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谱系。
对左宗棠来说,他眼下关注的是个人发展。但对政治家陶澍来说,他在乎的不是一两个有才能的青年,他努力在谋划的、筹建的,是一个更大的湖南籍官员联盟——湘官集团。
左宗棠当时还没有想到,自己在湘水校经堂学的是经世致用,而开启晚清中兴经世致用学风的引领者,正是陶澍。
两人见面,对左宗棠来说,是学问的寻根溯源。
作为嘉庆至道光年间中国“湘系经世派”的领袖,陶澍以他开山祖师的威望、影响力,为在经世致用小路上蜿蜒行走的左宗棠,开出了一条经世致用的大道。
湘官集团
左宗棠因为机缘结识了陶澍,迈出了平生大业的第一步。陶澍的关键步骤,是将“一个人在奋斗”的左宗棠,带进庞大的经世致用人才群。
陶澍组建湖南籍官员联盟——湘官集团,靠最简单也最直接的姻亲关系。被他看中的人才,以儿女结为亲家的方式,将集团成员家族化,各种利益一体化,抱团来夺对国家权力的主导权。
胡林翼因为最早被陶澍看中,做了女婿;而左宗棠最后被陶澍看中,结成了儿女亲家。这就有点小麻烦了:虽然同岁,论年龄胡林翼比左宗棠还大四个月,但左宗棠却成了胡林翼事实上的长辈。胡林翼对左宗棠不得不改口,叫成“季丈”,也就是“季高丈人”,翻译成白话是“老三丈人”。大约胡林翼叫时有点不好意思,就以这个有点调侃而不失真的叫法,来破解两人年龄上的尴尬。
湘系经世派中心人物是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最会搞关系。如何利用清朝的集权体制弊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首先得有个人在前面开路搞关系。陶澍与曾国藩、左宗棠三人之间,也有比较绕的姻亲关系。
陶澍带了这个头,后来,左宗棠与曾国藩,左宗棠与郭嵩焘,曾国藩与郭嵩焘,全都发展成了姻亲关系,相互见面亲家来亲家去。而左宗棠在官场里办事最得力的三个人:陶澍、胡林翼、郭嵩焘,都通过这个团体,以这样的方式,固定下来。
这些为左宗棠后来几步登天,埋下了最有力的伏笔。
左宗棠当时并不知道,在他们认识之前,陶澍花了20多年时间,自觉大规模地招集幕僚、使用大吏,大力发现、培养、扶植、举荐大批湖南人才。'7'
陶澍为什么要靠这个落后的封建宗法与地域关系,来发展和培育湘官集团?这不是搞地方政治和帮派团体,将国家政权私人化吗?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历史作家宗承灏分析,正是因为湘系势力个体之间结成的以同乡、师生、亲友为纽带的庞而杂的人际关系网,在晚清官场上才得以表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盘根错节的网络关系就等于把权力结构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和再分配。湘官集团势大力沉,对满官集团无疑造成一个潜在的巨大冲击。
清朝在建立之初,被汉人称为“满清异族”,政权也被认为“非法”。王船山当年反清复明,就是排满。但满人的势力集团,或者说满官集团,始终控制了中国的权力核心。
满人意识到,权力有风险,用官得小心。清廷从建国初期就一直在规避权力风险。他们的方法,是通过部分地分享权力,来拉拢汉人。太平天国运动突然爆发,不可预料地调整了“满、汉”力量对比。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地方势力逐步在清朝官僚体系中得到了重用,地方大员也在形势逼人的历史时刻一跃而上。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官集团,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政治联盟,更不同于一般官场中人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抱团取暖。而是各自通过独当一面的能力,争取汉人在受到排挤的权力结构中有发展空间。
在湘官集团的影响下,以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为代表,随后崛起淮系集团。这个集团由将领、官僚和幕僚组成,在淮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后来居上:1870年,随着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淮系集团迅速向中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渗透,成长为晚清史上最有势力和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集团。他们与湘官集团既团结,又斗争,左宗棠成了斗争的主将,而李鸿章成为他的直接政治对手,相互之间斗得风云变色。这些在后面将述及。
眼下,湘官集团和淮系集团,与满官集团开始竞争。一开始屈服其下,后来正面交锋,最后裂权而二,对峙并立。两虎相争,龙争虎斗,这当然会有一个风起云涌、惊涛拍岸、惊心动魄的过程。
再巧不过的是,左宗棠出山,刚好就碰到了这个正面交锋的节骨眼上。他无可避免地要被推到两大集团短兵相接的刀刃上。
都赶上了。
历史以来,凡打破固有规则者,自身都会大起大落。这预示着,左宗棠“窝龙出湖”,将要经历一次生死起落。
目前谁也无法预测,左宗棠的生死起落,具体什么时候到来。是和平交接,青云直上,还是剑拔弩张,擦枪走火?
'1' 渌江书院始建于1175年。山长,又称院长、山主、洞主、主洞、掌教等。是对中国古代书院的负责人的称呼,主持教学与行政,类似今天大学校长,或文学院院长。山长之名始于五代,五代时蒋维束隐居街岳,号山长。书院历任山长大多是德高望重,王守仁、王辏г硕嫉惫匠ぃ蛏匠っ乒谏揭捌ⅲ�1765年,乾隆下令改称院长。但一般仍习惯称山长,以体现别于官方的独立民间文化立场。
'2' 《左宗棠全集》中记载有他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宗棠初来,凡诸生进谒,各给引己一本,令其工课,随时注载。日入头门下锁,即查阅功课,如旷废不事,事及虚词掩,着两次将本课膏火除去,加与潜心苦功之人。……因于《小学》撮取八则,订为学规,以诏学者……”
'3' 整个清朝设有八大总督:直隶总督,管辖直隶省,治保定,地位最高。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治南京,地位次之。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治武昌。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治广州。闽浙总督,管辖福建、浙江,治福州。四川总督,管辖四川省,治成都。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甘肃,治西安。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治昆明。清末增设东三省总督,管辖黑龙江、吉林、奉天,治盛京。
'4' 陶侃是江西鄱阳人,晋朝名将。出身寒门的陶侃,自讨平张昌叛乱开始一直以其战功升迁,最终当上太尉之位,并掌握重兵,都督八州军事(交、广、宁、荆、益、雍、梁、江)并任荆江两州刺史;这在世族垄断高位的东晋开创了一个例外。陶侃因功而升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陶澍与陶侃同出身微寒,靠个人奋斗而位高人显。
'5' 生员是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习惯的叫法是秀才,也叫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
'6' 梅英杰《湘军人物年谱·胡林翼年谱》中如下记载:“陶澍取道益阳,馆歧市,往谒乡贤胡律臣。偶然见到胡林翼,惊为伟器,曰:吾已得一快婿!遂以女儿陶静娟妻之,行问名礼,胡林翼方八岁,陶静娟五岁,拜于堂上,彬彬有礼。”这里说的年龄都是虚岁。胡林翼实际年龄是七岁,陶静娟实际年龄四岁。
'7' 陶澍爱才,也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结交和团结人才。他和贺长龄为至交好友,两人在中国首次提倡搞海运,取得了震惊朝野的成功。魏源当年屡败屡考,失落无比,在陶澍手下做幕僚,一做就是14年。李星源曾经做过陶澍幕僚。后来他做上了总督,对陶澍照样当作老师来对待。黄冕被罢官后,陶澍马上对他进行帮助,让他参与海运、盐务、赈灾,最后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第四章 泪洒空林
第四章
泪洒空林
设馆陶家
1838年,第三次会试结果出来,左宗棠再次落榜,落寞回家。分别不到一年,陶澍又病故在任上。
陶澍去世,他的家眷,根据规定,全部迁回湖南安化。
陶澍上次已对左宗棠当面托孤。他一死, 7岁儿子陶桄的培养责任,便落到左宗棠肩上。
现在起,左宗棠得担当起来,做“亚父”。反正自己已经负气不考进士,专心在做山长。现在转身来做家教,也不错。
教育总督的儿子,程序还得要走。
首先,左宗棠在城南书院求学时的老师,陶澍的亲家贺熙龄给左宗棠写了封邀请信;其次,当时在江南乡试做副考官的胡林翼,专门赶到安化,正式给“季丈”左宗棠颁发了一纸家庭教师聘书。
就这样,左宗棠从醴陵渌江书院的山长,名正言顺地变身为安化陶家的“师长”。
流程走完,时间转眼已到1839年,这一年,左宗棠27岁。
闲定下来细想,左宗棠沮丧地发现, 27岁的诸葛亮已经出山,指挥若定; 27岁的自己还藏身名山,执鞭教子。
诸葛亮走进激情燃烧的岁月,左宗棠依然在潜伏。
但左宗棠正在成长变化,从“窝龙”已升级成“潜龙”。《易经》有句话,叫“潜龙勿用”。事业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比较好,但比较弱小,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
做山长的左宗棠实践了这一信条,两耳闻天下事,只清议不行动,一边教书,一边读书充电。
陶澍生前不是交代了吗,我家里有的是藏书,都托付给你了。左宗棠在陶家名义上是家庭教师,事实上是“代理家长”。陶家后代全归他调教,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自此,除了帮助陶家照顾家庭、处理乡间琐事、钻研仕途学业之外,左宗棠把时间主要放在了研习经世致用的学问上。
他这下不再是“饿牛进菜园”,而像牵牛星直接闯进了蟠桃园。
陶澍家都有些什么书呢?两江总督看的书,当然都是些事情大得不得了,思考深度远得不得了的书。
左宗棠不无兴奋地写信告诉妻子,“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及本朝志乘记载,官私各书,凡有关系海国故事者”,这里一应俱有,是真正的百科全书馆。
陶澍当年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开创性地规划两江怎么搞,原稿今天全都可以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经营天下的大智慧,里面的每一个思考,让乡下读书人左宗棠大开眼界,有如醍醐灌顶,窥破天机。
教书之余,左宗棠每天翻开的,是清朝的各种“宪章文件”,陶澍收藏的“臣工奏稿”,这些之前可都是国家级的绝密材料。身体潜居安化的困龙,精神一下子游进了比江湖要广阔许多的大海。他通过书,与古人神交;可以通过文字,与清朝的皇帝神交,与故去的陶澍神交。'1'
给皇帝的奏稿怎么写?皇帝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些全都是一手材料。
独立学习,自由思考,左宗棠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用今天话说,叫接受了真正的素质教育。每天没有人管着他,可以睡觉,可以接着看,可以任意联想、发挥,也可以找不入流的杂书来比较、思考。想出来新意就记下,想不出新意没人惩罚。没有人来攀比,也没有功利的诱惑,他像古代的庄子一样,“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与左宗棠同时期但考上进士的胡林翼,却没有他这么幸运了。胡林翼这时最大的苦恼,是被官场关系绊住了手脚。
1839年,考取进士后一年, 27岁的胡林翼春风得意,做上江南乡试副主考。主考官是满人文庆,考试期间不巧病倒了,根本无法阅卷。胡林翼得一个人在一个月内阅完14000份卷子。一天要批阅完近500份考卷,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办?犯难了。
胡林翼做事向来灵活,会想办法。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难不倒他。正大光明肯定不行,他只好动起歪脑筋,冒险将一个叫熊少牧的湖南举人违规带进考场来帮忙。
事情很快暴露,处罚很严重:文庆被革职查办,胡林翼降一级调用。
弄巧成拙,这一跤摔得很惨,他几年都爬不起来。直到1847年,已经35岁的胡林翼费尽心机,左支右绌,才总算爬到贵州安顺知府的位置。好容易熬成了个相当于今天正厅级的领导,他还想继续往上爬。动歪脑筋不行,就踏实卖命干,打算用业绩来说话。
他这一埋头,辛苦了五年多。在任期间,他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强化团练、保甲,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胡氏兵法》也在这时编成。五年下来,政绩突出,声望日隆。连曾国藩都仰望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但胡林翼哪里想得到,在帝国做官僚,干不如偷,偷不如抢。邻省的督抚大员们平时都一块偷懒,正愁没政绩,日夜犯头疼,不知道怎么跟皇帝交差。眼看胡林翼干得风生水起,都一窝蜂来抢“摘桃功”,将胡林翼的政绩弄成“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自己辛苦经营遭此大劫,胡林翼焦头烂额,慨叹防不胜防。
胡林翼本来与左宗棠一样,在长沙城南书院读过书,受过经世致用的影响,不缺实际办事能力。但陷身官场之后,他才发现,这里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做老实官,干实在事,反倒会吃亏。
10年宦海沉浮,让胡林翼醒悟,帝国体制原来是个大磨石,自己棱角得赶快磨平。朝廷早已规定,他们只能背诵四书五经,不能解释,更不能发挥。这种教育制度里出来的官员,熬与磨才是正道,阴谋加算计,“稳准忍等狠”一招鲜,可以吃遍官场。
摔过跟头,吃够苦头,他改变策略,不急着忙事,而是忙跑官,忙人事:要懂钩心斗角;为了应付,得作假;为了政绩,要造假。早请示,晚汇报,中间只跑跑龙套。
胡林翼从小公子哥儿习气,谋人与算计人,是他的长项,从此乐得也玩弄别人,日子过得跟拍演电影一样。
让胡林翼纠结的是,自己毕竟还年轻,是体制内正能量,跟玩弄别人的腐朽八旗、绿营又混不到一块。
经历不同带来性格与价值观分歧。胡林翼这次来给左宗棠发聘书时,两人又像第一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那样,“连床夜话,纵论古今大政,以及古来圣贤豪杰大儒名臣之用心行事”。两人又像回到了21岁,“无所不谈,无所不合”。
越谈越近,话题由大到小,逐渐转到了个人。胡林翼给左宗棠提了个醒,先肯定他为人很好,“能以诚心相与”,再批评他“虑事太密,论事太尽”,“出言着边际”。翻译成白话,就是事情想得总是过于细致,而评价事情偏激,总过于绝对,说话口气大,思维太发散,让人摸不着头脑。左宗棠全部接受了,认为“切中弊病”。
但左宗棠与胡林翼都没料想到,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哥俩,这次交流,发生了一个根本分歧。胡林翼以自己这些年来的官场实践体验,私下告诫左宗棠:做人要注意收敛,得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宗棠直通通地看着胡林翼,很不以为然。他说:我民间书生一个,如果也讲究趋利避害,观点模棱两可,那跟官场上投机取巧的那些人,还有什么区别呢?这好像不是一个有血性的男子汉应该做的事啊!(“则未免如官场巧滑者流,趋避为工,模棱两可,似非血性男子所应出也。”)
他们都还没有预料得到,未来发展,正在这时开始玩大翻转:左宗棠貌似在骑驴,其实在骑马;真正在骑驴的,是跟胡林翼一样已“科考取官”的进士。
左宗棠现在这种流落于草野民间、自学自问的提升素质方式,进步到底有多大?我们从后来的自学成材的毛泽东身上可以得到辅证。'2'
毛泽东年轻时的学习经历,与左宗棠几乎完全一样。他们共同关心“舆地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