友好喜欢。吃了喜烟心舒畅,吃了喜糖不牙疼!新郎莲子吃着香,早生贵子最吉祥。新娘红枣吃着甜,红枣吃了寿长¨¨¨ ”。看热闹的人们争相抢拾这些预示吉祥的食物。
结婚典礼(那个时候叫“拜天地”)正式开始,仪式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
在拜天地的时候,因为臣子头上的礼帽太大,一磕头就掉下来了。磕了三次头,臣子的帽子就掉了三次,新郎官脸红了,到再磕头的时候都不敢低头了,只是仰着脸把身子往前稍微倾斜一下就算应付过去了。臣子的这个样子,惹的围在一圈的那些看热闹的人哄堂大笑。新郎官滑稽的样子,竟然让新娘子郑四聪也没能忍住,嘻嘻嘻地笑出了声来。
那个时候的规矩是很严的,新媳妇在人前是不能随便笑的,尤其是拜天地,更是非常严肃的仪式,在拜天地的时候新娘是不能笑的。由于郑四聪没有忍住笑出了声,惹的所有看热闹的人笑得更加厉害了。
拜天地的所有仪式结束以后,入洞房。新郎新娘便牵着手往家里走去。
薛家大门口放置一盆火和一个马鞍,司仪让新娘从上面跳过去。跳火盆,寓意着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则是祈求夫妇白头偕老,日子平安,还有一层意思是让新娘懂得规矩,切实做到“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
拜堂完毕,新郎新娘进洞房饮过交杯酒,接着二人手拉手绕炕转一周,俗称“拜四角”,意在祷告送子娘娘早赐恩典。他俩边走边诵:“拜——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儿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然后,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对墙角端坐,称为“坐帐”。这时,新娘手里拿着秤杆,怀里抱着蔑筘,隐含今后办事像秤一样公平,不偏不倚,且心灵手巧,辛勤操劳。
臣子的婚礼很简单,但很热闹!这对新人给久无笑语的山区农村带来了少见的欢乐。
郑四聪小的时候,在她祖母封建思想的教导下,还偷偷的缠过几年脚。后来由于县政府查缠脚的查的很紧,最终没有缠成就半途而废了。因为她缠过脚却没有缠成,走起路来,虽然不像真正的小脚女人那么扭扭捏捏,但也不像那些根本没有缠过脚的人走路那么自然、随便。当地的老百姓把这种“半成品” 的脚称之为“红萝卜脚”。当时,长旺、吅右粠Я鞔耪庋痪浠埃骸俺ね絽河,豆腐块头巾红萝卜脚” 。豆腐块头巾,是指妇女自己织的白兰相间的像豆腐块大小的方格头巾。红萝卜脚,指的就像郑四聪那样的女孩子,缠过脚却没有缠成半途而废的脚丫子。
西安求学 '本章字数:4566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14 08:42:05。0'
010西安求学
臣子结婚了,但并没有消除他求学的欲望。因为家里太穷,他没能在吅痈咝”弦担睦镒苡幸桓龈泶褚恢苯獠豢挪幌拢懿桓市模捎治蘅赡魏巍�
一九四五年,日本鬼子投降以后,停摆了七年半的风陵渡渡口开始摆渡了,码头上又开始出现生机。因为岳父郑林和在西安警察局干事,臣子就产生了一种到西安求学的念头,他觉得,去了西安或许就能有学习的机会,或许岳父能资助自己在西安继续上学提高文化。
产生这个想法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臣子的心里一直都在思谋着这件事,游心不定,下不了决心。
定不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他没有见过岳父的面,不知道岳父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不会帮他这个女婿,也不知道到西安以后有没有上学的机会,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心里没有数。二是担心母亲会不会答应,要是母亲不答应,没有钱也是去不成的。
转眼到了年底,过罢年以后,臣子觉得不能再犹豫下去了,他便硬着头皮走出第一步,把自己的想法给母亲说了:“妈,我还想上学,可咱们家没有钱,一直不能如愿。这一段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想到西安去上学,四聪他爸在西安,或许能帮上我的忙。”
儿子的请求是合理的,因为家里穷,供不起孩子上学,韩三倩心里也很不释然。听到儿子的想法,她也觉得可能是一条路子,于是便对儿子说:“咱们家里穷,妈供不起你上学,你想上学这或许是个办法,不知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