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征战天下-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段业对于这种场面可是见得太多了,文人的这种尿性更是早就被总结烂了,连模板和破解的标准答案都是有的,无非是面子给足姿态够低,然后故作坦诚哪怕说些政治不正确的话,也无所谓。
“段某虽然才疏德薄,但是当此时刻,却也愿意一试。”段业淡淡说道,神色平静。
“大人想以何处为根基?”张衮接着问道。
段业沉吟了下,道:“关中。”
“为什么不是河北!”这个时候,一直以来都非常沉寂,只是抱着手看大人们说话的那个少年突然说道。
段业听了一愣,倒不是为他这句话而愣,而是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人居然说话了。
张衮有些嗔怪的看了这个少年一眼,却并没有呵斥或者制止他,而且他的眼色里充满了宠溺。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张衮也要听下段业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段业连对一个小孩子的问题都回答不好,那么也就不必说下去了。
段业也想知道这个小孩的水平,张衮既然专门带来,开始还郑重其事的说托付,现在却又不提,里面一定有古怪,反正连衍生这样的奇人段业都见过了,没准这个小子也是个奇人呢。
因此段业笑笑,道:“却为什么要是河北呢?”
这时候,这个少年却从椅子上跳下来,双手朝后一背,先冲着张衮点点头,然后看着段业,朗声道:“所谓大业之根本,说白了,是要找一个可以建国都的地方,并且把都城的周围作为征收赋税和招募兵源的根据地,我少年读书的时候,曾经看见古人说过,建都长安,是为建瓴之势;建都洛阳是为宅中图大之势;而建都蓟城则为挈裘之势。关中山河四塞,地势高峻,面对关中居高临下,故称建瓴之势,且八百里秦川富饶无比,足以提供粮饷,关西勇士本就悍勇,又可动员陇右凉州的战马战士,因此大人提到关中,当然也是正常。”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段业也不敢大意,张衮则是满意的连连点头,一时间,几个青年和一个老年,却都在看一个少年的表演。
这个少年显然是极受鼓舞,继续说道:“而那洛阳处中原四通八达之地,可向四面扩展,北可取河东,河北,东可取淮扬齐鲁,南可取荆襄,西可进关中,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天下可以给之,故称宅中图大之势。不过,如今中原频遭战乱,人物凋零,且四面受敌,险要虽有,若无数十万雄兵,犹不足恃也。故而小可却以为,理应建都蓟城,以河北为根据地,先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再厉兵秣马,以燕赵慷慨悲歌之士为根基,以塞外胡人为爪牙,组建骑兵,则天下莫之能御也!”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顺理成章,连这个年轻人自己都很得意,事实上这个年纪的人里,在这个年代,能够认字的都不多,更何况他这样博览群书还从小就游历天下的人,这一次,张伯伯一定要带他来姑臧,事实上之前他还有所不愿,因为张伯伯说了,这一次就要替他找一个明主,还说宝剑如果长期在剑鞘里躺着,就会生锈的,而现在也到了宝剑出鞘的时候了。
只是来到姑臧后,他却发现,这个段大人倒的确不错,起码比起他想象的要好太多了。首先一点,这个段大人非常年轻,也就比自己大十岁左右,远不是自己想像的一把年纪。这样算起来,一个年轻人能够靠白手起家混到现在的地步,也是很难得的。他一向对于白手起家的人都是很钦佩的。
更重要的是听他的谈吐,既有格局,又不失谦虚,可以说是不卑不亢,恰到好处,这样的风范也让他很心折。
因此他已经决定,要跟着段业去敦煌,他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在段业那里得到充分的施展,昔日甘罗十二岁就拜相,而这一次,他的出现,总该能够刷新这个记录了吧。
段业其实也颇为震惊的,看起来张衮这个老头带来的这个小子,果然有几把刷子,起码能有这个见解,上下五千年,都找不出几个这么年轻的人。
但是,单单靠这个想打动段业,未免还差的远呢。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七人同时论天下(20)
段业看张衮这个时候满脸欣慰的样子,就知道这个小子和张衮一定有很深的关系了,看起来张衮这次来到这里,不单单是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更包括这个年轻人,可以说是买一送一。
说实话,以这个年轻人现在的潜质来看,已经足够出色了,段业本来就已经决定要收下他了,但是之前,还是要验下他到底有几斤几两。
因此,段业笑吟吟问道:“既然你主张选河北为根据地,可是河北的话,邺城,中山却是都可以做都城的呀,你为什么偏偏看重蓟呢?”
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少年,少年自信地说道:“蓟城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有龙气的,大人,你再看它的格局,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河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邺城么,虽然也是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不过可惜,距离中原腹心太近,敌军若一路自南向北,一路出井陉东向,邺城危也!至于中山么,虽然也是执河北中枢,不过若能全有河北,除非只想偏安割据一时,不然不论是蓟城还是邺城,却都比中山合适。”
段业听得也很满意,小小年纪,能把千里之外的战略形势看的如此透彻,实在是很难了,哪怕是纸上谈兵,一般人你也不会啊。
段业又问道:“但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河北长期以来都是慕容家族的,如今应该是被慕容冲占领了吧,邺城已经是他的了,河北全境被慕容家族光复,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我却在凉州,又如何以河北为根据地呢?那岂不是舍近求远?”
少年却笑道:“现在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不过大人知不知道,慕容冲很有可能放弃河北?”
“什么?”段业和楚云深一起站了起来,这个消息他们完全没有得到,段业回头再看了看楚云深,楚云深很肯定的摇摇头,是的,他们完全没有头绪。
段业又看了看少年,道:“消息可靠么?”
少年也不敢大意,道:“事情尚未成型,不过却有六成可能。”
“为什么?”段业继续问道。
“因为有人建议他取关中!”
“关中?那里不是还被苻坚父子占领么?难道河北这样现成的地盘不要,却放弃老家去打关中?”段业有些不解。其实他还有一个意思,人家有了河北,却放弃河北去争夺关中,而我想要关中,你们却劝我舍近求远,去取河北,这里面未免有些玄妙了。
这个时候,张衮说道:”大人,我们这么说,自然是有我们的消息来源,这么重大的事情,是不可能拿来开玩笑的,事情真伪,大人想必在中原各地都有了细作了吧?这些事情也无非是晚几天就知道了而已。“”晚几天,区别可就大了。“段业喃喃道。”大人能有这个想法,就不会晚!“张衮坚定说道,“而且,很快大人将会得到一个颇具规模的情报网。”
段业大喜,张衮这意思分明就是有意投奔了,“先生您……”
“张衮愿意为大人效力!”
“小可也愿意。”
“哈哈哈哈哈。”段业大笑,连连拱手,却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着那个年轻人说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呐!我十岁的时候,可是没你出息的小兄弟,还没请教你高姓大名呢。”
“不敢。”那个少年这时候却一点没有绢狂之气,显得彬彬有礼,一看就是世纪大族出身。他行完礼后,道:“大人,小可姓崔名浩,清河郡武城人士,家父崔宏,号玄伯,三年前出门后至今未归,因此这些年来,小可一直与张叔父在一起,由叔父带着小可游历天下,观察人物。”
段业听了,顿时肃然起敬起来。而且还感到一阵惊喜!
原来,这个崔浩,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年代天下最出色的谋士,没有之一!只是没有想到,还在十岁出头的时候,就来到了自己身边,这难道是上天在保佑自己么?
其实,历史上的崔浩,却是给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效力的,正是因为有崔浩在,才让北魏统一北方,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刘义隆,消灭了赫连家建立的大夏,最终数十万大军南下,终结了元嘉之治。所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一切都是这个崔浩造成的。可以说在这个年代,崔浩是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而他背后的崔家,更是非同小可,从之前几百年到之后几百年,要说起华夏土地上真正的世家大族,排行第一的,决计不是哪个皇族,而毫无疑问的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的历史实在太长了,可以追溯到春秋年间,因为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与田,鲍,高等望族齐名。
到了西汉时,崔家迁徙并且定居在清河郡,子弟们陆续为官,势力大增,到了东汉以后便成为山东望族,人脉遍布朝野,势力盘根错节。
其中,三国里著名的雅量高致的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这也是段业知道这个家族的原因。
后来的事情自然更是很显然了,段业现在所在的这个年代,最讲究的便是士族门第,毫无疑问,在北方,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而且在第一等大姓里也排行第一,接下来的几个是王,卢,李,郑。而不管是江南还是塞北,辽东还是河西,只要有诸侯,就一定有崔家的人在他身边做官或者为将,天下姓崔的人,可以旦夕聚钱百万,可以瞬间调兵数万,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就算到了几百年后,至唐代开国,衡量天下世家大族,有五姓七家之说,崔氏仍立其中。以至于那时候崔家的人甚至连李世民都不怎么放在眼里,终于惹得这位天可汗龙颜大怒,崔家算遭了大殃,才逐渐衰落下来。
所以说,张衮带着崔浩来投奔自己,就绝对不是简单的贤臣择主而事,而是一个风向标,一个探测球,因为这代表着河北的重要世家,开始试探着向自己靠拢,这事可非同小可。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七人同时论天下(21)
这些世家大族们,还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叫做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顾名思义,也就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和后世的选举和任命不同,在段业的这个年代,门阀制度才是选拔官员的根本办法,可以说足足影响了历史几百年。从汉朝开始,一直到了隋朝时候,创造了科举制度,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局面。所以段业其实认为,科举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后世到了转折时刻,一些自己考不上科举也没什么本事的人,肆意妖魔化科举,这是不公道的。
在过去,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而很显然的道理是受了人家的恩惠,当然要回报,官场最大的规则,就是不欠人情,欠了要还。门生、故吏为了利禄,甚至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如此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这样发展下去,士大夫中,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本来多半就是地方的豪强,有广袤的田地,有不可胜数的财产,实力强大,盘根错节,一旦当了官,就完全可以利用权力来扩充财富,再利用财富来保住权力。如此一来,一旦当上官,上了台就基本不会下台,必然是世居高位,而且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很自然的这些人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出了事有人顶包,立了功有人保举,自然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他们的势力不可撼动,而平民子弟则是毫无机会。
朝廷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至于才学,品德什么的则统统不重要,只要你投胎投的好,就有饭吃有官做。时间一长,他们的势力已经强大到是不是在朝已经不重要了,哪怕是在野布衣之身,一样能号令天下,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到了曹丕的时代,为了换取这些人的支持,曹丕干脆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而后来的晋国也直接延续了这一制度,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加上门阀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一定趁机操作选举,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就彻彻底底失去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功效。
更有甚者的事情还很多。段业当上了敦煌太守后,本来准备重新清帐土地,普查人口,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如此一来,既能缓和社会矛盾,又能搞清楚社会的真正力量,便于动员和征收赋税,没想到却遇见了极大地阻力,阻力大到这一次自己是真正的成了光杆司令,没有人支持自己,哪怕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们,比如段平胡凯楚云深们,也不支持自己。而自己的女人们,刘亿如也好,绛玉也好,也都委婉建议自己不要这么做。
后来段业才知道,自从司马家统治了天下开始,就明确规定,高官显爵者各按官品高下占有田地,并在全国范围内以法令形式承认私家依附农民。虽然法令规定免除国家租税、徭役的户数,但在占有大量田地情况下,高官显爵者必然拥有更多超过法令规定的从事劳动的依附人口。
而在这个年代,土地和人口,就是最大的资源,有了土地,就等于有了钱和底盘,有了人口,就等于有了军队。有钱又有军队的人,当然就有了势力,也就有了话语权。这也是这些门阀士族们存在的根本。
段业身边的人们,虽然各种出身的都有,但是总体上还是中间阶层的很多,太赤贫出身的,在这个年代根本没有出人头地的一丝丝可能,也就来不到段业身边,而那些真正士族出身的,段业这座庙现在还太小,他们根本不会来。
本来段业还蛮高兴,因为任何时候,中间阶层的人往往都能比较理智,比较有远见,不像底层那样看不见天空,也不会像高层那样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昧着良心。
可是,土地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于敏感,关系到了太多人的切身利益,他们虽然不是大地主,但是多少也都有土地利益的,对于任何与土地有关的变革,他们都是敏感的,宁愿保守一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直到了这个时候,段业才见识到这个门阀制度以及衍生出来的土地问题,选拔问题等等问题,是多么严重。
虽然说这些制度的制定者,为这种制度找了种种说辞和论述,但是其实际影响,却是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几乎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到了最后,甚至是中央地方官员完全是那固定的几个家族的内部游戏,连开始的过场都不走了。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当某个官,不是看别的,而是首先看几个大家族之间能不能达成一致,而达成一致之后则看得到这个位置的家族内部能不能摆平,如果可以,事情就定了。
毫无疑问,段业自己也是机缘巧合,才能得到了现在的位置,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如果不是淝水之战大秦帝国惨败,段业这样的人,是一丝一毫的机会也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段业不能算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因此,让段业对于这个制度动刀子,他一点心理压力也没有。
实际上之前,段业就已经想过要改革这个制度,适时的引入类似科举这样的考试制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