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翔-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在张鹄荣归故里之后,以前的身世经历也慢慢被人挖掘出来,关于他们母子当年在家族中不受待见,离开张家,独立门户的经历,也被有意无意放大,并开始在勃海一带流传开来。虽然这此流言对张鹄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向,相反还给他带来一份自强不息的传奇色彩,但对张家这种在勃海,仍至大金都是有颜面的大族来说,可并不是好事。

而且在张浩死后,张家虽然依旧尊贵,但权势己大大不如从前了。张汝为不过是个正四品礼部侍郎,张汝霖、张汝猷更是有阶无职。而且他们三人年纪也都不小了,日后的仕途发展也极为有限,三代子孙中,似乎也没有能够出人头地的人材,张家想要维持荣耀,还只能靠张鹄来支撑门户。

因此尽管被张鹄婉拒,但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三人依然不弃不舍,全力劝说,甚致是声泪俱下。张鹄也觉得盛情难却,而且又想起张浩对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再加上现在自己母子也确实被来往应酬搅得不厌其烦,回到张家去,到也不失为一个暂时躲一躲的地方。于是张鹄才答应三人,在张浩的葬礼期间,自己母子暂时回到张家居住,等葬礼结束之后,再搬回来。

虽然只是暂时,但只要张鹄母子接进张家,也算成功了,葬礼结束之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自然满囗答应,张鹄母子本来也没有太多的东西,而在张家的大宅内,早己为他们母子准备好了住所,因此就在当天,张鹄母子就搬回了张家。

张家倒底是簪缨之家,不比那些暴发户,门笫高深,可不是什么人上门来,门房都会向里禀报的,身份不够的,门房压根就不搭理。张鹄原从为母子搬进张家之后,耳根可以清静了许多。

那知在家族内部,他们母子也是炙手可热,兄弟近支,以前都看不上他们母子的族人,还有那些欺负过他们的傍支,这时也都纷纷来攀龙附凤,,攀关糸,论交情,套近乎,应有尽有。也有外人托门子,拉关系,找到大宅来拜访张鹄,其实丝毫也不比住在外面轻松。

后来张鹄也老起脸来,命家人严守门户,一般的无关人员也都一率不见,并且就连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的面子也不给,并且威胁要搬出来。吓得整个家族都诚皇诚恐,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也严今其他族人,轻易不要来打扰他们母子,这才安静了许多。

不过一些重要的客人,如地方州府官员,还有一些地位门第都不底的官宦人家,以及从中都派来拜访吊奠张浩的官员,也都要请张鹄来作陪。这还不算,就连在张浩的葬礼中的所有事情,如葬礼的曰期,仪式,规格等等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三人都要来通告张鹄,仿佛是向他请示一样。张鹄也只好耐着性子,对一切询问都唯唯诺诺,陪着他们逢场作戏。

但经此一番折腾,总算也是比原来清闲了不少。因此张鹄才有空来关注一下最近发生的朝政大事。

这时完颜长之率军击败蒙古军的消息也传到了勃海。虽然不像中都那样兴奋欢庆,但毕竟是打了胜仗,因此勃海各地也都纷纷庆贺金军的胜利。但只有张鹄心里清楚,这一次出征,完颜长之并没有达到自己的作战目标。因此金国并未摆脱危机。

张鹄当然清楚,自己能够这样锦衣还乡,扬眉吐气,完全都是完颜长之对自己的眷顾。因此他对完颜长之的知遇之恩也十分感激,在参加葬礼之佘,在张鹄心里,也在不断思索如何使大金摆脱危机的办法。终于到了张浩下葬的日子,一切安葬完毕之后,张鹄就和母亲商议,自己要返回中都去辅佐皇帝; 处理朝政。

按说张浩下葬之后,张鹄既使是不守孝三年,至少应该是等到七七之后,才能离开。但一来张鹄只是孙子一辈,而且他的父亲早己过世,又不谪出,母子也早己独立门户,二来张鹄的母亲也颇知道理,明白如今自己母子能有如此的荣耀,都是皇帝的刻意眷故,因此也没有反对。

母子商议之后决定,过了头七之后,张鹄的母亲留在勃海,尽儿媳的守孝之责,张鹄返回中都。张汝为、张汝霖、张汝猷等人知道以后,心里虽然都不愿意,但见他们母子都以经商议好了,而且现在谁又能给张鹄当家,因此也只好让张鹄回中都去了。

完颜长之知道张鹄回到中都之后,也不禁大喜过望,立刻命人招他进宫来见议。

( )

 一二二对策(上)

完颜长之是在皇宫中的御书房招见张鹄。 /施礼之后,完颜长之立刻赐坐,张鹄谢恩之后,也在侧面坐下。

完颜长之这才道:“伯逸,这次你回勃海去给张老太师办理丧事,一切都还顺利吗?”

张鹄道:“多蒙陛下挂记,一切都很顺利。”

完颜长之点点头,叹了一口气,道:“其实朕这几天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招你回京,但若是在这个时侯招你回京,未免太不近人情,若是不招你回来,这朝中大事千头万绪,朕都不知该从何做起。不想你主动就回来了。”

张鹄道:“回禀陛下,微臣也知道我大金如今是危机四伏,因此在祖父下葬之后,过完头七就立刻赶回中都。勃海那边的事情自有叔伯兄弟料理,少了微臣,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凡事自当以国事为重。”

完颜长之又点了点头,道:“那么朕也不和你客气了,依伯逸看来,我大金目前有那些危机呢?”

张鹄道:“回禀陛下,我大金的危机分为近期和远期,虽各不尽同,但均不可小视。”

完颜长之微微一笑,道:“近期为何?远期又为何?”

张鹄道:“近期之危乃是指蒙古。陛下这次御驾亲征,愿意是想给蒙古以重击,使其数年内无法威胁我大金,但虽然打败了蒙古大军,而蒙古的实力却并未大损,北方之扰并未解除。而如果只是蒙古到也罢了,但此时南方的南宋也在蠢蠢欲动,宋蒙南北夹击,这才是我大金的心腹之患,也是远期的危机,故此陛下才为此担心。微臣说的可是?”

完颜长之呵呵笑道:“知朕者,伯逸也。只可惜朝中的其他大臣看不透这一点,还以为大金依旧太平无事,实在太令朕失望了。不知伯逸有什么好办法,以解朕忧吗?”

张鹄道:“陛下应该知道,如今蒙古以经统一了草原,势力己远非昔曰可比,铁木真更是百年难得一遇后枭雄之才,如此强敌,岂是能够在一战之间就能击败的,凡事欲速则不达,而且经此一战之后,也足以震慑蒙古,不敢轻视我大金,同时也能振奋自西夏败战之后,我大金的军心士气,收益亦不算小,因此陛下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完颜长之听得频频点头,正是旁观者清,张鹄说的确实有道理,自己确实太急了一点,在出战之前,也确实有过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但想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在看来,当时这种想法显然是有些太免强了。与蒙古的这一战取得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算很不错了。

但在另一方面,现在北方的危胁依然没有解除,必须还有想出一个办法来应对。因此完颜长之道:“伯逸说得虽然不错,朕对这一仗的要求也确实是过高了。但现在蒙古的元气未伤,随时都还可以大举南下,而且依朕看来,往后蒙古也不会再像现在一样,集中大军,进攻我大金的边关城池,而是会化为小股,多点进攻,劫掠边境地区,今我们防不胜防。如果在北方边境驻扎大军防守,一来现在南方本来就有些吃紧。一时难以抽调那幺多的兵力出来,二来所消耗的钱粮物资也是目前我大金难以承担,朕就是在为此扰心,不知伯逸对此可有什么良策吗?”

张鹄道:“回禀陛下,徽臣早己想过,首先可以重新建筑界壕,以为阻挡蒙古骑军之用,微臣以有详䌷计划,请陛下过目。” 说着从衣袖里取出一本册子,递给完颜长之。

完颜长之点点头,接过册子来观看。其实这一点他到是也想过,重新建筑界壕,阻挡蒙古军也不失为一个暂时的可行之计。

所谓“界壕”也称为“壕堑”或“边墙”,其实就是金国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修筑的一种类似于长城的大型防御工事,通常由壕墙和壕堑两部分组成,壕堑的通常宽两到三丈,深一丈,壕墙都修在壕堑以南,即靠近金国的一方,呈梯形,底宽二丈有余,顶宽一丈左右,有些地段还修筑了垛口。并在重要交通路口地段兴筑关隘,又通称为〃界壕边堡〃。

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壕后面的险要处。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墙,内部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壕墙结成一体,使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金世宗时期,主要是用界壕来阻挡蒙古军,仅在泰州境内就设有边堡十九座,临潢府也有二十四座。

金国从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时期就开始修建界壕,陆陆继继修建了近四十年。虽然界壕的规模远远小于长城,但所需的耗费也不小,因此但主要完成还是在金国国力最盛的金世宗时期。总计修筑了约有四千余里。

界壕在阻北方鞑靼部族南下劫掠,保护金国北方边境,也起了一定价值作用。但因为金国国力有限,壕堑无论是在修筑的规模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及长城,因此防守力也大打拆扣,而界壕修筑的位置比长城更向北方,因此也更易为风沙所填平倾蚀,失去效用。一般的界壕地段,一但维修不善,用不了十年,就会逐渐失去作用。

而且在近几年来,金国先是为了供应南征,后来又因为草原混战,蒙古部为了统一草原而无瑕南下,北方安定了不少,因此朝廷也就忽视了界壕的作用。等到完颜允恭继位之后,更是不予理睬,这次完颜长之率军迎战蒙古军时,就发现有许多地方的界壕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大部份都是修善不力,造成的结果。

不过界壕修筑时间毕竟并不太远,而且大部份都是近十年内修筑而成的,因此除去少数年代较长的地方需要重建之外,大部份地方只要做一些修膳工作,无需大规模重建,就足以再用四五年时间,所消耗的费用也要比纯粹修筑来少得,而且界壕完善之后,所需的驻军也会大量减少,大约十五到十八万也就足够了。对于目前的大金来说,还是十分划算的。

同时按张鹄的计划,对于破损较为严重和需要增加修筑的地方,将先以挖掘壕堑为主,壕墙将可以修筑得简单一些,同时在界壕沿线上,减少边堡,改以烽火台为主。这样也能大大减少修膳费用和时间。这样的界壕对阻挡蒙古大军南下作用或许并不很大,但拦截小股骚扰边境的蒙古骑军还是足够的。

完颜长之看完张鹄的计划之后,也连连点头,夸赞张鹄想得周道。

张鹄接着又道:“修膳界壕,只不过是防止蒙古的第一种方法。一来想完全用界壕阻拦蒙古人马就不可能的,这就好像中原历代王朝都在修筑长城,但在那一代长城也不能完全阻挡北方民族的南下。二来界壕修膳好之后,每年都要定时维修,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防此蒙古,不能完全依赖界壕。”

完颜长之道:“那么伯逸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什?”

张鹄道:“还是以夷制夷。”

完颜长之有些不解,道:“伯逸,这一点朕也想过,但现在蒙古部以经统一了草原,铁木真足以一手遮天,又如果施行以夷制夷之策呢?”

张鹄道:“陛下容禀,臣这以夷制夷之计分为两部,首先我大金的破矢军更是草原鞑靼组成,他们熟悉草原的地区环境气候,同时在草原上还有不少的人脉关系,因此可以将破矢军全都调到北境驻守,也分为小股,深入草原内部,去劫掠小营地,商队,牧群,对蒙古以牙还牙,如此以夷制夷,岂不为好吗?”

完颜长之点头笑道:“好办法,真是一个好办法,蒙古鞑孑可以来劫掠我们,哪么我们同样也可以去劫掠他们,伯逸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完颜长之当然清楚,一但金军进了草原无异于睁眼瞎,但对于同样属亍草原民族的破矢军来说,却等于就是回到了老家,如鱼得水。这次自己敢率军奇袭捕鱼儿海边的蒙古营地,正是因为手下有这一帮草原的活地图在。因此把破矢军放到草原上去劫掠蒙古,不说可以把草原搅个天翻地覆,但也足以让铁木真头疼一阵子了。

张鹄接着道:“另外铁木真虽然统一了草原,消灭了诸部,但毕竟时日尚短,其根基并不稳固。各部投降铁木真,合并于蒙古一部,也并非心甘情愿,只是铁木真势力庞大难以匹敌,不得不屈从而己。一但有外力相助,他们未必会甘心蛰伏于蒙古部之中。因此微臣以为,这以夷治夷之计当双管齐下,一方面派破矢军劫掠草原,并以蒙古本族为主要劫掠对像,另一方面也可以派人去联络昔曰草原各部的首领,由其是那些屈从于铁木真旗下的人,由大金为他们提供援助,最好让他们扯旗造反,复族自立。

( )

 一二三对策(下)

张鹄接着道:“就算他们一时不敢举事,也可以让他们为我大金提供信息,或是掩饰破矢军的行踪。 就算有人不从,我们也可以制造谣言,在蒙古内部制造分裂,使铁木真与其他各部产生隔阂。凡是有利于大金的事情,都可以去做。”

完颜长之抚掌大笑道:“伯逸、伯逸,真仍是朕之子房、孔明也。”

张鹄微微一笑,道:“陛下过讲。对付蒙古是如此,对付南宋同样还是如此,从内部来打击他们。”

完颜长之摇摇头,道:“伯逸,你想得虽好,但这恐怕就难以实现了。南宋以不比从前,依朕看来,目前南宋国势稳定,赵忱身边又有杨炎辅佐,就算有人再想要作乱,也未必再敢。此番虽然有人叛反作乱,但迅速就被朝廷平定下去,就是证明。而且赵忱对杨炎十分信任,又有连亲之谊,赵忱又是极精明之人,想施展离间计,恐怕也是不行。”

张鹄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南宋内部虽然稳定,但西夏地区却有可能成为南宋的心腹大患。”

完颜长之眼睛一亮,大笑道:“不错,在西夏地区确实是大有文章可做啊!朕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张鹄道:“西夏虽为南宋所灭,但同样时日不久,根基不稳,别说是党项贵族,就是任氏一族,昔日在西夏几乎国君分庭抗礼,是何等的荣誊之及,如今任得敬虽然被封世裘王爵,亦有封地,但较之在西夏当日的荣耀,不隶天地之别。任氏族人,未必就会甘心,只是迫于南宋的武力,而不得不屈从。而只要我大金在这时能够对他们有示意,其中有不少人必会蠢蠢欲动的。”

完颜长之点头道:“不错,不错,就算他们没有反意,我们也能制造流言,使他们不得不反。”

张鹄又道:“此番陛下登基,南宋并未趁机发兵来攻,也正因为西夏地区未稳的缘故。可以说西夏地区一曰不稳,南宋也就一日不会举兵来犯,而相反,等到西夏地区稳定之日,也就是南宋大举北侵之时。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搅得西夏地区不得安宁,南宋也就无力北犯中原。则大金之危,可以立刻消除。”

完颜长之听了,也不禁离坐而起,来到张鹄身边,手抚其背道:“真是天赐伯逸于朕,而朕有伯逸相辅,又何愁大事不成呢?”

这时张鹄却拜伏于地,道:“陛下明鉴,臣不敢自居其功,这些都是臣祖父临终之前交侍微臣,请微臣转告给陛下。”

“哦!”完颜长之也不禁一怔,道:“张老太师还有什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