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翔-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大理的公主,为了大理的百姓,为了段氐,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所以最终是我亲口同意的。我还记得我答应和亲的那一天,仁先脸上失望和无奈的表情;但是我……”说着;她又忍不住掩面哭了起来。
赵倩如从段燕珠的房中出来,对着月空也长长出了一口气,道:“人生不如意的事,真的是十常吗?”
第二天人马继续上路,一路上段燕珠都躲在车里,不露面。而刘仁先也意态阑珊,好像是失了魂一样。杨炎有些莫名其妙,但甘华替刘仁先遮掩说是昨天的酒没有醒,杨炎也就不再意了。
中午到了萧山,人马停下来休息吃饭,杨炎命人先快马飞报到临安,告诉他们大理使团到了,以免迎接不及时,失了礼数。赵倩如这才把杨炎叫到一边,把昨天的事情都告诉了杨炎。杨炎听了刘仁先和段燕珠的事情之后,也不禁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可惜在这件事上,他和赵倩如一样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自愿牺牲。因此只是为他们两人相对叹息。
赵倩如忽然道:“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大宋面临亡国之祸,官家要把我当作和外邦和亲的人,你又会怎么做?是和刘仁先一样,忍痛放弃吗?”
杨炎呆了一呆,缓缓摇了摇头,一字一句道:“不会,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带着你远走高飞,不理会其他所有的事。”
赵倩如也怔了一怔,道:“为什么?难到你就不管大宋了吗?”
杨炎摇了摇头,拉住她的手,道:“为了大宋,我可以去拼死血战,即使葬身沙场,也绝无怨言。但是这仅仅只限我个人,我绝不允许拿我最亲的人去做交换的条件。”
赵倩如心中一热,倚靠在他身上,杨炎轻轻搂着她,道:“如果一个国家到了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和亲的女子身上,那么这个国家只怕也离亡国不远了。大理就是一个例子,君权旁落己有数十年,而前几任皇帝并不是奋发有为,只是得过则过,现在遭受变乱,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不思进取,就算有大宋出兵,也挽救不了大理的亡国命运。”
赵倩如把头枕在他的肩上,叹道:“大理国是如此,我们大宋又何偿不是这样。”
杨炎轻轻抚摸她的秀发,道:“你说这一次朝廷会不会不出兵去援救大理呢?”
赵倩如道:“大理一向和大宋交好,而且在西南可以牵制交趾和吐蕃,而支趾一直都窥视我大宋的西南之地,如何任由大理被支趾吞并,或是扶植一个亲向支趾的朝廷,对我们大宋都是不利的。因此论理朝廷是应该出兵的,但问题是现在我们大宋自己的内乱尚未平定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未必会同意出兵的。何况守川陕、襄鄂、江淮的兵是不能动的,而朝廷剩下的兵都在平定摩尼教了,现在我们大宋的无兵可出啊?”
杨炎道:“广西本身和大理相邻,现在摩尼教也被平定得差不多了,如果可以的话,从广西抽调一部份人马去救援大理,应该是可以的。”
赵倩如抬起头来,道:“我知道你是想帮刘仁先,但这毕竟是军国大事,并不能靠个人的感情用事啊。你打算分多人马去援助大理?又知道如果援助大理需要多少人马吗?如果人马少了,不能击败交趾军,还空损大宋的国威,如果人马多了,广西必然空虚,焉知摩尼教不会反戈一击,死灰复燃吗?再说你自己的事情都没有了,那还有心去管别人的事情。”
杨炎听了,也沉默起来,他承认赵倩如所说的确实是对的,军国大事不能靠个人的感情行事。道:“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不会那么不知轻重的。过几天周信用把大理那边的初步情况发送到临安来,那时我就可以有较详细的资料了,这样也能判断援助大理需要多少人马?”
赵倩如忍不住笑道:“你这个人呀,就是这么固执。说到底你还是想帮刘仁先啊。”
杨炎苦笑了一声,虽然自已并不赞成刘仁先和段燕珠的行为,但也被他们的牺牲所感动,因此想要尽力帮他们一下,总算可以了慰一点他们的心愿,道:“难道你不想帮他们吗?”
赵倩如抵下头,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如果有可能,我自然也是愿意帮他们的。”忽嫣然一笑,道:“不过你也就是这么固执,才显得可爱。”
杨炎见她娇艳如花,忍不住在她脸上吻了一下。却把赵倩如吓了一跳,忙从他怀中跳了出来,满面羞红,娇嗔道:“这可是大白天,做什么?”
杨炎搔了搔头;讪讪笑了。
赵倩如又道:“不过你要记住,出不出兵是朝廷的事,中书的大臣们一定会权衡利憋,在这件事件上,你是外臣,何况你自己现在也有事情。所以在这个时候,无论你多么想要帮助他们,也千万不要主动出提。我想如果朝廷有意出兵的话,到时候官家会召你入对的。”
杨炎点点头,道:“我知道了。”
光衍的手离开了虞允文的手腕,沉思不语。虞允文微微笑道:“老夫的病症究竟如何?大师尽管直话无访。”
光衍道:“相公之疴是操劳过度,以至心血衰竭而至,若是从此静神养心,收身养性,或可还有十年之寿。”
虞允文道:“如果依旧如此下去呢?”
光衍叹道:“依旧如此相公也当少操劳,少费心,多多休息才是。”
虞允文大笑道:“老夫己是年过六旬之人,纵然就此身死,也不为夭折。何况自古人生谁能不死,天命亦然而己,大师又有什么不好说的呢?直接说吧,老夫还有多少时日的寿命?”
光衍迟疑了一下,才道:“贫僧医通浅薄,不敢妄言,不过相公这一年内应是无事。”
其实虞允文的疾病在四川时就以经落下,只是当时还不十分严重,因此虞允文也没太当一回事。但自从回到临安,出任宰相之后,事务陡然倍增,而且虞公亮的死对他的打击也很大,因此病势也越来越重了。光衍在临安是有名的高僧,精通医术,又与各官员都有交情,早在虞允文去四川以前,两人就颇有交情,因此虞允文才请光衍为自己诊脉。
听了光衍的话,虞允文点点头,叹道:“只有一年吗?”
光衍忙道:“贫僧医术浅薄,胡言乱语,未必可以当真,相公还是请些医术高明的郎中来看看。”
虞允文挥了挥手道:“老夫并非贪生怕死,只是现在国事稍有缓和,老夫一但撒手而去,只怕……”说着,他又叹了一口气道:“若是还有三年,那怕是两年的时间也好,至少可以让老夫从容安排,为大宋尽最后一份心意。”
光衍轻轻叹了一口气;正要再说什么;这时一个家人进来;道:“相爷;宫中有人来请相爷进宫议事。”
自从收到杨炎要保护大理使团回临安的消息之后;赵慎也不禁大为放心;压在心头的大石块也轻了不少。无论杨炎知不知道流言的事;他敢就这么孤身回京;把大军留在广南;这就说明他并无反抗朝廷的意思。而且这个理由也用得极好;“保护大理使团回京”即使是支持杨炎的官员也找不出反对杨炎回京的理由。
( )
十八临安的流言7
“杨炎这小子;到是比原来聪明了许多;懂得给自己找个一个台阶下来。// //”赵慎对杨炎借保护大理使团为名;返回临安的做法十分满意。不过这并不表示杨炎这次被召回临安就真的没有别的事情。因为现在大理来向大宋救求;到底出不出兵还没有确定;而广南与大理接壤,把杨炎召回来了解一下那边的情况也好。
赵慎正在想着;一个内待走了进来;道:“官家;中书的各位大人都到了;正在等着官家出去。”
赵慎点点头;道:好吧;朕这就出去见他们。
赵慎来到外殿;虞允文;梁克家;龙大渊;史浩;韩彦直;洪适等执政的大臣全都到齐了。众人给赵慎见礼完毕;韩彦直出列道:“陛下;今天刚刚收到静江府来的消息;六天以前;我们又攻取了郁林州和廉州。”
“哦;太好了。”虽然这一次召集大臣并不是讨论广南平乱的事情;但听到胜利的消息还是令赵慎十分高兴。而且心里最后一点疑虑也消失了。此前赵慎一直还有一层但心;那就是杨炎即使是回了临安,但会不会故意安排广西的人马在他离开广西之后;故意打几个败战;用来要挟朝廷;但现在看来;这一层但心也是多余了。
不过现在还是要讨论正事;赵慎道:“今天大理使团就要到临安;关于是否出兵相助大理;不知诸卿有何高见吗?”
梁克家首先道:“陛下;臣以为现在绝不可出兵。”
赵慎道:“那是为何呢?”
梁克家道:“回禀陛下;这两年来我大宋一直在南北用兵;从未停止过;现在己是国力疲惫;府厍空虚。当务之急是迅速平息摩尼教之乱;然后修养生息;岂能再轻易起动干戈;所以臣以为不可出兵。”
洪适也出列道:“陛下;臣也以为大理与交趾之争;乃属别国之事;与我大宋何干;何况我大宋也有内乱必定;不作理会也就罢了。”
赵慎微微皱眉;道:“诸卿可还记得;去年年底交趾国王向我大宋发来国书;称:‘摩尼教作乱;已波及交趾;大宋边境;交趾为保境安民;愿意出兵相助大宋平乱’。名为助兵平乱;实为图我大宋的两广之地。倘若交趾吞并大理之后;进兵犯我大宋;此次不救大理;岂不是纵敌成长吗?”
染克家道:“陛下所言虽是;如果我大宋正是国力充足;财富兵强;臣自然认为是应该出兵;只是现在我大宋自顾尚不瑕;又如向出兵相助大理。”
洪适也道:“依臣看来;交趾想要完全吞并大理;也不是三五年能做到的。而三五年后;我大宋的国力也就恢复了;到那里在做决定也不迟啊。”
赵慎不置可否;目光转向了虞允文;道:“虞卿以为如何呢?”
虞允文道:“大理虽是西南小国;但一向与我大宋交好;而且能牵制交趾与吐蕃两国;不可谓不重要。何况交趾一向窥视我大宋两广之地久矣;一但吞并大理;必会进犯大宋。如果那时金人再从北方进犯;我大宋必会陷入南北挟击之中;则大宋危矣。”
赵慎点点头;道:“虞卿的意思是应该出兵救援大理吗?”
虞允文道:“回禀陛下;正是如此;出兵救援大理也是为保我大宋;只要力所能及;就应当出兵相助。”
赵慎尚未说话;梁克家己道:“可是虞相;如今我大宋正是力不能及呀。”
虞允文道:“依臣看来;现在杨炎正在广西平乱;广西与大理相邻;不如就令杨炎从广西之军中抽调一部份人马;并以杨炎为将;去援助大理;钱粮等一切事物还是由广东支付;这样一来即可以援助大理;又可以免除朝廷再调大军南下;也不用动用其他地方的驻军;也节省了钱粮;及一举两得。”
赵慎听了;拈须沉思;显然是考虑虞允文的提议。
洪适道:“但现在广南之乱尚未完全平定;杨炎怎么可以轻易调动他处呢?”
韩彦直道:“广南之乱虽然尚未完全平定;但摩尼教也己大势己去;现在不过只剩四五个州军而己;臣以为可以调动杨炎去援助大理。”
“不可;不可。”一直没有吱声的龙大渊忽然说话了;“陛下;虽然摩尼教是大势己去;但毕竟还没有完全平息呀。如果这时调动杨炎去援助大理;摩尼教未必不会死灰复燃;到那时我们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岂不都是白费了吗?”
因为救不救援大理;和自己并无多大关系;龙大渊刚才也就一直不说话。但听到虞允文推荐杨炎去援助大理;他立刻就出言反对。因为前者因为虞允文推荐杨炎广南平乱得到了在中央的调度大权;使龙大渊什么也没捞着;这一回说什么也不能再让虞允文得手了。
“这……”赵慎又沉思起来;其实他心里是同意虞允文的说法;大理虽小;对于大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想法救援大理。而且现在赵慎也对杨炎的用兵能力也十分放心;不过龙大渊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万一把杨炎调走;摩尼教又乘机卷土重来怎么办;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这时虞允文又道:“陛下;不妨等杨炎回到临安;召他来问一问;再做定决。”
赵慎点点头;这到是个办法;杨炎对广南的情况至少要比临安的这样大臣清楚;问一问他的意见也是应该的;反正他也马上就安回到临安了。
就在这时;一个内待走进殿中;道:“禀皇上;大理使团以经进城了。”
( )
一 临安的朝议1
金秋的太阳渐渐偏向了西方,将人和马的影子拉得老长,远远看去,前方临安的城墙踱上了一层金黄的颜色。 /
杨炎等人的一行人马以经接近了临安的城门,他策马走在队伍前列,在离城门五里的长亭,只见知枢密院事韩彦直和鸿胪寺正卿张公旦两人正在长亭中等候着。朝里的大臣中杨炎最熟悉的除除了虞允文之外,就是韩彦直了。因此杨炎一见韩彦直,赶忙下马,来到长亭中,给韩彦直见礼,道:“韩大人,怎么有劳你来接我们。”
韩彦直忙把他扶起来,笑道:“子昊,不必多礼了。我是来等照静和文珠,接她们俩回去的。不过随带也看一看你,这一次你在广南可是立大了大功,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看来我们这些人确实是老了。”
杨炎刚要说话,韩照静也己经下马跑进了长亭来,道:“爹,你来接我来了吗?”
张文珠也随后跟进来给韩彦直见礼,道:“姑父,你来了。”
韩彦直爱怜的拍了拍韩照静的头,笑道:“是呀,你们俩可是笫一次离家那么久,听说你们了要回来,连老太太也从乡下赶来了,想看一看你们,所以我才特意赶来接你们一起先到我那边去。”
杨炎知道,老太太就是韩彦直的母亲,大名鼎鼎的杨国夫人梁红玉。也是韩照静的祖母,张文珠的外祖母,韩张两家本是互相姻亲,关系十分近密。
韩彦直笑着对杨炎道:“子昊,这一次去广南,这两个丫头没有给你惹什么麻烦吧。”
杨炎忙道:“韩大人说那里话,韩姑娘和张姑娘这一次都表现得很不错,可是帮了不少忙啊。”
韩直彦哈哈大笑,道:“这两个丫头是什么样子我是清楚的,帮忙决计是不会,只要不给你添乱就不错了。”然后又给杨炎引见鸿胪寺正卿张公旦,其实杨炎和张公旦根本没有见过面,不过在这场合,两人也寒喧了几句。
这时赵倩如的车仗和大理使团也到了,韩彦直和张公旦又给赵倩如见礼,赵倩如也谦虚了几句。然后大理的使臣甘华和刘仁先也过来相见。韩彦直和张公旦又给大理的公主见礼。尽管韩彦直在名义上是来迎接女儿,但他毕竟是知枢密院事,等同于宰相,因此他出现在这里,也令甘华和刘仁先受宠若惊。
其实为了迎接大理的使团,赵慎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虽然目前大理只是一个几乎名存实亡的zf,但毕竟在名义上也是大理正统,对于以礼仪之邦和中原正统自居大宋来说,如果否认了大理的正统,无异于也是否认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赵慎也不愿在接待礼仪上做得太简单。接待其他国使臣的事宜本来是由鸿胪寺负责,但既然对方出使大宋的是宰相,那么仅仅只派出一个鸿胪寺正卿接待大理使团,未免会让人觉得对大理太过于轻视了。
不过毕竟现在大宋还没有最终决定是否出兵援救大理,而且广南的摩尼教之乱也未完全平定下来,因此赵慎也不愿太过于大张其事,以免激怒交趾。因此赵慎思虑再三之后,才决定让韩彦直以接女儿的名义私张公旦一齐出城等候杨炎的大队人马和大理使团。这样一来,在名义上只是鸿胪寺在迎接大理使团,但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有知枢密院事在场,也不会让大理使团觉得被轻视了。
众人互相见礼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