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深原--乱世英杰传-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一战扭转战败之辱,扭转战略颓势,自然是当务之急。
杨古廷盯着地图,他在等待杨亮的答复;他的人从仇池传来消息,秦军在城内根本没有驻军,只是起用了一批当地戍兵维持治安,所以,他信心十足。
杨亮毕竟是三十年行伍的老兵,激荡之余,立刻冷静下来,沉吟半晌后,想到了此役的关键,缓缓道:“能否一击成功,在于能否将杨安的主力调离仇池山大营——杨广,你说,挠哪儿,才会让杨安不得不出兵?”
杨广自小便跟从父亲在军前效力,这招“引蛇出洞”,当年对付土豪叛乱时就曾用过,遂不假思索道:“佯攻武都!”杨古廷亦微微颔首,以示赞同。
“兵分两路走——”言及战事,杨亮的神情变得严肃异常,“杨先生先一步潜入仇池城中准备开城接应,待杨安大军离营,杨广便率三千轻装锐士举火上山攻城,我会派都护卜靖率骑兵于鹫峡接应你们;切忌托大,你二人里应外合,若有一方未能到位,则不可轻举妄动,以免全军覆没。”
二杨颔首应诺,杨亮又道:“我亲率一路大军从阳平关出,奔崖门口突袭武都,武都只有杨统本部人马驻防,不愁杨安不引兵来救。”
“父亲这一路人马,需大张旗鼓,方可让秦军倾巢来救。”杨广补充道。
“错了!”杨亮笑道,“杨安老于用兵,若大张旗鼓,定会被他看破此乃疑兵虚张声势之举;只有轻装简行不动声色的让秦军斥候发现行踪,才能以假乱真。”言罢,三人定下联络方式与行军细节,便分头行事。
话说当日慕容文狼狈离开旬阳后,涉汉水,来到秦岭脚下时,突然改变了主意——此番东川之行前功尽弃,就这样回去,非但会被秦人轻看,在慕容氏人跟前也会抬不起头来;仇池之战后,秦晋两国屯兵祁山,既然在晋国内部煽动叛乱不成,凭自己的身手,往前线走一遭,探探晋军动向,或有收获。
慕容文扮成一名游学士子,买了匹马沿秦岭南麓一路西行,不日来到勉城,隔着汉水遥遥可见定军山青葱俊伟的身姿。慕容文本想借此前往武候祠参拜,可定军山前频繁的军马调动吸引了他的注意——仇池之战后秦军忙着略定南秦河州诸地,况且自己也没有得到朝廷准备向两川用兵的消息,晋军此举,甚是蹊跷。
慕容文没有直接潜入大营打探消息,那是最蠢的方法;他找了家离大道不远的小酒肆,叫了几个酒菜,掏出花了两个铜板买的《道德经》,装模作样的读起来。魏晋时玄学兴盛,不但南方名士好清谈,就连北方胡族高门亦是如此,不少读书人一改两汉“坐读儒学”之风,视游历黄老为风尚,这玄学之祖便是老庄道家学说,像慕容文这般年轻的士子手捧书卷行走郊外再是平常不过。
拂晓才过,最后一支晋军千人队消失在慕容文的视野。慕容文猛一个激灵:寻常调防,部队大可天明出营,夜间到班,可眼下却调了个,若非有特别举措,晋军不会在后半夜过兵,连旗帜号角都无。想到这儿,慕容文竟是一身冷汗,嚼了一半的包子便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从方才军士的装备看,皆是精锐远征步卒,不带骑兵、轻装疾走的唯一解释就是,晋军正在展开一场山地偷袭战!
慕容文没有慌乱,喝了几口茶水,将食物打了包塞进行囊里,结了帐,不动声色的抄起竹棍上路。他把马卖了,一来临近祁山一带都是山路,走马反不如步行轻便,二来正值两国交界敏感地带,走马太过招摇,容易惹来麻烦,一叠布鞋一根竹棍,才不会引人瞩目。
慕容文走后,小酒肆便没了客人,一道人影掠至,从长凳上拾起那本值了两个铜板的《道德经》,嘴角泛起一丝冷笑,闪身离去。
南秦州,仇池山,秦军大营。三匹快马飞驰而来,营外勒定,蒙佐手一抬,向辕门守卫亮出令箭,和铁面一齐下马,大步入营。前日半夜,杨安派心腹军士送了一枝紧急军情令箭到蒙佐军中,蒙佐把军务交给宇文霆,便带着铁面连夜赶来,与他同时收到令箭的,还有扬武将军姚苌。
中军大帐中,杨安姚苌面色凝重,还有一位蒙佐不认识的年轻文士,正是徒步赶来通报军情的慕容文。见蒙佐来到,慕容文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光——当年并州一役,秦军挖地道攻破晋阳,燕国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惨死城中。慕容文,便是慕容庄的儿子,虽然害死慕容庄的主凶是匈奴人刘进,可蒙佐却是晋阳一战的主将,焉能脱得了干系!
蒙佐并不知道慕容文是慕容庄的儿子——氐人、汉人、鲜卑人、羌人,又一次坐在同个帐篷里。姚苌敏锐的看到,晋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很可能成为改变秦国对整个西部的战略部署的契机。
慕容文把云开入川、晋军调兵的情况大略一说,杨安已来到大幅地图前,正色道:“斥候回报,这几日大队晋军在阳平关一带秘密调防,我看调防是假,偷袭武都是真。”
“晋人可是恨极了杨统归顺大秦啊!”姚苌长叹一声,恰到好处的一句话,给了晋军行动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场诸人都明白,杨统背叛杨氏以致声名狼藉,若非有秦国撑腰,早已死在杨纂余党阴谋刺杀之下;秦国没有在武都驻军,只是让杨统率本部人马留守,也是为了让所有反对秦国在南秦统治的势力全部暴露,以便一网打尽。杨统只是饵,可却不能让这个饵轻易被晋国吞下,这对秦国在南秦的统治乃至进一步向两川用兵,都十分不利。
“武都不能不救,”杨安给本次会议定下了基调,“晋军在东川的兵力一直是我们的大患,正可借此机会一举消灭,绝了其想念。”
“刚才慕容先生提到,仇池杨氏也有人投到了云开麾下?”蒙佐突然问道。
“蒙将军所言正是,此人名叫杨古廷,乃是杨纂三弟,才学胆识俱佳。”慕容文略下了自己曾与他数度交手的经过,只是说,“此人熟知南秦东川情况,宜早日除去。”
“先生以为,以杨古廷的见识,是在乎区区杨统的性命,还是整个仇池?”姚苌的反问十分柔和,却是一针见血,把众人的思路引向另一种可能性——像杨古廷这等出使过晋国、又经历了亡国之痛的名士,一旦认准目标,必会定下全盘谋划,而不会为了取某人性命而简单行事,从大局看,仇池的价值远甚武都。
“拿下仇池,武都势必人心浮动,只消以一能辩之士潜入城中晓以利害,未必不能说动杨统再次倒戈。”杨安正色道,“而我军则是疲于奔命,两顾不及。”
“好毒的一条计策!”慕容文恨恨道,此计若能得逞,自己将完败于杨古廷。
“姚大人可有良策破此毒计?”杨安转向姚苌,计谋已经识破,下一步就是应对。
姚苌挪了挪身子,淡淡道:“将计就计。”
仇池一带盛产草药,杨古廷便扮作收购草药的商人,一路往仇池山去。让他感到奇怪的是,秦军在南秦一带的盘查并不严密,对长于行走各地的他来说简直形同虚设,一路无阻的回到仇池城中。山还是山,城还是城,只不过城头飘扬着的是黑底白字的秦国大旗,让人唏嘘感叹。
城中依旧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山草药味,杨氏余部在城中的据点,就设在一家不大不小的药铺里。药铺后面是一家染坊,堆满染缸的大院子给药铺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据心腹来报,潜伏和陆续回到仇池的杨氏武士约有二百多,多为精于隐匿伏击之人;杨古廷遂定下起事种种,吩咐众人饱食安睡,静待城外讯号。
杨亮的八千人马很快出现在了通向武都的山路上。晋军出兵的消息传来,杨统当即派人向杨安求救,武都戍兵民团充其量不过三千人,且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疲乱之师,如何抵挡东川的精锐晋军;他甚至不能逃,一旦离开武都,就会给晋国江湖人士杀自己的机会,也会在秦国落下不战而逃的口实……
“晋军前锋突破望子关哨所,已在武都四十里外!”战报似雪片般传来,尚没有秦军来援的消息,杨统没了主意,豆大的汗珠顺着胖胖的圆脸滑落。
山路上,杨亮不禁担心起来:若秦军不为所动任由武都被围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攻下武都杀杨统为鹫峡一役死难的将士报仇?从阳平关到武都只有一条蜿蜒的山路,一旦秦军援兵尾随而来断了大军退路而武都又坚守不战,这对于没有携带重型攻城器械、只有十天粮草的晋军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凭借多年戍边的经验,战局出现这种可能性的机会极大!想到这儿,杨亮果断下令全军转向,后军为前部迅速东归;望子关是个三岔路口,东面阳平关、北面仇池、西面武都,只有抢在秦军援兵到来前退到望子关以东,方能确保后路无恙。
杨亮估计的没错,杨安正率领一万精锐步兵疾行在由北向南直扑望子关的山路上,晋军才占住望子关哨所,秦军前哨斥候便在不远处现身;倘若当时杨亮稍有犹豫,今番便是后路被断的绝境!
入夜时分,杨广率领的三千锐士轻而易举的占领了杨安留下的偌大一座空营,按照约定,举火为号,沉沉的仇池山脚亮起点点火光,有节奏的跳跃着。
“大人,山下得手了!”心腹武士飞奔而来,低声喊了一句。药铺开始躁动,一切来得都是这般顺利,只要打开城门纳入晋军,仇池便又会回到杨氏手中!
这是杨古廷第一次谋划指挥全盘行动,浮躁是成功的大忌,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派出人手通报城中各处潜伏的力量,火光开始向山上蔓延,有若长龙,盘旋其间。暗夜中,杨古廷亲率一队武士扑向东门。
为了不产生大面积死伤,杨古廷没有采取举火骚乱的方式,而是兵分两路,一路夺取太守府,一路冲击城门,务必在戍兵反应过来之前将其缴械。东门戍兵中有自己人,这是整个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戍兵不比秦军,只要能迅速解除其武装,当可不流血而夺城。
当百余名杨氏武士冲到东门时,四下突然点起无数火把,城楼上箭上弦、刀出鞘,一员黑袍大将居中而立,幽幽铁面、身如铁塔,好似地府猛鬼,岿然不动。
“大人!”众武士情知举事败露,一个个却毫无惧色,凛然守在杨古廷身边,刀光霍霍。
“生于仇池,死于仇池;我杨古廷无憾了!”杨古廷合上双眼,兄长战死、叔父背叛,重夺仇池的最后一丝机会,也这样完结了……
悲凉、无奈,却没有仇恨,这便是乱世,任谁都不能阻止小邦的覆灭与大国的强盛,想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只是镜花水月的理想而已。然而他并不觉得孤单,站在身边的,是百多条铮铮铁汉,为了部族的荣誉,慨以当慷。
“愿随大人死战殉城!”百余名杨氏武士轰然响应,视死如归。
杨古廷眼角含泪,面目狰狞。
为了仇池,为了多年来为之奔走的故土;刀,飒然向天,在烈烈火光下散发出森森寒气。
“也是一条汉子!”铁面长刀一举,数百枝羽箭对准了城关下。
……
 
第 三 章 将计就计


 
夜深沉,星光惨淡,一支轻骑部队悄悄进驻鹫峡北口,借着夜色与山体的掩护在大道一侧潜伏下来。所有将士一律下马,斥候奔出本阵,前去打探军情。
星星火光点起在秦军的仇池山大营中,那是杨广向仇池城中的杨古廷部打出的讯号,随着山顶火光燃起,大营鼓噪起来,一条长长的火龙从山脚蜿蜒开去,朝山城挺进。
“呼!”斥候归队,复命:“晋军所部三千人,皆是轻装步卒,大部已上山,仅五百人留驻山下大营;邓陇将军所部业已到位,只等大人令下!”
“恩,回!”蒙佐手一摆,斥候退下。铁面道:“只等邓陇动手了。”
蒙佐点点头,极目远眺,火龙已经爬上半山腰,山顶城头火光忽明忽暗,犹如鬼火。
“杀!”震天的喊杀声响彻山原,埋伏在山门旁的邓陇大军突然出现在火龙的正前方,凭借山势居高临下阻击偷袭者。飞矢、羽箭、滚木、擂石,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前部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丢下满地的尸体后仓惶结阵,在半山腰构筑成弧形火圈,顽强抵抗。
姚苌的“将计就计”分五路走:先由铁面带一支精干人马乔装秘密潜回仇池城,摸清杨氏余党的虚实,在其必经的东门早一步做好准备;杨安则率领一万步兵大张旗鼓前去援救武都,顺道截断杨亮的退路;校尉邓陇引三千精锐埋伏在仇池山腰的山门两翼,专事阻击偷袭的晋军;蒙佐的三千轻骑乘夜色突袭晋军背后,与邓陇部完成合围;姚苌亲率三千羌骑四路掠阵,以防晋军留有后手。
就在半山腰的晋军遭到沉重打击的同时,山脚下蒙佐部骑兵发起冲锋,三路骑兵不点火把没有杀声,未等留守的士兵反应过来,已呼啸着冲入大营,将数百名目瞪口呆的晋军包围、缴械、圈地而虏,前后半盏茶功夫,毫发无损的夺回大营。
山腰的晋军开始后退,杨广已经顾不上城中杨古廷是否得手,他只知道,在这一根筋的山路上,纵使搭上全部人马,也不可能再进半步!况且既然秦军能在半道设下埋伏,就一定会另派一支人马在山下截断退路——想到这儿,杨广已是冷汗淋漓。可他必须保持镇定,身为一军主将,自己的言行神态都会影响全军士气,一旦丧失斗志,那便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
晋军有条不紊的开始调头,殿后的弓箭手频频向山上反击,为大军赢得下山的时间。杨广走在全军最后——要看着自己的队伍脱离险境,才能离开战场,这是父亲让自己从小就牢牢记住的,先有不怕死的将军,才有打不垮的战士!
然而下到七成路时,队伍开始减速,前军一片嘈杂,一名军校飞奔上山,一抹脸上的血污,道:“少将军,秦军骑兵夺了山下大营,杀上来了!”
刹时,杨广的脸色变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握刀的手微微颤抖,四下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看着他,考验一个主将素质的时刻到了。杨广昂起头——他出生在弘农,有着崤山人特有的桀骜,面对危局,重重的踏出一步,环视四下,缓缓道:“你们怕不怕死?”
面对年轻将军凌厉的目光,老兵们一个个挺起胸膛,以眼神做答!
“大人,点子打得很顽强,东川晋军都是久历阵仗的兵油子,犯不着拿兄弟们的命去对耗,硬冲损失太大了!”铁面打马驰到蒙佐身边,中路千骑队在晋军步步为营的压迫下推进缓慢,由于山路越往上扇面越窄,骑兵难以拉开阵势,在密集的步兵方阵前只能发挥出一半威力。
“前队撤一里,左右两队尾随掠阵,把弓骑调上来,引到山脚下再打!”蒙佐果断的放出军令,斥候快马而去。不久,秦军冲击减弱,看似在晋军重压下退却,实则拉开两翼把战场从狭窄的山腰引到开阔的山脚,仿佛一个巨大的布袋子,等待猎物一头撞上。
“秦军挡不住了,兄弟们杀啊!”眼见杀到山脚,杨广信心暴涨,怒吼一声,激励士气。麾下副将千夫长也是斗志昂扬,殿后弓手撇下山上追击的秦军冲到前阵,欲以羽箭在秦军骑兵间杀出一条血路。
“唰唰唰!”劲风破空,黑影憧憧,秦军弓骑队从两侧包抄上来,首要目标便是晋军弓手。随着声声惨叫,位列前阵的轻装弓手纷纷倒地——弓骑对弓步,前者用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压倒后者。一旦丧失远射能力,没有装备重甲长兵器的山地步兵在对阵骑兵时便完全处在被动;随着几声长号,秦军突骑又一次发起冲锋。
在宽阔的扇面战场上,晋军被风驰电掣的骑兵挤成一团,埋伏在山上的邓陇步兵也在往下压,杨广已意识到落入了秦军圈套。摆在他面前有三条路:死战、突围、投降。
他选择突围,突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